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人類第一次征服北極點 “軟骨頭”變成硬漢子 有一個以北極點為目標奮斗終生最后取勝的人,他就是美國的羅伯特·埃得溫· 皮里。他沖擊北極點是北極探險史上不朽的篇章。 1856年,皮里出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個富裕家庭里,不幸的是,他幼年時,父親就離開了人間。他母親剛30歲出頭就過上了維克多尼亞式的寡婦生活。她把全部精力都花在唯一的心肝小皮里身上。她把他當作女孩來撫養,教他做針線活。在陽光下玩耍時,非叫他戴上女孩帽子不可,以使皮膚白皙。小皮里有口齒不清的毛病,這使他常常在同學面前發窘。因此,不少同學叫他“軟骨頭”,而他對別人的侮辱總是報以沉默。 然而,皮里卻成長為一名沉著冷靜的青年。大學期間,他勤奮好學,成績優秀。他還擅長各種體育活動,身體健壯,膀大腰圓,終于由軟骨頭變成為地地道道的硬漢子。也許是母親特殊寵愛產生了相反的效果,皮里不向往那種舒適安逸的生活,卻偏偏選擇了讓人提心吊膽的探險事業。 皮里大學畢業后,以工程師的身份加入美國海軍,開始了他的探險生涯。他在海軍里擔任過許多職務,直到獲得少將軍銜退休。 1885年,皮里到尼加拉瓜探索考察了3個月,那里氣候雖然沒有北極冷,但對皮里卻是個難得的鍛煉機會,他率領的探險隊經常在沒膝的水中,甚至沒過頭頂的湖泊里艱難地向前挺進。他們不知走過了多少荒蕪人跡的密林和沼澤,終于勘察出一條穿過中美地峽的路線(當時還沒有巴拿馬運河)。 沖擊北極點 1886年,皮里請假6個月,用母親借給他的500美元為路費,首次去格陵蘭探險。他和路上遇到的一個丹麥人一起,穿過100多英里的冰蓋,登上高達7000英尺的冰峰。此舉之前,誰也沒有向北推進如此之遠。這使皮里更加堅定了從事探險的信念。事實上,皮里沖擊北極點的遠大抱負,在他還沒有見過冰山前就開始形成了。雖然他是個第一流的工程師,但對科研事業卻不感興趣,他一心一意地關注著北極點,沒有比這更能吸引他了。 1891年,皮里完成了第2次格陵蘭探險。探險隊共6人,其中包括他的愛妻約瑟芬、和藹可親的庫克醫生和黑人奴仆亨森。這次探險計劃從“內部”考察格陵蘭,旅途中經歷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災難。船在靠岸前發生了意外,一塊巨大的漂冰沖撞了船頭,把正在掌舵的皮里掀翻在地,疾速旋轉的舵柄狠狠地打在他的右腿上。探險隊的醫生聞訊趕來,趕忙用木板把他的右腿夾好,乘小艇把他送到岸上,然后護送他到內地治療。一直臥床6個多星期的皮里,逐漸恢復了健康。誰也沒有料到,皮里和他的救命恩人庫克,后來竟成為探險家最高榮譽——到達北極點的競爭對手。 在這次探險中,約瑟芬在北極因紐特人的村莊里生下了他們的第1個孩子。皮里邀請因紐特人到家里作客,向他們請教在世界最荒僻地區如何生存的方法和駕狗技術,以便決定他去北極所采取的方式。 在穿過冰蓋的一次危險旅行中,他發現了格陵蘭北岸,完全證實了格陵蘭并不與北極相連,是一個面積很大的島嶼。這個發現,使他獲得了極高的榮譽。歸國途中,他受到了人們熱烈的歡迎,對格陵蘭探險有貢獻的南森先生也發來了熱情洋溢的賀電。 1893年至1895年的第3次格陵蘭探險失敗后,皮里認識到由格陵蘭去北極之路行不通,他決定改變戰略,到埃爾斯米爾島上建立基地,然后向北極進軍,一年不成,下年繼續,直至勝利。 1898年,他乘不列顛出版社諾恩克利夫男爵提供的蒸汽機游艇“迎風號”北上,駛入凱恩海盆被海冰咬住,無法脫身,只好設下臨時營地。此時已是隆冬季節,終日不見太陽,借助月光旅行。他們花了9天時間,頑強穿過浮冰,但他們只走了一半的路程。兩天之后,月亮消隱,四處漆黑一片,行走十分不便,他們忍受著刺骨的寒風,蹣跚地又跋涉了8天。一路上,他們穿過波浪沖擊的海冰,涉過猶如泥潭的松冰區,兩條狗死于途中,剩下的狗也都筋疲力竭。1899年1月6日,就在他們走投無路的時候,偶然遇到一座小屋,走進去一看,只見滿地是雜亂的罐頭盒、破衣服、顯然小屋的主人是不久前倉促離開的。屋子雖不像樣,尚可躲避風寒,當時能有這樣藏身之地,真是雪中送炭。 小屋給他們帶來了溫暖。當皮里全身解凍時,只覺得兩腿異常麻木,不聽使喚,這無疑是凍傷的征兆!戴德里克醫生(庫克醫生從第3次格陵蘭探險時就拒絕了皮里的邀請)看到他的傷勢嚴重,腳趾難保,當即動了手術,切掉了7個腳趾。手術后,皮里忍受著巨大的疼痛,連續躺了6個星期。他無時無刻不在沉思,“難道我永遠不能走路了嗎?如果成了殘廢怎么辦?”最后,他在小屋的墻壁上揮筆用拉丁文寫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由于皮里凍傷嚴重,探險隊無法繼續前進,只好返回找船。皮里不能站立行走,隊員們就把他綁在雪橇上拉著趕路,當穿過令人望而生畏的冰丘時,雪橇顛簸得很厲害,但他頑強地忍受著,即使在雪橇失去控制沖入溝底時,他也從不抱怨一聲。 第11天,他們回到了船上,醫生對皮里的傷勢作了檢查,又動了一次手術,這樣每只腳只下一個拇指。一個月后,在傷口尚未痊愈的情況下,他就拄著拐杖開始練習走路。在那年北極的整個夏季,他完成了遠距離的旅行,測繪了格陵蘭北部漫長的海岸線。盡管雙腳磨得疼痛難忍,有時兩眼直冒金星,他還是以驚人的毅力忍受下來。 在格陵蘭最北端,他細心地觀察了洋面上的冰山和飄冰,他相信,如果能有預備隊交替支援,便可直取北極點。 但不幸的是,他第2個孩子夭亡和母親溘然去世的噩耗傳來,使他悲痛至極,他決定馬上返回故鄉處理喪事。這次出征歷時5年之久,但他始終未能超過南森創造的北緯84度16分的記錄,這使得他一籌莫展。 在探家的日子里,親朋好友絡繹不絕地來看他,“皮里北極俱樂部”給他以高度的評價,并表示繼續支持他。同時,他也發現白宮高級官員對他的沖擊目標極為贊賞,甚至連羅斯福總統也因他沖擊北極點而感到高興。但是,他的妻子和長女苦苦哀求,叫他不要再離開他們,那年,皮里56歲并已退職,但心中攻取北極之火燃燒得更旺。他說:“我此時的信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堅定,只要穿過史密斯海峽,北極便唾手可得。”美國海軍官員也鼓勵他:“到達北極是你的主要任務,你缺什么我們就給你什么,……這項光榮的使命涉及到國家的榮譽。”就這樣,皮里不顧妻子女兒的阻撓,振奮精神,肩負著重任又向北極進發了。 他把北極點當作一個堅固的堡壘來攻克。運輸、食品和裝備是三大關鍵因素,這需要一生的智慧和經驗才能做出妥善的安排。專門為這次探險而改裝的一艘船,不僅功率大,而且具有抗冰耐壓的性能,它以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名字命名。他周密的制定出支援隊援助計劃和攻取北極的方案,為了達到光輝的北極點,他把每件事情都細心的考慮過,并且安排得井井有條。 “羅斯福”號起航 1905年7月6日,“羅斯福”號按時從紐約起航了,幾天以后進入漂冰區破冰前進。入冬前,船時常被冰咬住,受到沖撞擠壓,但并無損傷。入冬后,船上100多名因紐特人男女青年和兒童,都被安排了各種有益的活動,如打獵、作皮襖和皮褲等。船上的冬季生活,充滿著歡快的氣氛。 1906年1月19日,第一支援隊出發了,他們的任務是沿著去北極極點的路上每隔80公里布設一個倉庫,存放一些食品和燃料,供北極探險隊返回時使用。這個措施不壞,在南極大陸上很適用,但在北極區就不容易了。因為去北極的路是漂冰而不是陸地,漂冰向東漂移的距離當時無法估計,所以很難保證存放的倉庫不偏離預定路線,這樣返回時就很難找到它。這次遠征開始不久,就遇上了猛烈的暴風雪,使各個支援隊無法向前推進。盡管皮里一再命令隊伍向前推進,但天不作美,由于暴風雪而耽擱的時間太長了,人力物力消耗很大,他們只好作罷。這樣,第二次向北極進發再次受挫。 再次受挫歸來的皮里,時年已過花甲,盡管接連喪失了奪取最高榮譽的良機,但他卻壯心未已,決定作最后一次探險。 這時,他的妻子約瑟芬出乎意料地支持和鼓勵他。 一切準備就緒。1908年9月,皮里又乘“羅斯福”號起航了,不久到達了謝里登角,找到了上次建立的越冬基地,著手把補給品向北部的哥倫比亞角轉移。 1909年2月28日,陽光照耀著北極區,皮里向北極的進軍正式開始了。“羅斯福”號船長鮑勃·巴特利特率先遣隊在前面開道,喬治·博勒普率領第2突擊隊進行支援,皮里和他的黑人奴仆亨森及其他人員在后。這次向北極進軍,接受了上次的教訓,不再布施倉庫,而是各路人馬同時向前推進,這可以避免被漂冰沖散的危險。 隊伍前進后不久,由于天氣變暖,冰面上出現了一條寬闊的水道,擋住了雪橇的去路,他們只得臨時安營扎寨。3月11日,氣溫下降,水面封凍如鏡,他們繼續趕路。到達北緯85度23分處,第二突擊隊奉命返回,皮里此時進展迅速,每天向北前進約15至16英里,不久便追上巴特利特先遣隊。3月28日,他們在一塊大浮冰上會師扎營,不巧夜間冰塊突然破裂,皮里和亨森等人迅速跳過冰縫,轉移到較大的冰塊上,而巴特利特由于行動稍遲,留在了小冰塊上,境況岌岌可危。幸運的是,沒過多久小冰塊又奇跡般地向大冰塊靠攏,這才避免了一場大災難的發生。 3月底,他們到達北緯88度。巴特利特船長以驚人的速度走得如此之遠,當然希望能和皮里一起奪取北極點,但皮里仍然堅持一個白種人到達北極點的主張,這樣,巴特利特只好由此往回返。 皮里、亨森和4名因紐特人,帶著5架雪橇,挑選了40條好狗,開始了向北極點的沖刺。天公作美,連日晴朗,他們進展十分順利。4月5日,他們穿過了北緯89度線,第2天即1909年4月6日,皮里勝利地攻取了北極點!這時,他興奮地在日記中揮筆寫道:“我終于到達了北極點!300多年來探險家們競爭的光輝目標,我23年來的夢想終于實現了。我實在沒有想到北極點竟是如此單調、平常的地方……” 皮里在北極點宿營后,進行了一系列的觀測,尤其是對太陽高度角的測量。他在兩個地方、3個不同方位、4個不同的時間里測量了13次,充分證實了他們確實到達了北極點。皮里胸有成竹地說:“我一次又一次地逼近北極點,在這里,東、西、南、北匯聚為一點。”4月7日,他們離開了這個神秘的地方,4月23日返回了哥倫比亞角營地,途中,每天平均滑行26英里,有時超過30英里。 庫克與皮里 皮里在返回“羅斯福”號的路上,曾遇到兩名跟庫克去北極探險的因紐特人,兩人告訴他說,庫克帶他們如何跨越冰海到過很遠的地方旅行,甚至一路上未見過陸地的標志。但是,、皮里腦子里充滿了勝利的喜悅,對此充耳不聞,繼續往南趕路。一路上,他像往常一樣為因紐特人捕獵過冬用的海象。到達拉布拉多港,他立即電告美國:“美國星條旗插到了北極!”可是,皮里萬萬沒有想到,5天前庫克從設特蘭群島發出了他在1908年4月21日到達北極點的電報,這要比皮里早近一年。因此,美國人民歡慶奪取北極點的英雄是庫克,而不是皮里。 從此之后,皮里就犯下了一個令人不可饒恕的錯誤。他在報界發表許多造謠惑眾的文章,攻擊他的競爭對手庫克。他譴責庫克是一個說謊的騙子,說他根本沒有到過北極,只是在大陸邊緣作了一次短途旅行而已。盡管如此,在這場席卷全美國的大規模論戰中,公眾都傾向于庫克一邊。匹茲堡一家報紙民意測驗的結果表明,有73238人認為庫克是征服北極的英雄,支持皮里的人只有2814人。 皮里遭受意想不到、難以容忍的凌辱之后,他的追隨者們,尤其是“皮里北極俱樂部”的成員(他們雖為數不多,卻有錢有勢)立即組織了旨在誣陷庫克的宣傳網,捍衛他們的英雄皮里。皮里本人也親臨國會,“解答”頭腦昏庸的議員提出的問題,結果贏得了官方的承認,并授予皮里北極英雄的光榮稱號。然而,美國公眾都堅決反對他,許多現代北極專家包括沃利·赫伯特在內,都不承認皮里。因此,皮里得到的僅僅是黯然失色的獎賞。彼得·弗羅切綜合了各種材料之后,用一句諷刺的話對皮里和庫克作了評價:“庫克是一個說謊的和彬彬有禮的人,皮里卻兩者都不是。” 皮里的晚年,是同全家在他年輕時在緬因購置的小島上度過的。1917年他得了貧血癥。1920年2月醫治無效停止了呼吸,以正式軍人的名譽安葬于阿林頓民族公墓。。
熱心網友
瑞典人 阿蒙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