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段,時間,標志事件,根本原因,實質…謝謝!
熱心網(wǎng)友
巴以沖突的歷史由來 巴勒斯坦位于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xiàn)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后,閃米特族的迦 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qū),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占領和統(tǒng)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zhàn)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斷遷入,并被當?shù)赝林送饾u形成了現(xiàn)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tǒng)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后,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xù)移居巴勒斯坦地區(qū)。在猶太人紛紛涌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shù)氐陌屠账固拱⒗税l(fā)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年11月,聯(lián)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guī)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于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 以色列宣布建國后,阿以之間爆發(fā)了5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以色列通過戰(zhàn)爭占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shù)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長期以來,以色列在被占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力求通過改變其占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復國主義”。從此,巴勒斯坦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多年的戰(zhàn)爭使雙方認識到,誰也無法消滅誰,戰(zhàn)爭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xié)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以來,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xié)議,然而這些協(xié)議由于以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zhí)行。盡管根據(jù)有關協(xié)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關于巴勒斯坦最后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xié)議。 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圣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fā)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沖突,特別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臺以后,由于沙龍采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huán)。 以巴分治和以色列建國 公元70年,古羅馬大軍占領耶路撒冷,摧毀猶太教圣殿。公元135年,猶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開始了持續(xù)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從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猶太人就沒有忘記過重返故園。 19世紀末,歐洲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反猶太主義浪潮,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潮和運動也由此相應興起。1881年,俄籍猶太醫(yī)生平斯克爾出版了《自我解放》一書,提出了建立猶太民族國家的想法。該書被認為是猶太復國主義的發(fā)端。1896年,匈牙利猶太律師赫茨爾又出版了《猶太國》一書,完整地提出了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想。針對當時歐洲到處可以聽到的“猶太人滾出去”的口號,他這樣寫道:“我現(xiàn)在要以最簡單的形式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現(xiàn)在要‘出去’嗎?到哪里去呢?”“應該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權授予我們,其面積足以滿足一個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將由我們自己來做。”赫茨爾的著作在猶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但這個民族家園究竟建在何處,猶太人內部也有過分歧。他們設想過在南非和阿根廷,還認真考慮過烏干達,并為之進行過投票。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的第一次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才將其最終定在猶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這次大會提出,猶太人應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與此同時,“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成立并開始活動。他們組織猶太人向許多世紀以來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并成立了“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fā)公司”等相應機構。這次大會召開的1897年,被認為是猶太人將自己的家園夢想開始付諸實踐的一年,也被認為是巴以爭端的開始之年。 從《貝爾福宣言》到《巴勒斯坦白皮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巴勒斯坦被英軍占領,戰(zhàn)后成為英國的“委任統(tǒng)治地”。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寫信給猶太復國主義者聯(lián)盟副主席羅斯查爾德,聲稱“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并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xiàn)”。此信后被稱為《貝爾福宣言》。猶太人據(jù)此開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但是,此舉遭到巴勒斯坦當?shù)匕⒗说膹娏曳磳Γ麄円员﹦雍土T工的方式向英國施加壓力,要求限制猶太人移民。這場動亂一直持續(xù)了3年之久。與此同時,在納粹迫害下生計無著的猶太人繼續(xù)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總數(shù)已增加到44。5萬人。 1936至1939年期間,英國曾建議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面積遠比后來聯(lián)合國劃定的小)和一個阿拉伯人國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絕。1939年5月,英國政府害怕進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國的反抗,遂主動向阿拉伯各國示好,提出了所謂的《巴勒斯坦白皮書》。白皮書提出:在今后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萬名猶太人;限制猶太人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準備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給一個阿拉伯人占多數(shù)的當?shù)卣q太人可在該政府管轄下實行高度自治。阿拉伯人的動亂是平息了,但是,在對立情緒強烈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建立信任,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書》公布之時,恰是歐洲猶太人為逃避納粹大屠殺,苦苦尋求安身立命的綠洲之日。在納粹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全世界1/3的猶太人被殺害,遇難者總數(shù)達600萬,歐洲猶太人所剩無幾。英國在向德國宣戰(zhàn)前,由于堅持白皮書的立場,不讓受迫害的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使得當?shù)鬲q太人和托管當局處在了戰(zhàn)爭邊緣。只是基于對德國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暴力活動有所限制。但是,在戰(zhàn)時,猶太突擊隊從未停止過對攔截非法移民的英軍設施的破壞。 聯(lián)合國第181號決議和以色列立國 二戰(zhàn)結束后,從納粹集中營里解放出來的幾十萬波蘭猶太囚徒,成了無家可歸之人。他們不能返回故園,因為此時在波蘭各地相繼發(fā)生了殺害返鄉(xiāng)猶太人的事件;除了幾個北歐國家之外,飽受戰(zhàn)爭蹂躪的西歐國家無力收容他們;連素以移民國家著稱的美國都不愿敞開大門。此時,惟一張開臂膀歡迎他們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猶太社區(qū)。由于英國繼續(xù)堅持白皮書的政策,導致猶太突擊隊同英國托管當局的沖突不斷升級。猶太人炸路斷橋,襲擊拘禁非法移民的營地,暗殺英國官員。 對英國而言,這將是一場不得人心的戰(zhàn)爭。此時,希特勒殺害600萬猶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國際輿論一邊倒地同情猶太人。讓那些被解放的波蘭猶太人繼續(xù)住集中營,實在是說不過去。隨著軸心國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國當年拒絕意大利的提議、不同意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經(jīng)意大利轉送巴勒斯坦的決定,也大白于天下,輿論視英國為殘殺猶太人的幫兇。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英國決定從巴勒斯坦脫身。1947年2月15日,英國宣布把巴勒斯坦這塊燙手山芋轉交聯(lián)合國。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lián)合國大會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其中10個是伊斯蘭國家)、10票棄權的結果,表決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即聯(lián)合國第181號決議。決議規(guī)定:英國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tǒng)治,并撤出其軍隊;兩個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根據(jù)分治決議的藍圖,阿拉伯國國土可達11203平方公里,約占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為72。5萬人,猶太人為1萬人;猶太國國土為14942平方公里,約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為49。7萬人,猶太人為59。8萬人。決議還規(guī)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國際特別政權,由聯(lián)合國來管理。蘇聯(lián)出于爭取以色列執(zhí)政的工黨的考慮,一改從帝俄時期就固有的反猶態(tài)度,為以色列建國出了大力,并對以色列國的建立和鞏固給予了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蘇聯(lián)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葛羅米柯在聯(lián)大一番感人的演講,對181號決議的順利通過起了重要作用。而曾在《貝爾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猶太人復國的英國,卻在此時投了棄權票。 當時,巴勒斯坦地區(qū)的阿拉伯人有120多萬,占總人口的2/3強。但分治決議中的阿拉伯國的領土只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更令阿拉伯人難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國的領土支離破碎,互不相連,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地區(qū)。猶太國則不然,猶太人雖僅有60萬,不到總人口的1/3,然而其領土卻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大部分又位處沿海地帶,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維夫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前面的廣場上,擠滿了猶太人。下午4時,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國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國獨立宣言》。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理。 以色列建國的消息通過電波傳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作出了積極的反應。本—古里安宣布建國17分鐘后,美國白宮新聞秘書查理·羅斯向記者宣布:美國承認以色列。承認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國人在還不知道這個新國家叫什么名字的時候就擬好的。當?shù)弥@個國家取名“以色列”時,杜魯門總統(tǒng)用筆將文告上的“猶太國”字樣劃去,改為“以色列”。5月17日,蘇聯(lián)宣布承認以色列。 五次中東戰(zhàn)爭簡介 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1948—1949):又稱巴勒斯坦戰(zhàn)爭,以色列稱“獨立戰(zhàn)爭”。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次日凌晨,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出兵進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東戰(zhàn)爭(1956—1957):又稱蘇伊士運河戰(zhàn)爭,以色列稱“西奈戰(zhàn)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和禁止以船只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聯(lián)合向埃及發(fā)動進攻。 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1967):又稱“六五戰(zhàn)爭”,阿拉伯國家稱“六月戰(zhàn)爭”,以色列稱“六天戰(zhàn)爭”。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于6月5日晨,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發(fā)動突然襲擊。 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 ——贖罪日戰(zhàn)爭: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失地,經(jīng)過周密準備之后,向以色列發(fā)動突然襲擊,開始了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又稱“贖罪日戰(zhàn)爭”、“十月戰(zhàn)爭”、“齋月戰(zhàn)爭”。 第五次中東戰(zhàn)爭(1982年6月—9月):又稱黎巴嫩戰(zhàn)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領黎巴嫩1/4的領土,襲擊黎巴嫩境內的巴解組織及其武裝力量,并與在黎的敘利亞軍隊交戰(zhàn)。 爭端難點之一:巴以邊界問題 1947年11月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即181號決議),規(guī)定在1948年8月1日巴勒斯坦結束英國委任統(tǒng)治時在這里建立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并將巴勒斯坦2。7萬平方公里土地中的1。52萬劃分給“猶太國”,其余的1。115萬平方公里劃歸“阿拉伯國”。同時規(guī)定耶路撒冷為國際化城市,直接由聯(lián)合國制訂的當局管理。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布在“猶太國”的疆域內建立,“阿拉伯國”卻由于阿拉伯國家反對分治決議而沒有成立,分治決議方案可以說是巴以最早的合法邊界。5月15日,阿拉伯國家發(fā)動討伐以色列的戰(zhàn)爭。1949年9月1日停戰(zhàn)之前又吞并了5731多平方公里屬于“阿拉伯國”的土地,以色列的實際控制面積為20。673平方公里,約為整個巴勒斯坦地區(qū)的78%。原“阿拉伯國”約旦河西岸5295平方公里的地區(qū)和加沙地帶354平方公里土地分別被約旦和埃及占領。此外,以色列和約旦還分別占據(jù)了耶路撒冷的西區(qū)和東區(qū)。1967年,以色列發(fā)動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奪取了西岸、加沙和東耶路撒冷,徹底占據(jù)了整個巴勒斯坦地區(qū)。 爭端難點之二:水資源之爭 巴以用水嚴重不公 一般認為,巴勒斯坦地區(qū)一共有人口900萬,20億立方米的淡水如果僅用于生活消耗是沒問題的,然而由于農(nóng)業(yè)灌溉和工業(yè)部門都大量地需要淡水,因此水的短缺就十分明顯了。在每年的淡水占有和消耗中,以色列明顯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都遠遠高于巴勒斯坦自治區(qū)。 在數(shù)量上,以色列占有和消耗的全部水資源的80%,巴勒斯坦自治區(qū)只享用剩余的20%。其中1。12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中以色列使用了0。45億立方米,巴勒斯坦人使用量幾乎是零;12億多立方米的河流水資源幾乎全部被以色列占有,同時,約旦河谷地被宣布為封閉的軍事區(qū),巴勒斯坦人無緣使用約旦河水;西岸6。5億地下水資源中約有5億被以色列消耗,巴勒斯坦人僅分享了1。63億立方米。 地下水構成以色列淡水來源的1/3,約旦河為1/3,其他來源占1/3。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以色列的耗水量從最初的3。2億立方米提高到1969年的10億,至1983年達15。65億立方米。相當于原來的7倍。 據(jù)世界銀行和聯(lián)合國有關機構1999年提出的報告,巴勒斯坦人得到的水量每天達不到世界衛(wèi)生組織規(guī)定的人均40升的最低標準,而猶太定居者消費的水量是巴勒斯坦人的4倍。據(jù)約旦一位學者公布的研究報告說,以色列人年均用水344立方米,巴勒斯坦只有93立方米。在生活用水方面,以色列每年人均可享受220立方米,巴勒斯坦人均僅有39至50立方米。以色列《國土報》也承認以色列人年均消耗水量為104立方米,是巴勒斯坦人的3倍。 據(jù)統(tǒng)計,巴勒斯坦經(jīng)濟中,農(nóng)業(yè)收入占國內生產(chǎn)總值的33%,使用的水量卻占總消費量的64%。以色列的農(nóng)業(yè)收入占國內生產(chǎn)總值的3%,用水量卻占總量的57%。 巴勒斯坦水利局證實,在西岸南部地區(qū)的希伯倫,8500名定居者使用了該地區(qū)30%的淡水,25萬名巴勒斯坦人卻只享受其余的70%;在加沙地帶,6700名定居者占用地下水的75%,而105萬巴勒斯坦人只能分享其余的25%。 據(jù)報道,目前西岸仍有180個巴勒斯坦村莊沒有實現(xiàn)供電供水,這意味著大約30萬巴勒斯坦人還得不到穩(wěn)定和潔凈的生活用水,被迫依靠泉水和井水過活。由于沒有足夠的淡水用來灌溉農(nóng)作物,甚至連院子里的小塊菜地都澆不起,巴勒斯坦人的主要收入來源農(nóng)業(yè)正在萎縮。與此對比,以色列和定居者卻毫無節(jié)制地往游泳池里灌水或澆灌裝飾用的草坪。 據(jù)報道,巴勒斯坦目前缺水1。95億立方米(最低限度),缺水幅度達到80%。水利專家們估算,如果約旦河西岸的6。5億立方米地下水僅供巴勒斯坦人使用會綽綽有余,只是因為其中的80%被以色列占有,巴勒斯坦人才出現(xiàn)了水荒。 爭端難點之三:耶路撒冷問題 耶路撒冷問題是指耶路撒冷的主權和歸屬問題,是巴以關系中最為棘手的問題。對于巴勒斯坦人來說,耶路撒冷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由麥加夜行到此登霄的地方,是伊斯蘭教的第三圣地。而猶太人則稱早在公元前10世紀,他們的祖先大衛(wèi)王就建立了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以色列王國”,因而耶城應歸他們所有。 爭端難點之四:隔離墻問題 隔離墻是以色列計劃修建的一條用來阻止巴勒斯坦人員從約旦河西岸進入以色列的隔離設施。根據(jù)計劃,以色列將沿1967年停火線(綠線)在約旦河西岸巴控地區(qū)與以交界地帶修建總長約350公里的隔離墻。隔離墻將由數(shù)米高的鋼筋混凝土墻體、高壓電網(wǎng)和電子監(jiān)控系統(tǒng)組成,并由以巡邏隊和哨兵進行警戒。隔離墻建成后,約旦河西岸和以色列本土將被分割開來,形成一條無法跨越的地面障礙。整個工程將耗資近4億美元。 隔離墻一期工程北起以色列北部阿拉伯城鎮(zhèn)烏姆-法赫姆附近的薩勒姆村,沿綠線向南延伸至中部城鎮(zhèn)羅什-哈阿因附近的卡薩姆村,全長110公里,計劃用一年時間完成。其余240公里的工程將再耗費兩年的時間。以軍方人士表示,修建一期工程是為了重點防范杰寧、納布盧斯、圖勒凱爾姆和蓋勒吉利耶等巴控地區(qū)的激進勢力。 根據(jù)此項計劃,隔離墻大部分地段將向綠線以東拓展,一部分巴勒斯坦自治的地區(qū)將被圈進隔離墻內。此外,隔離墻全部建成后還將把約旦河西岸和巴勒斯坦人視為未來巴勒斯坦國首都的東耶路撒冷隔離開來。 以色列修建隔離墻遭到巴方的強烈反對。阿拉法特譴責以色列在奉行猶太種族主義,赤裸裸地侵略巴控領土。國際社會也普遍譴責以色列強行修建隔離墻的行為。2003年10月21日,聯(lián)合國大會緊急特別會議以壓倒多數(shù)票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停止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上修建隔離墻。11月28日,聯(lián)合國秘書長安南在提交的中東問題報告中,批評以色列修建隔離墻違反了聯(lián)大有關決議。12月8日,第58屆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要求國際法庭就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上修建隔離墻是否合法提出意見。 面對海牙國際法庭將對修建隔離墻的合法性進行審理的壓力,以色列政府除表示要繼續(xù)修建隔離墻外,2004年1月18日,沙龍在內閣會議上表示,以將考慮對隔離墻的走向進行修改,以便減少對巴勒斯坦人生活的影響。 爭端難點之五:加沙地帶與定居點 加沙地帶是位于地中海沿岸、巴勒斯坦西部的一個狹長地區(qū),面積只有365平方公里。這里居住著120多萬巴勒斯坦人和7500多名以色列猶太人定居者。1947年11月,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包括加沙地帶在內的1.115萬平方公里劃歸“阿拉伯國”。由于阿拉伯國家反對,“阿拉伯國”未能成立。1948年5月以色列國宣布成立后,阿以爆發(fā)了一系列大規(guī)模戰(zhàn)爭。1967年6月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中,以占領了包括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在內的大片阿拉伯土地。從此,加沙地帶處于以色列的軍事占領之下。根據(jù)巴以雙方1993年9月簽署的允許巴在加沙和杰里科地區(qū)先行自治的《原則宣言》,199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接管加沙和杰里科。此后,根據(jù)巴以有關協(xié)議,加沙地帶60%左右的土地實現(xiàn)完全自治。1967年以后,以色列開始在被占領的阿拉伯土地上實施修建猶太人定居點政策。開始時,定居點集中修建在約旦河西岸。隨著定居點的不斷擴建,加沙地帶成為以色列修建猶太人定居點的主要地區(qū)之一。 目前,該地區(qū)共有17個猶太人定居點,其中南部的古什·卡提夫定居點是最大的定居點。據(jù)統(tǒng)計,這些全部處于以色列軍隊直接保衛(wèi)下的定居點占據(jù)著加沙地帶35%的土地。定居點的猶太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巴以2000年9月爆發(fā)大規(guī)模流血沖突以來,加沙地帶猶太人定居點成為巴激進組織襲擊的目標,為了保護定居點猶太人的安全,以軍經(jīng)常以打擊“恐怖主義”為由,多次進攻加沙地帶,打擊或搜捕巴武裝人員。2002年3月以軍發(fā)動“防衛(wèi)墻軍事行動”后,曾一度全面封鎖加沙地帶,控制所有交通要道,并以“暴力問題嚴重”為由遲遲不肯從加沙地帶撤軍。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2003年4月問世后,以軍才從加沙地帶北部全部撤出。 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 2000年9月,以色列右翼領導人沙龍無視巴勒斯坦人的民族和宗教情感,強行闖入阿克薩清真寺廣場引發(fā)了巴以新一輪沖突。“9·11”事件發(fā)生后,沙龍政府搭乘美國“反恐”便車,把巴勒斯坦人的武裝抵抗一律冠以“恐怖主義”。以軍不斷強化對巴勒斯坦地區(qū)的侵入、打擊和破壞。巴激進組織則以自殺性爆炸等手段予以還擊,以色列平民為此付出近400人喪生、數(shù)千人受傷的慘重代價。 為了打破巴以沖突的僵局,美國總統(tǒng)布什2002年6月24日提出中東和平計劃,美國媒體透露,提出這項計劃是美國副總統(tǒng)切尼的主意。切尼擔心,難以解決的中東沖突可能在政治上對布什政府產(chǎn)生不利影響。“路線圖”計劃當年7月開始醞釀。同年12月20日,聯(lián)合國、歐盟、俄羅斯和美國四方代表在華盛頓舉行高層會議,探討結束巴以爭端的途徑。會議原打算最后通過并公布醞釀已久的“路線圖”計劃。但是,布什政府應以色列的要求拖延公布方案的具體內容。10月24日,美國助理國務卿伯恩斯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杰里科會見巴勒斯坦官方代表團時,首次向巴方遞交了一份中東和平新計劃草本。 2003年4月29日晚,巴勒斯坦立法委員會表決通過總理阿巴斯提交的新內閣名單,為宣布拖延已久的“路線圖”和平計劃最后鋪平道路。4月30日,中東問題四方會議代表分別向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和以色列遞交了“路線圖”計劃文本。 第一階段(從公布之日至5月),以巴雙方將實現(xiàn)停火;巴方將打擊恐怖活動,并在安全問題上與以色列合作;以方則應撤離2000年9月28日以后占領的巴方領土,凍結定居點的建設,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點。 第二階段(2003年5月至2003年底):以色列軍隊最大程度撤出巴勒斯坦被占領土;巴方出臺第一部憲法;建立具有臨時邊界的巴勒斯坦國:“四方機制”推動國際社會和聯(lián)合國承認巴勒斯坦國。 第三階段(2003年底至2005年):對巴以最終地位問題進行談判,內容包括邊界、耶路撒冷地位、難民回歸權、猶太人定居點等,最終建立正式巴勒斯坦國。 歷次巴以和平方案 2001年4月中旬埃及和約旦提出了埃約和平方案。主要內容是:以色列結束對巴勒斯坦軍事和經(jīng)濟封鎖并向巴方歸還稅款;恢復巴以安全合作;以方停止擴建猶太人定居點;執(zhí)行過渡協(xié)議,恢復巴以談判,在一年內達成最終解決方案。 以美國前參議員米切爾為主席的巴以沖突國際調查委員會于2001年5月提出了米切爾報告,要求巴以立即無條件停止暴力沖突,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緩和期;巴民族權力機構努力打擊恐怖主義;以政府凍結所有建立定居點活動,取消對巴領土的封鎖;雙方重新恢復安全方面的合作。 2001年6月由美中央情報局局長特尼特提出特尼特停火計劃。內容包括:巴方應立即逮捕激進組織成員,停止向針對以色列的“恐怖活動”提供幫助;以方保證不對巴方目標進行襲擊,并將軍隊撤回到2000年9月28日巴以爆發(fā)沖突前的位置,結束對巴自治地區(qū)的封鎖。 2002年3月28日第14次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通過阿拉伯和平倡議,要求以方撤出從1967年以來占領的所有阿拉伯領土,接受建立享有獨立主權、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公正解決巴難民問題。在此前提下,阿拉伯國家將承認以色列的存在,保證其安全并實現(xiàn)正常關系。 2002年6月24日美國總統(tǒng)布什宣布中東和平新計劃,內容包括:在巴方更換領導人、建立新的政治體制并與鄰國達成新的安全保證條件下,支持巴方建立一個臨時性國家;巴以雙方通過談判解決邊界及其它有關主權問題后,再建立一個與以色列共處的正式國家;以方應結束對巴領土的占領,停止修建猶太定居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