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泉州海交館研究人員劉志成的最新發現——他從臺灣學者陳水源所著《杰出航海家鄭和》和日本學者上杉千年所著《鄭和下西洋》兩本著作中發現:明代建文帝曾到泉州開元寺當和尚。 這一說法在泉州文史界引起了極大爭議。此間不少專家認為,此說純屬故作驚人之語,與史不可信。但也有不少人持將信將疑的態度:“沒有記載,怎能一概否定?” “建文帝曾到泉州開元寺當和尚”之說,到底有幾分可信,請看跟蹤報道。 發現純屬偶然。向記者報料的泉州海交館研究人員劉志成最初是怎么知道這個情況的呢? 原來,今年初,臺灣學者一行來泉州考察古窯址,其中一位學者是劉的朋友,他在來之前和劉通了電話。劉說:“當時,我正在準備鄭和研討會的論文資料,就順便問問,臺灣有沒有有關鄭和研究的書籍。” 不久,臺灣的那位學者就為劉帶來了陳水源寫的《杰出航海家鄭和》一書。 “沒有想到,收獲很大。明代建文帝曾到泉州開元寺當過和尚一說,簡直就是一個全新的說法!”劉表示,當時他就打算把此觀點提交到鄭和研討會上。 隨后,他又翻看了其他資料,在日本學者上杉千年所著《鄭和下西洋》一書中,再次發現相同說法。“這本書是2003年我在泉州曉風書屋買的,當時好幾家書店有售,現華僑歷史博物館資料室有收藏。”劉說。 出處撲朔迷離。“出處很含糊!”“此書的作者在學界有權威性嗎?”……專家、學者紛紛質疑此說的出處。 據臺灣學者陳水源書中介紹,有關建文帝的記載,他是從一美國學者處獲悉的,而這位美國學者則是從日本書籍《大航海》中獲得的。日本學者上杉千年所著的《鄭和下西洋》則沒有標明出處。遺憾的是,目前在泉州,沒有人表示看過日本書籍《大航海》。李玉昆在泉州海交館藏書中僅找到日本另一位學者井澤實的《大航海夜話》。 “不過,確有此書。”李玉昆表示,他曾在一論文上看過有作者引用《大航海》一書的觀點。 那么,從中引出相關觀點的兩位作者又是何許人也?記者查出,陳水源是臺灣彰化人,管理碩士,農學博士,兼任大學講師、副教授。而日本學者上杉千年的資料則暫時沒有找到任何記載。泉州開元寺不可能收容建文帝? 有讀者提出疑問: 假設明代建文帝確實在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當過和尚,那此時的泉州開元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情形?它和臺灣、日本兩學者的說法相符嗎? 泉州地方史專家、泉州師院原歷史系主任吳幼雄教授表示,明朝初期,從全國范圍來看,泉州開元寺不過是個中型的寺廟,主要是東西塔和戒壇比較出名。戒壇是密宗受戒的地方,全國除了北京、杭州的寺廟有戒壇外,就只有泉州開元寺有。 據《泉州府志》中有關記載,明初開元寺地處泉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到了明朝中后期,泉州開元寺開始沒落。曾有軍隊駐扎在寺里,而且士兵們還在此冶煉兵器。 “由此,我否認明代建文帝來過開元寺一說!”吳教授表示,一方面,在當時的大背景下,收留建文帝要冒著殺頭的危險,泉州開元寺這個中型寺廟何苦要冒這個風險?另一方面,泉州開元寺地處當地政治中心,泉州府和晉江縣的辦公地點都在附近,建文帝真要到此也極不安全,還不如到偏僻深山中的寺廟去。此外,明朝泉州港已不如從前繁華,建文帝為什么非要從泉州外逃? “日本學者一說的出處究竟何在?我們現在無從考證。即便確有證據,也不能憑一家之詞。日本人還說楊玉環最后跑到日本去呢,單方的說法,誰承認啊!”吳教授說。“建文帝自焚說”站不住腳? 據有關著述,“靖難之役”后,關于建文帝的下落史界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為建文帝外逃為僧說,一為自焚說。“建文帝曾到泉州開元寺當和尚”之說要成立,其前提必然要是“自焚說”不成立。記者昨日在查閱史料時發現,文史專家對“建文帝自焚說”也大多持否定態度。 據永樂年間的《實錄》和《明史稿》記載,建文帝繼位后,即“用兵部尚書齊泰和大常卿黃子澄謀,定策削藩”。領兵在外、身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南下,發起“靖難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揮師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帥李景隆卻打開金川門迎燕王大軍入城,滿朝文武紛紛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勢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建文帝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多亦隨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宮后,清宮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宮內侍人都說建文帝已自焚,并從火堆里扒出一具燒焦的尸體證明之。燕王見到尸體,已分不清面目。其繼位稱帝后,“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紀》及《明史·方孝儒傳》均持此說。 然而,在《明史·姚廣孝傳》里卻記載:明成祖朱棣當了皇帝后,對建文帝自焚而死產生過懷疑,也有人告訴他那具燒焦的尸體是馬皇后的,建文帝削發為僧外逃了。 《明史·鄭和傳》也記載:永樂帝懷疑建文帝逃亡海外,所以讓鄭和和王景賢下西洋尋找其下落。此外,明代史籍如許相卿的《革朝志》等也明確記載著鄭和下西洋的這一隱秘目的。 建文帝最終經泉州逃往印尼? 既然“建文帝自焚說”史家有頗多疑問,建文帝會不會真如臺灣和日本的這兩位學者所言,確曾到泉州開元寺當和尚,最終經泉州潛逃往海外呢?對此,有讀者向本報提供了相關的肯定證據。 “最近在印尼發現了建文帝的后代!”該讀者向本報出示了1997年第四期的《光華》雜志,上面介紹: 人們發現,在印尼蘇門達臘島東海岸,有一個遺世獨立的偏僻小村落,那里世代居住著一群華人,多年來依然保持著古老濃厚的華人習俗,在印尼這個3000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家,他們很可能是建文帝的后代。 還有很特別的一點,他們只懂華語,不曉印尼話,多以捕魚為生。每年農歷五月十六日這天,這里舉行罕見的隆重祭拜“皇爺”儀式,其中以焚燒龍船節目最為隆重。而這一天,正是建文帝當年的登基之日。當天除了村中男女老少全出動外,也吸引了鄰近小島村民來觀看這一年一度的盛典。 “皇爺”究竟是何方神圣?無人知曉。耐人尋味的是,這里的華人大多姓“洪”。而明太祖朱元璋和建文帝的年號均為“洪武”。 據說,這是建文帝及其隨從們逃遁到印尼后,為了表示對故土的忠貞和懷念,因此改姓洪。 建文帝到過泉州文史界早有傳聞 “明代建文帝是否到過泉州,這個問題,兩年前故宮博物館有一位研究員曾告訴過我,他聽過相關傳聞。”在泉州市委政法委工作的洪泓昨日向記者透露。 “可是,我翻遍了泉州圖書館的所有相關書籍,都沒有找到相關內容。”洪泓說。泉州海交館研究員李玉昆也表示沒有發現相關記載。 “沒有記載也有可能,當時,建文帝如果逃到泉州肯定是個秘密,哪能輕易讓人知道?”李玉昆認為,“但是臺灣學者陳水源提到的泉州開元寺住持念海按照常理應該要有記載”。 遺憾的是,李玉昆在《開元寺志》里只查到,明洪武三十年六月,正映和尚擔任泉州開元寺住持。到永樂元年,他到福州雪峰寺,隨后又到南京的靈谷寺。隨后記載的本源和尚,擔任開元寺住持時已經是永樂十八年正月。 這中間17年里,泉州開元寺的住持到底都有誰?臺灣、日本學者提到的念海住持是否是其中一位?史料上的記載一片空白。 “明代開元寺到底有多少住持,至今我們也沒有完整的資料。”李玉昆表示,即使現在有人補寫《開元寺志》,但因為年代久遠,完整性、全面性也得打個問號。 “所以,不能一概否認。”泉州市海絲辦曾慶生主任表示,對一個新生的觀點質疑,這是人之常情。只有在經過一番考證后,才知道它究竟是否站得住腳。 讀書文摘題目:“建文帝到泉當和尚”再添佐證?作者:陸燁埡書報刊名:《海峽都市報》2004年10月17日A4版 純屬文史戲筆還是確實可信?連日來,“明代建文帝曾到泉州開元寺當和尚”一說,引發文史界大爭議。有人肯定,有人否定,有人將信將疑。就在各方展開激烈爭論之際,昨日,最初報料者劉志成又“爆”新猛料:泉州柯姓宗譜有收留建文帝的記載,臺灣學者陳水源所著《杰出航海家鄭和》和日本學者上杉千年所著《鄭和下西洋》相關記述于史可考——“建文帝到泉當和尚”再添佐證?核心提示: 連日來,一股硝煙彌漫在泉州文史界,焦點直指——明代建文帝是否曾到過泉州開元寺當和尚。 在大部分文史專家質疑的情況下,泉州海交館研究人員劉志成昨日又向記者出示了新的猛料——泉州柯姓宗譜中記載,有祖先在明代收留過建文帝! 這和臺灣學者陳水源所著《杰出航海家鄭和》、日本學者上杉千年所著《鄭和下西洋》兩本著作中所記述的“明代建文帝曾到泉州開元寺當和尚”一說,是否可互相印證呢? 當天,劉志成還向記者透露,《鄭和下西洋》一書的真實性和權威性也添了新佐證,書中附上的一資料圖片在泉州海交館就能找到實物! 隨著有關史料和記載的相繼浮出水面,“明代建文帝曾到泉州開元寺當和尚”一說似乎有了往肯定方向發展的跡象。這一段困擾了中國文史界600多年的明史遺案難道真能就此在泉州找到突破口?柯姓宗譜記載:祖先收留過建文帝 當時他把建文帝藏起來,很有可能把建文帝引薦到泉州老家。 “這一說法,早年泉州文史界就有人研究過!”劉志成說,曾在泉州海交館和泉州文管會任職的王洪濤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王洪濤是泉州地方史早期拓荒者之一,由他所著、華星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的《晚蠶集》一書里對此有相關記載。 記者昨日翻看了《晚蠶集》中《柯姓宗譜中有關建文帝下落的記載》的章節(1975年元月所寫),里頭有一段文字: 柯循庵所編《清源文獻纂續編》中“清源舊事流墨篇”有記載,文稱:“明靖難之變,建文出亡事即為傳疑,我柯氏舊家譜載,族叔祖世隆公為江寧府句容縣尉,以匿建文君,其家殲焉!親屬僅奉其下體歸葬……為建忠勇祠祀之……” 意思是“靖難之役”后,建文帝的下落是個謎團。而柯氏舊家譜里有記載,家族中有一叔祖世隆公是當時南京句容縣尉,當時收留建文帝,全家被殺。 據《晚蠶集》介紹,柯循庵是晉江塘市人,清朝道光年間的進士,著作頗多,《清源文獻纂續編》為其中之一,其稿藏于解放前培元中學,1953年晉江地區文物展覽時被發現,并作為展品,因過去保護不周,書中有的地方被蛀損,后送福建師院圖書館,成為該館的珍本藏書。 “可見世隆公是親建文帝派,當時他把建文帝藏起來,很有可能把建文帝引薦到泉州老家。建文帝在開元寺當一段時間和尚掩人耳目后,再從泉州外逃。”劉志成說。對此,泉州民間考古愛好者蕭祖繩也持相同觀點。兩學者著作:于史有據可考 一個學者有必要花十年時間來戲說歷史? 據臺灣學者陳水源書中介紹,《杰出航海家鄭和》是他花十年心血才完成的,其中大部分時間花在查閱史料上。 “由此可見,作者是經過一番研究后才落筆的,絕不可能是‘戲說’。”劉志成表示,“你想想,一個學者有必要花十年時間來戲說歷史?” 該書中,“建文帝曾到泉州開元寺當和尚”追根溯源是來自日本學者的《大航海》一書。據泉州海交館研究員李玉昆表示,學術界引用《大航海》這本書的不乏其人。既然有那么多人引用,一定有其歷史價值。 記者所見的日本學者上杉千年所著《鄭和下西洋》一書,圖文并茂。“書中的資料圖片都是有證可考。舉個例子,文中附上的一塊碑刻拓片照片,就是出使波斯(現伊朗)的泉州官員墓碑中的一塊,現在該墓碑就藏在泉州海交館。”劉志成說,前幾年,正是他本人受命于泉州海交館把墓碑拓下來,隨后館里有人把這寄到日本去。 “所以,盡管該書的出處沒有說明,但真實性不值得懷疑。”泉州民間考古愛好者蕭祖繩表示。 “而且,國外很多地方存有中國失傳的文史資料。”蕭祖繩進一步介紹說,打個比方,被視為韓國國寶的《祖堂集》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禪宗史料總集,是泉州招慶寺(原隸屬于開元寺管轄,位于清源山中部的碧宵巖附近,后戰亂被毀)廟靜、筠二禪師編集,可是為什么之前泉州乃至中國都失傳了呢?最后在日本翻印出版后,《祖堂集》才重新傳回中國。 “一些鮮為人知的中國歷史從國外獲悉也有先例,早期泉州和海外學術界就有過交流。《泉州府志》中有記載,從唐代開始,日本、朝鮮等國就派專門學者來泉州收集書籍和文史資料。而且,明代時泉州有和尚到海外去傳經講課,也可能帶去一些當地的書籍和資料。在泉州大開元萬壽禪寺編印的《木庵禪師行跡系年》里也記載,明代時木庵和尚就是其中一位去過日本的高僧。”蕭祖繩如是說。 “所以,不能因為在中國失傳就輕易否認海外學者的新發現。”劉志成表示。鄭和到泉可佐證建文帝到泉 但這要建立在“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這一隱蔽目的上。 “如果‘建文帝在泉州開元寺當過和尚’一說得到證實,則必然為‘鄭和下西洋到過泉州’添一佐證。”泉州文史愛好者鄭夢彪表示。反之,如果后者說法成立,對前者是否也是一種印證呢? 目前,泉州海交館研究員李玉昆等大部分文史專家持肯定“鄭和來過泉州”之說,“有鄭和行香碑和《泉州府志》為證”。 “當然,這兩者的關聯性要建立在肯定‘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這一隱蔽目的上。”劉志成表示。 國內有學者研究表明,鄭和下西洋一方面打著宣揚國威和擴展海上貿易的幌子,另一方面當代朝廷又實施“海禁”政策,這本身就是一種矛盾。而且,隨著鄭和下西洋的結束,“海禁”更加嚴格,這必然有其隱蔽動機,那就是——尋找建文帝的蹤跡。這在諸多史料中都有記載,而且流傳最早、最廣。 許立群在《中國史話·三寶太監下西洋》一節中寫到:“永樂帝派鄭和航海的目的是尋找建文帝,因為永樂帝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文帝失蹤了,永樂帝怕他逃到國外,將來回來復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吳晗的《明初對外政策與鄭和下西洋》等也認為,鄭和下西洋除了經濟方面因素以外,還帶著皇上的秘密使命,這秘密使命就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讀者反響:此說對提升泉州知名度有幫助 文史愛好者鄭夢彪: 我認為“明代建文帝曾到泉州開元寺當和尚”很有可能:1。對歷史上的疑案的新解不能以思維定式給予輕易否認。如能找出開元寺住持念海和尚的有關記載,不就成為新解了嗎?2。不能否認鄭和下西洋任務之一是尋找建文帝,此說不會是空穴來風。更何況“自焚說”也拿不出使人信服的佐證。但是從“正史”找資料收效甚微,應征集民間傳說。3。此說值得討論,對提升泉州的知名度有幫助。如果確有此事,對鄭和下西洋到過泉州也是一個強有力的證據。曾在泉州開元寺拾到明代玉佩 熱心讀者林先生: 看了《海峽都市報》報道,它勾起我26年前的一樁往事。1978年我在泉州工作,一天我在開元寺東西塔的東塔游玩,在一個龍眼樹的土圍旁我發現了奇跡:腳下一塊和田白玉“龍紋帶板”。長8厘米、高6厘米、厚0。8厘米,重量約80克,白玉質,通透,玉感強,極有氣勢,為多層鏤空雕。主題為飛龍,左右上方為朱雀、蝙蝠。下方為法器(香爐、雨傘),下方中央為“橋”,下層雕卷草紋。工極精細,猶如一張緊密花格,立體感強。當時被塵土所遮蓋,我洗了好久。今年上半年將該物由省博物院專家“掌眼”認定為明代物品。該物是否能佐證明代建文帝到過泉州開元寺?相關背景:明代“靖難之役” 《明史》中記載,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繼位。繼位后,他和親信大臣實施“削藩”政策。他先是派兵奇襲開封,逮捕周王朱肅,廢為平民,貶謫云南。接著又拿岷王朱便(分封湖南、武岡)、湘王朱柏(分封湖北江陵)、齊王朱博(分封山東益都)、代王朱桂(分封山西大同)等開刀,或廢為平民,或囚禁高墻。朱柏得到消息,全家自焚而亡。各地親王十分恐慌。 建文帝在位第二年,分封北京的燕王朱棣,舉起“清君側”(清除建文帝身邊的壞人的意思)大旗,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帝發兵討伐。開始朱棣大敗,幾乎被滅。中央軍本來占有各種優勢,后因用人不當等原因,二年后(公元1402年)被朱棣打敗,南京城破。當時宮中大火,建文帝不知去向。有人從瓦礫堆中翻出一具燒焦的尸體,指認為建文帝,朱棣以天子禮草草葬之。之后,他當上了皇帝,史稱明成祖。明故宮真的有地道 關于建文帝下落的各種記載數不勝數,用“汗牛充棟”來形容并不為過。不少建文帝“出亡說”都認為建文帝從明故宮的地道逃跑,比如明史專家黃云眉教授在《明史考證》所引《馬生龍鳳凰臺記事》一文中稱:“宮中陰溝,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闊八尺,足行一人一馬,備臨禍潛出,可謂深思熟慮矣。”因此,找到這條地道,對于佐證建文帝出逃,將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據悉,上世紀80年代,南京市考古工作者在明故宮基建施工過程中,的確挖掘出一條“大陰溝”的故道遺址,此溝可能就是御溝暗道。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季士家研究員也表示,太平門外,確有一條明故宮延伸出來的排水道,內中寬闊,能夠容人通行。皇帝來泉有過先河 “皇帝來泉州有過先河!”泉州退休教師吳庭輝向記者透露,宋代的最后兩個皇帝就曾到過泉州。這一點,很多泉州人都知道。 據查,《泉州府志》、《晉江縣志》、《福建通志》里都有記載,宋端宗(1276年~1278年在位)在元兵襲擊時,和弟弟宋衛王逃到泉州,打算把泉州作為抗元根據地。結果,當時擔任泉州地方長官的蒲壽庚見他們大勢已去,緊閉城門,宋端宗只好往廣東方向走。 “有先人為鑒,所以建文帝落難時,來到泉州也不是不可能。”劉志成說。讀書文摘題目:明代建文帝曾到泉州開元寺當和尚作者:陸燁埡書報刊名:《海峽都市報》2004年10月15日A15版 這有可能是今年泉州文史界最具爭議的驚人發現。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館研究人員劉志成向本報報料:他從臺灣學者陳水源所著的《杰出航海家鄭和》和日本學者上杉千年所著的《鄭和下西洋》兩本著作中發現——明代建文帝曾到泉州開元寺當和尚。核心提示: 明代建文帝朱允?稍餃菘碌憊蛻校:拖攣餮蟮囊桓鲆嗇康木谷皇俏俗費敖ㄎ牡鄣南侶洌? 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議的事情,卻有書為證。 據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館研究人員劉志成介紹,臺灣學者陳水源所著的《杰出航海家鄭和》(2000年12月版、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和日本學者上杉千年所著的《鄭和下西洋》(2003年5月版、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兩本書都如出一轍地記載了這一內容。 建文帝果真到泉州開元寺當過和尚嗎?他又緣何而來?或者,這僅僅是江湖傳聞?建文帝下落曾是歷史“四大謎案”之一 據史料記載,建文帝朱允?墑敲鞒牡詼實邸F涓鋼轂曄敲魈嬤煸暗某ぷ櫻縋甌渙⑽櫻恍矣⒛暝縭擰F浜螅煸氨懔⒅煸?晌侍鎩V煸八朗保蹦?1歲,開始登基稱帝。 不過建文帝繼位僅4年,就被自己的叔父、后來的永樂帝朱棣奪取了皇位,這就是歷史上的“靖難之變”。之后,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是自焚而死還是削發為僧?甚或流落海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從而使這一懸案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四大謎案”之一。建文帝到泉州是為了待機外逃? 據《杰出航海家鄭和》和《鄭和下西洋》兩本書的記述和劉志成的介紹,建文帝落難前,明太祖朱元璋曾留給他一個鐵箱子,讓他在大難臨頭時打開。“靖難之變”時,建文帝打開鐵箱,發現里面放著度牒(這是做僧人的身份證明)、僧衣、剃頭刀和一些白金。 于是,建文帝按照明太祖的指點,和隨從裝扮成僧人模樣外逃。 建文帝和隨從從南京順著長江來到武昌羅漢寺。羅漢寺的住持達玄和尚是全國的知名高僧,當時泉州開元寺的很多僧人是他的弟子,其中包括至今仍難以確證的時任泉州開元寺住持念海和尚。達玄看過建文帝的度牒后,趕緊把建文帝及其隨從引進寺內,并聯系泉州開元寺住持念海,讓建文帝等人過去。 隨后,建文帝經江西鷹潭等地一路南下,于永樂元年(1403年)底到達泉州。在開元寺當了一段時間和尚后,漂洋過海。有人說,建文帝到泉州開元寺當和尚,就是為了等待時機外逃。明成祖曾派人四處搜索建文帝? 明成祖永樂帝登基后,心中一直擔心建文帝未死而外逃。在派鄭和下西洋之前,就已在內陸地區追查建文帝的下落。而鄭和下西洋除了宣揚國威、擴大中國海上貿易外,其中一個隱秘的目的就是要追查建文帝的下落。 永樂二年正月底,永樂帝派鄭和舊友李挺赴武昌,追查建文帝的蹤跡。李挺從武昌羅漢寺證實,永樂元年(1403年),曾有兩位僧侶到訪,一位年約三十,另一位則二十幾歲,溫文有禮,白面書生氣質,面容略顯疲憊。而按照推算,當時建文帝年齡應該是25歲左右,倘若出家,是正當年輕的僧侶。 據服侍過這兩位僧侶的小坊主回憶,曾聽到過這兩人的對吟,其中年輕僧侶誦吟:“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年長僧侶則回應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詩句:“潯陽江頭夜送客”。 李挺從詩中聽出二人似乎往潯陽(古名江州,即今九江)方向前進,立刻前往潯陽。他在當地寺廟逐一查問,終沒有發現建文帝下落。最后找到一位水運業者,被告知:“去年(永樂元年即公元1403年)九月間,曾有二位僧侶結伴在江州南部星子鎮之江原寺漫游,后二人搭船往鄱陽南下。”李挺隨即也南下,途中又獲聞:“二位僧侶由鄱陽湖東岸進入鄱江,并在仙山寺逗留。之后,又雇船到信江。” 李挺輾轉赴信江流域,盡力探尋建文帝下落。他在信江流域的街鎮、聚落、鷹潭的山腰等處,都查了個遍。無意中得知,永樂元年,曾有一賣鹽商人陪伴二僧侶,由江西鷹潭向南出發,可能往福建方向而去。鄭和下西洋是奉令尋找建文帝? 此訊息令李挺想到,建文帝可能想到福建,而后逃往海外。 而福建泉州,位于福州以南的閩南,旁歸晉江與洛陽江交合河口,自宋代以來是中國最大的港埠,別名“刺桐港”。如果建文帝逃到海外去,從泉州走,最方便不過。 李挺于是迅速抵達泉州。他首先走訪達玄弟子、開元寺住持念海和尚。據告,永樂元年年底,有兩位男子搭乘阿拉伯航線的船通往印尼,后商船在廣東擱淺,漂到海南島。李挺獲此信息,迅速搭乘便船赴海南島的瓊州(今海口)探察。前后走訪了一個多月,足跡深入到南端的崖州,確實看到一艘破損的阿拉伯船。其間有人告訴他,曾看到一位貌似建文帝的年輕人,在崖州等候搭乘通往印尼的便船。建文帝可能坐船到海外去了。 待李挺向明成祖匯報后,明成祖就令其同鄭和一起下西洋,繼續尋找建文帝。鄭和下西洋曾經來過泉州,這已是泉州大部分文史專家的共識,有圣墓的鄭和行香碑等實物為證。如果這是史實為何開元寺無記載? 臺灣學者陳水源和日本學者上杉千年兩書中的記述權威可信嗎? 據陳水源書中介紹,有關建文帝的記載他是從一美國學者處獲悉的,而這位美國學者則是從日本書籍《大航海》中獲得。日本學者上杉千年所著的《鄭和下西洋》則沒有標明出處。“但是這是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翻譯出版的,出版肯定有其歷史價值可考。”劉志成認為。 對此疑問,記者13日到泉州開元寺拜訪了幾位專家和高僧。 大家表示,之前從來沒有聽說過“明代建文帝到過泉州開元寺當和尚”這一說法。泉州文史界專家對此也持懷疑態度。一方面,開元寺里沒有相關的記載;另一方面,這一說法必須建立在否定“建文帝自焚說”的基礎上。但永樂帝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尋建文帝,據說又有一定的歷史根據。 記者13日連同幾位高僧一同翻查了《開元寺志》,并未發現與此事有關的記載;就連《杰出航海家鄭和》中提到的明永樂元年間的開元寺住持念海和尚,也沒有找到相關記載。對此,劉志成表示:“《開元寺志》是明朝時寫的,主要記載唐、五代及其宋、元開元寺的高僧,對明代的高僧并無多少記載。” 泉州佛教博物館的李悌仁老人拿出他近日重新增補的《開元寺志》,里面補充了明代之后的開元寺高僧的名單,及《泉州府志》、《晉江縣志》《閩書》等曾記載過的高僧。“應該說,這些資料已經很全面了,開元寺里的高僧基本上都不會遺漏。”李老伯說得肯定。但是仍沒有念海的名號。“所以,念海和尚是否確有其人,還要打個問號。”李老伯說。 而無法確證念海此人,又怎能讓人相信有關建文帝在泉州當和尚的事是事實呢? 。
熱心網友
建文帝去哪里?至今還是一個迷有人說他出洋了,鄭和下西洋可能就是燕王為斬草除根的一個行動,也有人說他出家當了和尚,更多人認同他在戰爭中死亡,這個觀點得到不少人的認可
熱心網友
千古謎題!
熱心網友
有的書上說,到南洋那一帶去了
熱心網友
讓考古家和史學家來解決拉
熱心網友
千古之迷,只好自己去想!!
熱心網友
《明史·恭閔帝本紀》: [建文四年]六月癸丑,盛庸帥舟師敗燕兵于浦子口,復戰不利。都督僉事陳瑄以舟師叛附于燕。乙卯,燕兵渡江,盛庸戰于高資港,敗績。戊午,鎮江守將童俊叛降燕。庚申,燕兵至龍潭。辛酉,命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如燕軍,申前約。壬戌,復遣谷王?B、安王楹往。皆不聽。甲子,遣使齊蠟書四出,促勤王兵。乙丑,燕兵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謀內應,伏誅。谷王?B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統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廣西,詭稱建文皇帝。恩恩知府岑瑛聞于朝。按問,乃鈞州人楊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獄,閱四月死。同謀僧十二人,皆戍遼東。自后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正德、萬歷、崇禎間,諸臣請續封帝后,及加廟謚,皆下部議,不果行。大清乾隆元年,詔廷臣集議,追謚曰恭閔惠皇帝。。
熱心網友
燕王破城時,建文帝的一個近臣突然想起來,老皇帝在以前有交待,危難時可打開宮中某地的一箱子,大家七手八腳的找到打開一看,里面是三張度牒,還有法衣之類的東西。建文立即換裝,從宮中的地道逃出去,后來不知所終(據說是往西南方向跑了)!后人說太祖從和尚成皇帝,他的孫子從皇帝變和尚。成祖比你還急,四處撒網去找,沒結果,鄭和下西洋主要是找他也!中午剛好看《明史演義》到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