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在河蚌體內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幾年?
熱心網友
去百度上搜搜救全知道了
熱心網友
珍珠主要是女性的寶石,珍珠的美是這樣的與從不同,珍珠不光彩又是這樣的華麗高貴。有人甚至這樣說:“連珍珠也沒有的女人,不算是真正的女人。”這句有點極端的話也可作為珍珠這個“寶石皇后”家喻戶曉的一種注解。 中國廣西合浦珍珠的聞名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秦漢以后有關珍珠的傳說、典故的文字記載更是比比皆是。 例如東漢孟嘗君任合浦太守時,改革弊端,制止合浦大量捕珠貝,使本已荒蕪失珠的合浦沿海重新興盛。而歷史“合浦珠還”的故事可謂膾炙人口。上關于采珠的艱辛的記載同樣使人淚下,如明史就有許多珠民為完成“派珠”任務而致傷殘,甚至葬身魚腹的“以人易珠”的記載。 中國歷代王朝視珍珠為國寶,從清朝光緒三十四年慈禧太后死后陪葬珍珠的數量,就可略見一斑。據《愛月軒筆記》記載,慈禧死后棺里鋪墊的金絲錦褥上鑲嵌的珍珠就有12604顆,其上蓋的絲褥上鋪有一錢重的珍珠2400顆,價值132萬兩白銀;遺體頭戴的珍珠鳳冠頂上鑲嵌的一顆珍珠重達4兩,大好雞卵,價值2000萬兩白銀(一說此珠是現今世界最大的珍珠,后被盜,現在日本,稱亞洲之星),而棺中鋪墊的珍珠尚有幾千顆,僅遺體上的一張珍珠網被就有珍珠6000顆。傳說掘尸盜墓的軍閥孫殿英手下的一個排長,因盜得其中一珠,便成為暴富。據此我們便知這些珍珠的價值了,用“價值連城”來形容也恐難盡其一二。 在國外,從羅馬時代起,珍珠已成了皇室的專有品,如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和凱瑟琳·德·麥迪斯就是極著名的珍珠愛好者。統治者為了獨占珍珠的“豪華”,甚至采用立法的手段來限制國民及一般貴族使用佩戴珍珠,只有皇室貴族才能享受其奢侈。如1612年,撒克遜人君主產的法規:貴族不能穿任何的金銀或珍珠裝飾的衣服。大學專家教授和博士以及他們的夫人不能穿戴任何的金或銀或珍珠做穗邊的衣服,也不能將它們用在其他的飾品中。這種條文在寶石史中可謂絕無僅有。 歷史上關于一顆極著名的巨型珍珠“直主之珠”的傳說也感人至深。1930年5月,菲律賓一位酋長的兒子去采珠時,由于力量不夠,結果被一個巨蚌夾住了一起沉下海底。后來人們打撈他的尸體時,才發現了那顆 高24cm,寬14cm,重達6350克的巨型珍珠。 珍珠是6月份的誕生石,代表著健康和“長壽”。在中國,珍珠還是一各具有重要藥用價值的珍寶。中國古代醫學巨著《本草綱目》就記載它有“滋潤養顏,鎮定安神”的神奇功效。現今很多化妝品、倒模粉都紛縱隊打上珍珠粉、珍珠膏等來招徠顧客。因而有人認為戴珍珠項鏈對長期在辦公室環境低頭工作的人,有舒緩肌肉疲勞、解除精神緊張的作用。 。
熱心網友
珍珠的形成 珍珠是在軟體貝類動物的體內形成的。早期人類對珍珠成形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有一個有趣的理論說的是,當一滴掉進海里的露水,剛好被張開的貝殼接住,便形成一顆閃亮的珍珠。隨著科學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真實的理論。1671年,科學家認為珍珠的形成是由沙子意外進入貝類軟體動物體內,軟體動物受沙子刺激產生不適便形成珍珠。珍珠是大海的恩賜,是大自然的一種"意外"。人們經過分析,摸索這種"意外",便探索出其形成原因并將這一原理付諸實踐,特意將一顆圓核物或小肉片植入某些特定的貝類體內,人為地使其產生珍珠,于是就有了珍珠的人工養殖。珍珠的養殖是一門嚴密細致講究科學的學問,從選貝、育苗,從貝苗-中貝-大貝-植核-育珠,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和技術標準,要養大一個珠母貝,正常的養殖時間要21個月,至少也要18個月。養殖珍珠,氣候、水質環境等因素重要,但關鍵是植核技術,植核成敗與否,不但對珍珠貝類的成活率,而且對珠層形成的時間、質量均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植核成功,少則三年便可收獲珍珠了。 何謂"南珠"、"東珠"、"西珠"和"南洋珠" 產于中國廣東及廣西合浦一帶的珍珠稱南珠;產于亞州其它地區(日本地區為主)的白色或奶白色珍珠稱東珠;產于大西洋地區的珍珠稱西珠;產于緬甸、菲律賓、印尼、澳大利亞等地的珍珠稱為南洋珠,它屬游離珠類,由黑碟貝產生,是有核珠,它的顏色是其本身所形成的天然色而非人工方式所做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