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因腦血管有些許堵塞常常因腦供血不足而引起頭昏。長期這樣下去,我怕會引起腦血栓或半身不遂。醫院已經去了不少,但是不太見效。特此請求各位明白人給予一些幫助。 1.什么方法或藥物治療比較有效? 2.吃喝應該注意什么? 3.多吃什么有益于血管通暢? 4.平時應該注意些什么問題? 5.都有一些什么樣的偏方可以治療和預防? 人命關天,希望不懂的人不要隨便回答!!! 謝謝大家了。

熱心網友

你好 小弟 我媽的情況和你媽一樣的,而且還有高血壓,本來我也想提這個問題,既然你提了,那我就說說我的看法,以做交流討論吧:預防: 腦溢血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好發于寒冷的冬季,以神志改變、鼾聲、偏癱、小便失禁等為主要癥狀。病因多與高血壓、動脈硬化有關,具有起病急、后遺癥多等特點,對老人的危害很大。要預防這種疾病必須做到以下10點:一、保持心情舒暢。情緒激動或發怒,會使體內兒茶酚胺...

熱心網友

你好 小弟 我媽的情況和你媽一樣的,而且還有高血壓,本來我也想提這個問題,既然你提了,那我就說說我的看法,以做交流討論吧:預防: 腦溢血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好發于寒冷的冬季,以神志改變、鼾聲、偏癱、小便失禁等為主要癥狀。病因多與高血壓、動脈硬化有關,具有起病急、后遺癥多等特點,對老人的危害很大。要預防這種疾病必須做到以下10點:一、保持心情舒暢。情緒激動或發怒,會使體內兒茶酚胺、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使血管強烈收縮,血壓急劇升高。二、不要飲酒過量。酒是一種興奮劑,能使交感神經興奮,情緒激動,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酒又能增加腸道吸收脂肪量,促使肝臟對膽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合成,從而加快動脈硬化。三、預防疾病。老年人由于抵抗力下降,較容易生病,特別是心、腦、腎的疾病,發現癥征應立即去醫院治療,不可拖延時間。沒有疾病的中老年人也應每隔半年或一年作一次全面體檢。四、防止寒冷刺激。冬天氣溫低,人體遭受寒冷刺激時,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小動脈痙攣,血壓升高,從而導致腦溢血發生。五、晚餐進食要少。過多地攝入晚餐,會加重胃腸負擔,這樣既影響消化,妨礙睡眠,又影響心、肺功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壓升高,從而發生腦溢血。六、積極治療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降壓、降脂和擴張血管藥要常服,控制血壓,防止血管痙攣,增強血管彈性,避免發生血壓急劇增高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七、不要劇烈運動。劇烈活動和過度的體力勞動,會使心跳加快,致使血壓升高。八、排便勿用力過大、咳嗽要控制。以免使腹壓、腦壓增高,使血壓驟然升高而發生腦溢血.九. 晚上睡覺前一小時最好喝點溫開水,降低血液濃度,半夜最好不要起床,若非要起來的話,要注意"三慢" 即起來前在床上暈一下,(就是等一下) 起來后 坐一下,然后行走動作要慢一點.早上起來也要是這樣,因為夜里 早上氣溫比較低,血管是比較脆的,容易破,所以行動要慢些,另外早上起來最好也喝一杯開水.十. 平時飲食以素菜為主,如果有高血壓,要多吃降壓蔬菜,如:芹菜等 預防腦溢血的其他食物有:靈芝.可以保護肝臟、降低血壓和血脂,排解體內有毒物質,顯著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對癌癥、腦溢血、心臟病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還有蓮子心.具有清心安神、澀精止血、降血壓、去熱等功能.還有多吃含纖維多的食物,它在防治結腸癌和便秘,預防和改善冠狀動脈硬化造成的心臟病,調節糖尿病的血糖,以及預防肥胖和膽結石等有很好效果.老年人預防腦出血12招 腦出血,簡單地說就是人腦內的血管破裂出血。突發腦出血的人多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等病,預防腦出血謹記如下事項:穩血壓早期發現并及時治療高血壓,定期檢查,確診后就應堅持服藥治療。 1.調情志保持樂觀情緒,減少煩惱,悲喜勿過,淡泊名利,知足常樂。 2.戒煙酒.酒和煙都能使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加速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患者應戒煙酒。 3.擇飲食飲食要注意低脂、低鹽、低糖。少吃動物的腦、內臟,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配適量瘦肉、魚、蛋。 4.避勞累避免體力和腦力勞動過度,超負荷工作可誘發腦出血。 5.防便秘大便燥結,排便用力,極易使脆弱的小血管破裂而引發腦溢血。預防便秘,多吃一些富含纖維的食物,如青菜、芹菜、韭菜及水果等以降低血脂及膽固醇,保持血管的彈性。也可做適當的運動及早晨起床前腹部自我按摩。 6.不蹲便蹲便時下肢血管會發生嚴重屈曲,加上屏氣排便,腹內壓力增高,可使血壓升高,就有可能發生腦血管意外。而坐便不會引起血壓升高,可減少腦中風發生的機會。 7.防跌倒老年人多有腦動脈硬化,血管壁較脆弱,跌倒后會發生顱內血管破裂的危險。因此,行動時要特別小心。 8.動左手多用左上肢及左下肢,尤其多用左手,可減輕大腦左半球的負擔,又能鍛煉大腦的右半球。醫學研究表明,腦溢血最容易發生在血管比較脆弱的右腦半球,所以防范腦溢血的發生,最好的辦法是在早晚時分,用左手轉動兩個健身球,幫助右腦半球的功能正常發揮。在腦溢血患者中,近70%的人是右腦半球的微血管破裂出血。專家認為這與患者的生活習慣、運動行為方式有關。人的大腦左半球控制右半身,在生活中人們右手的使用明顯多于左手,大腦左半球得到的鍛煉也就多于右腦半球,所以缺少鍛煉的右腦半球的腦血管壁就顯得脆弱,容易發生破裂。因此,平時應多活動左手,可采用空抓手的方法,每天早、中、晚各做幾百次,達到鍛煉右腦半球血管的目的 .必須勞逸結合 應合理安排工作(勞動)的時間,注意休息特別是工間休息,避免身體和精神過勞過累;夜晚要保證有足夠的睡眠時間,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9.飲足水要維持體內有充足的水,使血液稀釋。平時要養成多飲水的習慣,特別是晚睡前、晨起時,飲1~2杯溫開水。 10.適寒冷寒冷天是腦中風好發季節,血管收縮,血壓容易上升,要注意保暖,使身體適應氣候變化。還要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進行一些適宜的體育鍛煉,如散步、做廣播體操等,以促進血液循環。 11.重先兆中風會有一些先兆癥狀,如無誘因的劇烈頭痛、頭暈、暈厥,有的突感肢體麻木、乏力或一時性失明,語言交流困難等,應及時就醫檢查治療。 據有關資料介紹,患者發生腦溢血的季節和時間多在秋末冬初,每天下午6時至8時左右。這也提醒我們,在這種季節和時間里要特別注意預防。 腦血管意外發作的六小時內是搶救的關鍵,所以,有人曾提出“六小時”概念。我國著名神經病學專家、中國醫科大學教授李紹英曾列舉了一個因為不懂“六小時”而喪失了寶貴生命的典型病例:東北大學阿爾派軟件園里,有一位四十歲出頭、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中青年骨干。一天早上,他感到頭痛惡心,但還是挺著去上班。近中午時分,再一次劇烈頭痛發作,他仍然堅持著工作。結果,傍晚時,在又一次難以忍受的劇烈頭痛發作中,失掉了年輕有為的生命,根本沒來得及搶救。李紹英教授惋惜地說,他死得太可惜了,如果懂得“六小時”是可以搶救過來的。  所謂“六小時”的意思是指腦出血病人在六小時內果斷采取措施,完全可以使出血止住或出血減少,從而挽救病人的生命。如果腦梗塞,人的腦血管被阻塞后,如在六小時之內得到疏通,腦細胞活動可迅速恢復正常。但一般超過六小時以后,受影響的那部分腦細胞就會因壞死而無法救活了。可惜老百姓很少知道這個“六小時”的概念。背景資料  2002 年衛生部資料表明,我國城市和農村疾病死亡十大原因中,中風均位居第二,如果與心血管病死亡共計,心腦血管病是引起死亡的首因。我國中風的發病率比美國或西歐高約4倍,死亡率是急性心肌梗死的4至6倍,中風后約70% ~80%的病人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5年內有25% ~40%的病人將會復發。中風起病急,病死和病殘率高,為老年人三大死因之一。  談談中風  中風包括六種病  中風,又稱腦卒中或腦血管意外,是指腦血管病變(閉塞,破裂,畸形)造成腦循環異常而引起多種腦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癥。臨床上常常講的“中風或卒中”是指急性的腦血管意外。其實,中風是一種病,它是對急性腦血管病的統稱或俗稱。實際上,中風是一類疾病,包括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梗塞、腦血栓形成、腔隙性腦梗塞和小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6種疾病。其中前兩種屬于出血性中風,后4種屬于缺血性中風。  老百姓常常講的“腦溢血、小中風、腦梗死”,實際上是指中風的不同類型。中風在醫學上可分出血性腦中風和缺血性中風兩種,出血性中風包括腦出血(俗稱腦溢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腦中風主要有腦栓塞和腦血栓形成(即腦梗死)。缺血性中風約占所有中風的60% ~70%。另外,通常所說的“小中風”應該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它是中風發生的預兆信號。  疾病癥狀  腦溢血:多發于情緒激動、過量飲酒、過度勞累后  腦溢血多發生在情緒激動、過量飲酒、過度勞累后,因血壓突然升高導致腦血管破裂。腦溢血多發生在白天活動時,發病前少數人有頭暈、頭痛、鼻出血和眼結膜出血等先兆癥狀,血壓較高。病人突然昏倒后,迅即出現昏迷、面色潮紅、口眼歪斜和兩眼向出血側凝視,出血對側肢體癱瘓、握拳,牙關緊閉,鼾聲大作,或面色蒼白、手撒口張、大小便失禁。有時可嘔吐,嚴重的可伴有胃出血、嘔吐物為咖啡色。  腦血栓:通常發生在睡眠后或安靜狀態下  腦血栓形成通常發生在睡眠后或安靜狀態下。發病前,可有短暫腦缺血,如頭暈、頭痛、突然不會講話,但不久又恢復,肢體發麻和感沉重等。觀念誤區  誤區一:年輕人不會中風  很多年輕朋友認為,中風是老年人的疾病,自己不會中風。雖然90%以上的中風發生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是,實際上,中風是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的,特別是蛛網膜下腔出血,青年人并不罕見,連兒童偶爾也會得中風。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年輕人飲食、生活習慣不良,具備了很多危險因素,如肥胖、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脂等,他們可能中風,也可作為高危人群而成為中風的“后備軍”。另外,一些少見的病因(如感染或血管炎等)是年輕人中風的主要原因。如果先天性血管異常(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更是造成年輕人腦出血的重要原因。因此,中風是可以累及各個年齡層次的疾病,預防中風要從年輕時做起。  高血壓病人最容易發生中風,預防中風就要防治高血壓,而調節心理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是防治高血壓的關鍵。另外,隨著生活的富裕,飲食上逐漸形成了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類的習慣,這種飲食習慣應該得到改變。專家們指出,腦血管疾病與飲食關系密切。比如,紅細胞本來是扁形的,如果過食蛋白質就會把體內的紅細胞養得過“肥”,由扁變圓的紅細胞,在通過微血管時,就會把微血管堵死,發生腦血管堵塞的病癥。  誤區二:血壓正常就不會中風  血壓高者的人中確實患中風者較多,但高血壓只是中風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其他影響中風的因素很多。血壓不高并不是“上了保險”。實際上,許多病人發病時血壓正常或偏低。另外,高血壓病人如果血壓降得過低過快,容易誘發低灌注癥狀,甚至導致缺血性中風。所以,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規則、合理地降壓,切忌過低、過快。血壓偏低可導致腦血流變緩,更易發生缺血性中風。但血壓正常或偏低的腦動脈硬化患者,由于腦動脈管腔變得高度狹窄,以及其它因素存在,也會發生中風。  誤區三:得了中風不死必殘  過去是這樣的,但近年來由于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中風的治愈率顯著提高,中風后5年生存率已達到62%左右,平均壽命已達66歲,后遺癥大為減少。  誤區四:中風只能進行內科保守療法  過去確實如此,但近年來國內外已開展了外科手術療法,而且效果較好。缺血性中風開展顱外動脈搭橋術、大網膜顱內移植術、椎動脈減壓術等;出血性中風的手術適應癥是中等量出血經內科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者,手術主要有兩種:開顱清除血腫和立體定位手術清除血腫。  誤區五:父母親患中風,子女必得  中風并非是遺傳病,僅有一部分中風具有遺傳傾向。因此,中風患者的子女不必憂心忡忡。但應指出,這些人患中風的危險性可能大于一般人群。為此,他們應加強自我保健,認真、積極地防治高血壓、高血脂和動脈硬化等。  高危人群  高脂血癥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是中風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風患者患有動脈硬化,高脂血癥是引起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壓患者高血壓是中風最主要最常見的病因,腦出血患者93%有高血壓病史。  腦血管先天性異常者腦血管先天性異常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的常見原因。  心臟病患者心臟病,如心內膜炎,有可能產生復壁血栓;心動過緩則可能引起腦供血不足。  糖尿病患者代謝病中糖尿病與中風關系最密切,有30% -40%中風患者患有糖尿病。  疾病預防  防中風須“三戒”:一戒飲酒  有個48歲的男性病人,患高血壓多年,不規則服藥,血壓控制得并不理想,時高時低。醫生囑咐其要正規服藥,定期測量血壓,并勸其戒酒。但該病人某日赴宴會,開懷痛飲,早將醫生的勸告置之腦后,結果席中突發中風不治而故,親人悲傷欲絕。  從醫學觀點來看,少量飲低度酒(每日每人50克)對于心腦血液循環不無裨益,但對于高血壓患者來說,長期飲酒則是有害健康的。酒可加重血脂水平及動脈粥樣硬化,使腦血管彈性減弱,這就奠定了出血性及缺血性中風的病理基礎,一旦大量飲酒更可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縮,血壓在原來已較高的水平上再驟然升高,使硬化脆弱的腦血管無法隨其旁壓力導致破裂出血,如出血量較大,顱壓過高,腦疝形成,則難以搶救。  二戒排便加壓再看一例,某離休干部高血壓住院,大便秘結,夜間如而因排便用力過猛致腦溢血死亡。  為何解大便會發生猝死呢?原來,老年人因活動減少,腸蠕動減弱,習慣性便秘比較常見,用中醫的話來說則是“氣血津液虧髦,脾胃功能減退”。當用力摒氣排便時,腹壁肌和隔肌強烈收縮,使腹壓增高,而腹壓的增高會使心臟排血阻力增加,動脈血壓和心肌耗氧量也因而增加。據研究,排便時腦動脈壓力可增加20毫米汞柱以上,血壓驟升可導致腦溢血,另外,老年人血管調節反應差,久蹲便后站起容易發生腦缺血,容易暈倒甚至發生腦血管意外。  三戒情緒激動第三個例子是關于一67歲農民的,他原有高血壓病史,因土地糾紛和他人爭吵突發中風經搶救無效死亡。情緒過度激動像悲痛欲絕、捧腹大笑或活動過量等,均可使交感神經功能亢進、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多,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驟高,原有高血壓者就會發生腦溢血致死。所以,高血壓病人對于喜怒均應有所節制,要保持情緒穩定,性格開朗,遇事樂觀大度,切忌情感過度激動。  急救須知  家里發現中風病人后怎么辦  中風都是突然發生的,尤其是腦出血發病更快。為了能及時、安全地護送病人去醫院,避免病情在路途中驟然加重,運送病人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護送前準備:護送前應請急救站醫生檢查一下病人,測量血壓、觀察瞳孔、呼吸或脈搏。如果病人危重可做臨時處理。血壓升高時應給降壓藥物,瞳孔散大或呼吸困難常由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引起,應該立刻給以脫水劑治療。  (2)途中保護好病人:這時家屬應把病人平托起來,能在車上躺平,如無急救車,可用平板三輪車護送病人。沿途要有專門人員保護病人的頭部,避免頭部發生劇烈搖晃和震動。頭的位置要偏向一側,便于嘔吐物從口腔中流出,不致誤入氣管內發生窒息。發生呼吸困難者可給氧氣吸入,如病人神態尚清楚,要多給以勸說和安慰,精神過分緊張能使病情加重。  (3)送就近醫院治療:中風是一種常見病,一般醫院都有搶治此病的條件。送就近醫院能得到及時的治療,也減少路途中的搖晃和顛簸。長途運送,尤其是從郊區送到城市里的醫院,這種舍近求遠的做法是沒有好處的,也是非常危險的,長途運送的結果往往是使病情驟然惡化,并且使病人失去搶救的機會。  (4)對神志不清較深和呼吸不規則的病人,應等待急救醫生做急救處理后再送院治療。  生活提醒  控制脂肪、膽固醇及鹽分的攝取  對高齡者而言,腦溢血最可怕的地方,在其有致命危險,要不然也是全身麻痹、半身不遂或持續昏睡。因為腦中的小梗塞而造成癡呆癥的也不在少數。雖然老年癡呆的原因不明,但腦溢血等血管疾病,引起腦中血液循環不靈可能是原因之一,因此預防腦溢血是很重要的。  首先,三餐須準時進食,營養不足會造成血管脆弱,增加發作的可能性。膽固醇也須留意,最好不要吃太多肉類。老人極須攝取蛋白質,但需減少鹽分才能降血壓。此外,維生素及礦物質不要過與不足,注意營養均衡。  適當運動多飲水,緩解便秘  適當運動,多飲水及進食富含纖維素的蔬菜瓜果,少食刺激性食物,還可每日用自我按摩的方法解除便秘。方法為:自右下腹開始向右上、左上及左下腹的方向按壓,把結腸內左下腹的方向按壓,把結腸內潴留的糞便擠向乙狀結腸及直腸,有利于結腸的大段反射及排便,必要時可借助開塞露等潤滑劑幫助糞便排出,或同時口服適量通便藥。便秘者可在睡前服適量蜂蜜或蜂蜜沖麻油,還可用開塞露幫助排便。大便時應取坐位,不宜用蹲式;站起時應緩慢。病情較重者,宜平臥床上排便,以防發生意外。排便時注意力分散易便秘,即使采取了坐便方式,也要集中精力排便。  排便動作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是低級神經活動和高級神經活動共同參與的復雜運動。如果分散注意力,抑制排便意識,使直腸對糞便壓力刺激的敏感性降低。這會使糞便在結腸內存留過久,水分吸收過多,從而引起便秘。  健康食譜  木耳炒牛蒡  據研究,牛蒡有促進新陳代謝、血液循環、排除積血及預防腦溢血的效果。海帶則可預防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牛蒡海帶卷結合兩者的功效,對于腦溢血的預防有很大的效果。牛蒡可用炒的或煮粥,常吃有益。木耳的主要藥效是凈化血液,對動脈硬化、高血壓都有效。其含有低能量的上等蛋白質及鈣,分茶褐色和白色兩種,白木耳藥效較好。木耳加牛蒡一起炒,效果不錯。  材料:牛蒡100 克,木耳(干燥)2克,紅蘿卜100 克,生羊棲菜30克,高湯200 克,水芹50克,醬油18克,胡麻油4克,沙拉油適量,炒芝麻少量,龍眼肉10克。  1、泡過水的木耳切細;牛蒡切片泡水,紅蘿卜切片。  2、用沙拉炒紅蘿卜、牛蒡、羊棲菜、木耳及油再加入龍眼肉和高湯,用中火煮約5分鐘。  3、加入醬油,用小火煮熟。煮到沒有汁以后,用大火炒過。  4、加入胡麻油和炒芝麻,關掉爐火,添加炒過的水芹,盛起飲用。  蕎麥、蓮藕汁  蕎麥含白米所沒有的維生素B1、B2及鐵分,有除去體內多余熱氣和水分的作用,常用于幫助治療偏頭痛、高血壓和眼底出血。蓮藕則有止血效果。蕎麥的新鮮葉子和蓮藕節的部分合煎飲用,對高血壓、眼底出血及紫斑病都有效。不過,會使身體發冷,畏寒癥的人要避免食用。   盛夏應該怎樣預防腦中風呢? 一)要重視對原發病的防治。高血壓、高血脂癥是引發腦中風的根源。據統計,90%以上的腦中風患者都有高血壓和高血脂,因此應在醫生指導下重視合理使用降壓藥降血脂藥,多吃些能軟化血管和能降血脂的食物,并科學地安排夏日生活,注意勞逸結合。 (二)要避免貪涼。老年人血管多硬化,忽冷忽熱的氣候易發生意外,因此取涼不可過分。使用空調的家庭,空調不可調得過低,室內外溫差以不超過7℃~8℃為宜,使用時間不可過長,出入空調室次數不宜過多;使用電扇不可直吹肌體,可將扇葉固定,用其吹墻后返回的微風取涼。老弱者取涼最好還是用手搖扇。 (三)要科學飲水防止血液濃縮。水在人體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老弱者盛夏要注意科學飲水。老年人對體內缺水反應能力低,若到渴急了才喝水已為時過晚,應采用“多次少飲”的補水辦法。這是因為人的體液是逐漸消耗的,所以一次喝水量不能過多,否則會引起“水中毒”,出現胃腸不適、頭暈等癥狀。老弱者活動量較少,體內含水量相對少些,每天補水2500毫升足矣。 (四)要注意腦中風前兆。腦中風出現前常會出現一過性視物障礙或失明,突然頭痛頭暈,說話不清,半身發麻,頻頻打哈欠,嗜睡等不正常現象,應高度警惕,立即臥床休息,最好去醫院檢查就醫。 (五)注意平時保健。有心血管病的人每天睡醒覺后不可猛然起床,應先在床上稍停幾分鐘再慢慢下床。另據美國醫學研究,經常吃些含鉀多的食物,對動脈血管有保護作用,能有效地預防腦中風。 (六)搬運腦中風病人要注意方法。腦中風癥狀一旦明顯,切忌慌亂緊張,應將病人平放在床上,避免頭部晃動。家若住在樓上,送往醫院搬出時,千萬不能頭朝下,應盡量平穩抬出。缺血性腦中風病人,多數神智清醒,盡量安慰病人,使其情緒穩定。 大約有70%~80%的缺血性腦中風病的病人,在發病前一周左右,會因大腦缺血缺氧而頻頻出現打哈欠現象。其原因是中老年人,特別是患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者,由于動脈粥樣硬化,管腔變窄,血管壁彈性降低,致使流向大腦的血液量減少,而大腦對氧氣十分敏感,僅占體重2%左右的大腦,卻消耗全身需氧量的25%左右,因此,當大腦缺血缺氧時,即引起哈欠頻頻。同時,打哈欠還可使胸腔內壓力下降,上下腔靜脈回流心臟的血量增多,心臟的輸出血量增多,腦細胞的供血能力得到改善。但這種改善是暫時的,因此,頻頻哈欠常預示缺血性腦中風可能在近期發生。確切的腦中風先兆是暫短性腦缺血發作(TIA),即一過性的腦供血不足,多發生在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病史的人身上,突然出現頭痛、頭暈、眼前發黑,或頭痛固定在一側伴有對側肢體的麻木、無力;反復的說話不清、視物模糊、一側肢體麻木無力;或中老年人突然視物旋轉、耳鳴、嘔吐、取物不準、四肢麻木無力且反復發作。上述癥狀一般一次發作持續5—20分鐘,最長不超過期4小時,并在職4小時內完全恢復正常而不留后遺癥,但可反復發作,發作次數可一日數次,也可數周、數月或數年發作一次。值得注意的是,反復的TIA發作,大約有2/3左右的人最終成腦中風,必需得到足夠的重視。另外,不確切的先兆有突然出現的嗜睡(與日常習慣不同),且持續數日以上不緩解,提示大腦處于缺血性乏氧狀態,還有異常的情緒不穩定,急燥易怒,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熱心網友

腦血管病治療按病變性質亦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大類。一.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治療: 如前所述,出血性卒中的病例機制重要的是出血對腦組織的刺激、壓迫和繼發性腦水腫的影響。因而近幾年,除了某些藥劑方面有一些進展之外,并未從對因治療和治療原則方面有較大突破。和30年一樣,出血性卒中的治療原則針對阻止繼續出血及穩定出血導致急性腦功能障礙,主要有以下要點:1.保持安靜,減少不必要搬動和檢查,最...

熱心網友

腦血管病治療按病變性質亦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大類。一.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治療: 如前所述,出血性卒中的病例機制重要的是出血對腦組織的刺激、壓迫和繼發性腦水腫的影響。因而近幾年,除了某些藥劑方面有一些進展之外,并未從對因治療和治療原則方面有較大突破。和30年一樣,出血性卒中的治療原則針對阻止繼續出血及穩定出血導致急性腦功能障礙,主要有以下要點:1.保持安靜,減少不必要搬動和檢查,最好就地或就近治療,防止引起血壓、顱內壓波動的因素如大便、嗆咳、情緒波動應絕對臥床3-4周。2.控制腦水腫、顱內壓增高:已成為出血性卒中標準處理,因為眾多臨床報道和臨床觀察指出腦水腫顱內壓增高是影響急性出血性卒中預后最重要因素。具體有:(1)20%甘露醇125-250ml靜滴q8h or q6h or q12h。本科朱國行等已證實甘露醇對腦水腫的作用,然一些學者認為腦出血后由于血腦屏障的破壞,甘露醇可能進入破壞腦組織,反而增加腦組織周圍滲透壓而加劇腦水腫,但這一假設僅在一些動物試驗中有報道,未被多數臨床醫師接受。作為一種高聚糖,甘露醇不參與體內糖代謝,故也適用于糖尿病人。而對于腎功能障礙病人、老年人則應慎用,因為甘露醇主要通過腎臟代謝,且影響腎功能。對于嚴重顱高壓病人,權衡利弊后應小劑量應用,或應用其他藥物。(2)10%甘油250ml靜滴,脫水作用弱于甘露醇,適用于腎功能障礙病人。(3)20%人體白蛋白靜滴,機理為增加血液中膠體滲透壓而達到脫水目的。由于系生物制劑,副作用相對小,但亦有嚴重肝臟副反應和過敏反應報道。缺點為價格較高。(4)40ml速尿靜推,可和甘露醇交替使用,特別適用于肝功能不全病人。(5)病人如果出現意識障礙加深,心跳減慢,呼吸減慢而血壓增高稱為Cusion's反應,是病人腦水腫加重,顱內壓增高的表現,如果不及時處理,病人可能發生腦疝而出現不可逆腦損傷,故必需采取積極有效措施降低顱內壓如靜推甘露醇或加壓靜滴,或甘露醇中加入10%地塞米松10ml加壓靜滴。從筆者經驗來看,加壓靜滴甘露醇不失為搶救急劇顱內壓增高,防止不可逆腦疝的好方法。3.處理并發癥:抗感染,防褥瘡,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防止應激性潰瘍。4.手術治療指征:(1)小腦出血>10ml;(2)皮質下淺表出血;(3)大腦半球出血量30-50ml;(4)內科1-2日治療血腫仍擴大。(5)有腦疝危及生命者可緊急行去骨板減壓術。5.止血藥物:腦實質出血不用該類藥物已為廣大學者接受。然對腦室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目前爭論不一。有報道認為該類藥物對防止出血后再出血有裨益,但缺乏大量臨床試驗證據。傳統治療是用PAMBA0.4-0.6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8-10日,也可用氨基己酸或凝血酸。6.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如腦膜刺激癥狀明顯,可腰穿放液5ml/日以期減輕。但要慎用:有明顯顱內壓增高病人不用;放液前可靜注125ml甘露醇,放液時速度宜慢,要仔細觀察病人體征。7.筆者經驗,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動脈瘤破裂后3日,7日,2周,易再出血,故應防止激烈活動,情緒波動。由于蛛網膜下腔出血頭痛劇烈,病人煩躁,可引發再出血,筆者主張使用有效鎮痛手段,包括使用強痛定100mg肌注,或嗎啡。二.缺血性中風的急性期治療: 首先宜明確并針對缺血性卒中病因的治療:如激素治療巨細胞動脈炎;用青霉素針對鉤端螺旋體或梅毒螺旋體.這里不贅述。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治療窗(therapy window)概念已為廣大神經科醫師所接受:各種原因動脈閉塞后,相應供血區血供氧供中斷,在3小時內,未見肉眼可見變化,僅出現光鏡下電鏡下輕度病變,屬可逆性病變,這時如能及時再通血管,恢復血供氧供,則可能完全恢復,不出現后遺癥。3-6小時,梗塞核心區病變已不可逆,其周圍邊緣地帶即所謂缺血半暗區(ischemic penumbra)及其周圍水腫帶部分神經元病變尚可逆,這時恢復血管氧供血供,尚可恢復一部分神經功能,減少梗塞區域和減輕神經功能缺失范圍。由于實際臨床工作中,3小時以內明確診斷并開始溶栓治療難以操作,我們一般將6小時以內成為超急治療窗(super acute therapy window),其治療指向為溶栓療法(thrombolysis)。而6-46小時為亞急治療窗(subacute therapy window),其治療指向為抗凝療法(anticoagulation)及降纖療法(defibrinogen);而超過48小時由于病變已屬不可逆,其治療指向常規治療。一)抗凝療法(anticoagulation)(1)病例選擇:1)發病6小時以內(6-12)小時可考慮,腦CT,MRI排除顱內出血,無神經功能相對應低密度影。2)無明顯意識障礙的頸內動脈系統病變或基底動脈系統病人。3)肌力0-3度。4)年齡18-75歲。(2)藥物選擇:1.rt-PA(Ri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den Activator),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為目前國外最為常用劑型。劑量:48-50毫克/公斤體重,10%劑量于1-2分鐘靜注,其余劑量于60分鐘緩慢靜滴;目前國內尚無統一劑量標準。入路:目前爭論不一,有人認為局部動脈內溶栓效果較靜脈內用藥好,但出血副作用增加;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動脈入路使血管再通加快而導致嚴重再灌注損傷反而增加神經功能損傷。其長期療效觀察尚需進一步觀察。2.尿激酶,以天普洛欣為例,150萬單位加入100毫升生理鹽水,30分鐘靜滴,12小時后皮注低分子肝素7100單位,后連用3日。3.鏈激酶,國內外大量報道顯示其對缺血性卒中治療無顯著療效,且增加嚴重出血副反應,故不廣泛應用。二)抗凝療法(anticoagulation):標準抗凝療法歷史可謂久矣,然其療效亦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風濕性心臟病患者使用長期抗凝治療已為大多數人接受。低分子肝素(LMWH)是近年來提倡的一種新型制劑。很多報道說明其副作用小于常規肝素治療,但療效尚待進一步檢驗。常用品種有速避凝,新抗凝等。給藥方法為皮下注射。由于出血副作用多,必需加強實驗室監測PT,KPTT,TT。三)降纖療法(defibrinogen),由于纖維蛋白原增高也是缺血性卒中發病機制重要環節,降纖療法通過減少纖維蛋白原而減少纖維蛋白含量,從而抑制血栓形成.目前主要品種有東菱克栓酶,兆科降纖酶等。其方法:10單位降纖酶加入500毫升葡萄糖注射液,連用3日,改5單位連用10日。主要副作用仍為出血。四)常規療法:1.稀釋和擴容療法:40低分子右旋糖苷500毫升,1次/日,連用14日。偶可發生血壓下降等過敏現象。一般加入活血化瘀中藥-丹參20-30克。2.抗血小板積聚治療:阿司匹林主要通過抑制環氧化酶,抑制血小板內花生四烯酸轉化為血栓素A2(TXA2),而TXA2促進血小板積聚引發血栓形成。目前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國內一般使用50-100毫克/日;抵克力得抑制ADP誘導血小板積聚,其抗血小板作用不可逆。劑量為250毫克1-2次/日。氯匹格雷為新一代血小板積聚抑制劑,其作用機制類似于抵克力得,但副作用低。劑量為75毫克/日。目前,氯匹格雷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3.血管擴張劑:鈣離子拮抗劑常用:尼莫地平,為30毫克tid使用,目前對其療效亦是眾說紛紜,爭論較多。爭論焦點集中在1.適應證;2.何時開始使用。4.改善大腦代謝:中藥活血化瘀,如紅花,銀杏葉制劑(金納多,斯泰隆);腦復康;都可喜五)對癥及處理并發癥(同腦出血)。三.卒中康復期治療: 主要是兩方面工作:1.康復鍛煉和日常自理能力訓練;2.藥物治療:目的在于糾正體內卒中病因或危險因素,防止復發。目前不可能有改善肢體偏癱失語后遺癥的藥物。1.康復鍛煉和日常自理能力訓練:具體方法條件成熟再專題討論,這里僅述原則:1)早期原則,即早期開始康復鍛煉。一般認為卒中急性期過后即應開始鍛煉,亦有認為生命體征穩定后就開始,總之越早越好。2)全面原則,偏癱側每個關節都應得到充分活動,已改善血供,防止攣縮。3)適量原則,不可急功近利,要樹立長期鍛煉的信心。2.藥物治療,同于常規療法2、3、4點。四.卒中康復期的心理治療:1.家庭要關心愛護卒中病人,不能有閑棄等情緒,要為病人創造良好生活環境,防止滑倒.2.卒中病人有不同程度焦慮,抑郁,疑病等,必要時可使用抗焦慮抑郁藥,或求助心理醫師。 腦血管病與飲食營養的影響 -------------------------------------------------------------------------------- 2004-12-23 16:37:00 1營養失調與腦卒中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是引起腦卒中的重要原因,因此與其有關的飲食營養因素與腦卒中也有密切關系。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脂肪攝入過多,占總熱能40%的地區,腦缺 血、腦梗死發病率高,而低脂肪、低蛋白質、高鹽飲食地區,腦出血發病率高。實驗研究證 實血清總膽固醇過高易發生粥樣硬化性血栓,而高血壓同時有膽固醇過低,可使動脈壁變脆 弱、紅細胞脆性增加,易發生出血。營養失調,不僅僅是主要營養素數量之間的比例失調, 一定程度上質量比數量的影響更重要。如脂肪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前者能降 低血膽固醇,但過多則促使脂質過氧化,破壞細胞膜,而后者能升高血膽固醇,因此兩者的 比值以1∶2為宜。蛋白質中優質蛋白,即含硫氨基酸成分高的動物蛋白,如魚類、家禽、瘦 肉等和大豆蛋白低于總蛋白的50%以下,則易發生高血壓病、腦卒中。若飲食為高鈉、低鈣 、低鉀,也易發生高血壓和腦卒中。2營養不足影響腦卒中預后康復因腦卒中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腦功能衰竭,病程中可伴發感染、消化道出血、腎功能障礙; 脫水劑、激素等應用,可引起水與電解質紊亂;輕癥患者進食減少,重者禁食,飲食營養攝 入明顯低于需要量。因此,腦卒中病人在原有的營養失調的基礎上,可能因攝入減少而加重 ,導致更為嚴重的營養不足。如果沒有足夠的熱能、必需氨基酸、磷脂和維生素等,必然會影響腦卒中的預后和恢復。

熱心網友

正好,我是一個神經內科醫生,而且是腦血管病組的,希望我的意見對你有所幫助首先,請不要過于擔心,你媽媽的癥狀是很多老年人的常見表現,至少目前還沒什么大礙,當然你重視是很好的,防患于未然是現在醫學所提倡的,特別是你媽媽已經有了一些先兆的表現,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議:1、對腦卒中的預防和治療以藥物為首選,一些改善腦缺血的藥物對頭暈有一定的療效,例如銀杏葉制劑、尼膜同、思爾明、都可喜都是不錯的選擇。當...

熱心網友

正好,我是一個神經內科醫生,而且是腦血管病組的,希望我的意見對你有所幫助首先,請不要過于擔心,你媽媽的癥狀是很多老年人的常見表現,至少目前還沒什么大礙,當然你重視是很好的,防患于未然是現在醫學所提倡的,特別是你媽媽已經有了一些先兆的表現,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議:1、對腦卒中的預防和治療以藥物為首選,一些改善腦缺血的藥物對頭暈有一定的療效,例如銀杏葉制劑、尼膜同、思爾明、都可喜都是不錯的選擇。當然如果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也要用相關的藥物2、飲食方面要做到低糖、低鹽、低脂,動物內臟,肥肉是絕對不能吃的3、多吃蔬菜肯定好了4、平時要注意生活規律,避免過勞,睡眠不好,適當運動5、預防方面阿司匹林100毫克,每日一次,是循證醫學確證為有效的防止腦卒中的藥物

熱心網友

你好!我是一個腦科醫生!你的母親的病叫腦供血不足!首先你要明確是不是腦供血不足引起頭暈的。眩暈的原因很多,比如頸椎病也可以引起眩暈。然后:病人的飲食應該注意要低鹽低脂。就是說少吃油膩的東西。然后是基礎病的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是腦血管病的三大誘發因素治療:可以長期服用一些活血化淤的藥物。定期去醫院掛掛水!因為靜脈用要比口服效果要好。我個人的意見如果患者胃口可以以前沒有消化道潰瘍的...

熱心網友

你好!我是一個腦科醫生!你的母親的病叫腦供血不足!首先你要明確是不是腦供血不足引起頭暈的。眩暈的原因很多,比如頸椎病也可以引起眩暈。然后:病人的飲食應該注意要低鹽低脂。就是說少吃油膩的東西。然后是基礎病的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是腦血管病的三大誘發因素治療:可以長期服用一些活血化淤的藥物。定期去醫院掛掛水!因為靜脈用要比口服效果要好。我個人的意見如果患者胃口可以以前沒有消化道潰瘍的話可以長期吃一點阿斯匹林謝謝你的分!把分全給我我考慮給你號碼。呵呵!我門診收費標準是20哦!讓你賺了

熱心網友

我國腦血管病防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訪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呂傳真教授 在這次大會上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呂傳真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在腦血管病的預防過程中,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是從事預防的人員缺乏。在醫務界普遍存在重治療,輕預防的現象,尤其是在一級預防中,在人員安排、資金投入、健康促進等方面均顯不足。其次是在組織結構方面存在不合理性。現在各...

熱心網友

我國腦血管病防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訪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呂傳真教授 在這次大會上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呂傳真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在腦血管病的預防過程中,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是從事預防的人員缺乏。在醫務界普遍存在重治療,輕預防的現象,尤其是在一級預防中,在人員安排、資金投入、健康促進等方面均顯不足。其次是在組織結構方面存在不合理性。現在各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雖然強調疾病預防,但大多重視心血管病,輕視腦血管病,心腦疾病的控制不協調。而在我國,腦血管病發病是心血管病的5倍。第三,由于在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不夠,因此,公眾對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認識不足,不重視體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向年輕化、普遍化蔓延。因此在我國腦血管病病死率有降低趨勢的狀況下,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卻在上升。公眾也存在“重治輕防”的問題。公眾中,未出現卒中時,即使已有腦血管狹窄,但也不重視治療以預防卒中,而發生卒中后過度治療情況并不鮮見,這又導致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在腦血管病治療方面,目前存在醫師、病人、體制三方面的問題。目前我國在對腦血管病的認識方面,在檢查和治療的設備方面,一些大城市的三級甲等醫院與國外并無太大差距,在我國的東部地區,有的醫療設備甚至優于中等發達國家。雖然在腦血管病的認識和診治設備上我們與國際接軌了,但在規范治療方面卻執行困難,這與我國現行體制相關。由于醫務人員工資待遇低、醫院考核以經濟利益為前提,經濟利益的驅動,使醫務人員不按照規范進行治療。而公眾對治療也存在誤區,如卒中后,如果不輸液,就如同沒有治療。針對這些問題,不僅需要通過教育使醫務人員堅持原則,也需要政府對醫療機構重新定位。另外,對中藥的開發和應用,也要講究科學,也應該進行嚴格的臨床研究。 在腦血管病治療方面,必須重視二級預防。目前基層醫院只重視腦血管病急性期治療,不重視二級預防,全國將阿司匹林作為腦血管病預防用藥的不足14%,而用藥者中依從性如何不得而知。現在《腦血管病防治指南》已經制定,將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培訓,統一認識,逐步達到規范治療。預防卒中的關鍵:血壓達標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孫寧玲通過控制血壓、調脂及降糖治療,預防腦血管病的發生稱之為卒中一級預防。卒中后降壓治療及控制危險因素,以減少再次發生卒中為卒中的二級預防。高血壓作為卒中重要的危險因素參與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并影響患者生存。我國29個省市自治區腦血管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高血壓是腦梗死的首要危險因素之一,其發病率是心肌梗死的5倍。因此、努力將血壓控制到目標血壓水平,對于卒中一、二級預防極為重要。一、動脈彈性異常與高血壓卒中 高血壓常伴有動脈順應性降低。順應性變化既反映了血管壁內的壓力變化,也體現了血管壁的結構和功能異常。順應性降低是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預后的決定因素。高血壓導致內皮功能失調通常發生在整個動脈系統中,臨床常表現為收縮壓升高及脈壓增大,這種血壓的表現形式對卒中產生很大的影響。 近年來,許多大規模臨床試驗和流行病學研究證實,脈壓增加及收縮壓升高與發生心腦血管事件關系更為密切。有研究者對上千例患者24小時收縮壓觀察發現,收縮壓 >140 mmHg者比收縮壓<110 mmHg者生存率降低18%。EWPHE、syst-Eur、syst-China三項臨床試驗觀察了7929例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及脈壓成分的變化,提示當收縮壓恒定在160 mmHg時,舒張壓低(75 mmHg)比舒張壓高的(95 mmHg)患者2年末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增高了12%。說明脈壓越大的高血壓患者病死率越高。 近年我國針對10076人進行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基線調查發現,脈壓對腦血管事件的影響為:脈壓≥47 mmHg 時卒中事件的發生率為48.1/10萬,相對危險(RR) 為6.83;脈壓<40 mmHg患者,卒中的發生率為 12.3/10萬,RR僅為1.77。 從而提示脈壓增大預示著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危險。二、降壓治療對卒中的一級預防 降壓治療的最終目標是阻止血管病變的發生、發展,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致死率。 已有研究表明,≤60歲的高血壓患者24小時脈壓與每搏量呈正相關,與動脈順應性呈負相關;而>60歲者則脈壓仍與動脈順應性呈負相關。因此,動脈彈性的變化在老年收縮期高血壓的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有關老年收縮期高血壓的大型臨床試驗發現,積極采用鈣拮抗劑降壓治療,使患者血壓持續達標,可以使卒中風險下降42%、冠心病風險降低26%、心力衰竭危險下降29%、所有心血管的危險降低31%。 目前已完成的3項大型臨床試驗(HOPE、NORDIL、LIFE)發現,與對照組比較,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 (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及鈣拮抗劑,在降低血壓的同時,還可以進一步降低卒中發生率(分別為32%、25%及20%),體現出其明顯的降壓以外的靶器官保護作用,對一些高危老年高血壓人群的保護作用更大。 目前,ARB、 ACEI及鈣拮抗劑在體內及體外的試驗均已證明,在標準 ACEI治療的基礎上加ARB,可以進一步改善頸動脈和主動脈的擴張性,改善內皮功能,糾正血管的結構及功能異常?降低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及死亡。雖然有關改善脈壓的基礎及臨床試驗的數據還不夠充分,但在臨床上,應將老年人收縮壓降低及改善脈壓作為血壓調整的一部分。三、卒中后降壓治療可使患者獲益 卒中后致殘率很高,反復發生卒中可加速卒中后患者死亡。因此,卒中后積極控制心血管危險因素對防止卒中再發生極為重要。通常人們認為,在急性缺血型卒中早期,除非血壓很高?如>180/105 mmHg,應暫停使用降壓藥,直至病情穩定,否則過度降壓會明顯減少腦血流量。在病情穩定后應把血壓控制在約160/100 mmHg。ACEI和噻嗪類利尿劑合用可降低卒中復發率。對有卒中史的患者,降壓治療獲益的臨床試驗證據是充分的。 中國的卒中后降壓治療研究?PATS,為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研究納入5665例患者,平均年齡60歲,均為有卒中或一過性缺血發作(TIA)史的患者,隨機采用利尿劑?吲達帕胺 2.5 mg/天降壓治療或安慰劑,終點指標為致死及非致死性卒中的發生率。此研究歷經3年,研究結果顯示,3年首發致死性及非致死性卒中的發生率,安慰劑組12.3%,而吲達帕胺組9.4%,RR為0.71(P=0.0009)。此試驗提示:有卒中或TIA史的患者,使用利尿劑吲達帕胺 2.5 mg/d可使血壓下降,致命及非致命卒中的發生率減少29%,在預防卒中再發的過程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2001年完成的國際多中心培哚普利防止復發性卒中研究(PROGRESS),也是一項卒中后降壓治療預防再卒中的試驗。PROGRESS入選6105例有腦血管病史的患者?中國1520例,隨機用ACEI?培哚普利4 mg/天,其中部分加吲噠帕胺2.5 mg 或安慰劑治療,隨訪4年。結果顯示,治療組再卒中的危險降低28%?P<0.001。 在對PROGRESS的分析中發現,卒中后單獨使用培哚普利,可使血壓下降5/3 mmHg,再卒中危險降低僅為5%,當聯合應用后吲噠帕胺2.5 mg后,血壓降低12/5 mmHg,使再卒中的危險降低至43%,從而提示卒中后血壓降得低一些,預防再卒中的獲益會更大。對此,美國高血壓指南(JNC-7)在高血壓的強制性適應證中指出,ACEI及噻嗪類利尿劑可以用于再卒中的預防及治療。四、有卒中史者的血壓目標值 按照美國高血壓指南(JNC-7),卒中后血壓應當控制在160/100 mmHg, 但PROGRESS顯示,降壓治療對卒中后有或無高血壓的腦血管病患者均有益。伴有高血壓者,治療組卒中危險減少32%,無高血壓(正常血壓)的卒中患者,降壓治療也使卒中危險減少27%。對既往有卒中或TIA發作,且血壓<140/90 mmHg的患者如不治療(給予安慰劑),則4年內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大約為17%。說明非高血壓腦血管病患者適度降低血壓水平,對卒中二級預防同樣有益。 對PROGRESS中的亞洲人群亞組分析還發現,卒中后血壓達標治療(< 140/90 mmHg=,亞洲人群再缺血性卒中危險降低24%,再出血性卒中危險下降50%。因此,從PROGRESS的臨床試驗結果看出,卒中后降壓治療,以血壓<140/90 mmHg為目標血壓是安全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降壓過程中如果臨床上出現腦缺血的現象(頭暈、哈欠、易困)則不能進一步降低血壓,應當調整血壓水平,降至病人能夠耐受的狀態。 2003年公布的歐洲高血壓指南指出,卒中或TIA后應當進行降壓治療,如果患者能夠耐受,無論基線血壓水平如何都應該降壓治療。五、臨床試驗對卒中患者降壓治療的啟示(1)腦血管病患者血壓平均水平與卒中再發有關,長期血壓控制不滿意者卒中再發危險大。目前已完成的大型臨床試驗已證實,高血壓伴卒中的患者通過積極地降壓治療,可有效地預防卒中再發。美國高血壓指南(JNC-7)已經明確了利尿劑及ACEI為主體的降壓藥物在預防卒中再發中的作用及地位。(2)卒中患者降壓目前仍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如這些病人血壓應當降至何種程度?頸動脈狹窄者的血壓目標值?長期血壓增高患者,血壓應降到何種程度恰當?(3)從回顧性薈萃分析中發現,卒中患者降壓以保證一定的腦血流灌注為首要前提。無頸動脈狹窄的患者血壓達標治療(<140/90 mmHg=是安全的;一側頸動脈狹窄≥70%?收縮壓應當控制在130~150 mmHg;雙側頸動脈狹窄≥70% ,收縮壓應控制在150~170 mmHg?但這僅僅是臨床薈萃的結果,還需要大規模臨床試驗證實。 因此,現有的臨床試驗及臨床實踐已經證實,卒中后降壓治療是可以獲益的,但需要考慮病人個體的具體情況,分析其是否存在再次率中的高危因素及相關疾病,以決定是否應當降壓及降壓的程度。降脂治療與腦卒中防治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王擁軍 現有的大規模臨床試驗結果表明,他汀類藥物可通過多種機制降低已有冠心病患者發生腦卒中的危險性,而不會增加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SPARCL研究將回答強化降脂治療是否可預防腦卒中患者復發,我們期待著這一研究的最終結果。 早年臨床與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腦卒中主要與高血壓相關而與高膽固醇血癥關系不大。到目前為止,調脂治療預防腦卒中的研究共有38項,涉及他汀類藥物的研究15項。這些試驗均證實,降脂治療對預防卒中有效。 SPARCL(強化降脂治療預防腦卒中復發)研究是評估阿托伐他汀80 mg/d治療對無心血管病史的腦卒中或短暫腦缺血發作(TIA)患者預防腦卒中復發的前瞻性研究,計劃于2005年完成,它將明確回答膽固醇水平與降脂治療對卒中作用的關系。 我們對SPARCL研究結果寄予希望,其理由是:1、在一些他汀類大型試驗中已觀察到腦卒中發病率的下降;2、他汀類藥物能誘導動脈粥樣硬化退化;3、HPS試驗證實,他汀類藥物可延緩動脈硬化進程;4、ASAP和ARBITER試驗提示,不同他汀類藥物作用可能有所區別;5、一些試驗提示,大劑量他汀?80 mg/d可能療效更好;6、ASCOT試驗提示,10 mg阿托伐他汀對于降低腦卒中發病有極其顯著的療效。 他汀類藥物降低腦卒中的作用機制是多方面的。如實驗發現,他汀類藥物對卒中老鼠具有抗血栓形成、減少腦梗死面積的作用;對免疫分子有抑制作用,抑制MS病人外周血T細胞增殖;具有降脂以外的神經保護作用,對神經免疫性疾病和癡呆有潛在治療效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