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寶寶還有幾天就滿4周歲了,2歲多就上幼兒園,學齡將近兩年,在幼兒園其他都好,就是坐不住,總是亂跑,在家吃飯也是這樣,吃一頓飯要跑好幾次,玩玩具和看電視又挺專心,注意力很集中。他本來是上小班的年齡,可是他自己要求上中班,老師也就依了他,說反正跟不上就讓他再上兩個中班,問題是現在中班要寫字,他回家不愛寫,要不就寫幾個字就說很累,我也沒去逼他,任其自然吧,但是這么大的人了,還是坐不住,以后上小學怎么辦呀,我真是很著急!

熱心網友

孩子真的不愛學習嗎?●王文忠前些時候,有兩位家長問了我一個類似的問題:我的孩子不愛學習,做作業特別馬虎,這是怎么回事?應該怎么辦?  我問:你的孩子對什么感興趣?愛干什么?一個家長說,孩子愛看童話,一看看幾個鐘頭,吃飯都不情愿,童話中無論什么細節孩子都清楚,甚至能背得下來;另一個家長說孩子愛做飛機模型,各種各樣型號的飛機都清楚,儼然是個飛機情報專家。  聽了這些回答,我心里就有了底。我說:是呀,你們的孩子沒有問題。他對感興趣的東西就能專下心來,并且能掌握很多相關的知識,記住很多細節,這是非??少F的現象呀?! 】杉议L們更急了:孩子不學習學校的功課怎么行呢?不系統地掌握知識,上不了大學。什么都信馬由韁,將來肯定是要被淘汰的!  家長的擔心是有道理的。有的家長過去沒有上成大學,現在感到很吃虧,覺得生活的路子特別窄,因此無論如何也希望孩子好好學,將來上大學,有出息。但是孩子就是不懂事、不爭氣。有的家長說,我上學的時候,沒有這么多電視節目,也沒有什么花里胡哨的歌星、影星、球星,當時自己只愿意學習,所以上學還比較順利,成績也不錯;但是現在孩子的生活太豐富了,做航模、玩游戲,還有追什么球星、歌星,一天到晚被別人牽著鼻子轉,看著真讓人著急又心疼,但又沒辦法?! ‘斎?,孩子不是橡皮泥,家長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孩子的頭腦也不是水缸,家長只管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往里面倒。孩子必須通過自己的頭腦來觀察、思考和吸收,所有的知識和經驗都必須通過他自己的實踐才能得到。孩子是通過嘗試錯誤來學習的,他們會摸索,會迷惑,會浪費時間,甚至會養成壞習慣,但這就是孩子,家長是急不得的?! W校的學習的確很重要,而且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文化課,如何引導孩子對文化課學習感興趣呢?我給這兩位家長提了四點建議?! ?。向孩子展現一個真實的自己  關于學習問題家長常會“有意”地給孩子講“我過去沒學好,結果現在很不成功,在單位不順”等等。其實,對于家長的狀態,孩子自然會看在眼里。如果你現在不如意,你把它歸結到自己的過去,那么孩子也自然可以把自己現在學習不好歸結到“幼兒園”或娘胎里去,認為自己“天生”不愛學習,自己“天生”馬虎等,這樣的歸因能產生積極的效果嗎?  另外,有些家長也會向孩子提起自己當年成績如何突出。俗話說,“好漢不提當年勇”,時代變了,“過去”無論如何已經過去了。  家長對孩子的最好教育就是讓孩子了解自己。家長在孩子面前,要自然、真實地展現自己當前的生活,不要美化,也不要丑化。這樣,孩子面前至少有一條生活的真實道路:如果你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扎實的知識基礎,那么借用一個古老的說法,“有智吃智”;如果你沒有充分的知識儲備,那么“無智吃力”。這一切,不用家長講,孩子都會看在眼里,愿不愿沿著家長走過的路子走,就看他自己了?! ?。了解孩子,因勢利導  了解孩子包括了解孩子的需要和興趣,了解孩子行為的動機,從而更好地引導孩子。這一條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復雜,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愛看童話的孩子,可以從對童話的分析入手,提高孩子對社會生活、人際關系的認識;從對同一童話不同版本的比較入手,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鼓勵孩子自己創作童話。當孩子從新的角度去看童話時,他會迅速地成熟起來,自然地走出對童話的沉溺。  對于喜歡飛機的孩子,完全可以通過對各種飛機性能的認識,引導孩子進入數學和物理的大門;通過對于飛機發展歷史的認識,引導孩子進入科學的大門。由于孩子以最基本的興趣作為動力,相關的書籍和資料,都會成為孩子知識的源泉?! ?。不過分介入  家長要控制自己,不要過分介入孩子學習的事。因為學習畢竟是孩子自己的事,學好學不好關鍵在于自己。正像孩子的身體發育,家長所能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營養豐富的食物,盡量把食物做得可口但是不能替孩子吃下去,更不能替孩子長高。家長的過分介入不僅沒有用,反而會降低孩子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為他們的學習是父母的事。  4。創造學習條件  良好的學習條件包括:(1)安靜的環境,這可能要求家長自己也少看電視、少打牌;(2)讀書的氣氛,即家長自己也多讀書、看報,多討論讀書心得和相關問題;(3)對探索“怪”問題的支持,如欣賞孩子提出的某些問題的獨到之處,幫助孩子利用圖書館或互聯網查找相關資料,為孩子要進行的某些探索性實驗提供材料及安全監護,等等。  許多孩子并不是真的不愛學習。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文化生活變得越來越有趣,信息傳遞的途徑也越來越豐富。為了使更多的孩子能夠受到系統、有效的教育,不再被貼上“不愛學習”的標簽,我們需要改變的是傳統的、面孔呆板的教學方法,使之更適合孩子興趣多樣化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的進步相吻合。小強是活動過多嗎?小強是個五歲的男孩子,他的父母覺得這個孩子真難教,因為他幾乎沒有一刻安靜的時候,總是動來動去,精力過于充沛。即使在房間里,也是跑、跳不停,不是碰了茶幾,就是撞翻了椅子。在戶外玩耍回來,他的腿上總是青一塊紫一塊,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時候磕的。睡覺時也不安穩,一會兒踢開被子了,一會兒枕頭又掉到了地上。吃飯時總是扭來扭去,不能安靜地吃東西?! 膬和瘹赓|的角度來說,小強的表現就是明顯的活動量偏大,或者是我們常說的活動過多?! ∫袛嘧约旱暮⒆邮欠裾娴幕顒恿窟^大,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父母可以根據他們在以下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表現,并與他同年齡的孩子相比較具體判斷?! ?。吃飯:經常眼睛東張西望,吃一會兒就站起來或跑來跑去,不能安靜地坐一會兒,把飯吃完。  2。睡覺:往往無法安靜入睡,總在床上翻來翻去。冬天時也經常把被子踢開,需要父母幫他蓋被子。早晨醒來時常常發現他睡覺的位置發生了很大改變。  3。穿衣:給他穿衣服或換尿布時也總是手舞足蹈,不會順從地讓別人穿。所以每天給他穿衣服或換尿布要花費許多時間?! ?。洗澡:在浴缸里洗澡時非常活躍,會把水濺得到處都是?! ?。剪指甲或梳頭:很困難,因為他總是亂動。需要花較長時間才能完成?! ?。游戲: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那些令人興奮和喧鬧的游戲。單獨一個人玩兒或給他講故事時,不能安靜地坐著聽,總會扭來扭去?! ?。學習:在幼兒園或學校里學習時,不能安靜地聽老師講課,小動作很多,經常受老師批評。  8。戶外活動:在戶外玩耍時大聲喧嘩,非?;钴S。即使是平常走路也總是跑或跳,無法安靜地行走。  從以上這些日常的行為中,可以發現活動量大孩子氣質特點的具體表現。對于父母來說,首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孩子的活動量是否比別的孩子要高,然后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 ⌒枰⒁獾氖?,絕大多數活動量過大的孩子并非是多動癥,而是其天生的氣質特點使然?;顒恿坎]有正確或錯誤之分,不能說活動量大就絕對不好,活動量小就絕對好。活動量過大的孩子總是顯得精力充沛、思維敏捷。這樣的孩子大部分往往會比較聰明,并不是大腦或神經系統有什么問題。  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場合,如在教室上課、在電影院看電影、到商場購物、寫作業等等時,孩子應該清楚地知道:現在不能亂說亂動、大聲喧嘩。然而,他們可以在開始進行之前或休息時盡量找到運動的機會。家長和教師也應該盡量順應孩子活動量較高、喜歡運動的天性,在安靜的活動進行過一段時間之后,要給這類孩子安排運動的機會,同時,避免對孩子的活動做不必要的約束,比如,不必非要每個孩子都手背后坐40分鐘聽課等等。當然,如果孩子的年齡已經較大了,也應該要求他增加自控能力,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必要的約束。  張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