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甲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病。呈全世界范圍的分布,我國為高發區,其發病為各型肝炎的首位。甲肝急性發病有發燒、怕冷、食欲下降、無力、肝腫大及肝功能異常。大部分人沒有癥狀,只有少數人出現黃疸,一般不轉為慢性和病原攜帶狀態。甲肝病人自潛伏末期至發病后10天傳染性最大。甲肝一般發生于兒童和青少年,在成人中較少見,一般潛伏期為2~6周。冬春季節是甲肝發病的高峰期...

熱心網友

甲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病。呈全世界范圍的分布,我國為高發區,其發病為各型肝炎的首位。甲肝急性發病有發燒、怕冷、食欲下降、無力、肝腫大及肝功能異常。大部分人沒有癥狀,只有少數人出現黃疸,一般不轉為慢性和病原攜帶狀態。甲肝病人自潛伏末期至發病后10天傳染性最大。甲肝一般發生于兒童和青少年,在成人中較少見,一般潛伏期為2~6周。冬春季節是甲肝發病的高峰期。概述 甲型肝炎是由通過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臟炎癥,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發病以兒童和青少年多見,是我國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之一,在病毒性肝炎中發病率及感染率最高。 病因 甲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甲型肝炎)主要由糞-口(或肛- 口),通過消化道傳播的甲型肝炎病毒(簡稱甲肝病毒)而得病。 癥狀 人體感染甲肝病毒后,通常約有1個月的潛伏期,此時沒有癥狀,之后可出現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發燒、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和皮膚發黃,有的病人有腹脹或腹瀉,尿呈褐色,大便色淺,檢查肝臟有腫大和觸痛或叩痛的體征。肝功能檢查顯示谷丙轉氨酶(ALT)明顯異常。患者血清甲肝抗體呈陽性或滴度明顯升高。癥狀輕重各異,輕癥病程1-2周,重癥可致數周或更長。 黃疸時期 起病急,有畏寒、發熱、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厭油、惡心、嘔吐、腹痛、肝區痛、腹瀉、鳥色逐漸加深,至本期末程濃茶狀。少數病例以發熱、頭痛、上呼吸道癥狀等為主要表現。本期持續1-21日,平均5-7日。 黃疸期 自覺癥狀可有所好轉,發熱減退,但尿色繼續加深,鞏膜、皮膚出現黃染,約于2周內達高峰。可有大便顏色變淺、皮膚騷癢、心動過緩等梗阻性黃疸表現。肝腫大至肋下1-3cm,有充實感,有壓痛及叩擊痛。部分病例有輕度脾腫大。本期持續2-6周。 恢復期 黃疸逐漸退,癥狀減輕以至消失,肝、脾回縮,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本期持續2周至4個月,平均個月。 檢查 甲型肝炎病毒(HAV) 是一種RNA病毒,屬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直徑約27nm的球形顆粒,由32個殼微粒組成對稱20面體核衣殼,內含線型單股RNA。HAV具有4個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其中VP1與VP3為構成病毒殼蛋白的主要抗原多肽,誘生中和抗體。HAV在體外抵抗力較強,在-20℃條件下保存數年,其傳染性不變,能耐受56℃30分鐘的溫度及PH3的酸度;加 熱煮沸(100℃)5分鐘或干熱160℃20分鐘,紫外線照射1小時,氯1mg/L30分鐘或甲醛(1:4000)37℃72小時均可使之滅活。實驗動物中猴與黑猩猩均易感,且可傳代。體外細胞培養已成功,可在人及猴的某些細胞株中生長,增殖和傳代。HAV僅有一個血清型,各病毒株在基因結構上雖略有差別,但無顯著不同,目前僅檢測到一種抗原抗體系統。HAV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糞便及肝胞漿中。感染后血清中抗-HAV1gM抗體很快出現,在2周左右達高峰。然后逐漸下降,在8周之內消失,是HAV近期感染的血清學證據;抗-HAVIgG抗體產生較晚,在恢復期達高峰,可持久存在,具有保護性。 治療 (1)避免飲酒、過勞及使用損害肝臟的藥物。 (2)支持療法。黃疽型肝炎患者,早期臥床休息,給以容易消化、富于營養、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及新鮮蔬菜、水果等。不能進食者,靜脈補液,供給足夠熱量,注意水、電解質平衡,供給維生素C及維生素B族。有厭食惡心者,給予多酶片、胃復安等對癥治療。 (3)中醫中藥治療。出現黃疽或丙氨酸氫基轉移酶升高者,可予以清熱解毒劑,如蒲公英、夏枯草、板藍根、金銀花、金錢草水煎服或茵陳、金錢草、白茅根、在警及赤芍水煎服,一般可奏效。對退黃及降醇效果不滿意者,可加用茵陳、桅子、黃連、黃華、黃柏及大黃水煎服,或茵桅黃注射液40毫升~60 毫升,加10%葡萄糖液400毫升,靜脈點滴,如黃疸較深,可同時加維生素K120毫克莫菲管靜脈點滴。亦可用涼血活血,重用赤芍的中藥方劑。甲肝主要是通過消化道傳染,與甲肝患者密切接觸,共用餐具、茶杯、牙具等,吃了肝炎病毒污染的食品和水,都可以受到傳染。如果水源被甲肝病人的大便和其他排泄物污染,往往可以引起甲爆發流行。  1.搞好飲水衛生。加強飲水消毒,不論是自來水,還是井水、河水、塘水都要消毒。如50公斤水加漂粉精片1片,就可殺滅甲肝病毒;如已有甲肝流行可適當加大漂粉精用量。為防止水源和農作物受到污染,不要用新鮮糞便下田不要在河、塘內洗甲肝病人的衣物等。  2.不吃不干凈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凈。毛蚶、蛤蜊等水產品可能粘附甲肝病毒,不要生吃或半生吃。直接入口的食物如醬菜、涼拌的菜,不要在可能受污染的水中洗滌。  3.講究餐具茶具的衛生。  4.有肝炎流行時,勿辦酒席。因甲肝病人在癥狀出現之前大便中就有病毒排出,在甲肝流行時自辦酒席,賓客中可能有尚未發作的病人,容易引起參宴者甲肝爆發。  5.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甲肝病人癥狀明顯出現以前,傳染性很強,所以愈早發現、早隔離,就愈能減少傳染的危險。在甲肝流行期,托幼機構要加強對兒童的檢查,以便早期發現病人,早期隔離。甲肝病人的住室、活動的房間和衣物要消毒。  6.及時接種丙種球蛋白。兒童體內抵抗甲肝的抗體水平很低,所以,與甲肝病人有過接觸日起兩周內,及時接種丙種球蛋白,能保護不發病。  7.可用中草藥預防。服用垂柳湯:取新鮮嫩垂柳枝連葉10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服,連服4天;口服板藍根沖劑:成人每次1袋(或1塊每日2次,開水沖服,連服5~10天。兒童減半。  何謂甲型肝炎? 本病為引致肝臟炎癥的病毒性感染。 如何感染? 主要是糞-口傳播,即進食了受感染者糞便污染的食物。也可因與感染者性接觸而受染。下水道暢通不良,擁擠和不衛生的環境促使病毒傳播。食品從業人員受感染及養殖于受糞便污染水中的貝類(牡蠣、蛤)可導致爆發流行。 有那些癥狀? 輕重各異。輕癥病程1-2周,重癥可致數周或更長。癥狀為突然發熱、胃痛、食欲消失、頭痛、疲乏、嘔吐、尿呈濃茶色,糞便變淡色,粘膜、皮膚、鞏膜黃染(黃疸)。嬰幼兒患者癥狀較輕,和成人患者相比,較少出現黃疸。 癥狀何時出現? 感染后,通常4周出現癥狀,可自2-7周。 如何治療? 無特效治療。家庭成員、性伴侶和其他密切接觸者應注射丙種球蛋白,若在接觸病毒后14天內注射,在防止發病或減輕疾病方面有效率達90%。丙球注射可用于控制本病的爆發流行,尤其是集團,如醫院、護理中心、日托機構等處。 有否預防疫苗? 有。美國已批準使用一種疫苗,可就醫注射。 是否會再感染? 不會。患本病者有終生保護力。 傳染期多長? 癥狀出現前1-2周至尿色變深、黃疸出現后的7-10天。如無尿色變深和黃疸,一般認為從首發癥狀出現后至少二周內具有傳染性。 如何免受感染? 便后,接觸尿布后,特別是準備進食前應仔細洗手,如不能肯定食品的清潔與否,應徹底煮透,以殺滅病毒。 不飲加冰塊的飲料,不用可疑受污染的水制冰。 如與患者有性接觸或家庭中有人患本病,應在二周內就醫,注射丙種球蛋白。 治療黃疸二法 用柚子皮兩只燒成灰研末,每天飯后服5~10克,1日3次,有療效。 取桃樹皮50克,煎湯,空腹分2次服完,連服1周,可見療效。 甲型肝炎(簡稱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以肝臟損害為主的腸道傳染病。我國人群的甲型肝炎的感染率很高,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本病以“糞----口”傳播。病人的糞便、尿、嘔吐物污染周圍環境、食物、食具、水源或人的手后未經消毒而感染其他人。 病毒入侵人體潛伏期約一個月,病人出現黃疸、發熱、乏力、厭食、惡心甚至嘔吐,有的病人有腹脹或腹瀉,尿呈褐色,大便色淺,檢查肝有腫大和壓痛,有的病人無出現黃疸,癥狀也較輕,預后良好。 甲型肝炎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主要是對癥治療,注意休息,輔以適當飲食和藥物,因此做好預防工作尤為重要。 預防“甲肝”關鍵在于把好“病從口入”關。具體做法是: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的河鮮或海鮮,不吃被蒼蠅、蟑螂叮咬過的食品,生吃的瓜果要削皮再吃;飯前便后要洗手;餐具要消毒;滅蠅滅蟑螂以及做好肝炎病人糞便的消毒,防止其污染水源等;對肝炎病人要嚴格進行隔離治療,待無傳染性后方能回家休養治療。 目前,我國已有甲型肝炎疫苗,只需注射一針,即可終身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