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致的傳染病,主要累及肝臟。其臨床表現為食欲減退、惡心、乏力、上腹部飽脹不適、肝區疼痛,肝腫大、壓痛及肝功能損害等,部分病例出現黃疸。部分患者病程遷延轉為慢性,極少數呈重癥經過。 臨床可分:一、急性肝炎;二、慢性肝炎;三、重癥肝炎;四、瘀膽型肝炎;五、肝炎肝硬化。從病原學上把病毒性肝炎分成五型,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分別簡稱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其中甲肝和...
熱心網友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致的傳染病,主要累及肝臟。其臨床表現為食欲減退、惡心、乏力、上腹部飽脹不適、肝區疼痛,肝腫大、壓痛及肝功能損害等,部分病例出現黃疸。部分患者病程遷延轉為慢性,極少數呈重癥經過。 臨床可分:一、急性肝炎;二、慢性肝炎;三、重癥肝炎;四、瘀膽型肝炎;五、肝炎肝硬化。從病原學上把病毒性肝炎分成五型,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分別簡稱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其中甲肝和戊肝是通過消化道傳染的,一般都能治愈,很少轉為慢性。而乙肝、丙肝和丁肝預后較差,一部分病人可轉為慢性肝炎,并有可能逐漸演變成肝硬化及原發性肝癌。 --------------------------------------------------------------------------------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 1.近期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厭油、茶色尿、腹脹、肝區痛等癥狀。 2.皮膚鞏膜可有黃染,肝腫大,有壓痛。二、慢性病毒性肝炎 根據病情可分輕、中、重度。1.肝炎病程超過半年,目前有輕的或明顯的食欲不振、惡心、乏力、腹脹。 2.可有不同程度的黃疸、肝腫大、或伴脾腫大、蜘蛛痣、肝掌。三、重型病毒性肝炎(一)急性重型(急性肝壞死) 急性病毒性肝炎起病后10天以內黃疸進行性加深,迅速出現精神神經癥狀如行為反常、嗜睡、煩躁不安或昏迷。高度乏力、明顯的惡心、嘔吐,肝臟縮小,出現腹脹及皮膚瘀點瘀斑。(二)亞急性重型肝炎(亞急性肝壞死) 急性病毒性肝炎起病在10天以上,黃疸迅速加深,伴嗜睡、煩躁不安和昏迷,高度乏力,明顯的惡心、嘔吐、肝臟縮小,出現腹水及皮膚瘀點瘀斑。(三)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礎上,近期內癥狀迅速加重,深度黃疸、厭食、嘔吐、伴高度乏力、嗜睡或煩躁、昏迷、出血傾向,蜘蛛痣、肝掌、腹水、下肢浮腫等。四、淤膽型病毒性肝炎:乏力、食欲差等自覺癥狀輕,常有明顯肝腫大,皮膚搔癢,白陶土樣大便等。五、肝炎肝硬變 1.代償期:一般狀況較好,或僅有輕度乏力、納差、腹脹等,肝、脾輕至中度腫大。 2.失代償期:(1)全身癥狀:消瘦、疲乏、面色晦暗,尿少或下肢浮腫;(2)消化道癥狀:納差、腹脹、惡心、嘔吐、腹瀉、腹痛;(3)出血傾向及貧血:鼻出血、齒齦出血,紫癜和胃腸道出血及不同程度貧血;(4)內分泌障礙:性功能障礙,睪丸萎縮,男性乳房發育,女性月經失調。皮膚出現蜘蛛痣毛細血管擴張,肝掌及色素沉著;(5)門脈高壓;脾輕、中度腫大、脾功能亢進;側枝回流的建立,以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最常見,其次為腹壁,臍周靜脈及痔核形成,腹水,部分病人可合并肝性胸水。 -------------------------------------------------------------------------------- 治療原則 1.休息:急性肝炎早期應住院或就地隔離治療休息。慢性肝炎適當休息,病情好轉后應注意動靜結合,避免過勞以利康復。2.飲食:急性肝炎患者食欲不振,應進易消化維生素含量豐富的清淡食物。若厭食嘔吐者可靜滴葡萄糖、維生素C,慢性肝炎患者以高蛋白飲食。所有的肝炎患者禁止飲酒。 3.藥物治療:慢性肝炎:視患者具體情況,采取抗病毒、調整免疫、保護肝細胞、防止纖維化、改善肝功能、改善微循環等中西醫結合治療。4.重癥肝炎:阻斷肝細胞繼續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改善肝臟微循環,預防和治療各種并發癥(如肝性腦病、大出血、腎功能不全、繼發感染、電解質紊亂、腹水、低血糖等)等綜合措施,并加強支持療法,人工肝治療。 -------------------------------------------------------------------------------- 1、甲型病毒性肝炎檢測 (病毒性肝炎免疫學檢查) 正常值: 抗甲型肝炎病毒IgM抗體(酶聯免疫夾心法)陰性 免疫粘附血球凝集試驗(IAHA) 陰性 臨床意義: 早期單份血清抗HAV-IgM抗體效價顯著升高,或雙份血清HAV抗體效價遞增者即可確診。本法在發病后1~3周陽性率較高,2個月后漸下降,因此,有利于早期診斷。 IAHA試驗較敏感,若單份血清HAV抗體效價明顯升高或雙份血清HAV抗體效價遞升有診斷意義。本試驗發病一個月后才出現陽性,早期診斷意義不大。 2、乙型病毒性肝炎檢測 (病毒性肝炎免疫學檢查) 正常值: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陰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抗-HBs) 陰性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和抗體(HBcAg和抗-HBc) 陰性 乙型肝炎e抗原和抗體(HBeAg和抗-HBe) 陰性 DNA多聚酶 <25cpm 臨床意義: HBsAg陽性:乙型肝炎潛伏期和急性期,慢性遷延型肝炎,慢性活動型肝炎,肝炎后肝硬變,慢性HBsAg攜帶者或原發性肝癌。抗-HBs陽性表示曾經有過HBV感染,不論臨床曾否發病,但目前已恢復,且對HBV有一定的免疫力,其血液輸給別人不會引起乙型肝炎。HBcAg和抗-HBc陽性說明體內近期感染了HBV并有病毒復制,如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HBeAg僅在HBsAg陽性者血清中檢出,與DNAP一致,均說明HBV在體內復制,傳染性高,HBeAg陽性多見于慢性活動型肝炎或慢性遷延型肝炎,其檢出率依次為慢性活動型肝炎>慢性遷延型肝炎>急性肝炎。 抗-HBe陽性則表示其血液傳染性很低。抗-HBe陽性的慢性肝臟病人多為非活動性病變;抗-HBe陽性的無癥狀性HBsAg攜帶者也多不發生肝臟損害。 DNAP活性值測定能較好地反映血液的HBV含量,在臨床上用于下述目的:(1)作為血液傳染性的一項指標;(2)作為觀察乙型肝炎病情變化的指標,慢性肝炎活動時,DNAP急劇升高;(3)作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療法療效判定的指標,如抗病毒療法有效,則1周后DNAP活性迅速下降 3、丙型病毒性肝炎檢測 (病毒性肝炎免疫學檢查) 正常值: 丙型肝炎抗原和抗體(HCAg和抗-HCV) 陰性 臨床意義: 目前,檢測HCV的免疫學方法有放射免疫測定(EIA)、酶聯免疫試驗(EIA)、半定量聚合酶鏈反應cDNA簡稱PCR)等,后者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最高。無論HcAg陽性還是抗-HCV陽性,結合臨床表現及其他肝功能試驗均可確立診斷。急性丙型肝炎HcAg陽性率較高,而抗-HCV則較低,慢性丙型肝炎的抗-HCV大多持續陽性。急性丙型肝炎約0.4~0.5(40~50%)發展成慢性肝炎,肝硬變,少數發展為肝細胞癌。 4、 肝功能檢查 -------------------------------------------------------------------------------- 病毒性肝炎種類較多,在診斷、治療前宜先明確分類。現已明確的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即A、B、C、D、E型)。F型目前尚未能確定為一種獨立型別。但1995年又分報告了庚型(G型)肝炎,目前國際上通稱為HGV/HGBV-C(以下簡稱HGV)。HGV為單股RNA,目前確定診斷主要依賴聚合梅鏈反應(PCR)法對HGV RNA的檢測。 從以上看出,當診斷病毒性肝炎時應該考慮到有A、B、C、D、E及G型的區別,此外尚有未確定者通常用非-甲-庚(non-A-G)型表示。甲型肝炎,由于不存在病毒攜帶者也不形成慢性,故診斷較易,血清學檢測甲型肝炎病毒抗體IgM(抗-HAV IgM)就可確定診斷。 常見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診斷治療: 一、乙型肝炎的診斷 在我國乙型肝炎是最常見、最不易診斷的一型,主要因為乙型肝炎的臨床所見由極輕至極重表現不一。此外,還存在大量的所謂病毒攜帶者,而這些攜帶者在血清學上又表現了和病人同樣的各種抗原抗體反應。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體(抗-HBs);e抗原(HBeAg)和e抗體(抗-HBe)及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體(抗-HBc)的檢測,一方面使診斷更加嚴密,另一方面也給醫生向病人解釋時帶來很大困難,以下簡要指出上述指標陽性時的含義。 1.HBsAg:陽性提示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當HBsAG雖為陰性而其他HBV指標即使僅有一項為陽性仍說明已感染HBV。 2.抗-HBs:僅在接種乙肝疫苗后出現本抗體時表示接種者獲得了預防的免疫力。當肝炎病人出現抗-HBs時不一定說明好轉或HBV被清除,該抗體不具備一般"中和抗體"的意義。 3.HBeAg:HBeAg陽性,一般提示HBV有復制或病情有復發的可能性。密切接觸者被傳染的危險性較大。 4.抗-HBe:抗-HBe的出現,即由HBeAg轉為抗HBe時通常稱為"血清轉?quot;。血清轉換對部分病人表示病情的緩解或趨向康復,但對不少慢性患者提示前C區基因發生變異。 5.抗-HBc:為感染后最難消失的指標,包括IgG抗-HBc及IgM-抗HBc,二者意義類似,都表示已經感染HBV。當抗-HBc及HBsAg均為陽性時,應當考慮慢性肝炎作進一步檢查。 6.HBcAg:近年在血清中也檢測HBcAg,其意義與HBeAg類似。但尚待進一步積累經驗。 具備以上的簡要認識,可避免在日常診斷中發生誤差。 HBsAg為陰性,甚至抗-HBs為陽性時從血清中檢出HBV DVA已不是罕見的現象。已經感染HBV而HBsAg為陰性,但檢出HBV DNA者在我國高達30%。這是由于病毒前S1、前S2及S區的基因發生變異的緣故。這種血清學HBsAg陰性而HBV DNA陽性者,其HBV在體內逃避了免疫壓力,遠期有可能發展為嚴重的后果。因之,在排除了丙型肝炎所致的肝硬化或肝癌時,還要排除此類HBsAg陰性的HBV感染的可能性。 當HBeAg為陰性時應區別是屬于自然血清陰轉現象,即由于抗-HBs的出現而HBeAg消失,或是由于HBV的前C/C區發生變異所致的HBeAg陰轉。這種由于基因變異而出現HBeAg陰性的現象,十分多見,我國慢性肝炎病人中約占70%左右,易被識認為是血清陰轉,而實際上是變異所致。 二、丙型肝炎的診斷 丙型肝炎的診斷主要依據血清中抗體(抗HCV)和病毒(HCV RNA)的檢查。使用市場上供應的所謂第三代試劑盒可以靈敏而特異地檢出丙型肝炎的急性和慢性病人,因為試劑盒已包括了丙型肝炎多個基因片斷(核心區、和非結構區NS3、NS4、NS5)的抗原。即便抗體為陽性在決定是否需要治療時還應檢查血中HCV RNA的有無及轉氨梅(ALT)。少數病例血中HCV RNA和抗體不一致時應重復檢查HCV RNA,后者有時不是常時存在的。 三、乙型和丙型肝炎的一般治療原則: 乙型肝炎治療的目的目前主要是防止病毒繼續發展(如慢性化、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等),而不是清除抗原或抗體的陽性反應和清除HBV DNA。這和丙型肝炎的治療目的是清除HCV RNA有重要不同。其原因是由于HBV能和宿主DNA整合,而目前對此尚無有效對策。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即使HBsAg自然陰轉后其HBcAg或抗-HBc仍呈陽性,可以說明這一情況。肝炎的治療中一般非特異性的措施(如休息、營養等)具有重要意義。經常定期檢測肝功能,尤其ALT對瞭解病情有無發展十分重要。 糖皮質激素可抑制人體免疫功能,對治療極為不利,甚至引起不測后果,故絕不可輕易試用。 酒精對HBV和X基因編碼產物(X蛋白)有反式啟動作用,當乙型與丙型肝炎并存時,X蛋白還促進丙型肝炎的惡性變,故不可忽視。 市售治療肝炎藥物品種繁多,諸如有認為能降低轉氨梅活力者,有認為可防止纖維化者,或認為可以促進肝細世生長者,或促進機體特異或非特異性免疫者等。雖然這些藥物也經過一定的評估審查,但應該認識到肝炎的自然過程既包括有臨床自愈也包括緩解與惡化交替,以及病毒變異帶來的治療反應的改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