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沒有遷都 韓國首都漢城市長李明博1月19日在韓國首都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將漢城的中文名稱由“漢城”改為“首爾”。這一改變將率先在韓國全面鋪開,韓國也將向中國提出這一要求。李明博市長的解說詞是:絕大多數國家都將“SEOUL”按照與其英文標記相似的發音來稱呼,漢語中的華盛頓、倫敦也都是根據這些地名的固有發音來標記的,只有漢城的中文名稱一直沿用古代名稱“漢城”。李明博市長向中國游說:“首爾”同漢城的韓語發音最為接 近,并采用多用于外國地名的常用漢字,中國人也容易熟悉這一新名稱。很明顯,李市長是從語音學角度切入問題的。但是如果就事論事較真一把的話,這種切入不能算很通。新西蘭首都(Wellington)的官方中譯名幾乎就是錯譯——“威靈頓”顯然比“惠靈頓”更貼切,但新西蘭政府似乎從未提出任何異議。當然,李市長從語音學角度切入問題,并不表示韓國首都更名就是一個語音學問題。同樣,盡管更改地名會耗費漢語圈國家的社會資源,還會使韓國將蒙受一筆無形資產損失,但是韓國首都更名也不是一個經濟學問題。韓國更改其首都中譯名稱有其歷史背景和現實動力。這個歷史背景是中國與韓國在歷史上的淵源,這個現實動力是韓國民族主義情緒的提升。而這兩個方面就是韓國動議更改其首都中譯名,而新西蘭對其首都的中文名稱卻均未置一詞的根本原因。如果報以同情的理解,應當承認的是,李市長在選取切入問題的角度時是精明的,因為他試圖把問題限定在極低的層級上,這對相關各方都有利。同樣需要承認的是,李市長在游說中國時的態度是謙卑的,因為他至少在形式上留意到了中國方面的接受成本。任何人都可以認為韓國更改其首都中譯名全無必要,相信甚至在韓國都會有異議的聲音。但更名問題既然已經浮出了水面,那么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讓問題一直停留在語音學的層面上,否則將會令相關各方同時陷入到一個無比尷尬的語境:更改自家首都漢譯名稱是韓國的主權,在各國采用何種漢譯名稱則是漢語文化圈國家的主權。漢語文化圈對韓國首都新中譯的拒斥,只會強化韓國方面的堅持,而一旦形成僵持,韓國首都更名原本就蘊涵著的非語音學的意味,勢必快速發酵,相關國家的支付成本勢必同步急劇提高。漢語文化圈對韓國首都新中譯的迅速接受,卻可以在免除支付成本的同時,徹底消解掉更名所蘊涵的非語音學意味。作為亞洲乃至世界大國的中國,應當成為漢語文化圈中第一個接受韓國首都新的中譯名的國家。。

熱心網友

我們關心的其實是另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們的語言為什么要外國人說三道四?有的人說改了就改了,沒什么,那么過幾年韓國覺得不爽了,非要單方面把漢城改稱“爹”呢?

熱心網友

地方沒變 該中文譯名了

熱心網友

呵呵關于遷都呢,本來是要遷都大田的據說都通過了,不過后來不知怎么又給駁回了估計過個幾年要遷大田的,現在大田忙著造地鐵造樓呢Seoul中文原來是漢城,韓國人對這個稱呼感冒,所以要求改成首爾,是去年的事了

熱心網友

沒有遷都。2005年1月,首爾(舊譯“漢城”)市市長李明博在市政府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譯名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 。首爾歷史悠久,古時因位于漢江之北,得名“漢陽”。14世紀末朝鮮王朝定都漢陽后,改名為“漢城”。近代朝鮮半島受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漢城改稱“京城”。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后,更名為朝鮮語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

熱心網友

  韓國目前未遷都。漢城改首爾,僅是應韓國要求,中文譯名的改變。  韓國遷都修訂計劃的特別法案已于2005年3月由國會通過。但這與漢城改譯首爾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