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己在氣頭上的時候,總容易就否定對方的一切,或是容易誤解,要怎樣才能修身養性,不容易小氣,也不容易生氣?
熱心網友
在不會被打攪的地方靜坐,然后獨自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麻煩,為自己分析該怎么辦,這樣即可以緩解平時積聚過多的壓力,又可以在自我檢討和自我發現中找出自己優缺點的根源所在,方便自己改進和改正。只要能坐的下來,就應該可以逐漸改善自己的性格,我稱之為“自我改造”。另外,一貫的容忍對方和自我安慰并不能解決太多的麻煩,這樣即使改變了別人對你的看法,但是實際上你還是在變相的壓抑自己,要...
熱心網友
在不會被打攪的地方靜坐,然后獨自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麻煩,為自己分析該怎么辦,這樣即可以緩解平時積聚過多的壓力,又可以在自我檢討和自我發現中找出自己優缺點的根源所在,方便自己改進和改正。只要能坐的下來,就應該可以逐漸改善自己的性格,我稱之為“自我改造”。另外,一貫的容忍對方和自我安慰并不能解決太多的麻煩,這樣即使改變了別人對你的看法,但是實際上你還是在變相的壓抑自己,要改善與別人的關系就應當先從改善自己的脾氣開始。
熱心網友
讓自己學會糊涂點,凡事別斤斤計較,你會發現你身邊的人更愛你了。
熱心網友
給你讀篇文章:心靜與品超 心靜則明,水止乃能照物; 品超斯遠,云飛而不礙空。 [述論] 有師徒三人,見一幡迎風飄動,一徒弟說:“風未動而幡自動”。另一徒弟則說:“非風動,是幡動”。二人爭執不下,師父卻說:“既非風動,也非幡動,乃汝心動也。”這則論禪的故事,盡管過于唯心是論,但卻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心,即人的主觀意識在人們...
熱心網友
給你讀篇文章:心靜與品超 心靜則明,水止乃能照物; 品超斯遠,云飛而不礙空。 [述論] 有師徒三人,見一幡迎風飄動,一徒弟說:“風未動而幡自動”。另一徒弟則說:“非風動,是幡動”。二人爭執不下,師父卻說:“既非風動,也非幡動,乃汝心動也。”這則論禪的故事,盡管過于唯心是論,但卻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心,即人的主觀意識在人們認識、判斷事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一幅畫、一首詩、一部作品,之所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甚至千古仍無定評,就是因為人的主觀意識(心)不能千人一面、“萬眾一心”。 人心如一汪泓水,倘若風來興波,風至而皺,映物則變其形,照人則失其真;倘若渾濁不堪,則既不能自照,又不能映物鑒人。所以,古人非常重視心的作用,認為“心之在體,君之位也”(《管子·心術上》),“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荀子·天論》),“凡氣從心,心氣之君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心者,神明之主,萬物之統也”(《傅子·正心》)。 這里所說的“君”、“主”、“天君”等,就是指人心是人的主宰。心正則言善行端,心邪則舉措乖張。有鑒于此,古人極為講求“格心中之非”。認為人們之所以追名逐利,貪圖淫逸、陷入奢靡,就是因為心中存有情欲愛戀的牽累,受拜物崇名的羈絆。因此,拋棄物累,掃蕩名利,澄澈心源,使心歸于清靜,才能修身養性,正己正人。 人在認識、判斷、裁奪事物時,之所以不能不偏不移、公正平和、窮究物理,除了識慮因素,往往都是因為有個人的利害關系摻雜其中。取此舍彼,是此非彼,常常不能追溯事物本源,廓清物理真相。是因為取此是此,可能于己有益,舍彼非彼可能于己有利,所以,不能實事求是,合情合理的處理問題。以至于導致紛爭,加深矛盾,引發暴虐,給他人、群體、社會造成不應有的損失,甚至悲劇。一言以蔽之,不惜扭曲真相,甚至顛倒黑白,以求一己之私,乃是心有私欲邪念的緣故。 相反,心境清清者,不求虛名,不圖財貨,無欲則剛。如此,則可清潔廉明,秉公處世;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心靜又如水止,不為物欲的誘惑而生害人之意,不為虛名之光暈而損己之德。因此說,心境清,自然品格高尚,也自然能夠使自己的心性處于“自為”“自由”的狀態。 君子“憂道不憂貧”、“有欲而不貪”、“無理不動,無節不作”。內心高潔、品德高尚的人,并不是泥塑木偶,本來也有所欲望,有所渴求。但“君子圣達而謀大”,其言談舉止總是自覺地規范于“道”“理”“節”;而“小人”則總是不顧踐踏他人的大利而成全一己之小利,這正是“君子”與“小人”的差別所在。
熱心網友
放眼望去,不過都是一堆未亡人罷了
熱心網友
我建議在你生氣的時候,你能體諒一下對方,或者干脆回避一下,等大家都心平氣和時在好好交流意見。我感覺這樣比較好,我和我的朋友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