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寫出論文摘要,需用150字以上200字以下關鍵詞,不小于4個論文觀點和文獻
熱心網友
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剖析作者:組宣處轉貼自:本站原創點擊數:129總務處 黃巨永摘要:近年來,由于心理問題造成的大學生行為偏差的個案不斷增多,2003年7月15日,北京大學醫學部大二女生“鴿子”從宿舍樓9層一躍而下;2003年12月5日,中國人民大學一名男生從第4教學樓6層跳下;2004年3月3日,北京林業大學一名女研究生在宿舍上吊自殺……而轟動一時的“馬加爵事件”更使得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引起廣泛高度的關注。本文將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諸多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最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建議,希冀為大學生心理健康貢獻綿薄之力。關鍵詞:大學生 健康 心理健康 防御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1.心理健康的標準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現,健康乃是身體上、心理上與社會適應方面良好而完滿的狀態。”可見,健康既包括長期以來為人們更多關注的生理健康,也包括被我們忽視的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呢?不同的學者根據各自的研究,提出了許多心理健康的標準。例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等人認為,自我實現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并提出10條被認為是經典的標準:(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3)生活的目標能切合實際;(4)不脫離顯示環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8)能適當地宣泄和控制情緒;(9)能有限度的個性發揮;(10)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情況下,對個人基本要求作適當的滿足。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未來新人類”才是心理健康的人,認為“未來新人類”具有以下優秀特點:(1)具有開朗、開放的人生態度;(2)不重視物質的享受,而重視生命的過程;(3)渴望人生能達到寧靜致遠,生活力求平衡與和諧;(4)為人隨和;(5)渴望成為整合的人;(6)自我接納和自我認識;(7)以問題為中心;(8)有超然脫俗的本質和靜居獨處的需要;(9)有自治力,不受文化背景和周圍環境影響;(10)民主的性格;(11)有哲理的、無敵意的幽默感;(12)富有創造力。臺灣黃堅厚提出心理健康有四項標準:(1)樂于工作;(2)能與他人建立和諧關系;(3)對自身有適當的了解;(4)和現實環境有良好的接觸。北京師范大學孟慶茂等人從評價的角度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結構進行探討,結果發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結構由6個因素構成,分別是目標實施(方向感);成功體驗(自我激勵);自我認可;合作(同理心);人際知覺(環境利用);自主性。世界心理衛生聯合會曾明確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四條標準: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適應環境、人際關系重彼此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高效率的生活。總之,心理健康要求人的心理活動的基本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感情、意志、人格、行為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具體到當代大學生可以得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1) 能保持對學習較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2) 能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接納自我。自我意識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對自己與周圍世界關系的認識和體驗。 (3) 能協調與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經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滿足的心情,善于從行動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穩定性好。 (4) 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交往。 (5) 能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構成的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各方面平衡發展。 (6) 能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包括正確認識環境及處理個人和環境的關系。 (7)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地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2.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北京郵電學院校醫院的分析調查表明,5年中大學生的精神病、神經癥、心理障礙的發生率從1980年的0.13%增加到1986年的4.03%。2001年協會在北京市教工委支持下完成的,對首都6000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抽樣測試顯示,有16.51%的學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達到嚴重程度的比例為3%至5%左右。2002年衛生部召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座談會顯示:我國大學生中16.O%至25.4%的有心理障礙,以焦慮不安、神經衰弱、強迫癥狀等為主,因心理問題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而休學或退學的學生人數逐年上升,其中因為精神疾病休學的人數占因病休學人數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學的人數已經占到因病退學的總人數的64.4%。2004年7月4日《中國青年報》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14%的大學生出現抑郁癥狀,17%的人出現焦慮癥狀,12%的人存在敵對情緒。此外,專家估計中國近年來每年至少有100名大學生輕生,而且這個數字呈上升趨勢。 當然,多數大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們有較穩定的情緒,學習上樂觀自信,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向往。但是,我們也要意識到,隨著當今中國社會環境的發展和變化,出現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人數正在不斷地增加中,而這無疑小到對學生本人、家庭,大到學校教育、國家建設等都是一種巨大的損失。二.引起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1.對大學環境的不適應大學常常被形容為是一個小型的社會,作為學生從中學到社會的一個過渡,大學生在這個“小社會”中,容易表現為這樣那樣的不適應,具體如下:(1) 眾所周知,大學生是“天之驕子”,在未上大學前,大多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備受學校和同學的關注,因而往往表現為比較自負要強,自尊心強,而大學把這些“佼佼者”聚集到了一起,每個人都發光閃亮,每個人都發現自己的光芒不再獨一無二,于是注目消失了,優越感也隨之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學生無法適應。(2)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學生在考大學前往往被灌輸了考上大學就等于萬事大吉、一生無憂等偏面的觀念,甚至有不少家長以考上大學就能想玩就玩,想看電視就看電視,作為鼓勵自己子女努力學習的激勵措施。這些學生進入大學后,卻忽然發現原來并不是那么回事,考試壓力還是那么大,競爭更加激烈,就業的壓力更是令人擔心,考上大學同樣要擔心考不及格留級,同樣要面臨有可能的失業。這種現實與美好理想之間的差距,使很多大學生措手不及而無法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3)自中國實行計劃生育以來,目前的大學生大半是出自獨生子女家庭,從小在家里“三千寵愛集一身”。在大學里,要四個人,甚至八個人一起擠集體宿舍,如何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學會照顧自己的生活,自己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與同學室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擺在大學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面前的又一難題。(4)學習方法的改變同樣困擾著一部分大學生,他們習慣了以往中學里老師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對于大學老師一堂課講十幾、二十頁,完全靠自己課外自習的學習方式很不習慣,導致課業的落后,從而使原本強烈的自尊心受到打擊,出現焦慮、對自己失去信心等心理問題。2.巨大的求職和就業壓力就業的雙向選擇,使大學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這在高年級學生中表現尤為顯著,許多大學生在大四畢業前或畢業后都沒有找到合適工作,心理問題就凸現出來,相對于城鎮學生,農村學生因家庭經濟狀況等影響對能否就業更為敏感,心理問題也相對要更多一些。3.戀愛與性心理問題這也是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擾。一般包括:單相思、戀愛受挫、戀愛與學業關系問題、情感破裂的報復心理等,隨著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學生對性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在性器官的發育、兩性關系、戀愛等方面經常出現心理困惑和障礙。一些青年因一時沖動,或早婚早戀而荒廢學業,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觸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終生遺憾。4.自我定位的迷惑大學生在心理漸趨成熟,開始積極的思考人生,不斷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經歷著種種內心自我評價與認知的矛盾和迷惘,對于學習為了什么,將來想要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樣的人生等問題的思索使大學生心理起伏大,如果沒有適時的引導,容易誘發心理障礙。三、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避免和防御專家聲稱,大學生處在人生第二次“斷乳期”,在生理和心理層面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一旦處理欠妥,就會引起不可忽視的社會危機。針對以上所提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如何進行避免和有效引導勢在必行。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心理健康宣傳《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中,把心理素質教育列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指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是高等學校的德育目標之一,并把學生“具備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的優良品格,具有較強的心理調適能力”作為具體的規格要求。同時,把“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個性心理品質教育;心理調適能力培養”作為高等學校德育內容之一。學校應該嚴格按照大綱中的要求,利用各種途徑宣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如利用校園的廣播、網頁、宣傳欄或者通過開展與心理健康有關的活動,特別是通過課堂講授的形式,有針對性地傳授給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通過教育,增強學生自我調節能力,并讓學生認識到在自我調節無效的情況下應主動尋求幫助。2.心理健康咨詢體系的建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高校內建立心理咨詢點,配備經驗豐富的心理教師或者心理醫生,負責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對心理問題突出的學生的進行個別咨詢。另外,也可以聘請心理專家作為學校的心理咨詢顧問。一方面可以不定期請專家來校舉行心理知識講座。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專家輔導增強心理輔導人員的業務水平。3.建立大學生心理統一檔案為大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并定期通過心理測量等多種方式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并記錄在案。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做到有的放矢。參考文獻:[1]孟慶茂,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36-39。[2]劉華山,心理健康概念與標準的再認識[J],心理科學,2001,(4):481。[3]孟慶茂,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結構的研究[A]。面向21世紀人才培養的高等學校教育評估研究[Z]。[4]林豐勛,孟慶茂,教育理論與實踐。培養人事智能,增強心理免疫力,第24卷第2期P59-63。。
熱心網友
建議你去 查一下,應該能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