熱心網友
課題研究背景: 理財是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必須具有的能力,如果只懂得怎么拿錢,而不知道怎么花錢,怎樣去管理好自己的錢財,那樣的花費只是揮霍。而中學生理財方面的觀念是我們主要研究的。據《中學生》雜志一份《青少年理財狀況問卷》調查報告顯示:79%的中學生沒有對自己的零用錢開支作過總結,64%的中學生沒有預算過自己的零用錢開銷,只有12%的人對自己的零用錢進行定期的總結和預算。大部分中學生家長都固定地給他們一些零用錢,數量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但每次還未到月末,孩子們早已是“財政赤字”了。很多中學生對“錢該怎么用?“這一理財的基本問題存在著種種不成熟的偏見和誤解。他們一般不會想到對零用錢進行定期結算和預算的必要,甚至在他們“身無分文”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的錢到底花到哪里去了。這樣的理財觀念是值得我們去探究、思考的。而且更讓我們憂慮的是:我們的學校對孩子的理財問題是基本不干涉的。現今世界,理財能力是一個人得以生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研究中學生的理財情況,與如何解決這樣讓人憂慮的現狀尤為重要!所以,今天我們理財小組提出這樣一個研究課題“中學生理財初探”。 背景調查:文章類型:典型案例 我國目前中學生人數高達7300萬,中學生消費狀況也越來越受社會關注,在中學生消費中有許多問題,足以引起中學生朋友和家長們的重視。 我國目前有7300萬中學生, 7300萬中學生消費什么?調查結果表明,中學生每年的零花錢人均為800多元,主要用于購買零食(包裝食品和飲料)和文化用品(文具、書報、磁帶、VCD);男生樂于去運動場所和書店,女生則是書店和商店;對體育用品的名牌印象集中,購買自己的衣服、零食、自行車、雜志、VCD、錄像帶和衛生用品基本自主,晚餐、看電影和出外游玩對家長有較大影響力;讀報方面,以晚報和電視節目報接觸率高;中學生印象深刻的廣告則是自己喜歡的明星尤其是冷漠、酷的女影星。 中學生“人情消費”知多少?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在中學校園里,沒有送過禮的同學很少。男生多采取是清吃飯,而女生則以送小飾品、小工藝品、小玩具為主。每個學生一年用在“人情消費”至少幾十元,有的甚至要花幾百元。據了解,這些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向父母要。學生:這是“禮尚往來”,沒辦法。 一位初二女同學說,自從上了中學之后,“人情消費”比從前多多了。好朋友過生日,過節什么的,不送禮物,就會被同學瞧不起,還容易“傷感情”。一位高中生告訴記者,他們班里同學送禮物都分關系好的送貴重一點的,關系一般送差一點的。有的同學經常為了買禮物發愁,既要買得有新意,又要讓對方喜歡,時間長了心里覺得挺累的,但也沒辦法“禮尚往來”嘛。 “人情消費”:向成年人看齊。 一些學生反映,他們的“人情消費”是跟大人學的。某高中生16歲生日,班上她要好的同學都送了她禮物,還將生日小禮品送到她家,她的爸爸媽媽為了給孩子“還禮”,花了幾百元錢在飯店訂了單間,把要好的同學都請了來。第二年過生日就主動要求在飯店招待同學。 家長:孩子不該背上人情債。 一個姓劉的家長說,平時也給孩子不少零花錢,孩子大多也都用在校園“交際”上了。沒想到現在的中學生也這么講“人際關系”。 另一位家長認為,孩子重視友情是對的,但是應該教育孩子,友誼不是可以用錢買的。回想我們的中學時代,那時候同學之間也沒互相送禮物,可那時的同學友誼相當純潔,相當深厚。她認為,現在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是間接影響孩子背上人情債的原因。 誰來為孩子卸下“人情包袱”。 有關專家認為,十幾歲的中學生對一些社會現象的辨析能力不強,在一些變味的“人際關系”的影響下,難免會模仿,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會對孩子人格的塑造產生影響。 如何消除不良影響,家長和學校都要做出努力。首先,在學校里,老師要從正面教育學生,什么樣的校園人際關系才是正常的,過分的“人情消費”。會帶來什么負面影響。最重要的是,老師和家長要在學生面前做個榜樣,己正才能正人。校園“人情風”該剎了! 學生追名牌,是耶?非耶? 青少年的心目中崇拜各類偶像——影星、歌星、運動明星……在追逐和攀比中,他(她)們有意地裝扮自己,在名牌運動服飾的消費上,他(她)們是極具購買能力, 不可忽視的一個社會階層。 曾有人就《中學生零花錢消費現狀》這一問題,對北京的71所學校中的187名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內容涉及學生的多種消費情況。 在月消費金額一項,約有40%的學生消費在100——300元之間,年消費額中有31%的學生在2000——5000元之間。 在中學生消費傾向的調查中,排在前三名的分別是:食品、服裝、學生用品。 在對校服滿意程度一項中,有35%的學生認為不滿意,有32%的學生認為一般,有12%的學生填上了“死都不想穿”和“寧死也不穿”。 在服裝類中,中學生擁有名牌運動服的前三位分別是:阿迪達斯、耐克和李寧牌,占53%。購買時主要考慮樣式的占31%,考慮價格的占23%,考慮質量的占22%,在休閑系列中,擁有最多的是真維斯,其次是堡獅龍和班尼路,購買牛仔系列前三名的名牌是:派、LEE、LEELOOPER,占其比例的40%。 有關部門在對北京、廣州兩地少兒消費狀況的調查中表明,名牌對孩子們的影響極深,有75。8%的孩子表示,他們買東西主要看是不是名牌,此外,還有33%的孩子認為價格高就是好東西,就是名牌。孩子們的購買欲望有30%來源于廣告宣傳的誘惑 ,更多的是來源于商品直觀外表(42。5%),還有24。3%的孩子是出于攀比心態。 那么,處在名牌運動服飾包圍中的工薪族們,對名牌又有什么體驗呢?在調查中走訪了不同職業的不少人,盡管他們的月收入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但大多數卻毫不猶豫地認為自己屬于工薪族,只是因經濟實力不同,而購買能力不同而已,自然他們消費名牌的心態與經歷也各有不同。但有一點驚人地一致,在對孩子用名牌的選擇是幾乎都曾經給予認可并購買過,理由也是多種多樣的。一、 作為學習獎勵品。二、 條件還可以,不必考慮太多。三、 過去自己沒條件,如今自己好了,所以……。四、 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而且他又喜歡。五、 怕孩子在同學中丟面子而產生自卑感。六、 穿什么都是穿,只要不惹事就行……。 此外,還有部分家長認為,追名牌對孩子來說沒有什么。要是穿著滿足不了他們的欲望時,便會生邪念,不擇手段地得到它,追名牌會分散學習的注意力,是學生不務正業的一種表現。不可否認,名牌的誘惑力是巨大的,不光是孩子、家長、學校都面臨著如何正視它的問題,縱容、回避與壓制并不是好辦法,有效的途徑還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探討。 中學生作為社會成員的一部分,應該牢記歷史的使命,發揚中華民族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超前消費、攀比、追名牌,變味的“人情消費”,無節制、無計劃地把錢揮霍掉,這些學生在他們享受金錢的“樂趣”時,是否想到了受窮苦的人們。要知道貧困地區求學多么艱辛,中國消費水平尚不高,勤儉節約之風絕不能丟。同時錢要花得有意義,真正做到物有所值。面對一些不良消費現象,學校應對學生加強教育,努力宣傳樸素的生活作風,引導適度消費,健康消費,家長應該積極配合學校教育,不能一味縱容,而應該量入而出。社會機構也應對一些消費歪風與不正常的輿論進行糾正,規范中學生消費行為,使中學生消費走入正軌。中學生消費心理探究 生活在世紀之交的中學生處于改革開放以來造就的良好經濟環境中,同時在不斷出現的外界新事物的影響下,現今中學生的觀念、想法與以前的同齡人已經大不一樣了。在消費觀上的變化就尤為顯著。現在,中學生的消費結構已不是單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檔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費方向發展。盡管由于年齡、思維能力、社會經歷的原因,其表 。
熱心網友
沒有經濟來源,只能培養理財意識
熱心網友
向多元化的消費方向發展
熱心網友
零花錢存好
熱心網友
節省消費,計劃花銷
熱心網友
還在上學沒有多少錢,可以把多的零花錢存起來
熱心網友
我的經驗是首先給自己每月生活費用預先列一個清單比如:吃飯 210電話費 20社交 30水果 30其他 20這樣,一個月累計大概310元,沒次花錢前都會想想,不會瞎花了我每個月做家教收入400元,所以每次拿到錢后就先存一百元進銀行,存進銀行的不到不得以是不取出來的,否則只出不進了,這一點一定要堅持還有我平常收到的硬幣都存起來了,到一定的時間你會發現還是一筆不小的財產呢,這個時候再去小店換成整的存進銀行還有最后一點就是,我每天都記下自己的花銷,這樣知道每一分錢都是怎么用了的,隔一段時間總結一下自己在哪方面做得不夠,再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