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四聲,這里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心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里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 ,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后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后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后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里,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云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么字歸什么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里,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里,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還。 譽,平聲,動詞,稱贊;去聲,名詞,名譽。 污,平聲,形容詞,污穢;去聲,動詞,開臟。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 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后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漢”、“看”字都屬于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總是讀去聲。也有比較復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兩讀的,至于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 知道了什么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么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于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特別明顯。 例如毛主席《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兩句詩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后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后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云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關于詩詞的平仄規則,下文律詩的平仄及詞的平仄中還要詳細討論。現在先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么,問題就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里,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象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并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并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并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 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么入聲字在你的方言里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于入聲字的。至于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里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 注意,凡韻尾是 -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個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 對偶,叫做對仗。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這是“對仗”這個術語的來歷。 對偶又是什么呢?對偶就是把同類的概念或者對立的概念并列起來,例如“抗美援朝”,“抗美”與“援朝”形成對偶。對偶可以句中自對,又可以兩句相對。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兩句相對。一般來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對偶的一般規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仍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例:“抗”、“援”、“保”、“衛”都是動詞相對,“美”、“朝”、“家”、“國”都是名詞相對。實際上,名詞還可細分為若干類,同類名詞相對被認為是工整對偶,簡稱“工對”。這里“美”與“朝”都是專有名詞,而且都是簡稱,所以是工對;“家”與“國”都是人的集體,所以也是工對。“保家衛國”對“抗美援朝”也算工對,因為句中自對工整了,兩句相對就不要求同樣工整了。 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齊的美。漢語的特點特別適宜于對偶,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復音詞,其中的詞素也有相當的獨立性,容易造成對偶。對偶既然是修辭手段,那么,散文與詩都用得著它。例如《易經》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乾文言》)《詩經》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這些對仗都是適應修辭的需要的。但是,律詩中的對仗還有它的規則,而不是象《詩經》那樣隨便的。這個規則是: ⑴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的; ⑵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復①。因此,象上面所舉的《易經》和《詩經》的例子還不合于律詩對仗的標準。上面所舉毛主席《長征》詩中的兩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才是合于律詩對仗的標準的。對聯(對子)是從律詩演化出來的,所以也要適合上述的兩個標準。例如下面這副對子: 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出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這里上聯(出句)的字和下聯(對句)的字不相重復,而它們的平仄則是相對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就修辭方面來說,這副對子也是對得很工整的。“墻上”是名詞帶方位詞,所對的“山間”也是名詞帶方位詞。“根底”是名詞帶方位詞③,所對的“腹中”也是名詞帶方位詞。“頭” 對“嘴”,“腳” 對“皮”,都是名詞對名詞。“重”對“尖”,“輕”對“厚”,都是形容詞對形容詞。“頭重”對“腳輕”“嘴尖”對“皮厚”,都是句中自對。這樣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更顯得特別工整了。 關于詩詞的對仗,在下文律詩的對仗及詞的對仗中還要詳細討論,現在先談到這里。①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復。例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對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復。②字外有括符的,表示可平可仄。 ③“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結構。寫作“根底”仍是平行結構。我們說是名詞帶方位詞,是因為這里確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詞這一事實來構成對仗的。。
熱心網友
推薦書目:王力《詩詞格律》,還有冬天陽光1962929 說的《聲律啟蒙》。
熱心網友
還要粗知以下幾點: 1 古音韻與現代音韻有許多差異.如"東"與"冬"、"魚"與"虞",都不同韻. 2古音律中還有一類:"入"聲,它屬于仄聲但又相對獨特一點,如"滿江紅"詞就常用"入聲韻"入韻. 3雙聲與疊韻."雙聲"是指一個詞的兩個字聲母相同,如"黃鶴"、"好漢"等.疊韻是指一個詞的兩個字韻母相同,如"蒼茫"、"從容"等.而疊字詞則是既雙聲又疊韻,如"離離"、"凄凄"等.舊體詩中,雙聲或疊韻多是成對出現,且雙聲可對于雙聲也可對于疊韻,疊韻亦然. 4寫現代詩,大可不必理會上面那些東西.但要欣賞舊體詩詞,還是略知一二為好,對不?
熱心網友
對仗有兩種形態。第一種,對句(雙數句)與出句(單數句)相對,兩句中對應字詞的詞性要求相同或相近。第二種,在滿足第一種對仗要求的前提之下,還要做到相對的字詞所組成的句子成分相同或相近。第一種為對仗的一般形態,只有在工對時才要求達到第二種形態。近體詩的對仗:一、五律與七律的對仗1、一般情況下,五律和七律在中間二聯上用對仗。2、全首詩只有一聯用對仗。在這種情況下,多為頸聯用對仗,稱為蜂腰格。3、三聯對仗。可分為前三聯和后三聯兩種。4、整首詩都用對仗。較罕見。二、排律的對仗1、除尾聯外,一律對用對仗(正體)2、除首尾兩聯外,一律用對仗(變體)3、全部用對仗(罕見)三、律詩的對仗除了要求所對的詞在詞性上相同或相近以外,在字面與平仄上還有嚴格的要求。1、字面上的出句和對句的字不能重復。2、平仄上出句和對句的平仄要相互對立。詞的對仗特點:1、可不拘平仄2、可同字相對3、可同韻相對4、可韻腳與韻腳相對5、相連兩句字數相同,構成對仗的可能性較大6、相連兩句字數不一,也可使用對仗7、詞的對仗,一般由詞調規定8、隔句對仗。
熱心網友
平仄必須相對,這是基本要求。對聯要求仄起、平落。那怕別的字對仗差些,上下聯的尾字也有嚴格要求。即上聯末尾一字仄韻,下聯末尾一字為平韻。所謂平韻即1、2聲,仄韻為3、4聲。你說要“自做對子”,我說了上面幾句話。但你又說“詩詞格律”,這又是另外一件事。對于詩又分五言、七言、絕句、律詩,在韻律方面要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對于詞又有各種詞牌,如浪淘沙、西江月、御街行……又各有不同的要求。
熱心網友
有一本詩詞聲律啟蒙,不知你讀過沒有,那里邊有許多韻律啟蒙,如: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也許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