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造的木牛流馬到底是什么東西?有科學道理嗎?請高手指教!
熱心網(wǎng)友
了不起的發(fā)明
熱心網(wǎng)友
是一種獨輪手推車
熱心網(wǎng)友
諸葛亮發(fā)明的運送糧食的機械,是一個了不起的發(fā)明
熱心網(wǎng)友
太平車與江州車 關于生辰綱,晁蓋、吳用等人本來也做了“力取”的準備,楊志一行在黃泥岡上天時、地利、人和都落了下風,即使“力取”,也不會太費勁。楊志為自己的簡單粗暴、自以為是付出了代價。軍漢們對他怨聲載道,有一個原因是挑的擔子重。一支累得“你便剁做我七八段,其實去不得了”的疲軍,如何還能作戰(zhàn)。 既然擔子重,為什么不用車子呢?起初梁中書確實是打算差十輛太平車子的,還想在每輛車上插一把寫著“獻賀太師生辰綱”的黃旗,這個建議立馬被楊志否決:“若依小人說時,并不要車子,把禮物都裝做十余條擔子,只做客人的打扮,行貨也點十個壯健的廂禁軍,卻裝做腳夫挑著。只消一個人和小人去,卻打扮做客人,悄悄連夜送上東京交付。恁地時方好。”插著旗子招搖過市,自然愚蠢之極,而楊志不用太平車,也自有道理。據(jù)《東京夢華錄》等記載,太平車是運送重物的大車,一車能裝四五千斤,“前列騾或驢二十余,前后作兩行,或牛五七頭拽之”。但缺陷也很明顯,一是走得慢,二是容易壞,《邵氏聞見后錄》說它“日不能行三十里,少蒙雨雪,則跬步不進,故俗謂之太平車”。這樣粗笨,肯定無法攀山越嶺,而楊志等一路上要經(jīng)過的紫金山、二龍山等險惡去處,大都是山路。小說中交代得明白,離開大名府幾天后,“人家漸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走到黃泥岡,“當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嶇小徑”。不用太平車是對的。 但不用太平車,并不意味著不能用車子。晁蓋一伙兒顯然想得更周全,“只見松林里一字兒擺著七輛江州車兒”。江州車是一種手推獨輪車,這江州并非宋江發(fā)配前往的江西九江,而指舊時的巴郡江州縣(今重慶)。宋代不少人認為,江州車就是諸葛亮所造的木牛流馬,比如高承《事務紀原》就說:“蜀相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蓋巴蜀道阻,便于登陟故耳。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 楊志等人中計軟倒,那七位推出車子,丟掉棗子,將十一擔金珠寶貝裝上,一直望黃泥岡下推了去,何等輕便。楊志肯定腸子都悔青了:自己怎么就沒想到用江州車呢?在生辰綱押、奪的斗智斗勇方面,梁中書、楊志又是從一開始就打錯了算盤。。
熱心網(wǎng)友
獨輪車
熱心網(wǎng)友
以三國演義的描述來看,木牛流馬是自走的,基與世上沒有恒動力,即一切都以"功"做為物體運動的能量來源,那么很有可能是發(fā)條+滑輪(或是齒輪)來控制,以"扳舌頭"來作為運動控制開關,這個可能就更強烈了
熱心網(wǎng)友
現(xiàn)在的獨輪車,加上杠桿原理,不需要人去費力的推.
熱心網(wǎng)友
運糧食用的器械,可能跟某種能量轉(zhuǎn)化有關!
熱心網(wǎng)友
那是機械不能以現(xiàn)在的科學觀去看在那時那樣就很難得了簡直跟電腦一樣稱為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