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德國歷史概述:德意志(Deutsch)這個詞大約見于公元8世紀,開始僅指在法蘭克帝國東部地區使用的一種屬于日爾曼語族的方言??柎蟮郏ǖ抡Z:Karl der Große,即法語的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死后,帝國分裂,其中東法蘭克和西法蘭克的界限大約相當于羅曼語族和日爾曼語族的界限。東部帝國的居民后來才逐漸產生休戚相關的感覺,德意志這個詞的含義由語言擴展到說此語言的人,最后才用以稱呼它們居住的地區——德意志國(Deutschland)。公元920年,日爾曼人的東法蘭克王國改稱為“德意志王國”(拉丁文 Regnum Teutonicum),開始了所謂“德國”的歷史。 與中國這樣的統一與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不同,對于歷史上長期處于民族融合和政治分裂過程中的德意志地區來說,民族、國土、國家常常是相互分離的。從德意志歷史整體考察,只有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國后,Deutschland這個詞才包含了同一的國土和國家政權的含義,因此,準確地說,只有這之后的歷史才可以稱為“德國史”,之前的歷史只是德意志地區和德意志各民族的歷史。 [編輯]歷史分期[編輯]史前時期公元前后﹐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同企圖征服此地的羅馬帝國不斷發生沖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之戰中戰勝了當時強盛的羅馬帝國。在這次戰役中,日耳曼部落伏擊并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此后,羅馬人再也沒有真正嘗試過把它們帝國的東部邊界推進過萊茵河。 自407年開始的一段時期中,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并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編輯]德意志立國時期5世紀末,延續了幾個世紀的法蘭克王國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輝煌時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治下,王國幾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后,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按照凡爾登條約分成三部分,西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左岸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成為后來法國的基礎;而東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后來的德意志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圣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間的部分成為了后來法德爭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創立德意志國家。薩克森王國的地域大致位于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編輯]神圣羅馬帝國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圣羅馬帝國。 [編輯]資本主義發展和宗教改革[編輯]德國統一[編輯]魏瑪共和國(1919–1933) 戰后的魏瑪共和國是在德國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權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瑪政府自一開始就注定了困于經濟問題和本身魏瑪憲法固有的缺陷。 開始的幾年,魏瑪共和國不得不忙于處理左翼和右翼相繼發動的叛亂和1923年的嚴重的通貨膨脹。接下來,由于德國與戰時敵人們的關系逐漸緩和和賠償債務的放寬,情況有了些好轉。盟國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秩序和繁榮,這種繁榮一直延續到1930年來臨的大蕭條之前。 此后,經濟的衰退,加上對1923年超速通貨膨脹的記憶和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魏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利用了這一現實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納粹不斷強調民族和種族的問題,并承諾讓失業的人重新獲得工作,他們把德國的許多問題都歸罪于所謂的猶太人的陰謀,甚至宣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由于內部的通敵造成的。 [編輯]納粹德國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后,魏瑪共和國的政局開始轉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為領袖的納粹黨在1933年1月30日開始掌握了德國的政權。 希特勒執政后﹐對內開始實行白色恐怖﹐殘酷鎮壓異己分子﹐通過沖鋒隊﹑黨衛軍和國家秘密警察(蓋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勞動營和集中營實行法西斯專政。希特勒是通過鼓吹強烈的民粹主義上臺的,上臺后的他開始了對猶太人瘋狂的種族壓迫。1933年12月 1日通過《保證黨和國家統一法》。1934年8月1日通過《德國元首法》等﹐加強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希特勒將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加快重整軍備的步伐。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起50萬人的軍隊﹐次年宣布實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計劃”﹐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西方各國。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將德軍開進萊茵非武裝區﹐7月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 11月25日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公約》﹐1939年5月22日﹐德國和意大利于柏林訂立同盟條約﹐至此,三國正式結盟,被稱為軸心國。1938年3月德國吞并奧地利﹐9月﹐在慕尼黑會議上﹐希特勒迫使英法簽訂《慕尼黑協定》。10月﹐肢解并占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隨后迅速占領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擊敗英法聯軍,并占領了法國。隨后占領了南斯拉夫和希臘等國。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德軍失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轉折。1944年6月6日,美英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根據雅爾塔協定﹐蘇美英法分區占領德國﹐柏林作為特殊單位由4國管理。1949年5月﹐美﹑英﹑法3國占領區合并﹐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蘇聯占領區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 [編輯]冷戰時期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戰敗后﹐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議》﹐德國除割讓給蘇聯和波蘭11。4萬平方公里土地外﹐其余部分及首都柏林由蘇﹑美﹑英﹑法分區占領。 1947年1月1日﹐美占區和英占區組成聯合經濟區﹐同年4月法占區也加入該聯合經濟區。1948年9月由州議會代表組成協商會議。1949年5月8日﹐協商會議通過《基本法》。5月23日﹐公布《基本法》﹐正式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9月20日﹐由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聯邦德國的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的最高司法機構是聯邦憲法法院。 1946年4月蘇聯占領區的德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合并﹐成立德國統一社會黨。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蘇占區召開德國人民第一次代表大會。1949年5月30日德國人民第3次代表大會批準憲法。同年10月7日臨時人民議院通過憲法。10月7日﹐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10月10日蘇聯占領當局將行政職權移交給臨時政府。 1948年,柏林危機爆發,年底,柏林正式分裂成為兩個城市。1961年,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邊界自己的一側修建柏林墻,冷戰達到了最高峰。 戰后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較快,到統一前,聯邦德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第四大國,貿易第三大國。民主德國在東歐國家中經濟是發展最健康和快速的,統一前,東西德國都被世界銀行列為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 [編輯]德國再次統一1990年10月3日,前民主德國的領土并入聯邦德國。 關于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于1990年2月13日,這個協議通過1990年2月14日的所謂“四加二協議”(英美蘇法四個占領國和東西德國)得以實現。統一后的德國仍然是歐共體(后來成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 [編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