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羽毛球運動的基本技術(比如說步法)和比賽規則是什么?謝謝!包括羽毛球的起源,運動特點,比賽規則和基本技術!謝謝!!

熱心網友

羽毛球運動起源於1873年英國告羅士打郡(Gloucestershire)一條名叫Badminton的村落,這也是羽毛球運動英文名稱的由來。(一)單打的打法類型   單打的打法是根據比賽者的個人技術特點、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條件而形成的技術打法,常見的大約有以下五種∶1、控制后場,高球壓底  從發球開始就運用高遠球或進攻性的平高球壓對方后場底線,迫使對方后退,當對方回球不夠后時,以扣殺球制勝;或當對方疏于前場防守時,就可以以輕吊、搓球等技術在網前吊球輕取。輕吊必須在若干次高遠球大力壓住后場,對方又不能及時回到前場的基礎上進行。這種打法主要是力量和后場的高、吊、殺技術的較量。對初學者,這是一種必須首先學習的基礎打法。2、打四角球,高短結合  在后場,以高遠球、平高球和吊球,在前場則以放網前球、推球和挑球準確地攻擊對方場區前后左右四個角落,調動對方前后左右奔跑,顧此失彼,待對方來不及回中心位置或回球質量差時,向其空檔部位發動進攻制勝。這種打法要求進攻隊員具有較強的控制球落點的能力和靈活快速的步法,有速度,否則難占上風。3、下壓為主,控制網前  主要通過后場的高遠球、扣殺、劈殺、吊球等技術,先發制人,然后快速上網以搓、推、撲、鉤等技術,高點控制網前,導致對方直接失誤,或被動擊球過網,被進攻隊員一舉擊敗的一種打法。通常也稱“殺上網”的打法。這種打法是進攻型的打法,能夠快速上網高點控制網前,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也要求較高。這種打法,體力消耗較大,如果碰上防守技術好的對手,體力就往往成為成敗的關鍵因素。4、快拉快吊,前后結合  以平高球快壓對方后場兩底角,配合快吊網前兩角(或運用劈殺)引對方上網,當對方被動回擊網前球時,即迅速上網控制網前,以網前搓、鉤球結合推后場底線兩角,迫使對方疲于應付,為前場撲殺和中、后場大力扣殺創造機會。這也是一種積極主動、快速進攻的打法。這種打法,要求運動員身體素質好,特別是速度耐力要好,技術全面熟練,而且還具備突擊進攻的特長技術。5、守中反攻,攻守兼備  以平高球和快吊球擊向對方前后左右四個角落,以調動對方。讓對方先進攻,針對進攻方打的高遠球、四方球、吊球等,加強防守,以快速靈活的步法、多變的球路和刁鉆準確的落點,誘使對方在進攻中匆忙移動,勉強扣殺,造成擊球失誤,或當對方回球質量較差時,抓住有利戰機,突擊進攻。這種打法要求隊員具有攻中有守,守中有攻的控球和反控球能力,不僅應具備優良的速度耐力、靈活的步法、準確快速的反應和判斷應變能力,更應具有頑強的拼搏精神和心理素質,這樣才能在逆境和被動橘中保持沉著冷靜,并奮起反擊。(二)雙打的打法類型  雙打打法是根據雙方的技術水平、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以及伙伴的配合特點,經過長期訓練而形成的。常見的大致有以下三種∶1、前后站位打法  此打法基本上是本方處于發球時所采用。發球的隊員站位較前。當發球員發球后立即舉拍封堵前場區,另一名球員則負責中場或后場的各種來球。前后站位法可充分運用快攻壓網前搓、吊、推、撲技術,尋找空隙,一舉打亂對方站位;或通過后攻前撲,后場連續大力扣殺,前場積極封堵,當回球在網附近時,一舉給以致命打擊。2、左右站位打法  本打法基本上為本方處于接發球狀態和受到下壓進攻時所采用。對方發球或打來的平高球處于后場,接球方可從原來的前后站位立刻轉換為左右站位,兩人各負責左右半場區的防守,以平抽、平打壓住對方后場底線兩角,在對方扣殺球時也能以平抽反擊或挑高遠球至兩底角,造成對方回球無力,一舉扣殺或吊球成功。3、輪轉站位打法  在比賽中,攻守雙方總是根據比賽的情況而不斷地在前后站位和左右站位間相互變換。對于站位的變換通常具有如下特點∶  (1)、發球或接發球時前后站位。當對方回擊高球至后場偏一側進攻時,位于前面的隊員要直線后退,后方的隊員看情況向側移動,改換成左右站位。  (2)、發球或接發球時處于左右平行站位。在發球后或在對擊球過程中,一旦有機會進行下壓進攻時,一名球員便快速上網封堵,另一人則快速移動到后場進行大力扣、吊、殺球,導致對方處于被動地位羽毛球常用術語一、羽毛球場地  羽毛球場地是一個長13。40米,雙打寬6。10米,單打寬5。18米,場地中央被球網(兩邊柱子高1。55米,中間網高1。524米)平均分開的長方形場地(請參“比賽規則”中的附圖)。  羽毛球場地橫向被中線平分為左右兩個半區;縱向被分為前場、中場、后場。前場就是從前發球線到球網之間的一片場地;后場是指從端線到雙打后發球線之間的一片場地;中場是前發球線與雙打后發球線之間的一片場地。二、站位與擊球  運動員站在羽毛球場上的位置稱為站位。站位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受限制的站位。如∶發球、接發球時運動員的站位,就必須按要求站在規定的區域內(左半區或右半區);另一種是不受限制的站位,可根據自己或同伴(雙打)的需要而選擇的站位。如∶單打的站位一般在離前發球線1米左右的中線附近,雙打站位可根據雙打兩個運動員的具體戰術需要而選擇前后或左右的站位。  根據以上對羽毛球場地的劃分,又可把不受限制的站位具體分為∶左半區站位、右半區站位、前場站位、中場站位、后場站位。  擊球是指運動員揮拍擊球時,拍與球接觸的一剎那。運動員站在左半區迎擊對方來球叫做左半區擊球,在右半區的擊球叫做右半區擊球,站在前場、中場、后場的擊球,則分別叫做前場擊球、中場擊球、后場擊球。除此之外,根據來球高度的不同,我們又可分為上手擊球(高于肩的來球,擊球點在肩上)和下手擊球 (擊球點低于肩)。三、持拍手與非持拍手  持拍手是指正握著球拍的手。非持拍手是指沒有握拍的手。  在羽毛球運動中,我們經常聽說的正手技術、反手技術、正手擊球、反手擊球等術語。所謂正手技術是指握拍手同側的技術;反手技術是指握拍手異側的技術。如∶右手握拍的運動員,在擊右側球時所用的技術就稱為正手技術,并由此派生出正手發球技術、正手擊球技術等技術名稱。  在羽毛球運動中,非持拍手的功能主要是在發球時用來持球、拋球;在擊球過程中用來平衡身體,以便更有效地擊球。四、擊球的基本線路  所謂擊球線路是指球被運動員擊出后在空中運行的軌跡和場地之間的關系。  羽毛球運動員擊球線路之多是無法勝數的,以下只研究決定羽毛球線路規律的幾條基本線路。  我們僅以運動員(右手持拍)正手擊出三條球路來分析一下球的路線的名稱。第一條從自己的右方打到對方的左方(線路與邊線平行)可稱為直線,第二條打到對方的右方(線路與邊線有較大的角度)可稱為對角線,第三條打到對方的中線球線路與邊線有較小的角度)可稱為中路。同理,反手后場(中場、前場)的三條(擊基本擊球線路,亦可這樣稱呼。在具體稱呼時,可與正手、反手結合在一塊。如∶正手直線、正手中路、正手對角線、反手對角線等。若在中線擊球時,可這樣稱呼∶打到對方場區的左方為左方斜線,打到對方場區的右方為右方斜線,打到中間為中路球。在對羽毛球線路的稱呼上應主義如下問題∶首先要看擊球點和球的落點靠近哪里,擊球點靠近右邊線,而落點靠近中線,都成為正手中路球。其次要根據擊球時所用技術名稱,如反手搓球,可成為反手搓直線、反手搓中路球等。  總之,羽毛球的基本線路可分為五條,即∶左方直線、中路直線、右方直線、右方斜線(右方對角線)、左方斜線(左方對角線)。而根據擊球運動員站的位置(左、中、右),每個位置又可分別擊出直線、中路、斜線,因此又可派生出九條線路來。羽毛球的擊球線路之多無法描述,但其基本線路就那么幾條,只要我們掌握了其規律,對我們的訓練、比賽都是大有益的。五、拍形角度與拍面方向  拍形角度是指球拍面與地面所成的角度。拍面方向是指球拍的拍面所朝向的位置。  拍形角度可分為七種∶拍面向下、拍面稍前傾、拍面前傾、拍面垂直、拍面后仰、拍面稍后仰、拍面向上。  拍面方向可分為三種∶拍面朝左、拍面朝右、拍面朝前。  拍形角度和拍面方向控制的好壞對擊球質量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必須在每一次擊球中認真調整好拍形、拍面,擊出合乎質量要求的球來。六、擊球點  所謂擊球點是運動員擊球時球拍與球相接觸那一點的時間、空間位置。  擊球點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包括拍和球的接觸點距地面的高度;第二包括接觸點距身體的前后距離;第三包括距身體的左右距離。對擊球點選擇得是否合適,將決定著擊球質量的好壞,它將直接影響著運動員擊球的力量、速度、弧線、落點,最終將導致影響運動員擊球的命中率,造成失分,直至失敗。因此選擇合適的擊球點至關重大。選擇合適的擊球點應做到如下兩點∶第一判斷要準,第二步法移動要到位(步法要快)。只要做到了這兩點才能保證調整在最合適的位置,擊球點才有保障。 。

熱心網友

跨步是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