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早期的有線電話采用“共電式”,電話機的電源都是通過電話線由電話局交換機統一供電,電話線起著供電、傳送話音、鈴流、摘掛機信號等作用。 早期電話局使用的電源是原始的鉛酸蓄電池,當時的材料、結構等適合正極接地,其電壓是基礎(單電池)電壓是1。2伏的倍數,又根據當時設備部件的和線路的能力,并保證市話有較遠的通信距離,以及安全性等,電源選擇了正極接地,電壓48伏(也有60伏的),因此對地而言系統是負48伏。當前電話及其交換機經歷了磁石式-- 共電式-- 自動交換(機電式、電子式)-- 程控交換 的更新換代,這些系統的更新換代中,除了磁石式系統外,其他系統的電源首先是兼容的,電源電壓以及接地極性保持原來方式不變,這些措施能保證新老設備通信業務不中斷并有可能直接信息交換。通信技術和設備雖然飛躍進步,但更新必須是逐步的,兼容的,這些不單純是技術問題,是社會需要。以上僅供討論參考。 此外,1、 因為處于-48V左右產生的功耗對設備部件生命周期有很大的延續性,壽命更長一點兒。而使用負電壓是依據物理上電磁場的特性,可以避免磁性方面的干擾,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此外,用負的電壓是因為電子是帶負電的,它會向正電壓方向流動,也就成為電流。用負電壓就不會讓電子過多的聚集在通信設備上,這樣處現燒毀通信設備的機會就降低!2-3是對上面的問題的詳細補充:2,由于中央電池的一極必須接地,中央電池總是以正極接地,原因是可以保證交換機中的各元件的導線電位低于地電位,可以保證導線受到電蝕而損壞,因為導線外的絕緣材料中含有雜質,受到空氣中潮氣影響會形成酸根等負離子,若中央電池負極接地,則導線電位高于地電位,容易使導線因電化學作用而被腐蝕,具體的原理高中化學講的狠明白。所以直到現在,不僅是交換機,所有的局用設備都是以電源的正極接地,而我們能夠接觸到的電壓值也是-48伏或者-53伏。(采用負電源的原因是保護電信傳輸線路所用的金屬材料。當正電源接地時,金屬材料中的正離子由于電化學的作用流向內部,材料不宜被腐蝕;而當負電源接地時,正離子流向外部,金屬材料會很快被腐蝕。)3、至于為什么標稱-48V而實際使用-53V,這是因為電池組的電壓的確是-48V,這一點在交換機的供電設備發生問題而使用電池時可以看到,因為單個局用大容量電池的電壓就是2V,每組由24個電池串連,所以長期以來,交換機供電電壓就習慣性的用48V,其實交換機內部的工作電源多數為-5V,-12V等,而對用戶的振鈴電壓有可能高達100V,日常線路電壓也有60V到80V,ISDN線電壓更高達96V,所以選擇-48V這個電位正好上得去下得來,而且不會在電路上形成很大得電流;考慮到一方面日常供電時需要對電池進行浮充,供電電壓要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要考慮交換機工作的壓降問題,所以電源設備的輸出一般為53。52V。總結一下就是:1。歷史原因2。地線抗腐蝕3。安全因素網友意見:當然也有例外的: 據我所知,象日本,泰國的通訊基站采用+27V供電。當然中國用-48V。好象是早期由工藝上的問題,在大功率信域常用PNP管。我們所知的集成電路都是低電位接地的,因此現在的電子產品也都是低電位接地。在接觸到通訊系統高電位接地時,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根據以上二位的意見,我認為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因為有一段時間電子產品是高電位接地。

熱心網友

主要是考慮電化腐蝕。以前通信設備均是用機電式,主要是用繼電器和類似的縱橫接線器、步進制的旋轉接線器等,基本結構是線圈加銜鐵。受空氣中的水分,線圈和銜鐵間會產生電化腐蝕。  如果電源的負極接地,繼電器裝在機架上,是接電源負端,零電位,則線圈上加的是正電位。線圈和銜鐵間的腐蝕是接正電位的線圈被腐蝕,易造成線圈導線銹蝕斷線,故障會大大增加。  如果電源正極接地,與機架相接的銜鐵為零電位,則線圈上加的是負電位。這時產生的電化腐蝕是接正電位的銜鐵被腐蝕。銜鐵體積很大,產生腐蝕也不會影響機電設備的工作,故障就大大減少。  所以通信設備中,都是采用電源正極接地的方式,一直沿用到當今的程控交換機、數字中繼設備等等。即使在電子管載波機中,燈絲和繼電器也是用-24V,只有電子管的陽極電壓用+130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