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自己的話回答下面的問題~~請問老蔣海軍的最興盛時期,海軍都有哪些家當啊?!另外,解放后起義的軍艦占到老蔣全部海軍家當的百分之多少呢?(給個大概就好)..還有就是,老蔣用飛機把我黨的海軍,炸了多少?? 我們是以什么戰術來爭取毫無制空權的海戰勝利的呢?!!謝謝
熱心網友
老蔣海軍的最興盛時期,海軍都有哪些家當啊?--好像沒啥家當,也就是英國贈送了幾條驅逐艦吧,還有大量的小炮艦。“毫無制空權的海戰”就是指當年解放戰爭末期的的解放廈門、海南島吧,解放海南島大概有2個營的陸軍在船上被國民黨海空軍消滅了。解放廈門時由于沒有制海權,也不懂潮汐,也有些部隊(大概一個營)誤登敵軍重兵把守區而犧牲。抗美援朝結束后就談不上“毫無制空權的海戰”,那時候即使沒有掌握制空權,至少也是平分制空權。有記錄被國民黨炸沉的也就是海軍艦只也就是“興國”、“瑞金”兩條繳獲的小炮艦。另外在同國民黨海軍作戰時,也有幾艘魚雷艇損失。總的來說,我軍同國民黨的海空戰,從損失來說大概1:1吧。
熱心網友
是呀,深藍
熱心網友
上面說得很詳細了。就是太多了
熱心網友
從1949年2月到12月,國民黨海軍起義共計16起,起義艦艇73艘。比較著名的有:“黃安”艦起義、林遵海防第2艦隊起義、“重慶”艦起義、“長治”艦起義等。1945年,國民黨政府成立海軍司令部,同年,英國政府同意將—些艦艇交付中國海軍使用,其中包括1艘護衛艦、8艘魚雷艇、1艘巡洋艦、2艘潛艇和1艘驅逐艦。美國也向中國移交2艘驅逐艦、4艘掃雷艦和2艘巡邏艇。1947年,又向中國移交了包括8艘坦克登陸艦、6艘中型登陸艦、7艘步兵登陸艇、3艘坦克登陸艇、25艘機械化登陸艇和25艘車輛人員登陸艇。 同年,國民黨海軍已擁有29000名官兵。從解放戰爭后期起義的“重慶號”就可以看出國民黨海軍的實力,重慶號是國民黨海軍最大的軍艦,它本來是英國海軍的曙光女神號輕巡洋艦,排水量5270噸。后租借給國民黨海軍。抗日戰爭勝利前,國民黨更無象樣的軍艦,1937年8月,南京江陰要塞保衛戰中,國民黨海軍主力艦“平海”號、“寧海”號和“逸仙”號被日本海空軍的擊沉后,國民黨的海軍其實已名存實亡。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先生自海外回國;并于1912年(民國元年)1月1日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月3日,民國臨時政府就組建了以黃鐘瑛為首、湯薌銘為副的海軍部。但在不久之后的軍閥割據時期,剛從形式上統一起來的民國海軍,又隨著各種勢力的崛起而變得破碎不堪。但是孫先生一直關注著民國海軍,只到閉上雙眼,也夢想著中國有自己的無敵海軍。 民國初期海軍的形式上的統一狀態維持到1929年,期間各附屬于各個軍閥的分艦隊都沒有添置一艦一炮,這種狀態隨著1929年4月12日國民政府設立海軍部得到初步改善,6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終于正式成立海軍部,部長楊樹莊,1938年改組為海軍總司令部,雖然此時的民國海軍只有可憐的20000噸的艦艇,最新的最有戰斗力的還是在日本定購的“出云”級“寧海”和“平海”號輕型巡洋艦,不及日本駐中國第三派出艦隊的1/4噸位,但是海軍終于有了自己的三軍之一的應得的地位。到了中原大戰后,又經歷東北易幟以及桂系的回歸中央政府,民國海軍終于在南京民國政府的旗幟下得到了形式上的再次統一,雖然這種統一顯得十分勉強甚至可笑。(連南京國民政府的直系海軍內部居然也分成了“雷電系”、“美系”、“船政系”等等各個派別) 1930年,海軍部訂造2艘新型2600噸級巡洋艦:與日本播磨造船廠簽訂合同,船款以東北大豆折價分期交付;圖紙由日方設計,分別在中、日兩國建造。這兩艘巡洋艦就是“寧海”和“平海”艦。1932年,在日本建造的“寧海”號完工駛抵中國;由江南造船所承造的“平海”號于1931年8月動工,1936年駛赴日本安裝武器系統,1937年4月駛返國內。這兩艘巡洋艦成為當時中國最先進的軍艦,“寧海”號也是民國紀元以來外購的最大型軍艦。同時,江南造船所也在1931年建成了自北洋艦隊覆滅清政府滅亡后的第一艘自造巡洋艦,1500噸的“逸仙”號。 “寧海”和“平海”屬于姐妹艦,但是武備略有區別。“寧海”號主要技術數據如下:長106。7米,寬11。9米,吃水3。96米;排水量2,526噸,部分位置有1英寸的裝甲。動力部分為四部油炭混燒式鍋爐,三部往復式主機三軸推進,10,579匹馬力,最高航速23。2節,12節巡航時續航力5,000海?傘E潯?40毫米(5。5英寸)雙聯裝炮3座6門,最大射程10000米;76毫米(3英寸)高炮6門,機關炮10門;535毫米(21英寸)魚雷發射管4具,魚雷8枚;設深水炸彈投放裝置,配深水炸彈9枚;可載水上偵察機2架,無彈射器,使用時由吊車吊至水面從水上起飛,系由日本時計社研制,愛知廠建造,代號為“愛知AB-3”(即“寧海-1號”,巡航時速137公里,升限4300米,航程970公里)。我國江南造船廠由馬德樹任主設計師,利用備份引擎與福州衫木所仿造出“寧海-2”號1架,配于此艦,性能相近。編制乘員軍官42名,士官97名,士兵222名。 “平海”號設計圖與“寧海”相同,由日本提零件,嚴格來說,我們不過是按照圖紙裝配而已。該艦于1931年6月28日安放龍骨,海軍部長陳紹寬親自到廠出席該艦的開工典禮。本來預定1933年10月10日(國民黨國慶日)下水,由于九·一八事變與松滬一二·八戰事,拖至1935年9月28日方才得以下水,比原定足足晚了兩年。等到空艦駛往日本相生港裝置火炮武器完成時已是1936年6月18日,離戰爭爆發只剩一年。“平海”艦足足花了五年才成軍。技術數據如下:排水量2,383噸,動力裝置為五部鍋爐四部燒煤炭,一部燒重油,兩部往復式主機雙軸推進,馬力較寧海略小,約7,488馬力,最高航速21節,12節巡航時續航力5,000海?傘1窘⒊嘰纈搿澳!甭醞還運鄖常ざㄗ氨贛搿澳!畢嗤?40毫米主炮6門,76毫米高炮4門,533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另增加57毫米高射炮4門,高速機槍4挺。但在本艦赴日裝配武器時中日關系已經十分緊張,有關高炮與高速機槍部份遭日本拒裝,只好透過上海的德國洋行改購克虜伯和博福斯槍炮代替。本艦無水上偵察機,所以煙囪后的外觀結構因無機庫而與“寧海”不大相同。首任艦長為原“寧海”艦長高憲申。1937年4月編入第1艦隊,成為旗艦。 到了1937年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前,民國海軍擁有9艘巡洋艦,即“海圻”號、“海琛”號、“海容”號、“海籌”號、“平海”號、“寧海”號、“逸仙”號、“應瑞”號和“肇和”號。 民國海軍巡洋艦的結局: “海圻”號、“海琛”號、“海容”號、“海籌”號,四艘老艦雖然火力強大,但是卻在軍閥混戰中變得老朽不堪,1937年9月25日,“海圻”號、“海琛”號、“海容”號、“海籌”號4艘老巡洋艦被沉塞于江陰長江航道主阻塞線之后充當輔助封鎖線,四艦不戰自沉!其艦上火炮被拆卸一空,艦上部分官兵不愿舍棄艦艇,與艦同沉于長江滔滔江水中。 “平海”號、“寧海”號、“逸仙”號,3艘最新的巡洋艦在1937年9月25日于江陰保衛戰中被擊沉,“寧海” 與“平海”兩艦均受到日機最猛烈的攻擊。 “寧海”發射高炮彈700于發,機槍彈5,000余發;“平海”發射高炮彈265 發,機槍彈4,000于發;兩艦共擊落日機四架,擊傷兩架。 最后“平海”于廿三日,“寧海”于廿四日分別被日機60公斤炸彈數枚命中傷重坐底;“寧海”艦艏向岸邊擱淺并向右舷側傾斜,“平海”艦則向左側傾45度。是役總共陣亡十四人,輕重傷四十九人包含"平海"艦長高憲申。日本人于1938年打撈3艦,修復使用。 “平海”、“寧海”兩艦原定交給汪偽政府海軍,但后來食言拖回日本改裝,由日本聯合艦隊使用,1938年七月十一日日軍【第261號令】將兩艦改列為海防艦兼海軍兵學校的練習艦,并將“寧海”改名“御藏”,“平海”改名“見島”;但因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造船廠工期繁忙,兩艦的改裝工程便延擱下來,分別泊在相生與佐世保港,充做港區浮動宿舍。 1944年,日軍艦艇損失過大,將兩艦艦級提為二等巡洋艦,并在六月十日將“見島”(平海)改名為“八十島”,六月廿八日將“御藏”(寧海)改名為“五百島”。原140毫米主炮換裝為前后各一門高平兩用127毫米炮及五座三聯裝25毫米機炮,并裝上雷達(22號及13號電探)。于1944 年六月廿八日征召“五百島”(寧海),九月廿五日征召“八十島”(平海)派赴前線參戰。“五百島”號(寧海)在1944年九月十九日于御前崎南方八丈島被美國潛艇"Shad"號擊沉;“八十島”號(平海 )擔任新成立的第一運輸戰隊旗艦參加雷伊泰海戰,率領由驅逐艦組成的運輸隊(所謂東京快車)支援補給日軍駐守的島嶼,并于1944年十一月廿五日在呂宋島被美國海軍軍機擊沉,同時被擊沉的還有重巡洋艦“熊野”。 “應瑞”號,10月23日從江陰退到安徽采石磯后被5架日軍的96轟擊沉。至此,中國海軍的巡洋艦已全部蕩然無存,只剩下些許小型艦艇,如25噸的“文”級魚雷艇之類。 2.抗戰后的民國海軍抗戰勝利后,民國海軍作為太平洋戰爭的勝利國之一,參與了日本聯合艦隊剩余艦艇的分割,同時也獲得了部分盟國的贈艦,民國海軍始從抗戰的陰影中走出來。從日本,民國海軍接受了8艘艦艇,其中5艘海防艦艇,3艘驅逐護衛艦,在此不做描述。民國海軍史上最為強大的一艘巡洋艦也在這個時候登上了歷史舞臺——這就是英國贈艦“重慶”號。也被稱為是民國海軍的新生和驕傲。該艦原名為“黎明女神”號或“曙光”號(HMS Aurora),是英國于1936年建成的一艘輕巡洋艦(造價為2259951英鎊)。 a) 重慶號技術資料:該艦主要技術數據為:艦長154。03米,寬15。56米,吃水4。2 米,標準排水量5274噸,滿載排水量7500噸,采用4臺透平主機,推進功率64000馬力,最高航速32。25節,續航力4000海里,艦員近600名。其艦載武器主要有3座雙聯裝152毫米口徑主炮,4座雙聯裝100毫米口徑副炮(均能進行自動裝填),2座40毫米口徑高射炮,3座雙聯裝20毫米口徑機關炮,2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及深水炸彈等;艦上配備的雷達指揮儀,可控制火炮對空射擊。“ b) 重慶號戰斗歷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該艦擔任英國海軍地中海K艦隊的旗艦,曾擊沉10多艘敵艦和20多艘商船,被英軍譽為“銀色鬼怪”。1943年,該艦曾運送英國國王赴馬耳他;1944年,歐洲盟軍總司令愛森豪威爾上將曾在該艦上指揮了對班泰雷利亞島的攻擊行動。轉到民國海軍后,重慶號參與了塔山阻擊戰和葫蘆島撤退,其3聯152毫米巨炮對四野的行動造成了很大損害,民國海軍的威力似乎也在“重慶”號上得到了充分發揮,但是,“重慶”號和其他海軍艦艇的努力,并沒有挽救民國政府的統治,在后方的經濟已經崩潰,前方的戰局也已經無可挽回之時,“重慶”號也像大清的海軍巡洋艦一樣,轉向了新的中國的主人。1949年2月26日,“重慶”號從上海吳淞口外駛向共產黨人控制下的煙臺港,投向了新的帶領中國前進的力量,一如晚清的海軍官兵。不久后,“重慶”號即因為國民黨空軍4架B25的轟炸而自沉于遼西葫蘆島附近海域。從此,中國人不再擁有自己的巡洋艦。 附1:中國巡洋艦一覽(建造時間為序)序號 艦名 排水量 建造國 建成時間 時間 01 揚武 1560 中國 1872 02 超勇 1350 英國 1881 03 揚威 1350 英國 1881 04 開濟 2200 中國 1883 05 濟遠 2300 德國 1883 06 南瑞 2200 德國 1884 07 南琛 2200 德國 1884 08 鏡清 2200 中國 1885 09 寰泰 2200 中國 1886 10 致遠 2300 英國 1886 11 靖遠 2300 英國 1886 12 經遠 2900 德國 1887 13 來遠 2900 德國 1887 14 平遠 2100 中國 1887 15 廣甲 1300 中國 1887 16 廣乙 1010 中國 1890 17 廣丙 1030 中國 1891 18 海容 2950 德國 1898 19 海籌 2950 德國 1898 20 海琛 2950 德國 1898 21 海天 4300 英國 1899 22 海圻 4300 英國 1899 23 肇和 2600 英國 1913 24 應瑞 2460 英國 1913 25 逸仙 1500 中國 1931 26 寧海 2600 日本 1932 27 平海 2600 中國 1937 28 重慶 5270 英國 1936 附2:“重慶”號在解放后在1950年后,“重慶”號在蘇聯專家的評估后認為已經失去打撈后修復的價值,被水中拆卸后分割回爐成為國民經濟建設中急需的鋼鐵,也算是有個好的結局吧。 附3:“中山”號的結局已經打撈并修復為國防教育艦和歷史文物,但是“中山”艦并不是巡洋艦,只是我們修復的唯一一艘民國時艦艇而特意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