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兵馬俑的制作工藝 1.陶俑的制作工藝 秦俑坑出土的數以千計的武士俑,在清理和修復過程中,經過考古學家的反復觀察、對比、研究,總結出了陶俑的制作方法的共同規律。概括來講,陶俑的制作是塑模結合,以塑為主。即首先用泥塑成俑的粗胎,經二次復泥加以修飾和刻劃細部。俑頭、手借助于模制成粗胎,再進行細部的刻畫。軀干部分則采用手塑。在頭、手、軀干分別制作完成后,再組裝套合為完整陶俑。 俑頭的制作,首先采用合模法或單模制作與手塑結合制成俑頭的粗胎。在出土秦俑中,使用單模和手塑結合制作的陶俑數量較少,大多數俑頭是使用合模法制作完成的。合模法一般是將俑頭分為大致相等的前后兩半,分別用單片模制作,然后將兩片單模相合粘接成完整的俑頭大型,再進行面部五官部位的細部刻畫處理。陶俑的雙耳大多采用單模單獨制作成型后,貼接于頭的兩側。俑的發髻,有的采用在后腦堆泥雕刻成型;另一種系單獨模制后貼于頭頂。發辮有的是在頭上相應的部位刻削成凹槽,將預制的發辮嵌鑲在凹槽內。發辮為淺浮雕。 俑頭的細部雕飾,重點是面部的五官、胡須及發紋,面部的五官是在模制的基礎上通過對細節的雕刻、修飾,刻畫出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如陶俑的眉骨、眉毛有的雕成山岳形,有的雕成彎月形、柳葉形,在眉骨上用陰線刻畫出細細的眉毛。陶俑眼部和口部刻畫也于細微處頗具匠心。怒目者眼球雕塑得暴出;舉目仰視者,上眼皮與眉骨交接處凹陷;性情恬靜者,口縫與嘴刻畫成直線;表情嚴肅者,口角折紋下垂。 每個陶俑的表情不同,其面部的肌肉也相應地有所變化。神態孔武者,眉間的肌肉雕得隆起,年老者,在額頭刻畫出皺紋;年輕者,用刮抹的技法使面部肌肉圓潤豐滿。面部的三庭、五岳的肌肉的厚薄,骨胳高低起伏的變化,經過細致刻畫都表現得十分合理。 陶俑的胡須有的是刻畫出來的,有的是貼接上去的,如雙角自然下垂的八字胡,大部分是采用減地法刻成的,上面再用陰線刻出細細的胡絲;平八字形的兩片板狀小胡,一般是貼接泥片再刻胡絲;圈腮大胡,是用堆泥或貼接泥片再經刮削、雕刻而成。 陶俑的發型變化多樣,其雕刻方法也各不相同。篦紋型發式,是在頭的初胎上覆層薄泥,再用蓖狀工具刮劃出發紋;弦紋發式,是在俑頭的初胎上覆厚泥,再用棒狀工具由下而上一圈圈刮劃而成螺旋紋狀,額角的鬢發,多數是用蓖狀的工具刻劃出發紋。為了表現出人物的不同個性特征,有的在額角堆泥,雕成凸起的繩索狀鬢發,藉以顯示人物性格的粗曠。經過細部的雕飾、呈現出了豐富多彩的面貌特征。 陶俑軀干的塑造,先用泥作成粗胎,在粗胎大型上再進行細部特征的刻畫,如衣紋、鎧甲、腰帶、帶鉤等等,陶俑軀干的粗胎是由下而上逐段疊塑制作而成。首先制作陶俑站立的腳踏板,腳踏板都是用方形的模具制作,制作方法和今天農村脫泥坯的方法相同。腳踏板制成后,塑造陶俑的雙腳,并在其上接塑雙腿及短褲,由于腿部的裝束不同,俑腿有實心和空心兩種,實心俑腿一般是將泥片折疊反復錘打成圓柱形的泥棒,再接塑在腳跟上,為了顯現俑腿筋骨,肌肉的變化關系,要再進行細部的刮削修整。空心腿的作法是用卷泥片法或泥條盤筑法制成。陶俑下身短褲的制作,是在實心腿和空心腿的上段外側拍印一周粗繩紋,把預制的泥片包裹在上面塑成短褲的褲管。 接著,是塑造陶俑的軀干。陶俑的軀干都是空腔,是用泥條盤筑法塑成。首先是以泥塊將俑的雙腿連為一個整體。在上部沿周邊堆泥作成高約10厘米、厚4~8厘米的橢圓形式長方形的底盤。待俑軀干的基盤陰干后,在底盤上用泥條盤筑法開始塑造軀干。陶俑軀干部位高1.1~1.2米,不可能用泥條一次盤筑塑成,一般是以腰為界分成上下兩段制作,即先將下段的體腔,一次盤筑成型后,待稍微陰干后再作上段。為了使盤筑的泥條接茬密實,在內側以麻布等編織物襯底,并用木錘等錘打。 待陶俑軀干的大型塑好陰干后,開始粘接俑的雙臂。陶俑的雙臂為空心,直形臂一般用泥條盤筑法制作成型,曲形臂是以肘處分為兩節分別制作粘合而成。俑的雙臂粘接于軀干胸腔兩側后,為了增強接茬處的附著力,在粘接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固,并在下端以丁字形木架支撐。 陶俑的手都是單獨制成的,伸掌形俑手的制作有以兩片模制粘合而成,握掌形手是用捏塑結合制作,并刻畫出指甲、關節、手紋及筋骨和皮肉、使俑手“皮肉明備,骨節暗全”。俑手制成后插接于陶俑雙臂袖管內。 經過這些工序,陶俑軀干的大型基本完成。在此基礎上,對陶俑作進一步的細致雕飾。衣紋的雕飾,是在軀干的粗胎上以細泥涂覆,覆泥后經過打磨抹光、刻畫、塑造衣襟、衣角、領口,以及衣服的各種裙紋。衣角、衣領采用浮雕加陰線刻的技法。衣襟、袖口的紋飾則作成淺浮雕的效果。俑腰間束的革帶多用減地法刻出外形,再在上面刻劃或模印三角形、菱形等花紋。帶鉤則采用貼泥作成淺浮雕或高浮雕的效果。鎧甲有的是在俑的粗胎上直接雕刻,有的是在粗胎上覆細泥,雕成淺浮雕效果。甲釘、聯甲帶等通常以單模制成后粘于甲片之上。 2.陶馬的制作工藝 秦兵馬俑坑出土的陶馬,形體高大,栩栩如生。經過考古學家多年來的反復觀察、對比、分析,了解了秦人制作陶馬的工藝過程。秦人在制作陶馬時,一般是先將馬的頭、頸、軀干、四肢及尾等分別制作,然后拼裝粘合成為粗胎,經過二次覆泥修飾,雕刻成型。陰干后入窯焙燒,最后繪彩。 馬頭有窄狹和寬博兩種,作法也隨之相異,前者主要借助于模具制成左、右兩半,合縫線位于馬頭正中,下頷部位單獨捏塑后粘接于馬頭的下部。寬博型的馬頭,則由五塊泥片拼合粘接而成。在馬頭合縫線內側一般都要覆泥加固,馬頭上的附件,如耳朵和飛鬃,都是捏制成型后,在馬頭相應部位挖孔嵌入。 陶馬的頸部和體腔部中空。頸部是由左、右兩片不規則的倒梯形泥片拼合粘接而成。陶馬體腔分為臀、腹和肩胸三段,每段也都是由若干塊泥片拼合而成。從陶馬體腔的內壁觀察,所有泥片的合縫線處,都在內側覆一層硬泥經過錘打使接茬牢固。 馬的四肢和尾部通常為雕塑而成。從己折斷的馬腿觀察,陶質密度大,無氣孔,堅硬如石,泥層呈書頁狀疊壓,說明馬腿是用泥反復折疊錘煉塑成型。馬尾都是手塑,雕刻成型。馬尾的上端都作成圓形或方形的榫頭,以插入臀部。 陶馬的各個部件分別制作完成后,開始進行拼裝組合。組合的方法是由下而上逐片逐段粘合,先由腿到體腔,再接上頸、頭、尾,從而組成馬體的大型。拼裝組合的工藝過程首先是把預先制作的四條馬腿按照固定的位置立起,之后,搭好馬腹下的支撐板,開始安裝馬的軀干。陶馬軀干的安裝的具體做法,今天已難以確知。其中一種推測是秦人可能將馬的臀部、腹腔、胸腔三段在拼裝以前即粘接成為一體構成軀干,拼裝時將馬的軀干置于馬的四肢及支撐板上,從腹腔兩側各開一孔,將手從孔中伸進去在軀干與四肢結合點上覆泥加壓錘打,使合縫密實。其后,先將陶馬馬頭與頸部粘合為一個整體接于軀干上。由于馬頭與頸部的重量很大,在與軀于對接時,下面應有一個丁字形的支架,承托馬頭和頸的重力。最后,在馬的臀部開一個方形孔,將事先制好的馬尾插入方孔內,外部再覆泥加固。 在馬的各個部件安裝完成后,對陶馬外表的一些細部要作進一步的修飾。馬的軀干外部普遍涂一層細泥。經過打磨使表面光滑平整,顯得馬體肌肉十分豐滿。在馬胸部堆貼泥塊,雕刻出凸塊狀胸肌,雙肩處覆厚泥以顯示肩胛的高大寬博,騎兵的鞍馬在馬背上還要堆泥雕出高浮雕的鞍橋和淺浮雕的鞍韉。陶馬的四肢經過細致的刻削打磨,圓的地方溜圓而有光澤,扁的地方棱角分明,皮肉、骨節的關系清楚。 3.陶俑、陶馬的焙燒工藝 古代對陶制品原料的選擇和燒制都有著一定的標準。《天工開物》記載:“掘地二尺余,擇取無沙粘土而為之”,并且要“調踐熟泥”。說明古人在選取陶制品原料時,要求掘地二尺,取無沙的粘土。原料選好后,還要泡制成熟泥,方能制坯成型。若原料不細,則土粒不密實,泡制不精,滿布氣孔,影響成型。即使燒成后,成品也粗糙而無光滑感。 秦俑坑出土的陶俑、陶馬胎壁,一般厚約2~4厘米,最厚的地方達10~20厘米。陶俑、陶馬的胎壁泥質一般分為內外兩層,外層泥質細密、均勻,內層泥質較粗,摻和有顆粒均勻的白色砂粒。制作兵馬俑的陶土就是取自秦始皇陵附近的黃褐色土,選取的陶土在使用前還經過了曬干、碾軋、淘洗等一系列工序,除去土中的雜質,使陶土細膩可塑,達到雕塑制作的要求。為了增強兵馬俑的機械強度,使大型的陶俑、陶馬不僅易于成型,而且不會因受高溫而扭曲變形或膨脹炸裂,秦代的工匠們在陶土中摻雜了經過精心篩選的石英砂粒。 陶俑、陶馬的燒制與磚瓦陶器一樣,其質量的高低關鍵在于掌握火候。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談及古代燒制磚瓦時說:“凡柴薪窯,火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火轉銹,凡火候少一兩,則銹色不光;少三兩,則名嫩火磚,本色雜現,他日經霜冒雪,則立成解散,仍還土質。火候多一兩,則磚面有裂紋。多三兩,則磚形縮小裂,屈曲不伸,擊之如碎鐵然,不適于用。”這說明掌握火候在焙燒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火候低,不但燒制的成品表面無光澤而且內部也不能燒結,變成夾生的“嫩火磚”,溫度過高不是炸裂就是變形。只有燒成的溫度恰到好處,才能使燒制品色純、質堅、形正。兵馬俑焙燒的溫度,大致在950~1050℃之間,和我國古代陶器的燒成溫度是相近的,說明對陶俑燒制火候已經掌握得相當熟練。 陶俑、陶馬因部位的不同,胎質厚薄不均,薄的地方僅1~2厘米,而最厚的地方達到了10~20厘米。加之陶俑、陶馬體型較大,這就為焙燒帶來很大的困難。為了使形體高大,各部位厚薄不均的陶俑、陶馬受火均勻,秦代的工匠們在制造工藝上采取很多措施。為了避免各部位厚薄不均而產生焙燒困難,在陶俑制作中,工匠們盡量減少泥胎的厚度,如陶俑的衣下擺和腿、腳等部位,泥層厚達10~20厘米,而軀干部分的胎厚僅2~4厘米,這樣就很容易形成陶俑的上部已燒結,而下部的衣擺、腿和腳等部位燒不透,產生夾生現象。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工匠們將俑腿制成空心,在衣下擺部位的內胎上堆起一道道的泥棱,在泥棱上覆蓋大塊泥片作衣的外表,將下擺制成空的內外兩層。這些措施有利于陶俑、陶馬各部位受火均勻,燒結的時間大體相近。 為了使陶俑、陶馬在焙燒過程中通氣流暢,不致炸裂,秦代的工匠在陶俑、陶馬適當的部位還留有通火、透氣的孔眼。如在陶馬腹部左右兩側留有一個10厘米直徑的圓孔,使火焰可以通過圓孔均勻進入馬的體腔內。在陶俑身上也留有一些通火和透氣的孔道,或在陶俑的臀部留一兩個圓孔,或在陶俑頭頂開一個徑約1~1.5厘米的圓形小孔,使陶俑的胎壁受火均勻,排氣方便。 秦兵馬俑的燒制成功,足以證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代,制陶工藝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