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因為地球同時進行兩種熱量交換1 太陽照射2 地球向大氣層散發熱量兩點之前地球吸收太陽熱量大于向大氣層散發的熱量地球在不斷增溫而兩點時兩者恰好相等過了兩點吸收太陽熱量小于向大氣層散發的熱量了溫度在下降所以兩點左右溫度最高(不一定是2點整,隨時間變化,但在2點左右)

熱心網友

就對流層大氣來說,直接吸收太陽輻射的能量很少,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地面輻射。所以說,地面是大氣的主要的直接熱源。日出以后,隨著太陽高度角的逐漸增大,太陽輻射不斷增強,地面獲得的熱量不斷增多,地面溫度不斷升高,地面輻射不斷增強。大氣吸收地面輻射,氣溫也跟著不斷上升。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并不出現在太陽輻射最強的正午,而是出現在午后2時左右。這是因為正午過后,太陽輻射雖已開始減弱,但地面獲得太陽輻射的熱量仍比地面輻射失去的熱量多,地面儲存的熱量繼續增多,地面溫度繼續升高,地面輻射繼續增強,氣溫也繼續上升。隨著太陽輻射的進一步減弱,地面獲得太陽輻射的熱量開始少于地面輻射失去的熱量時,也就是當地面熱量由盈余轉為虧損的時刻,地面溫度達到最高值。地面再通過輻射、對流、湍流等方式將熱量傳給大氣,還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午后2時左右,氣溫才達到最高值。隨后,太陽輻射繼續減弱,地面熱量繼續虧損,地面溫度不斷降低,地面輻射不斷減弱,氣溫隨之不斷下降,至日出前后,氣溫達最低值。同樣道理,由于地面儲存熱量的緣故,一年之中,就北半球來說,氣溫最高與最低的月份,也不是出現在太陽輻射最強(6月)和最弱(12月)的月份,而是要落后一兩個月。一般大陸上氣溫最高值出現在7月,最低值出現在1月;海洋的熱容量大,受熱和放熱都較陸地慢,所以氣溫最高值出現在8月,最低值出現在2月。 。

熱心網友

也差不多就這些,正午12點的太陽無論是紫外線的強度和溫度的高度其實是挺高的,不過正是大家所說的有這么一中作用使得14點的溫度會更高一些。雖然說12點的溫度不是很高但它的紫外線還是挺高的所以說這會最好呆在“暗處”

熱心網友

前邊答的很好

熱心網友

簡單的說,大氣的直接熱源是地面的長波輻射,而地面增溫靠的是太陽輻射,也就是說地面在吸收太陽輻射后才能增溫,增溫后才能以長波輻射的形式向外輻射熱量,大氣只有在吸收了地面的長波輻射后才能增溫,所以,就會比地面達到最高溫度晚兩個小時。

熱心網友

詳細

熱心網友

就對流層大氣來說,直接吸收太陽輻射的能量很少,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地面輻射。所以說,地面是大氣的主要的直接熱源。日出以后,隨著太陽高度角的逐漸增大,太陽輻射不斷增強,地面獲得的熱量不斷增多,地面溫度不斷升高,地面輻射不斷增強。大氣吸收地面輻射,氣溫也跟著不斷上升。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并不出現在太陽輻射最強的正午,而是出現在午后2時左右。這是因為正午過后,太陽輻射雖已開始減弱,但地面獲得太陽輻射的熱量仍比地面輻射失去的熱量多,地面儲存的熱量繼續增多,地面溫度繼續升高,地面輻射繼續增強,氣溫也繼續上升。隨著太陽輻射的進一步減弱,地面獲得太陽輻射的熱量開始少于地面輻射失去的熱量時,也就是當地面熱量由盈余轉為虧損的時刻,地面溫度達到最高值。地面再通過輻射、對流、湍流等方式將熱量傳給大氣,還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午后2時左右,氣溫才達到最高值。隨后,太陽輻射繼續減弱,地面熱量繼續虧損,地面溫度不斷降低,地面輻射不斷減弱,氣溫隨之不斷下降,至日出前后,氣溫達最低值。同樣道理,由于地面儲存熱量的緣故,一年之中,就北半球來說,氣溫最高與最低的月份,也不是出現在太陽輻射最強(6月)和最弱(12月)的月份,而是要落后一兩個月。一般大陸上氣溫最高值出現在7月,最低值出現在1月;海洋的熱容量大,受熱和放熱都較陸地慢,所以氣溫最高值出現在8月,最低值出現在2月。。

熱心網友

答:球面溫度升高是太陽輻射引起的,但是地面吸熱需要一個過程,這樣造成輻射-溫度關系的滯后效應,所以正午12點并不是溫度最高的時候,需要延后一些時間,另外,空氣是龐大的介質,從受熱到升溫有一個過程。中午12點太陽輻射最強烈,但是要通過大氣傳熱,并輻射到地面使之升溫,地面再以長波輻射的形式把能量傳回上空. 一日溫度最高出現在午后2點。因為太陽輻射加熱地面,地面通過長波輻射、對流、湍流輸送加熱近地層大氣。正午12點太陽輻射最強,但地面對流、湍流還未達到最盛。午后太陽輻射減弱,地面也開始降溫。所以在這兩點之間就有一個氣溫最高的鐘點,即大約午后2點。

熱心網友

一日溫度最高出現在午后2點。因為太陽輻射加熱地面,地面通過長波輻射、對流、湍流輸送加熱近地層大氣。正午12點太陽輻射最強,但地面對流、湍流還未達到最盛。午后太陽輻射減弱,地面也開始降溫。所以在這兩點之間就有一個氣溫最高的鐘點,即大約午后2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