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幫我區分一下太陽的輻射,逆輻射,地表輻射,地表逆輻射等各種大氣輻射,最好能舉例說明.謝謝!
熱心網友
太陽輻射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大氣中發生的一切現象和過程,都與太陽輻射能及其轉化密切相關。太陽輻射需要穿過厚厚的大氣才能到達地面,這樣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和大氣之間進行著一系列的能量轉換,從而形成地球表面復雜的大氣熱力狀況,維持者地球表面的熱量平衡。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板書):2。2 大氣的熱力狀況(講述):同學們想必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夏季,有云的白天氣溫不會太高。有的同學還可能見過農民用人造煙幕在晚秋或寒冬防御霜凍。地球上這些與人類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的大氣現象,都與大氣的熱力作用有關。因此我們先來學習本節課的第一大部分“大氣的熱力作用”。(板書):一、大氣的熱力作用(講述):大氣的熱力作用主要表現為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氣的保溫效應。我們首先學習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板書)㈠、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講述):我們已經知道太陽源源不斷的以電磁波的形式想宇宙空間放射巨大的能量。太陽輻射能在各種波長范圍是有變化的。(讀圖):請同學們讀圖2。3 各種輻射的波長范圍,從圖中我們可以單出太陽輻射的主要波長范圍是0。2—3微米之間。其中,人眼能看到的光線,波長在0。4—0。76微米之間,因此這個范圍稱為可見光區,太陽輻射總能量的50%都集中在這個波長范圍,所以我們可以說,太陽輻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見光區。除此之外還有兩個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光區:紫外線區和紅外線區,紫外線區的波長小于0。4微米,這里僅僅集中了太陽輻射能的7%,而紅外線區的波長則大于0。76微米,他集中了43%的能量。(板書)1、各種輻射的波長范圍: μ<0。4微米:紫外線區:集中了7%的能量0。4<μ<0。76微米:可見光區:集中了50%的能量μ>0。76微米:紅外光區:集中了43%的能量(承轉):這些各種波長范圍的太陽輻射在到達地面以前,要穿過厚厚的大氣,大氣對太陽輻射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從而削弱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 (講述):下面我們就先來看看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作用,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是有選擇性的,并不是盲目的。(板書):⑴吸收大氣層位置 組成成分 太陽輻射范圍 注意 平流層 臭氧 波長較短的紫外線 大氣對太陽輻射中能量最強的可見光吸收很少,因此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是很少的,大部分太陽輻射能夠穿過大氣到達地面。 對流層 水汽和二氧化碳 波長較長紅外線 (承轉):大氣中的云層和塵埃,具有反光鏡的作用,把投射在其上的太陽輻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間,從而減少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大氣的反射作用。(板書):⑵反射(講述):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是無選擇性的,所以被反射的光線往往是白色的,而云層的反射作用是最強的,云層越厚,云量越多,反射愈強。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時,白天的氣溫不會太高,就是這個道理。此外,大氣中的雜質顆粒越大,反射能力越強,顆粒越小,反射能力越差。(承轉):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為什么陽光未直接照進教室,教室卻是明亮的?以上這兩種現象都是大氣的散射作用造成的,因此我們再來學習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散射作用。(板書):⑶散射(讀圖)請同學們讀圖2。4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散射,當太陽輻射在大氣中遇到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時,太陽輻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這些質點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開來。散射也可以改變太陽輻射的方向,所以也可以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從而也削弱了一部分的太陽輻射能。這種散射是有選擇性的: 波長越短,散射能力越強:波長最短的紫外線容易被散射,在可見光里的藍紫光波長最短,所以也容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特別是雨過天晴時,天空呈現蔚藍色。 散射作用的質點相對較大:對太陽輻射也具有散射作用,比如塵埃、霧粒、小水滴等,他們的散射是無選擇性的,各種波長同樣被散射,使天空呈現白色。所以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黃昏,以及陰天,在樹陰下,在房間里,凡是陽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仍是明亮的,這些都是大氣的散射作用的緣故。 (小結):綜上所述,太陽輻射通過了地球大氣層時,大氣削弱的只要是紅外線、紫外線區和可見光的短波部分,而可見光的絕大部分能夠透過大氣到達地面。可見光集中了一半的能量,所以太陽輻射給予地球表面的能量是巨大的,也是發上在地理環境里各種現象和過程的最重要的能量源泉。(承轉):同學們,上一單元我們已經知道了太陽直射點在地表作回歸運動,使太陽輻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不均勻。相比較而言,太陽直射的地方,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輻射能是最多的,為什么呢?請同學們讀圖2。5 太陽高度與太陽輻射經過大氣路程長短的關系。思考一下?(板書):3、太陽高度對大氣削弱作用的影響(講述):地球表面不同緯度地區,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太陽高度角有差異,會對地表獲得的太陽輻射有影響。因為太陽高度角越大的地區,太陽輻射經過大氣的路程越短,被大氣削弱得越少,最后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就越多,反之越少。這是太陽輻射由低緯向兩極遞減的原因之一。(承轉):有云的白天氣溫不會太高。那有云的夜晚氣溫又不會太低,后者就是由大氣熱力作用的另一表現,大氣的保溫作用形成的。下面我們來學習大氣的溫室效應。(板書):㈡大氣的溫室效應(講述):由實驗得知: 物體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 物體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長;地面吸收了來自太陽的輻射,溫度增高,但同時它又放出了熱量,所以它的溫度比太陽低得多,因此地面輻射的波長比太陽輻射要長得多,能量主要集中紅外線部分。相對于太陽短波輻射來說,地面輻射為長波輻射。(講述):剛才我們說了,對流層的水汽和二氧化碳選擇性地吸收來自太陽輻射中波長較長的紅外線,而地面輻射為長波輻射,所以地面在吸收了來自太陽的熱量后增溫,又向大氣中放射的能量除了少部分透過大氣射向宇宙空間外,大部分被對流層的大氣吸收了,對流層的大氣吸收了來自地面的長波輻射后,也會增溫,這就是為什么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熱量的來源。大氣吸收了來自地面的長波發射增溫后也會放出紅外線長波輻射,同樣的,少部分射回宇宙空間,大部分又射向地面,此時它的方向正好和地面輻射的方向相反,所以,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稱為大氣逆輻射。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地面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保溫作用。當天空有云的時候,大氣的逆輻射更強,所以有云的夜晚,地面損失的熱量較少,那溫度相對較高,我們就不會感覺太冷。 (小結):綜上所述,地球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體,大部分太陽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溫,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卻是隔熱層,把地面輻射放出的熱量絕大部分截留在大氣中,并通過大氣逆輻射又將熱量還給地面。人們把大氣的這種作用,稱為大氣溫室效應。(承轉):大氣熱力作用對地球上的生命活動及其生存環境有重要意義。下面我們來學習大氣熱力作用的意義。(板書):㈢大氣熱力作用的意義(提問):請同學們閱讀最后一段,歸納熱力作用的意義有哪幾點?(承轉):太陽輻射到達地球以后,在地面與大氣之間進行著一系列的能量轉換。就一般情況來說,地面與大氣之間的熱量交換,以輻射最為重要。除輻射外,大氣中不規則的湍流運動和水的相態變化攜入大氣的潛熱,都將熱量從地面帶給大氣。就整個地球多年平均狀況來看,地球(地面和大氣)收入的熱量與支出是相等的,即全球的熱量平衡。。
熱心網友
小家伙看課本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