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幫我舉一個博弈的例子,什么方面的都可以。(最好是原創)然后簡要說明一下這個博弈的原理。多謝!

熱心網友

我來原創個‘栗子’我覺得在工作中,如果一個庸才老板(中層經理),有個干才下屬,就很可能造成雙輸的博弈結果。原因在于:如果這個干才很勤奮,很刻苦,從而很出成績。多數情況下會被經理拿去向上邊匯報、表功,從而這個經理獲得賞識、加薪和提拔。而下屬并不一定會由于經理得到好處而得到相應的好處,可能只是表揚幾句,換了個‘上司’而已。所以通常的結果是,當下屬發現無論如何努力也不能得到相應好處時,他寧愿默默等待直接與更高層的溝通機會,也不愿給上司當踏腳板。但這樣的結果就是,無法體現自身的才能,永遠也無法得到加薪和提拔。最終下屬只好跳槽走人,而經理若無奇遇,也永遠無法獲得提升。結論:這種上下級關系,屬于納什博弈論中的兩難境地,或者叫雙輸均衡。記住:學習研究博弈論,只是為了搞清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博弈論并不一定會幫你解決它們,而且大多時候是解決不了的。PS。 這個栗子你還可以在潤色一下。比如,中層經理為甲,下屬為乙。納什博弈中可分為:甲乙雙贏,甲贏乙輸,甲輸乙贏,甲乙雙輸。其中,甲乙雙贏是指經理在向上級匯報成果時,也著重強調乙的功勞,結果甲乙都獲得上級獎勵、提拔,這無疑是最優結果。甲贏乙輸,是指乙心存上述期望而努力工作,但是經理甲按照我栗子中講的那樣,就造成這樣的結果。現實中這個可能性是很大的。甲輸乙贏,指的是經理甲心存雙贏的期望,但當乙獲得上司的重視之后,比如乙在與上司單獨溝通時,‘如實’匯報甲經理的‘庸才領導’等等情況,很可能結果是甲被開除,或甲乙換位。現實中競爭是殘酷的,這個可能性也是很大的。所以最終,甲和乙為了保護自己利益免受侵害,寧愿都選則‘低級納什平衡’,也就是甲乙雙輸。這一點與智豬博弈和囚徒困境很相似。

熱心網友

在博弈論中有一個經典案例--囚徒困境,非常耐人回味。 ----"囚徒困境"說的是兩個囚犯的故事。這兩個囚徒一起做壞事,結果被警察發現抓了起來,分別關在兩個獨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進行審訊。在這種情形下,兩個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與警察合作,從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與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與警察合作)。這兩個囚犯都知道,如果他倆都能保持沉默的話,就都會被釋放,因為只要他們拒不承認,警方無法給他們定罪。但警方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們就給了這兩個囚犯一點兒刺激:如果他們中的一個人背叛,即告發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無罪釋放,同時還可以得到一筆獎金。而他的同伙就會被按照最重的罪來判決,并且為了加重懲罰,還要對他施以罰款,作為對告發者的獎賞。當然,如果這兩個囚犯互相背叛的話,兩個人都會被按照最重的罪來判決,誰也不會得到獎賞。 ----那么,這兩個囚犯該怎么辦呢?是選擇互相合作還是互相背叛?從表面上看,他們應該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為這樣他們倆都能得到最好的結果:自由。但他們不得不仔細考慮對方可能采取什么選擇。A犯不是個傻子,他馬上意識到,他根本無法相信他的同伙不會向警方提供對他不利的證據,然后帶著一筆豐厚的獎賞出獄而去,讓他獨自坐牢。這種想法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但他也意識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會這樣來設想他。所以A犯的結論是,唯一理性的選擇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訴警方,因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會保持沉默,那么他就會是那個帶獎出獄的幸運者了。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據這個邏輯向警方交代了,那么,A犯反正也得服刑,起碼他不必在這之上再被罰款。所以其結果就是,這兩個囚犯按照不顧一切的邏輯得到了最糟糕的報應:坐牢。 ----當然,在現實世界里,信任與合作很少達到如此兩難的境地。談判、人際關系、強制性的合同和其他許多因素左右了當事人的決定。但囚徒的兩難境地確實抓住了不信任和需要相互防范背叛這種真實的一面。讓我們看看冷戰時期兩個超級大國將自己鎖定在一場40年的軍備競賽中,其結果對雙方都毫無益處。還有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的永恒傾向。 ----但是,無論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類社會,"合作"都是一種隨處可見的現象。那么,問題就出現了:到底是何種機制促使生物體或者人類進行相互合作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大部分歸功于美國密西根大學一位叫做羅伯特.愛克斯羅德的人。愛克斯羅德是一個政治科學家,對合作的問題久有研究興趣。為了進行關于合作的研究,他組織了一場計算機競賽。這個競賽的思路非常簡單:任何想參加這個計算機競賽的人都扮演"囚徒困境"案例中一個囚犯的角色。他們把自己的策略編入計算機程序,然后他們的程序會被成雙成對地融入不同的組合。分好組以后,參與者就開始玩"囚徒困境"的游戲。他們每個人都要在合作與背叛之間做出選擇。 ----但這里與"囚徒困境"案例中有個不同之處:他們不只玩一遍這個游戲,而是一遍一遍地玩上200次。這就是博弈論專家所謂的"重復的囚徒困境",它更逼真地反映了具有經常而長期性的人際關系。而且,這種重復的游戲允許程序在做出合作或背叛的抉擇時參考對手程序前幾次的選擇。如果兩個程序只玩過一個回合,則背叛顯然就是唯一理性的選擇。但如果兩個程序已經交手過多次,則雙方就建立了各自的歷史檔案,用以記錄與對手的交往情況。同時,它們各自也通過多次的交手樹立了或好或差的聲譽。雖然如此,對方的程序下一步將會如何舉動卻仍然極難確定。實際上,這也是該競賽的組織者愛克斯羅德希望從這個競賽中了解的事情之一。一個程序總是不管對手作何種舉動都采取合作的態度嗎?或者,它能總是采取背叛行動嗎?它是否應該對對手的舉動回之以更為復雜的舉措?如果是,那會是怎么樣的舉措呢? ----事實上,競賽的第一個回合交上來的14個程序中包含了各種復雜的策略。但使愛克斯羅德和其他人深為吃驚的是,競賽的桂冠屬于其中最簡單的策略:一報還一報(TIT FOR TAT)。這是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阿納托.拉帕波特提交上來的策略。一報還一報的策略是這樣的:它總是以合作開局,但從此以后就采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策略。也就是說,一報還一報的策略實行了胡蘿卜加大棒的原則。它永遠不先背叛對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是"善意的"。它會在下一輪中對對手的前一次合作給予回報(哪怕以前這個對手曾經背叛過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是"寬容的"。但它會采取背叛的行動來懲罰對手前一次的背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又是"強硬的"。而且,它的策略極為簡單,對手程序一望便知其用意何在,從這個意義來說它又是"簡單明了的"。 ----當然,因為只有為數不多程序參與了競賽,一報還一報策略的勝利也許只是一種僥幸。但是,在上交的14個程序中,有8個是"善意的",它們永遠不會首先背叛。而且這些善意的程序都輕易就贏了6個非善意的程序。為了決出一個結果來,愛克斯羅德又舉行了第二輪競賽,特別邀請了更多的人,看看能否從一報還一報策略那兒將桂冠奪過來。這次有62個程序參加了競賽,結果是一報還一報又一次奪魁。競賽的結論是無可爭議的。好人,或更確切地說,具備以下特點的人,將總會是贏家。 ---- 1.善意的; 2.寬容的; 3.強硬的; 4.簡單明了的。 ----一報還一報策略的勝利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合作行為的形成所具有的深刻含義是顯而易見的。愛克斯羅德在《合作進化》一書中指出,一報還一報策略能導致社會各個領域的合作,包括在最無指望的環境中的合作。他最喜歡舉的例子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自發產生的"自己活,也讓他人活"的原則。當時前線戰壕里的軍隊約束自己不開槍殺傷人,只要對方也這么做。使這個原則能夠實行的原因是,雙方軍隊都已陷入困境數月,這給了他們相互適應的機會。 ----一報還一報的相互作用使得自然界即使沒有智能也能產生合作關系。這樣的例子很多:真菌從地下的石頭中汲取養分,為海藻提供了食物,而海藻反過來又為真菌提供了光合作用;金蟻合歡樹為一種螞蟻提供了食物,而這種螞蟻反過來又保護了該樹;無花果樹的花是黃蜂的食物,而黃蜂反過來又為無花果樹傳授花粉,將樹種撒向四處。 ----更廣泛地說,共同演化會使一報還一報的合作風格在這個充滿背信棄義劣行的世界上蔚然成風。假設少數采取一報還一報策略的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通過突變而產生了。那么,只要這些個體能互相遇見,足夠在今后的相逢中形成利害關系,他們就會開始形成小型的合作關系。一旦發生了這種情況,他們就能遠勝于他們周圍的那些背后藏刀的類型。這樣,參與合作的人數就會增多。很快,一報還一報式的合作就會最終占上風。而一旦建立了這種機制,相互合作的個體就能生存下去。如果不太合作的類型想侵犯和利用他們的善意,一報還一報政策強硬的一面就會狠狠地懲罰他們,讓他們無法擴散影響。 ----現在,對博弈論的研究是如此地廣泛,以致于有些人說最新的經濟學和管理科學都已經利用博弈論的理論和工具重寫過了。博弈論中有很多有趣而富于哲理的案例,一報還一報就是其中的一個。它那種善意、寬容、強硬、簡單明了的合作策略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組織的行為方式都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

熱心網友

產生“博弈”的根本原因在于“信用” 和機會主義的問題。其根本前提是“經濟人”。按照西方福利經濟學中的帕累托最優的“契約線”可知:當事雙方都從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時,其最終會面臨一條無法比較的“契約線”,所以說現在“商場” 上所說的“雙贏”必須以“犧牲”第三者的利益為代價,這樣才可以解決“契約線”上所謂的“補償”問題。如果找不到這個第三者,機會主義是無法避免的,其連鎖反應就是導致納什均衡中最差的情況頻繁出現。如前面各位所舉出的例子。

熱心網友

在博弈論中有一個經典案例--囚徒困境,非常耐人回味。 ----"囚徒困境"說的是兩個囚犯的故事。這兩個囚徒一起做壞事,結果被警察發現抓了起來,分別關在兩個獨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進行審訊。在這種情形下,兩個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與警察合作,從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與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與警察合作)。這兩個囚犯都知道,如果他倆都能保持沉默的話,就都會被釋放,因為只要他們拒不承認,警方無法給他們定罪。但警方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們就給了這兩個囚犯一點兒刺激:如果他們中的一個人背叛,即告發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無罪釋放,同時還可以得到一筆獎金。而他的同伙就會被按照最重的罪來判決,并且為了加重懲罰,還要對他施以罰款,作為對告發者的獎賞。當然,如果這兩個囚犯互相背叛的話,兩個人都會被按照最重的罪來判決,誰也不會得到獎賞。 ----那么,這兩個囚犯該怎么辦呢?是選擇互相合作還是互相背叛?從表面上看,他們應該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為這樣他們倆都能得到最好的結果:自由。但他們不得不仔細考慮對方可能采取什么選擇。A犯不是個傻子,他馬上意識到,他根本無法相信他的同伙不會向警方提供對他不利的證據,然后帶著一筆豐厚的獎賞出獄而去,讓他獨自坐牢。這種想法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但他也意識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會這樣來設想他。所以A犯的結論是,唯一理性的選擇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訴警方,因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會保持沉默,那么他就會是那個帶獎出獄的幸運者了。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據這個邏輯向警方交代了,那么,A犯反正也得服刑,起碼他不必在這之上再被罰款。所以其結果就是,這兩個囚犯按照不顧一切的邏輯得到了最糟糕的報應:坐牢。 ----當然,在現實世界里,信任與合作很少達到如此兩難的境地。談判、人際關系、強制性的合同和其他許多因素左右了當事人的決定。但囚徒的兩難境地確實抓住了不信任和需要相互防范背叛這種真實的一面。讓我們看看冷戰時期兩個超級大國將自己鎖定在一場40年的軍備競賽中,其結果對雙方都毫無益處。還有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的永恒傾向。 ----但是,無論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類社會,"合作"都是一種隨處可見的現象。那么,問題就出現了:到底是何種機制促使生物體或者人類進行相互合作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大部分歸功于美國密西根大學一位叫做羅伯特.愛克斯羅德的人。愛克斯羅德是一個政治科學家,對合作的問題久有研究興趣。為了進行關于合作的研究,他組織了一場計算機競賽。這個競賽的思路非常簡單:任何想參加這個計算機競賽的人都扮演"囚徒困境"案例中一個囚犯的角色。他們把自己的策略編入計算機程序,然后他們的程序會被成雙成對地融入不同的組合。分好組以后,參與者就開始玩"囚徒困境"的游戲。他們每個人都要在合作與背叛之間做出選擇。 ----但這里與"囚徒困境"案例中有個不同之處:他們不只玩一遍這個游戲,而是一遍一遍地玩上200次。這就是博弈論專家所謂的"重復的囚徒困境",它更逼真地反映了具有經常而長期性的人際關系。而且,這種重復的游戲允許程序在做出合作或背叛的抉擇時參考對手程序前幾次的選擇。如果兩個程序只玩過一個回合,則背叛顯然就是唯一理性的選擇。但如果兩個程序已經交手過多次,則雙方就建立了各自的歷史檔案,用以記錄與對手的交往情況。同時,它們各自也通過多次的交手樹立了或好或差的聲譽。雖然如此,對方的程序下一步將會如何舉動卻仍然極難確定。實際上,這也是該競賽的組織者愛克斯羅德希望從這個競賽中了解的事情之一。一個程序總是不管對手作何種舉動都采取合作的態度嗎?或者,它能總是采取背叛行動嗎?它是否應該對對手的舉動回之以更為復雜的舉措?如果是,那會是怎么樣的舉措呢? ----事實上,競賽的第一個回合交上來的14個程序中包含了各種復雜的策略。但使愛克斯羅德和其他人深為吃驚的是,競賽的桂冠屬于其中最簡單的策略:一報還一報(TIT FOR TAT)。這是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阿納托.拉帕波特提交上來的策略。一報還一報的策略是這樣的:它總是以合作開局,但從此以后就采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策略。也就是說,一報還一報的策略實行了胡蘿卜加大棒的原則。它永遠不先背叛對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是"善意的"。它會在下一輪中對對手的前一次合作給予回報(哪怕以前這個對手曾經背叛過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是"寬容的"。但它會采取背叛的行動來懲罰對手前一次的背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又是"強硬的"。而且,它的策略極為簡單,對手程序一望便知其用意何在,從這個意義來說它又是"簡單明了的"。 ----當然,因為只有為數不多程序參與了競賽,一報還一報策略的勝利也許只是一種僥幸。但是,在上交的14個程序中,有8個是"善意的",它們永遠不會首先背叛。而且這些善意的程序都輕易就贏了6個非善意的程序。為了決出一個結果來,愛克斯羅德又舉行了第二輪競賽,特別邀請了更多的人,看看能否從一報還一報策略那兒將桂冠奪過來。這次有62個程序參加了競賽,結果是一報還一報又一次奪魁。競賽的結論是無可爭議的。好人,或更確切地說,具備以下特點的人,將總會是贏家。 ---- 1.善意的; 2.寬容的; 3.強硬的; 4.簡單明了的。 ----一報還一報策略的勝利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合作行為的形成所具有的深刻含義是顯而易見的。愛克斯羅德在《合作進化》一書中指出,一報還一報策略能導致社會各個領域的合作,包括在最無指望的環境中的合作。他最喜歡舉的例子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自發產生的"自己活,也讓他人活"的原則。當時前線戰壕里的軍隊約束自己不開槍殺傷人,只要對方也這么做。使這個原則能夠實行的原因是,雙方軍隊都已陷入困境數月,這給了他們相互適應的機會。 ----一報還一報的相互作用使得自然界即使沒有智能也能產生合作關系。這樣的例子很多:真菌從地下的石頭中汲取養分,為海藻提供了食物,而海藻反過來又為真菌提供了光合作用;金蟻合歡樹為一種螞蟻提供了食物,而這種螞蟻反過來又保護了該樹;無花果樹的花是黃蜂的食物,而黃蜂反過來又為無花果樹傳授花粉,將樹種撒向四處。 ----更廣泛地說,共同演化會使一報還一報的合作風格在這個充滿背信棄義劣行的世界上蔚然成風。假設少數采取一報還一報策略的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通過突變而產生了。那么,只要這些個體能互相遇見,足夠在今后的相逢中形成利害關系,他們就會開始形成小型的合作關系。一旦發生了這種情況,他們就能遠勝于他們周圍的那些背后藏刀的類型。這樣,參與合作的人數就會增多。很快,一報還一報式的合作就會最終占上風。而一旦建立了這種機制,相互合作的個體就能生存下去。如果不太合作的類型想侵犯和利用他們的善意,一報還一報政策強硬的一面就會狠狠地懲罰他們,讓他們無法擴散影響。 ----現在,對博弈論的研究是如此地廣泛,以致于有些人說最新的經濟學和管理科學都已經利用博弈論的理論和工具重寫過了。博弈論中有很多有趣而富于哲理的案例,一報還一報就是其中的一個。它那種善意、寬容、強硬、簡單明了的合作策略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組織的行為方式都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

熱心網友

1。博弈論是指某個個人或是組織,面對一定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的規則約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從各自選擇的行為或是策略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并從各自取得相應結果或收益的過程,在經濟學上博奕論是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概念。 什么是博弈論?古語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個人如同棋手,其每一個行為如同在一張看不見的棋盤上布一個子,精明慎重的棋手們相互揣摩、相互牽制,人人爭贏,下出諸多精彩紛呈、變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論是研究棋手們 “出棋” 著數中理性化、邏輯化的部分,并將其系統化為一門科學。換句話說,就是研究個體如何在錯綜復雜的相互影響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事實上,博弈論正是衍生于古老的游戲或曰博弈如象棋、撲克等。數學家們將具體的問題抽象化,通過建立自完備的邏輯框架、體系研究其規律及變化。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最簡單的二人對弈為例,稍想一下便知此中大有玄妙:若假設雙方都精確地記得自己和對手的每一步棋且都是最“理性” 的棋手,甲出子的時候,為了贏棋,得仔細考慮乙的想法,而乙出子時也得考慮甲的想法,所以甲還得想到乙在想他的想法,乙當然也知道甲想到了他在想甲的想法… 面對如許重重迷霧,博弈論怎樣著手分析解決問題,怎樣對作為現實歸納的抽象數學問題求出最優解、從而為在理論上指導實踐提供可能性呢?現代博弈理論由匈牙利大數學家馮·諾伊曼于20世紀20年代開始創立,1944年他與經濟學家奧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標志著現代系統博弈理論的初步形成。對于非合作、純競爭型博弈,諾伊曼所解決的只有二人零和博弈--好比兩個人下棋、或是打乒乓球,一個人贏一著則另一個人必輸一著,凈獲利為零。在這里抽象化后的博弈問題是,已知參與者集合(兩方) ,策略集合(所有棋著) ,和盈利集合(贏子輸子) ,能否且如何找到一個理論上的“解” 或“平衡” ,也就是對參與雙方來說都最“合理” 、最優的具體策略?怎樣才是“合理” ?應用傳統決定論中的“最小最大” 準則,即博弈的每一方都假設對方的所有功略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最大程度地失利,并據此最優化自己的對策,諾伊曼從數學上證明,通過一定的線性運算,對於每一個二人零和博弈,都能夠找到一個“最小最大解” 。通過一定的線性運算,競爭雙方以概率分布的形式隨機使用某套最優策略中的各個步驟,就可以最終達到彼此盈利最大且相當。當然,其隱含的意義在於,這套最優策略并不依賴于對手在博弈中的操作。用通俗的話說,這個著名的最小最大定理所體現的基本“理性” 思想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 。2。在經濟學中,“智*博弈”(Pigs’payoffs)是一個著名博弈論例子。 這個例子講的是:*圈里有兩頭*,一頭大*,一頭小*。*圈的一邊有個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圈的另一邊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去踩踏板,另一只*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踩動踏板時,大*會在小*跑到食槽之前剛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踩動了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到另一半殘羹。 那么,兩只*各會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而大*則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間。 原因何在?因為,小*踩踏板將一無所獲,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對小*而言,無論大*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反觀大*,已明知小*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只好親力親為了。 “小*躺著大*跑”的現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戲規則所導致的。規則的核心指標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數量和踏板與投食口之間的距離。 如果改變一下核心指標,*圈里還會出現同樣的“小*躺著大*跑”的景象嗎?試試看。 改變方案一:減量方案。投食僅原來的一半分量。結果是小*大*都不去踩踏板了。小*去踩,大*將會把食物吃完;大*去踩,小*將也會把食物吃完。誰去踩踏板,就意味著為對方貢獻食物,所以誰也不會有踩踏板的動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讓*們去多踩踏板,這個游戲規則的設計顯然是失敗的。 改變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為原來的一倍分量。結果是小*、大*都會去踩踏板。誰想吃,誰就會去踩踏板。反正對方不會一次把食物吃完。小*和大*相當于生活在物質相對豐富的“共產主義”社會,所以競爭意識卻不會很強。 對于游戲規則的設計者來說,這個規則的成本相當高(每次提供雙份的食物);而且因為競爭不強烈,想讓*們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變方案三:減量加移位方案。投食僅原來的一半分量,但同時將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結果呢,小*和大*都在拼命地搶著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勞者多得。每次的收獲剛好消費完。 對于游戲設計者,這是一個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獲最大。 原版的“智*博弈”故事給了競爭中的弱者(小*)以等待為最佳策略的啟發。但是對于社會而言,因為小*未能參與競爭,小*搭便車時的社會資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狀態。為使資源最有效配置,規則的設計者是不愿看見有人搭便車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絕“搭便車”現象,就要看游戲規則的核心指標設置是否合適了。 比如,公司的激勵制度設計,獎勵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權,公司職員個個都成了百萬富翁,成本高不說,員工的積極性并不一定很高。這相當于“智*博弈” 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獎勵力度不大,而且見者有份(不勞動的“小*”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也不會有動力了----就象“智*博弈”減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勵機制設計就象改變方案三----減量加移位的辦法,獎勵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針對個人(如業務按比例提成),既節約了成本(對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車”現象,能實現有效的激勵。 許多人并未讀過“智*博弈”的故事,但是卻在自覺地使用小*的策略。股市上等待莊家抬轎的散戶;等待產業市場中出現具有贏利能力新產品、繼而大舉仿制牟取暴利的游資;公司里不創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對于制訂各種經濟管理的游戲規則的人,必須深諳“智*博弈”指標改變的個中道理。 3。背景知識:納什博弈論的原理與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