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特點:我國媒體業迄今已組建報業集團39家、出版集團14家、發行集團8家、廣電集團18家,電影集團6家,共有傳媒集團85家。但真正成氣候的不多,而且有不少傳媒集團跨專業運作,導致組建以后,形式上做大了,而效益上,卻差強人意。所以,有些人士擔憂地議論“捆綁的小舢板,成不了航空母艦”。目前比較成功的如南方日報集團。利弊:首先在多種傳播渠道共享信息的好處是不言自明的。進而認清“做大”并非等于“做強”,進而懂得如何根據中國的國情“做大”與“做強”,這就可以稱得上為利,如果做不到,就成了弊。同時,集團化帶來了更高的效率,生產成本也降低了,同時保持盈利最大化。于中國加入了WTO,面對世界傳媒列強的虎視眈眈,中國傳媒首先在規模上顯露出分散經營、量大質低、勢單力薄的弱點。從國家利益出發,集團化無疑有助于增強民族傳播產業的競爭力。這不僅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經濟的需要。弊端方面,比如,幾家報社整合起來形成的報業集團。幾家電臺電視臺整合起來形成的廣電集團。這種情況的集團化,各方利益的調整,其性質已與第一種情況不同。利益調整已經不是內部流動的利益調整,而是面臨利益在外部流動的一種利益調整。毫無疑問,這種利益調整的矛盾深刻性更為突出。更何況,這種集團化的主持人往往是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集團化各方利益的調整,不是由各方之間談判協商,而是由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權衡決策,包括各方領導人的人事調整。尤其是新的集團領導班子的結構,讓各方都格外敏感是否有利于原有各自利益的保障。這也是集團一把手更難確定的原因之一。于是,上級主管部門常采用另派一名干部任一把手的做法。但是這種做法又易使原有各方的領導內心感到失落。因為他們都指望自己能成為集團一把手的人選。而上級主管部門另派的干部,則被戲稱為“空降兵”。(當然,“空降兵”并非是貶義詞。有能力、懂業務的“空降兵”也會受到歡迎)所以,這種集團化的各方,主動性更不太強。還有一慮的是,有些主管部門的領導,把這種集團化看成是重新對媒體進行權利分配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集團化中的某些方,不僅談不上平等的利益調整,而且是面臨憑空被剝奪利益(與權力)的危險。所以,這種集團化的各方,主動性更不太強。即便整合成集團,也常常會經歷一個較長的磨合期。從而使整體效益下滑。再比如,若干家報社、電臺、電視臺,甚至還有電影廠、文化部門等整合起來形成的集團。這種情況的集團化,實質只是第二類情況的放大。只是另有一點需要關注的是:這種集團的上下級領導層次關系均發生了變化。原先,這種集團化中的原各單位,原本都有各自的隸屬主管廳局。如:電臺、電視臺、電影廠隸屬于廣播電影電視廳(局);報社隸屬于新聞出版局;文化部門隸屬于文化局。而現在,他們都同時隸屬于一個集團。如果原各單位不再屬于原主管廳局,那么,表面來看,精減了一層機構。但是,當這個集團顯得過于龐大,這個大集團下面又再分出小集團時,精減了一層機構的意義已不復存在。如果原各單位同時還要再接受原主管廳局的領導,那么,在機構體制上更是疊床架屋。這種集團化,在對某些資源的整合上,或許會有更大的空間,但是,如果在集團高層領導機制的建設上稍欠科學,那么,集團內部結構復雜化帶來的弊端,也頗為明顯。  總之,我國的傳媒集團化,不是在市場力量推動下自然形成的結果,而是行政手段強制推行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