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佛祖狹義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為能仁,大慈之義;牟尼為寂默,大智之義。 佛祖廣義是指十方世界一切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如釋迦佛為現在佛,迦葉佛為過去佛,彌勒佛為未來佛;又如本土釋迦佛,東方凈琉璃世界藥師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層層世界各有無量諸佛出世,教化眾生。 如來者,不變為如,隨緣為來,為佛十德號之一,佛有不變之體,隨緣之用。 達摩為東土禪宗初祖。 簡介有下面兩段資料。 1: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婆羅門族姓剎帝利,師從般若多羅尊者。于南朝宋、齊間航海至廣州,游歷各地,授徒說法。因與梁武帝蕭衍話不投機,乃北上嵩山少林寺面壁靜修,長達九年,世稱“壁觀”。西魏文帝大統二年(536年)圓寂,葬于熊耳山(今河南陜縣),建塔于寶林寺;唐代宗李豫賜號“圓覺禪師”,塔曰“空觀”。今少林寺有“初祖庵”、“面壁洞”等故跡。 2:釋迦在靈山會上,對著百萬人天,默然不說一句話,只自輕輕地手拈一枝花,普遍地向大眾環示一轉,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寓意,只有大弟子摩訶(意譯為大)迦葉,會心地展顏一笑,于是釋迦便當眾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便是禪宗的開始,后來由迦葉尊者為印度禪宗的第一代祖師,阿難為第二代祖師,歷代相傳,到了第二十八代菩提達摩大師,正當中國南北朝時代印度佛教衰微,大師謂東土震旦中國有大乘氣象,所以便渡海東來,先從廣州上岸,與南朝的梁武帝見面,梁武帝是當時篤信宗教的皇帝,不但虔信佛教,同時也崇尚道教,所以一見達摩大師,便問:"我修造了這樣多寺廟,做了許多的佛事,你看有什么功德?"恰好達摩大師以傳佛心印,肩負宣揚正信佛教的心法使命,便老老實實答復他說:"并無功德,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同時又說:"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等語,因為彼此話不投機,大師便渡江北去,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后來傳付心法和衣缽給中國的第二代祖師神光,這便是達摩大師東來,為中國禪宗初祖的公案。 。
熱心網友
人品問題
熱心網友
佛祖為佛教教主,是佛教創始人,如來是佛祖的另一個稱謂.達摩是一個佛教弟子,來中國(東土)傳教,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創始人,人稱達摩老祖.
熱心網友
一、佛祖、如來是指一個人:釋迦牟尼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釋迦族的圣人”的意思。佛祖釋迦牟尼――就是中國幾千年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如來”! 二、達摩又是另一人: 菩提達摩是東土禪宗初祖,出生于南印度婆羅門種姓家庭,出家后,他悉心研究大成佛法,學識淵博,甚得佛法三味。中年后,立志來中國宏揚佛法。 大約劉宋年間(公元420——478),菩提達摩渡海來到中國南方,此后又輾轉渡江北上,在北魏傳禪受徒。據說他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提出“理入”和“行入”的修禪方法。“理入”要求舍偽歸真,解決思想認識問題,“行入”要求按佛教的儀軌次第及戒法修行,解決日常生活的實踐問題。據《續高僧傳·菩提達摩傳》記,達摩祖師強調“籍教悟宗”,“教"指經典,具體指四卷《楞枷經》;“宗”指真如實相;第一義諦,具體指《楞枷經》中所講的“如來藏自性清凈心”。“籍教悟宗”是把佛教經典作為依止,自證自悟佛理,通過修心禪觀,證得超宗絕相的真如實相,從而與佛性相契合的境界。 達摩祖師的弟子有慧可、道育、曇林等人。后慧可禪師得到達摩祖師心印成為禪宗二祖。因達摩祖師被奉為禪宗初祖,后世史書記載他的神話傳奇很多。達摩祖師對佛法在東土的傳播,在歷史長河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他的傳人們繼承祖師的教法,并不遺余力加以宏揚,終于開創了禪宗“五家七宗”的繁榮局面(禪宗的“五家七宗”是對唐宋時代形成的禪宗主要派系的合稱。“五家”指晚唐五代形成的五個派系,分別出自六祖慧能的弟子,南岳懷讓和青原行思兩個法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