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熱心網友
詩詞中的“月”意象李剛詩詞中的“月”意象李剛 詩詞中詠“月”的佳句順手拈來,細細品味起來,作者眼中的“月”早已不能用一兩個詞來概括說明了,“月”早已隨著詩人那真摯豐富的情感而蘊蓄了多重含義,成了一個立體的情感寄托物:失意人眼中的“冷月”,正氣者心中的“日月”,別離者淚中的“殘月”,歡娛者笑中的“明月”。如果按月的蘊含不同而分類,“月”意象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月”的時間意象 月有陰晴圓缺,又有規律的循環,因而古人早有以月計時的歷法,詩詞中用“月”單純表示季節的也非常多:“二月春風似剪刀”、“畢竟西湖六月中”、“八月秋高風怒號”等等。但人事的興衰,朝代的更迭,與那亙古不變依舊東升西落的月相比如白駒過隙,千百年來,有多少人發出時光飛馳、人生苦短的感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唐·張若虛)人間不知流轉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僅是相似,其實又何止是相似,而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唐·李白)啊!面對那“年年今夜,月華如練”(宋·范仲淹)的永恒意象,多少人“慣看秋月春風”。“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這是李白的質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蘇軾的探詢。有人問其始,自有人問其終。“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但前不見其始,后不見其終,那“秦時明月”尚照漢家宮闕,那古時明月,今日依舊朗照九州。“長溝流月去無聲”,物換星移人不同。 面對宇宙的浩瀚,明月的無窮,人生的有限,多少傷時、惜時、嘆時之作流傳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盤”意化為如流水一般東去不回的時間意象,讓人在浩淼無窮、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頓生渺小之感、短暫之感,更激起和歷史洪流相融,奮力在短暫的人生中有為的斗志。“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是曹操問怎么有為,但生活中更多的卻是無數的人成為“雞聲茅店月”下的匆匆早行人。 (二)月的空間意象 月掛中天,月光鋪灑大地,或朦朧,或明亮,于是物質上的月又成了占據巨大空間的月,更在文人筆下擁有了文化的內涵。“月出驚山鳥”的幽靜明亮,“明月如霜”的冷艷凄迷,“月光如水”的清麗迷人,無不令詩人們揮毫寫意,寫下“天階月色涼如水”的清涼感受,寫出“月華如練”的流動質感。 月,憑借那月光的普照,往往形成一種廣闊的境界,給人以恢弘雄壯的美感。杜甫有“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空闊,李白有“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的遼遠,王維守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謝靈運味著“明月照積雪,北風勁且哀”的冰寒。就在這一瀉千里的月明中,多少故事在演繹著多味的人生。“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宋·歐陽修),那月下是有情男女的相視相戀;“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宋·蘇軾)是失意之士的對月感嘆;“月黑雁高飛,單于夜遁逃”(唐·盧綸),是失利時的倉皇保命;“今夜鹿州月,閨中只獨看”(唐·杜甫)是明月中的思婦望歸…… 面對無限的月色,詩人涌發了多少靈感,不僅月本身的遼遠令人產生無限向往,那月色下的萬事萬物也因之而擁有無窮詩意。夜因月而有了生氣,月因夜而盡顯其意。詩人的心靈正是在無邊的月色中才得以思接千古,慨天地之茫茫,收萬物于心間。 (三)月的情感意象 詩言志也,縱然王國維分境界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但詩詞中的萬物終究是詩人眼里的,因而無不皆著我色,蒙著感情的面紗,這也使得月又由物質的而幻化為精神的,成為人感情的寄寓者。 (1)良辰美景的象征 月以其輕柔如紗而編織了一個令人臆想無窮的境界,古人早有“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清麗,“梨花院落溶溶月”的朦朧,“云破月來花弄影”的變幻。因而以月來代良辰美景,典型而盡意。李白有月必有酒,他想“莫使金樽空對月”,更要“浩歌待明月”,進而能“曲盡已忘情”。蘇軾亦言“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更有秦觀的“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但良辰美景終有不知珍惜者,于是就有了李煜的多少恨,恨如一江春水向東流;還有了琵琶女的淚水傾訴“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待到“暮去朝來顏色故”時,只能“老大嫁作商人婦”。 (2)美好高尚的象征 月因其高掛中天,其光又或珠黃,或乳白,純潔動人,于是在癡情者的眼里,她儀態萬方、溫柔嫻靜,用來喻人自是別有神韻。“爐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一純潔、嫩白的美人就似月般楚楚動人的立于眼前。月的高不可攀,光芒萬里,不能不讓人把日月并提,“屈原辭賦懸日月,楚王臺謝空山丘”,以日月作比把對屈原的贊譽提到了無以復加的頂峰。“知君用心如日月,侍夫誓擬同生死”(唐·張籍)同樣以日月并提來表示認為對方用意的光明磊落。“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唐·李白)這更是臆定了月的高貴。 (3)知情可人的象征 在詩人與月共存的時空,月不再是宇宙間一顆行星,只會發出皎潔的光,而是成了一個通情達理、善解人意的可人。有“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唐·王維)的無語助興,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唐·李白)的癡情相伴,有“暮從碧山下,山月照人歸”(唐·李白)的知心愛人,更有“溪邊小立苦待月,月知人意偏不出”(宋·楊萬里)的調皮嬉戲。“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唐·李白)中,明月可代人相伴相隨;“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吹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唐·溫庭筠)里,看似山月無情,但這正是建立在她該是知道心事的基礎上才如此言語的。更有直言“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唐·張泌)者。唐韋莊詞《世冠子》亦是明證: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4)離愁別恨的象征 月圓喻團圓,月缺自然就是離別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宋·蘇軾)。但縱有豁達之人說“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那“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仍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揮之不去,漸遠漸濃。能做的只有猛飲烈酒,倒頭酣睡,卻不免夜來清醒,輾轉反側,孤寂中,看“楊柳岸,曉風殘月”(宋·柳永),憶“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宋·晏幾道),盼何時杯重把,共敘歡娛情。滯留的一方要么“無言獨上西樓”,看“月如鉤”;要么“可憐新月為誰好,無數晚山相對愁”(宋·王安石)。更有力勸“明月樓高休獨倚”,以免“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盡管“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唐·張九齡),卻仍是“青鳥不傳云中信”,只落得“腸斷白萍洲”。愁極恨至。“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宋·呂本中《采桑子》) (5)望遠思歸的象征 正因月到中秋這個團聚的日子分外明,月必然要擔起望遠思歸的職責。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千古絕唱寫盡了思鄉。千里共嬋娟時,更是“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唐·白居易)。因為在思鄉者的眼里,月是故鄉明!離家千里,天各一方,共對明月,不是“不知秋思落誰家”,而是“今夜月明人盡望”啊! (6)寂寞清愁的象征 夜是靜寂的,月是冷峻的,那光的亮白在愁人的眼里就是慘白的。“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宋·蘇軾)中,那月下的孤墳,在清冷的月光下更讓人寒從膽邊生,淚靜從腮邊落。“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唐·孟浩然)中可靜聽天籟,“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里月凝哀愁,“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宋·蘇軾)時,是詩人寫盡歷經滄桑的心寒與孤傲,“霧失樓臺,月迷津渡”(宋·秦觀)里,是詞家的迷茫無助。 月,這古今共賞的意象,細究起來意蘊竟如此的豐厚,能理解了它的深層含義,自是對古人思想感情的一種解讀,更是豐富自我情感的過程。古今思想的打通,讓我們不會寂寞于自我的心靈,多層面的寄予讓本就無窮的世界更是色彩斑斕,讓有限的文字更細膩的反映世界的無窮。 Copyright(C) 2000-2004 北京四中網校 。
熱心網友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是時茫茫江侵月。~~~~~~~~~~~~~~~~~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艙明月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歐陽修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待月舉杯,呼芳樽于綠凈。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中秋月》。
熱心網友
此題已經有人出過了。
熱心網友
月落烏啼霜滿天.
熱心網友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里有很多,另我有一篇描寫月亮的古詩合成的文章,有時間找到傳給你,不急吧!
熱心網友
海了!
熱心網友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熱心網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熱心網友
加把勁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夏深明月夜,江靜碧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