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19日,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上,中國共產黨正式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的歷史目標,并且指出,那將是一個“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 這是一個財富增長的時代。這是一個利益分化的時代。這是一個權利申張的時代。 這是一個渴望和諧的時代。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勿庸諱言,社會沖突在2004年已顯出苗頭。我們更希望,這一年成為中國走向和諧社會的新起點。 人人都向往和諧的社會。 我們生活在一個財富在增長、但社會卻有失和睦、人們未必感到幸福的年代。我們能否及如何走出這種困境?我們作為公民有應當思考什么呢?
熱心網友
培養每一個受教育者參與和創造社會生活的公民素養是現代社會基礎教育的核心任務。多年來,我們一直在為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不懈努力,一直在大力提倡培養“四有”新人,但如何通過切實的、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教育活動,特別是通過學校教育的主渠道——課程的實施來實現這一目標,還存在相當多的問題。特別是,面對發生巨大變化的社會環境和面臨諸多困惑、亟待引導的青少年,我們的教育顯得緩慢而被動。多年來在教育中存在的自覺不自覺的成人化、窄化公民教育的內涵、過份強調政治化的傾向等,使得我們的教育內容和方法缺乏科學性和有效性的問題更加突出。青少年在基本的社會認識、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能力、社會情感等方面表現出的諸多的問題,在身心健康發展方面表現出的種種缺憾,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因此,當我們今天重新強調要構建以促進每個受教育者全面和諧發展為核心的教育時,就必須在關注每個學生的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認真思考在教育過程中怎樣陶冶他們的情感、形成他們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和世界的負責任的態度和價值觀,有效地促進他們的獨立性、創造性和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發展。這其中,建設符合我國現代化民主法制國家所需要的公民教育課程,就是應當考慮和解決的首要問題。在各國基礎教育課程設置中,社會科(The Social Studies),是作為綜合性的公民教育課程開設的。社會科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在國外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但在我國還實屬一個新的課程領域。對于這一課程的基本性質、其目的和功能、以及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意義等,還缺乏基本的認識。例如:一些人認為它不過是歷史和地理課的合科教育,也有的人認為它是社會學在小學課程中的簡約化,等等。就在我國社會課剛剛起步、完全未成熟的今天,我們又面臨著新的改革任務:在新一輪課程改革方案中,社會課將和思想品德課進一步合并,綜合設置為“品德與社會”課。為此,從加強和改善我國公民教育的角度,探討公民教育課程的理念,明確其課程目標和課程定位,就成為構建新課程的當務之急。一 社會科究竟是一門具有怎樣特征的課程,為什么說在學校教育中,它承擔著公民教育的主要職責。我們先從它的歷史形成和初衷說起。社會科亦有譯作社會研究或社會學科,是世界各國在中小學普遍開設的、以培養育少年作為社會成員應具備的社會認知能力、積極地適應和參與社會生活的態度、以及形成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為目標的一類綜合性課程。社會科是伴隨著現代社會,特別是順應現代民主社會發展的需要而被提出并逐步受到重視的。在美國,有關公民教育的課程早已有之。早在1790年,美國就開設了“公民科”(Civics)。那時開設公民科的目的十分明確而集中——培養學生的愛國心和對美國政治制度、國家理念的理解。據當時歷史階段和開設該課程地區的實際需要,公民科在內容的選擇上,較多地限于職業指導和與個人家庭生活和適應社會生活相關的方面,在教學方法上,主要采取傳統的問答和記憶的方式。20世紀韌,隨著大批移民來到美國,使他們能夠接受美國的價值觀念、適應美國社會并參與社會生活,即是當時美國社會對教育提出的一個重大問題。1908年瓊斯就在《漢普頓的社會科課程》(Social Studies in the Hampton Curriculum)中呼吁:美國年輕的黑人和印第安人,務須了解、認識社會——社會如何運作及百姓應如何因應,否則無法扮演好社會一員的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后美國更加強調要弘揚愛國主義,在這種背景下,強化公民教育、培養合格公民即成為學校教育要實現的一個基本目標。為適應社會對公民教育的需要,1916年,在全國教育協會(NEA)社會科委員會(Social Studies Committee)的倡導下,美國首先在中學課程設立了社會科。自社會科成為學校課程以來,教育工作者就一直特別突出強調其培養合格公民的特殊價值——社會科教育的特殊目的是“將學生培養成積極的和有效的公民”。也曾有人提出,“社會(學)科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年輕人在一個日益變得相互依賴的世界里成為講人道、有理智、能參與社會生活的公民”。社會科的建立,則大大拓展了公民教育原有的范圍,豐富了其內涵。與公民科相比,社會科在設置上是通貫12個年級的課程,而不僅限于在某一個年級(一般在8或9年級)開設;社會科的培養目標上要求更高、也更為廣泛,既包括培養學生對美國社會的忠誠、也要求培養學生參加地區社會的積極態度、適當的職業觀、處理個人及社會問題的能力。目標的特殊性也決定了課程內涵的特殊性,與任何一門傳統的學科課程不同,社會科內容的構建涉及諸多社會科學領域,如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地理學、歷史學等,因此成為一個具有綜合性的課程。社會科的建立,標志著美國公民教育的新發展,有評論說,“20世紀的第一個10年,美國的公民教育迎來了一個新時代”。作為現代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科的建立與當時美國社會科學的發展以及杜威的教育思想的影響有著密切的關系。美國的一些社會學者指出:學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使青少年適應社會,“接受”周圍環境的文化的價值觀、習慣和觀點的過程,既社會化的過程;教育的中心不是學科,而是學生,教師應當幫助學生認識到他自己是社會的建設者和創造者。以杜威力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學派的生活主義教育的主張,也對社會科教育的建設有著重要影響。杜威認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因此,兒童在學校中的生活活動,即學習活動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社會中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活動。在社會科學習中,必須重視學生的經驗、興趣和關心,應通過各種對真實生活的模擬性體驗性學習來研究社會生活。二 在進步主義教育學派的影響下,美國的社會科在當初設立時就確立了以下的基本立場和原則:1.社會科是與人的生活、社會生活相聯系、使傳統的各學科相互關聯和統一起來的一門綜合性課程。著名的梵羅《教育研究辭典》中對社會科是這樣解釋的:“社會科是將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公民、歷史等學科綜合而成的一門課程”。2.社會科的本質是研究我們日常生活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所以,它不應是對學科的研究,而應是直接抓住社會生活中的問題進行研究。美國社會科委員會1936年發表的報告中對美國社會科教育的目的又做了進一步的論述。指出,社會科的基本目標就是培養合格的公民。它應當做到:1)給予學生有關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知識;2)促進個人、集體、國家之間的協作;3)培養追求真善美的品格、提高運用知識的興趣;4)培養學生掌握社會生活中不可抉少的社會認知技能。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國對其社會公民素養的基本要求。在知識學習方面,不僅僅再限于它更多地強調的是“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知識”,而不單單是書本中的經典或理論;并將公民的品格、角色意識以及社會認識能力等,均視為構成公民素養的基礎。毫無疑問,這些素養的形成必須通過人的生活環境和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但在學校教育中,社會科又是主要承擔這一重要職責的課程。為了實現其公民教育的目標,美國構建了一種不拘泥于傳統學科教育的課程體系。受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30年代中期蓬勃興起的課程改造運動,又提出了“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的概念,將課程內容按照“中核部分”和“周邊部分”來構建,在這其中,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為“中校”,而解決問題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為“周邊”。這種依據于兒童生活范疇不斷擴大安排學習內容的方式也被稱之為“同心圓擴大法”。這種課程觀點既影響到學校課程的總體設計,也為課程的綜合式構建提供了一種思路,對社會科內容的構建和學習方式影響至深,“同心圓擴大”的內容構建和問題解決學習,始終是社會科研究者和實踐者努力探索的重點。從20年代社會科成為美國中小學的主要課程以來,這種體現綜合特點的社會科構建至今一直在美國中小學占有主導地位。美國培養合格公民的教育由于這種綜合模式而得到加強,特別是在小學各個年級尤其如此。這種構建模式也對其他一些國家的社會科內容的構建產生了很大影響。如在美國直接影響和指導之下構建而成的日本戰后初期的社會科即是典型。 近代日本,公民教育的提出是和明治維新前后教育改革和發展聯系在一起的。當時,日本一些著名的思想家積極主張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求“以夷之術防夷”,他們在對日本封建制度、舊思想、舊道德觀等提出尖銳批判的同時提出,將國家的獨立作為國民教育的最終目標,只有勇于為國家的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的精神才是真正高尚道德的表現。(福澤諭吉)盡管在1872年新學制實施時,還未使用“公民教育”或開設“公民科”,但課程計劃中首次提出了設置“修身科”。“修身科”多采用翻譯的一些啟蒙書籍作為教科書,其中,主要倡導的是近代西方的社會公德、個人自立的品質等,宣傳“權利”、“義務”、“平等”、“博愛”、“勤奮”、“誠實”、“愛國”等。19世紀80年代后期,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呼吁開展公民教育,并設置專門的“公民科”(civics),但日本強大的傳統勢力影響至深,近代西方的公民教育并未實際展開,就轉向了“尊皇愛國”的臣民教育,這種教育一直延續至20世紀初。20世紀初,在西方民主教育思想和蘇聯十月革命的影響之下,公民教育再次受到關注。最重要的舉措是1924年日本學校正式設立“公民科”。但不幸的是,很快在日本軍國主義體制下,“公民教育”就變成了“皇國良民”教育,成丁為侵略戰爭服務的軍國民教育。社會科的建立,為日本的公民教育開辟了新天地。戰后,在美國的直接倡導下,日本進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遵循《日本國憲法》(1946年)、《教育基本法》(1947年)和《學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規的基本精神,改革的核心集中在徹底否定戰前忠臣、順民的軍國主義教育、倡導構建以建設民主的、和平的國家為宗旨的新教育。《教育基本法》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美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成為和平國家及社會的建設者。他們熱愛真理,有正義感,尊重個人價值,勤勞負責、無滿獨立自主精神,是身心健康的國民。”“為培養具有良好教養的公民,教育上必須重視實施必要的政治教育。”(山為實現這樣的教育目標,在批判和廢除戰前修身、國史和地理課程的基礎上,經過充分的研討和論證,日本于1947年正式設立了社會科,并頒布了《學習指導要領社會編Ⅰ》。社會科作為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貫穿于小學至高中的整個課程體系之中。(參見圖1)其總目標定位于:為建設民主的、和平的新國家,培養具有良好人格、社會責任感、正義、公正、熱愛勞動、具有創造力的新公民。在戰前“社會”曾被視為“禁語“,而在戰后的教育改革中,則被確立為培養新公民的正式課程,這不能不說是一次革命性的變化。正因為如此,社會科被稱之為戰后日本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幟。與此相應,文部省還提出了以下的社會科內容。1.人與社會——人格(精神和身體)、自律和共同生活2.家庭生活——家庭成員、衣食住/生計、家族制度3.學校生活——修學/老師同學/朋友、紀律和自治、職業的選擇4.社會生活——公共意識/公德公益、近鄰和地方自治5.國家生活——國家的發展、人權和民主主義6.近代政治——近代國家的政治形態、國家的憲法(憲法/國法)7.近代經濟——經濟發展和經濟秩序/技術、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和國民經濟8.社會問題——社會政策、社會改革的思想9.國際生活——國家和人類社會、國際和平10.社會理想——人性、文化(科學/藝術/宗教)、共同生活的理想可以看出,這樣一個內容框架,涵蓋了學生既已或將要面臨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學習內容則不僅僅限于思想道德或政治教育,而是將自我修養、人際關系、社會組織、法律、公共道德、經濟和國家制度、文化和民、歷史和地理、國際社會等等包括其中,大大拓寬和豐富了公民教育的內容。正如有研究者已經指出的那樣:社會科教育“總的說來就是要讓青少年了解國內外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團體)及其分類,了解自己在這些關系中的地位和所肩負的責任和義務并適應之;要養成青少年觀察和思考社會問題的方法,培養青少年致力于社會進步的態度和能力;等等。也就是說包含了公民素質教育的全部內容。”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可以說,日本的社會科全面接受和學習了美國的社會科思想和理念,始終沿著“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思路展開,不僅課程內容的配置和美國的基本模式大體相同,而且在教學中特別強調與地區的特點、學校的條件和實際以及兒童的特點相聯系,倡導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學習。這時期的社會科更多的具有生活實踐指導的性質,在地方課程的開發方面,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這些都對今天日本社會科的改革和新課程的開發產生了重要影響。四 通過對美國和日本社會科建立初期歷史的回顧與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幾點認識:1.社會科是適應社會民主化的發展進程產生的,是教育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產物。盡管美國和日本國情不同,社會科產生的社會背景也有較大差別,但適應社會變革對公民培養提出的新要求,以求通過教育維護和發展民主社會的秩序和制度,則是兩國的共同點。2.社會科的課程定位,是以培養符合國家價值觀和具有行為能力的新公民為基本目標,將社會科作為12年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大大強化了學校教育中的公民教育的地位。3.社會科強調以兒童的經驗為基礎,依據兒童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和經驗的不斷豐富采取同心圓方式組織內容,不追求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改變了依據單一學科體系構建課程的傳統,實現了課程內容構建從注重知識本身到注重人的轉變,這是課程內容組織中的一次重要變革。4.社會科教育的功能體現在:通過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理解社會科學的概念、歷程和問題,并發展學生的反思和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形成公民應具備的社會認識、道德信念和價值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各國的社會科教育在20世紀后半期中又有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課程內容的組織和構建方面,可以說更加走向成熟。但無論怎樣,其基本性質和功能定位始終未變,社會科始終是學校進行公民教育的基本載體。社會科的出現和教育實踐的展開,大大豐富和推動了學校公民教育。今天,我們國家正處于轉型時期,公民教育的迫切性和現實性嚴峻地擺在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社會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民主法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開放和公民參與社會事務機會的增加,等等,都要求我們在指導思想和教育實踐中,不斷研究和摸索有效開展公民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學校公民素養教育的水平。鑒于此,學習和借鑒各國社會科教育的經驗,充分理解和認識社會科教育的價值,對于建設和發展我國的公民教育課程,不無裨益。Have a nice day!!!。
熱心網友
首先要做個好人
熱心網友
物質生活較為富裕且均衡,公民精神生活豐富多采,道德法制意識成為全民自覺行為,社會安定祥和,人心向上,社會丑惡現象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