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發展滯后,原因眾多,請你指出最致命的三大原因,以便決策者正視
熱心網友
地理位置不太好
熱心網友
懶惰,政府做太多表面,愚腐
熱心網友
1,關鍵在政府。 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陜西的各級行政官員長期被陜北幫把持。這些官員們對新的東西接受慢,對改革不利的東西領會快。有人說陜西政府是老牌子的北京吉普車---油耗大;剎車靈。2,關鍵在政府。 招商引資作的太差,根本原因是為外資所承諾的服務太差。省內沒有一家真正大型的外資企業;本人在北京一外資IT行業,公司內幾乎全是陜籍;而且其他一些IT公司如摩托;華為;中興;西門子;北點。。。。。等都是陜西人的天下。為什么?什么原因讓這些人背井離鄉?因為省內沒有這些人的空間。3,關鍵在政府。 沒有合理開發旅游資源,服務意識太差。挖完秦陵又想挖乾陵。不加強服務意識,挖啥也不管用。在杭州我感嘆杭州人的精明。西湖邊上的傳說真是美麗動人,一條再小的水渠也能編出來美麗的梁祝的長橋相送。而陜西呢?隨著西游記的熱播沒把大雁塔熱起來;隨著漢武大帝熱播,沒向別人提起過茂陵(那里不光是汗武帝的5色神土墓;也是衛青,霍去病的墓)。別說外地人,就西安人又有多少人去過呢?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不解決政府問題,西安只會從二流城市變成三流。
熱心網友
不求上進,太安逸了!要換換頭腦
熱心網友
人傻,錢多,速來
熱心網友
落后的核心問題是:思想保守、不求上進、觀念滯后,遠遠跟不上當今改革開放形勢發展的需要。1、比如 陜西民間諺語:“腰里沒銅(錢)不敢胡行(走,外出)”----說明陜西人沒錢就不敢出外,如果要出外那就是去花錢。比之于四川、河南、安徽人……因為沒錢才要外出去掙錢, 這就是個顯明的對比。2、陜西人常說“十畝土地一頭牛,婆娘娃娃熱炕頭”,“好出門不如歹在家”……等。說明陜西人容易滿足現狀,不求進取。3、陜西人常講“七十二行,莊稼為王”。舊傳統思想勢力嚴重,看不到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向。還停留在小農經濟的那種落后時代。甚至對孩子的上學問題也抱以“讓娃認幾個字 別人哄不過就行了。學那么多x十y 給牛用啊?”4、陜西人(特別是關中人)號稱“陜西冷娃”,性格多為“生、蹭、冷、倔”型。往往缺乏內在的優勢 ,應變能力差,因而處世能力差,但不少人還將此當作“優點”,自以為“豪放、直爽”“有啥說啥”。豈不知做人要有一定的應變能力“當直則直、當曲則曲”才行。只直不曲,雖說用心很好,但往往就成不了氣候、甚或自己也必須跟著受害。5、不少人學無所成、缺乏“一技之長”,尋找工作時 高的不成(沒本領、沒技術),低的不就(怕“丟臉”,怕出力,嫌掙錢少)整天沒事干就夢想著等 “天上掉餒餅”。比起東南沿海各省陜西有一項優勢------這就是打麻將的人數高居榜首。聲明:我是標準的關中人,絕無自貶之意。現在退休了,應該說上邊我所說的這些許多都是自己以往的“教訓”。希望我們陜西人能汲取教訓,迎頭趕上。。
熱心網友
我認為思想上的落后是問題的核心。陜西人的自足心理很可怕。同時政府的滯后政策在外圍環境上沒有起到應有的刺激作用,讓大多數人無法切身感受到競爭的壓力,因而也就沒有樂發展的動力。
熱心網友
其一:思想的革新問題。很多時候陜西的思維跟不上其他省份,飛躍壺口瀑布,山西人掙了多少,陜西呢,遠遠落后。 其二:不能很快接受新事物,不能走出去,認識世界一體化對自己的未來好處。其三:闖勁不夠。我的理解就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