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說明白大汶口文化對咱們祖國文化的影響啊
熱心網友
在今山東及蘇北一帶,是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區。這時期人們經濟生活以農耕為主,種植的作物有粟、磨制石器的技術很好,能用硬度較高的石料磨成薄而鋒利的工具,同時也能用玉加工為飾物。制陶方面是陶輪的使用日益普遍,從而提高了制陶的勞動生產率。白陶、黑陶,是這時期才有的品種。黑陶的高柄杯,器薄如蛋殼,是新石器時代陶業當中的杰出的作品。生產技術上的種種進步,標志著新石器文化至此已發展到一個很高的階段。 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發掘的大汶口遺址而得名。遺址位于郊區大汶口鎮南部的大汶河北岸,總面積825000平方米,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大汶口的文物、古跡及人文景觀非常豐富。有春秋至戰國時期齊魯會諸侯的宮城舊城——文姜城遺址;有乾隆下江南的行宮遺址;有建筑風格獨特,橫跨大汶河的明石橋;有明末商賈云集的山西會館;有神話般傳說的汶河古渡(原泰安八景觀之一);有著名的大汶河蝙蝠石(三葉蟲化石)等。為開發和向世人展示大汶口文化,1994年,汶口鎮政府投資13萬元,興建了一處1300平方米的大汶口文化博物館,展示出土文物和原始部落風貌;1998年,鎮政府又投資60萬元建起大汶口陶藝研究中心,生產的仿古陶器暢銷全國。該旅游區每年接待游客3萬人次,年均利稅12萬元,促進了大汶口文化和當地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 大汶口遺址位于泰安城南25公里的大汶河畔,1959年首次發現并發掘,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命名地。遺址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等遺存及大量珍貴的出土文物。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1982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