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根據道聽途說:1、保持“四念處”不失--即保持“知道性欲在現行”的覺照,什么也不做,但要保證不犯戒。2、修“白骨不凈觀”的禪法或讀誦阿含部中講述不凈觀、白骨觀的經。3、持誦楞嚴咒、楞嚴經從上面看出佛教出家人對治性欲的原則不是“壓制”,而是保持覺照或者以禪修中觀成的業相予以透析。據傳,修這些法的效果非常明顯,可以說是“立竿見影”、“釜底抽薪”。而且,佛教對于這個問題都沒有“善巧方便”的話,怎么建立和保持龐大的僧團。但是現在很多影視劇、小說夸大了出家人面對愛情、性欲時的痛苦,給社會大眾造成了很大的誤解。
熱心網友
修行不到一定的層次,有性欲也無奈,對于男性,有一方法克服,將溢出來的精液和水自己喝下肚去,自己厭惡心自然而然有,慢慢性欲消減.
熱心網友
罰了最嚴重的罪,所以就不能讓他當和尚了,還俗吧
熱心網友
食色,性也。一個發育成熟,身體健康正常的人有性欲是正常的。出家人也是如此,不必將宗教信仰和信徒神圣化。然而,人是具有理性的,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欲望,疏導自己的情感。
熱心網友
虛云和尚法語: ○ 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謂一切圣賢,能轉萬物,不被萬物所圍,隨心自在,處處真如。我輩凡夫,因為妄想所障,所以被萬物所轉,好似墻頭上的草,東風吹來向西倒,西風吹來向東倒,自己不能作得主。有些人終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雖做工夫,也是時有時無,斷斷續續,常在喜樂是非煩惱中打圈子。白云端禪師有頌曰:“若能轉物即如來,春暖山花處處開,自有一雙窮相手,不曾容易舞三臺。”又金剛經云:“應如是降伏其心。”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的說法。儒家發憤,尚能如此不被物轉,我們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頭燃呢!應須放下身心,精進求道,于動用中磨練考驗自己,漸至此心不隨物轉,則工夫就有把握了。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 ○ 所以說:“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無名名之父,無色色之母。”色空原來無礙,若實在明見此理,則任他天堂地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無掛無礙。不明此理的人,雖能說得天花亂墜,也無真實受用。古來有一位老修行,在大眾會下住了多時,度量很寬,待人厚道,常能勸人放下放下。有人問他:“你這樣勸人教人,你自己做到沒有?”他說:“我在三十年前就斷無明了,還有什么放不下呢?” ○ 圓覺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當知輪回,愛為根本。”所以說:“三界輪回淫為本,六道往還愛為基。”世人有在家,有出家,有為道,有不為道,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滾來滾去。 ○ 經(即楞嚴經)中說凡說圣,說悟說魔,都是闡明五陰非有,教我們照破五蘊皆空,最后說知有涅 ,不戀三界,指出五陰魔邪,無一不是說五陰。色陰上,淫色是生死根本,殺盜淫妄,是地獄根本。五陰照空,即脫生死,不復輪回。如何照呢?照是覺照,時時刻刻,依經所說,用智慧觀照五陰,照得明明白白的,就是五蘊皆空了。在觀照之初,未能全無妄想,這不要緊,古人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若妄念一起,你能覺照,就不隨妄轉。○ 我們跟佛學,現在都是出了家,但出家有四種:1、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2、身在家心出家,雖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3、身心俱出家,于諸欲境,心無顧戀;4、身心俱不出家,受用妻子,心生耽染。 ○ 一切法門,都離不了持戒。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如不斷淫,必落魔道;如不斷殺,必落神道;如不斷偷,必落邪道;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雪,自不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佛門舊制,比丘出家,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后,方許聽教參禪。何以如此呢?因為修行以戒為體,戒是出生死的護身符,沒有戒,在生死苦海中就會沉淪汩沒。佛曾以戒喻渡海浮囊,不能有絲毫破損,浮囊稍破,必定沉溺。所以宗教凈三家,及一切法門,都以戒為先。但戒定慧三法不能偏廢,要三法圓融,才得無礙。持戒若不明開遮,不通大小乘,不識因時制宜,種種妙用,死死守戒,固執不精,成為錯路修行。三學圓明,才得上上戒品。 ○ 修行人要先除我相,若無我相,諸妄頓亡。我執既除,更除法執。我執粗,法執細。平常講話,開口就說我什么,我什么,若無我,則什么都瓦解冰消,那一法都無礙。由能無我,也就無人,習氣毛病也無有了。既為佛子正信出家,求出離法,就要努力忘我,勿為境轉,勿在煩惱中過日子。佛子若不降伏其心,則一念錯誤,毫厘有差,天地懸隔,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救頭燃,嚴守律儀,如保護渡海浮囊,不容有一點破損。感 恩/文。
熱心網友
既言六根清凈,何來性欲?
熱心網友
阿彌陀佛!出家人,也包括在家修行人,都應當努力做到真正的“六根清凈”。平時的修行功夫,都是幫助我們達到“六根清凈”。如果有了性欲,這對修行人來說,是非常不好的現象,這表明六根不凈,表明六根有染,說明對五欲之一的“色”欲還有很大的貪求,說明修行功夫不得力,應當好好深刻反省自己。佛陀教我們“四念處”的“觀身不凈”,就是對人的身體作不凈觀。另外,還教我們把男女身作“白骨觀”。想一想,人死了無非是一灘尸水橫流的腐肉,無非是一堆白骨,有什么值得貪戀的呢?古大德教導我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凈土。“愛欲”是六道輪回的根本業因。有性欲就出不了輪回,我們修行就永遠不能成就,我們自己尚且不能自度,何談度眾生呢?所以,有了性欲,我們應當想想佛陀的教導,生大慚愧心,為自度度他,而更加努力精進修行,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感恩!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