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硬盤電源接線旁邊的4對跳線各是:“Master”代表主設備,“Slave”代表從設備,“Cable Select”則代表根據IDE接線的連接順序自動設置主從狀態。IDE全攻略--從認識到搞定IDE 目前,我們的電腦中標配的IDE設備莫非兩類——硬盤和光驅,硬盤的存在形式比較簡單,而光驅則包括CD-ROM驅動器、DVD-ROM驅動器和CD-R/RW光盤刻錄機三種常見的類型。此外,我們不常見的IDE設備還有ZIP軟盤驅動器、ORB活動硬盤驅動器等??偟膩碚f,IDE與存儲設備幾乎可以說如影隨形?! o論具體IDE設備的工作原理及結構設計如何,由于采用了同樣的接口、在同樣的總線上被同一個控制器指揮著,使用同樣的指令體系來完成與系統數據的雙向傳輸,因此,它們之間有很多共同之處。從具體的地方來看,這些相同之處表現在設備的數據連接/傳輸電纜、接口形狀、設置方式都大致相同。 直接與IDE設備打交道是IDE控制器,最早8086、286和386時代(甚至486時代的早期),IDE設備都需要一個單獨的控制卡來連接IDE設備,并通過這個卡上的IDE控制器來完成對IDE設備的各種訪問操作。但自從486時代開始,IDE控制器被集成到了系統的芯片組的南橋芯片中,直到今天?! ∧壳白畛R姷膸卓罴闪薎DE控制器的南橋芯片,它們從左至右依次是Intel ICH2、VIA VT686B、ALi M1535D+。這些芯片組都提供了完全相同的配置——集成兩個獨立IDE控制器,每個控制器可接駁兩個IDE設備(分別為主設備和從設備)?! ∈昵?,IDE的接口是圖中這個樣子;十年后,它依然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這在PC上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目前我們使用的IDE設備都采用這種40pin(或稱40針)的接口,一般情況下主板上有兩個這樣的接口。通常,一個被標注為“IDE1”(或“Primary IDE”),另一個標注為“IDE2”(或“Secondary IDE”)。設備端的IDE接口形狀與此基本類似(見后面圖8)。 IDE數據傳輸/連接的電纜有兩種,一種是普通的40芯的,另一種是增加了40條地線的80芯數據線。它們都可用于連接所有IDE設備,但只有80芯的數據連接電纜才能實現Ultra ATA/66或Ultra ATA/100的功能。不過,80芯的IDE數據連接電纜有著比40芯IDE電纜更嚴格的主/從設備安裝位置要求。通常,我們都使用80芯的線來連接硬盤,而光驅及其他IDE設備大多只用40芯的線就足夠了。 其實,在IDE設備上也有一個IDE控制器來完成設備與主機之間IDE控制命令以及數據監控/傳輸等功能。只不過,這些控制器的存在形式由于IDE設備的不同,與主機端(芯片組內集成)完全不一樣。比如圖5中所示的就是硬盤電路板上的IDE控制器?! ∑鋵?,從上面的介紹我們就可以看到整個IDE設備及其周邊硬件支撐環境的組成。簡單來說,整個IDE就是由IDE設備、主機/設備的IDE控制器、IDE數據連接/傳輸電纜和接口共同構成的一個子系統。IDE設備的硬件配置 設備安裝 IDE設備的安裝相對比較簡單,因為除了設備固定之外,需要連接的只有電源線和數據電纜。不過數據電纜和電源線都存在正反極性的問題。 IDE電源接口以及電源插頭的形狀都類似于梯形,在插接的時候肯定不會接錯(插反了根本就插不進去)。 需要注意的是數據電纜的連接。其實我們經常都在說的“紅對紅”原則可以最準確地回避接錯的可能性。這就是先將電源線接好,然后再將數據線的紅色一端靠向電源線的紅色端,以這樣的方向去連接數據電纜就絕對不會出錯。設備主從關系 IDE設備存在主設備和從設備的區分,而且其控制方式是單線程的。也就是說,當系統中的一個IDE控制器正在對一個具體IDE設備進行操作時,另一個設備總是處于不工作的等待狀態。同時,由于IDE主設備擁有比從設備更高的控制優先權,因此IDE控制器總是優先開始處理主設備。這就是為什么硬盤總是被接在主通道上,而光驅總是扮演從設備的角色的原因。將光驅設置為主設備而被接駁在第二IDE通道的主接口上,這樣就可以避免前面提到設備爭用沖突問題?! ∠旅?,具體來看看應該怎么來正確設置IDE設備的主從關系,以最大限度發揮設備配置的靈活性和實現最大化的性能?! ∶恳粋€IDE設備上都配置有決定該設備主從的跳線,這些跳線絕大多數都位于設備的IDE接口的旁邊。但也有部分主從設置跳線被安排在電路板上,如圖8中右邊所示的一塊硬盤,它的跳線就是這樣。通過這些跳線的設置,我們可以決定或改變該設備的主從工作狀態。 “Master”代表主設備,“Slave”代表從設備,“Cable Select”則代表根據IDE接線的連接順序自動設置主從狀態?! ∮脖P的主從狀態設置跳線比起光驅來復雜得多,這主要是因為各個硬盤廠商對跳線的定義各不相同。不過,我們基本上都能從硬盤的某個部位找到這些跳線的正確設置的方法?! ∑鋵?,正確設置一個IDE設備的主從狀態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當前系統中已有IDE設備的主從設置。這既可以從我們前幾期中介紹的開機信息中獲得,也可以在BIOS設置程序中在“Standard Setting”菜單下得到更為準確的信息。線的連接 如果我們使用40芯的數據電纜來連接IDE設備,則基本上可以忽略設備的主從設置情況及設備在電纜上的連接順序。但如果我們采用的是80芯的數據電纜,則必須保證設備的主從狀態與電纜上的主從接口保持正確的對應關系,否則很有可能導致設備不正常工作或無法發揮其性能?! DE數據電纜雖然和40芯的電纜大致相同——都有三個形狀一模一樣的接口,但它們卻有明確的定義:藍色的插頭接主板、黑色的插頭接IDE主設備、灰色的插頭接IDE從設備?! ∵@里,我們最后再介紹一下Cable Select接法的注意事項。當連接在同一個IDE數據電纜上的兩個IDE設備中的其中一個被設置為Cable Select之時,另一個也必須設置為Cable Select模式。這樣,無論我們使用40芯還是80芯的電纜,都可以不必改動跳線(只需更換接口順序)就改變兩個設備的主從關系?! ?0芯的電纜來說,總是遠離主板的末端接頭對應IDE主設備,而靠近主板接口的中間的插頭對應從設備。大多數80芯的數據電纜也符合這個規則,不過筆者認為,還是依照插頭的顏色來判斷主從關系最可靠。畢竟這些顏色是符合Ultra ATA標準的。IDE設備的BIOS設置 BIOS設置對IDE設備的正常工作以及性能發揮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上期我們已經介紹了如何通過設置IDE設備的主從跳線,以及正確連接IDE設備的順序等技巧,不過這些技巧僅僅是讓IDE設備正常、高效工作的第一步,在系統的BIOS設置中,有許多項目都對IDE設備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 ≌_檢測IDE設備是讓電腦“認識”它們存在的必要步驟。絕大多數BIOS中都有一項“HDD Auto Detection(硬盤自動偵測)”的選項,通過它可以自動檢測并設置好IDE設備的相關參數(如硬盤的磁頭數、柱面數、尋址方式等)。圖1中顯示的是選擇該選項后,BIOS檢測到一個硬盤并詢問其工作參數是否正確的檢測畫面?! ≡谶@些參數中,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是硬盤的尋址方式,即圖中最后的一項。對這個參數,只要你的硬盤的容量不低于8GB,就應該一律選擇“LBA(邏輯塊地址)”,因為只有這種尋址方式才支持容量超過8GB的硬盤(現在主流硬盤的容量大多為20~40GB)?! ∫坏┪覀冊贐IOS中設置了固定的硬盤工作參數,那么當更換硬盤時,就很可能導致新硬盤無法工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其實最好的辦法是將所有IDE端口的檢測方式設置為“AUTO(自動)”。這種方式在每次啟動電腦時都掃描IDE通道上的每一個端口,并自動配置找到的硬盤或光驅的工作參數。不過,依然不要忘記將最后一項“Mode”設置為“LBA”?! ∵@種IDE設備的檢測方式很省事,準確率也非常高,不過有一個壞處就是會導致電腦延緩啟動的過程(視主板及IDE設備數量的不同,檢測過程大約需2~10秒)。因此,如果你確定自己只有一個硬盤,且不需要經常更換的話,最好還是利用“HDD Auto Detection”功能,為每一個IDE端口上的設備設置確定的參數?! ⌒枰赋龅氖牵⒉皇撬兄靼宓腂IOS都具有上面提到的“HDD Auto Detection”選項,圖3顯示的就是另一種IDE設備的檢測方式。這種方式更加的智能化,它不需要手動選擇“HDD Auto Detection”選項就能自動檢測并設置正確的硬盤工作參數。不過如果你想改變某一個硬盤的參數,也可以在該設備的項目上用回車選擇進行修改。 在所有影響IDE設備性能的參數中,DMA模式是否可用是最重要的(DMA模式可大幅度降低IDE設備的CPU占用率,從而幫助系統獲得更高的整體性能)。目前的硬盤幾乎都支持Ultra DMA/66或Ultra DMA/ 100,而光驅往往只支持到Ultra DMA/33。在BIOS中,每一個IDE通道的這些選項在缺省狀態下應該被確定設置在“Auto(自動)”狀態。才能使具體的IDE設備所支持的最高級別的DMA工作模式被正確識別?! ∑浯?,“IDE HDD Block Mode(IDE硬盤塊模式)”設置選項也對硬盤的性能產生影響。打開該選項,可使硬盤在數據傳輸時采用塊模式,從而提高數據傳輸的效率。另外,還有一個不常見的選項“IDE Prefetch Mode(IDE預填充模式)”也可以使IDE設備的工作效率提高。IDE驅動程序 目前的操作系統都內置了絕大多數典型IDE設備的驅動程序(主要是各種光驅和硬盤),不需要人為地安裝任何軟件,它們都可以正常工作?! 〔贿^,要高效使用IDE設備,并且完全發揮它們的性能,還是需要我們對IDE驅動程序有一定的了解。這里最重要的就是IDE設備的Ultra DMA驅動程序是否工作正常了。其實對絕大多數IDE控制器,Windows系列操作系統中都已經備有了完整的Ultra DMA驅動程序,而且從一些專業測試的結果來看,Windows操作系統自帶的Ultra DMA驅動程序無論兼容性還是性能都堪稱一流。 在操作系統的“系統屬性”→“設備管理器”列表中查看“CDROM”或“磁盤驅動器”欄目,并檢查相應設備的屬性中的“DMA”選項是否已經被勾中。如該選項已經被勾中,則表示該設備已經工作在DMA模式下了。至于具體的DMA模式是UDMA/33還是UDMA/100,則視具體IDE設備所支持的最高級別的DMA模式而定了。圖中顯示的是“GENERIC IDE DISK TYPE47”(也就是硬盤)已經工作在DMA模式下的情況。 很多用戶都很強調必須安裝對應芯片組的IDE驅動程序,如Intel的“Ultra ATA Storage driver”、VIA的“4-in-1”驅動程序等。其實單從追求性能的角度來說,這種做法有迷信心理作祟的嫌疑。因為很多測試結果都證明,安裝對應芯片組的IDE驅動程序的最大優勢是可管理性,而不是性能?! ★@示的是已經安裝好的Intel 驅動程序的管理界面,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個IDE設備的工作模式及設備的一些底層參數。而且,我們還可以隨時更改某一個單獨設備的DMA級別。此外,專用芯片的IDE驅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讓你準確地看到硬盤的型號。目前,Intel和VIA的芯片組都不斷有新版本的IDE驅動程序推出,SiS和ALi的芯片組則不需要專用驅動。Intel的對應驅動程序可在 編后:其實IDE設備的安裝和使用都是非常簡單的,真正容易引起的問題主要是由設備更換以及操作系統造成的,因此普通用戶只要知道怎樣安裝和設置就行了。
熱心網友
一 樓的太詳細了吧.....不過我建議看說明書..這里說不太清楚
熱心網友
硬盤的主從狀態設置跳線比起光驅來復雜得多,這主要是因為各個硬盤廠商對跳線的定義各不相同。不過,我們基本上都能從硬盤的某個部位找到這些跳線的正確設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