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普通話,以前稱為"國語",是的,一個國家當然應該有一個代表國家的語言,所以,說強調說普通話應該是對的,一方面是為了溝通,另一方面也是國家的語言標志.但是,方言也是一種文化,也要保護和長期的發展.不然,若干年后,再來搶救就晚了.

熱心網友

人們在平時生活中都說著各種各樣的方言,而到了正式場合往往就要用上普通話了

熱心網友

在日前第七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上,教育部一位官員建議,官員出鏡時應說普通話,并且不提倡、不贊成帶方言的電視劇和小品播出。官員“出鏡”,多數是采訪或其他公務的需要而必須由這個人說話,不該由普通話說得好不好來決定他“出不出鏡”。特別對于當地的老百姓來說,就算講方言土語,相互之間也沒有多少聽不懂的,能達到表達交流的目的就行了。一些涉外等特殊的場合,也許應有必要的特殊要求。而在一般的工作和宣傳中,還是實際一些的好。應該說,推廣普通話是一項長期工作,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比如,竟然連方言電視劇和小品都要干涉,那么以后趙本山等人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品是不是該“歇菜”了?普通話的主體其實不也是北京地區的方言嗎?只不過因各種原因,國家確定它為官方用語,就本質上它和各地方言并無高低優劣之分。為了推廣交流,發展民族語言,方言和普通話誰也離不開誰。(河南何衛東)

熱心網友

分場合該說什么時候說什么

熱心網友

普通話固然要學好,但方言也不能流失,她畢竟代表了一種文化,要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熱心網友

我覺得方言代表了一個地方的特點,特色,而普通話是我們中國語言的標準.現在有些電視節目也采用方言,說明方言與普通話不是互相抵觸,如果我們即能說好方言又能掌握標準的普通話不就做到了兩全其美了嗎?

熱心網友

我想哪種話都一樣,聽得懂就行??善胀ㄔ掃€是最標準的。

熱心網友

普通話是官方語言。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地域差異也很大,所以為了交流與行政的方便,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官話”,而當時的官話大多是以當時首都的方言做樣板“正音”而來的。早在漢代,許慎編纂了一部《說文解字》對漢語文字進行正音,這應該是中國第一部官話典籍。它說明2千年前的人們就意識到,中國這么大的國家需要這么一套通用的和標準的官話語言,因為有了這套官方語言,財政上就可以節省,更加推動各個區域之間的交流,這就是現代普通話的發源。從某個角度看,中國的官話有些像是古代歐洲通行的拉丁語,也正是拉丁語的通行,才使得歐洲能夠在一個教廷的“統治”下歷經千年。   其實我們想像一下,如果在我們開會時,大家都用各自的方言發言交談,恐怕公司和單位里就要特設一些“通事”的職位了。所以說,普通話的推廣一方面會讓全國人民交流起來方便許多,更會使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經濟”許多。   但是,普通話畢竟是一種近似于書面的語言,就象是古代的文言文,而百姓們平時說話卻是不用的,但是你要是想讀書或是參加科舉考試,那文言文就是必須要會還得是精通的了。實際上,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也是這樣,人們在平時生活中都說著各種各樣的方言,而到了正式場合往往就要用上普通話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方言才是最有活力的語言。 。

熱心網友

無需人為對立,順其自然,多種并存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