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拿下漢中后,司馬懿、劉曄都曾勸曹操不可坐失時機,應當立即奪取西川,但曹操卻說“人心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士兵勞苦,理應存恤”。這些真的是他不奪取西川的原因嗎?這到底是他的軍事上的一大失策,還是他另有打算?

熱心網友

我只能說曹操的退兵,真的是一個大大的失誤 究其原因:一,地形的復雜,是和當時的吳一樣的(是有一條江阻隔),而西川則是群山峻嶺,易守難攻,曹操稱為“天獄”而北撤,究其原因,仍然是極不適應秦巴山地的地形,可以說疏于對秦嶺地理特點的了解,拙于山地作戰,是曹操兩次西征失敗的主要原因。反過來說,假如曹操占領漢中后集重兵一舉攻下蜀中成都平原,顯然三國歷史將會重新改寫。二,有后顧之憂,東吳的時不時的威脅,使他不能集中全部的軍力來攻打一處,或者說是,當他在攻打川時,可能使他們拖入持久戰中,而不能自拔,這時吳國極有可能出兵攻打魏國,使他兩頭不能相顧不說,更有可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嚴重點還可能是"陪了夫人又折兵" 三,曹操當時已經是幕年了,可能是想起了年輕是的"白骨露于野"的慘狀,想起了他年輕是的宏愿:讓人民安居樂業。也可能是想安享晚年,也可能是忘了他的"老驥伏櫪",更有可能是被諸葛的火燒怕了四,畢竟北方的經濟要強于南方,更強于兩川,所以回兵整頓個三,五年也不遲五,或者是想讓他的兒子去統一,這樣劉備老了,諸葛也不怎么了,在秋風掃落葉,也未嘗不可六,也許是急于回許昌逼獻帝篡權代漢,無心在漢中戀戰 但是,無論是什么原因,就是這個撤兵,使三國的統一推遲了半個世紀 人民也就又多苦了半個世紀 這是曹操的錯啊 。

熱心網友

怕啊

熱心網友

以防深入主力西川后,孫權反撲

熱心網友

牽制孫權!留西蜀一條活路,分散孫權和周渝的注意力.并想借孫權之力滅蜀,使東吳成為無患之地,不戰自勝!

熱心網友

連年戰亂要修養生息嗎

熱心網友

樓上的講的不錯但 赤壁 那場火 是小周 燒的

熱心網友

形勢所迫,非不愿,實不能爾.三分天下形勢已成,當時東吳,西蜀的都在強盛之時,西川急切難下,久攻不取,東吳再乘機興兵,兩面受敵,兵家大忌.

熱心網友

曹操拿下漢中后,魏軍之勢已是強弩之末了。正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破魯縞。

熱心網友

當時進攻西川將面對已準備好的劉備軍,同時還要注意身后的孫權。曹軍沒有能力兼顧兩個戰場,而孫權勢不會坐看曹軍做大的。

熱心網友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赤壁一戰后雖然曹操很快又攢起數十萬家當,但是已經沒有打持久戰的能力了,在東南方向合肥重鎮若沒有智勇雙全的張遼坐鎮,很難堅守,曹操也不敢把全部力量集中在相對貧瘠的西北(漢中之地已然是西部最富饒的地區),畢竟丟了袞州老家得不償失.

熱心網友

可能是他想讓他的兵休息一下 可還沒休好 就被劉備給奪了 悲哀??!

熱心網友

查查歷史書吧,那時候中原年年饑荒,加之孫權在合肥一帶積極的軍事態勢,曹魏已經沒有力量再進行大規模的進攻戰役了

熱心網友

我也想不通啊.曹操一世英明,可不在取漢中后攻西川是他的一大失誤.

熱心網友

準備收拾孫權從后來幾次合肥戰役都可以看出,曹操心中最大的隱患其實是孫權,劉備當時還只是小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