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法戰爭?請說的詳細一些.

熱心網友

中法戰爭1883~1885年間中國軍民抗擊法軍侵略越南和中國的戰爭。  法軍侵越與戰爭爆發19世紀下半葉,法國金融資本迅速發展,促使其加緊推行殖民政策。1862年(清同治元年),法軍大舉入侵越南,占領西貢(今胡志明市)及其附近大片地區。1873年法軍又侵占河內等地,越南國王請求被迫流寓越南保勝(今老街)的中國廣西天地會起義軍別支黑旗軍幫助抗法。12月21日,黑旗軍統領劉永福率部大敗法軍于河內近郊,斃其頭目安鄴,迫使法國侵略者退出河內。1882年(清光緒八年)法軍再次入侵越南北圻,先后占領河內、南定等地,并聲言攻取黑旗軍根據地保勝。劉永福又一次應邀援越抗法,1883年5月19日于河內近郊紙橋再敗法軍,擊斃北圻法軍司令李威利(又譯"李維業")等數十人。8月,法軍攻占越南都城順化,強迫越南政府簽訂《順化條約》,變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其后,法國加快侵華步伐,威逼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占領,并要求與其簽訂不平等的商務協定及國境條約。遭拒絕后,法軍即于同年 12月中旬向應邀扎于北圻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清軍被迫應戰,戰爭爆發。  法軍與清軍對峙于越南北圻(1883。12~1884。5)戰爭爆發前,清政府雖應越南政府的要求增強了原駐北圻的廣西清軍兵力,又命云南方面派兵出境,互為聲援,并派人聯絡黑旗軍援越抗法;但是,總的指導思想是避戰求和,消極防御。法軍則采取積極進攻的戰略,決定先攻山西,再取北寧,各個擊破駐越清軍,占領整個北圻,進而覬覦中國。1883年12月14日,由河內出發的法軍6000余人在孤拔海軍少將率領下,分水陸兩路,向紅河中游戰略要地山西發動進攻。駐守該城的黑旗軍和清軍共約5000人,奮起還擊,鏖戰3 日,終以孤立無援、傷亡過重而西撤興化。1884年3月8日起,來自河內和海陽的法軍第1、第2旅共約1。2萬余人,采用正面佯攻、翼側繞擊的戰法,水陸協同,進攻清軍50余營重點守備的北寧城。由于前敵將領指揮無方,兵無斗志,北寧于3月12日失守。不久,法軍又占領諒江、太原等地,迅速控制了整個紅河三角洲。1884年5月11日, 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代表福祿諾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款》,承認法國完全占領越南,同意撤回全部駐越清軍。  戰爭擴大至中國東南沿海(1884。6~1885。4)《中法會議簡明條款》簽約不足旬日,法軍即迫不及待地要求進據諒山、保勝等地。6月下旬,向諒山推進的法軍一部炮擊駐守觀音橋(今北麗)的中國軍隊,挑起"觀音橋事件"。清軍被迫還擊,將法軍擊退。法國政府隨即以此為借口,要求清政府立即撤軍,并賠款2。5億法郎;與此同時,電令孤拔率艦駛入中國東南沿海,準備直接進攻中國本土,擴大事端,迫使清廷就范。在法國政府威逼下,清政府一面下令撤回全部駐越清軍,一面以署兩江總督曾國荃為全權代表,與法使巴德諾于上海舉行談判。法國急于炫耀武力,于8月上旬派軍艦3艘進犯臺灣基隆,被守軍擊退。21日,法國駐華代辦謝滿祿下旗離京。23日下午,事先駛進福州馬尾軍港的法國遠東艦隊主力突襲泊于港內的中國福建海軍。福建海軍倉促應戰,在半個多小時的戰斗中,被擊沉軍艦9艘、其他船只13艘,陣亡770人(見馬尾之戰)。  福建海軍馬江慘敗,中國朝野震驚。在主戰輿論的壓力下, 清政府被迫于8月26日正式對法宣戰。鑒于海上難以與敵爭鋒,在"牽敵以戰越為上策"的思想指導下,確立了東南沿海防御、北圻陸路反攻的戰略方針。法軍則企圖東攻臺北,西取諒山,據地為質,勒索賠款。10月初,法國遠東艦隊主力撲向臺灣北部的基隆、滬尾(今淡水),守將劉銘傳撤出基隆之兵,使法軍輕易占領基隆;但進犯滬尾的法軍受挫,敗回海上。此后臺灣戰事呈膠著狀態,法國的戰略企圖未能全部實現(見基隆滬尾之戰)。1885年1月,為打破法艦對臺灣海峽的封鎖,南洋海軍派出"開濟"等5艦援臺,孤拔親率7 艦進行攔擊。2月底3月初,法艦為追殲中國援臺艦只,侵入鎮海(今屬寧波)海面,浙江提督歐陽利見督率守軍利用預設海防工事頑強抗擊,擊退入侵之敵,取得鎮海之戰的勝利。  越南北圻戰場方面,東線清軍再次出關,一度克郎甲及其以北地區,旋即遭到法軍反攻,連戰失利,于1885年2月下旬全部退入廣西境內。再度入越的西線清軍在云貴總督岑毓英的指揮下,發起宣光之戰,1884年12月~1885年3月,以主力圍攻宣光,頓兵堅城之下,未能破城,法軍援兵大至,不得已撤圍休整。3月23日,滇軍和黑旗軍于臨洮附近大敗法軍,西線局勢才有起色。與此同時,東線清軍在幫辦廣西關外軍務老將馮子材的正確指揮下,依托鎮南關(今廣西友誼關)內關前隘附近有利地形和野戰防御工事,于3月23~24日取得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扭轉了戰局。之后,東線清軍乘勝克復諒山,并向南挺進,前鋒進逼郎甲、船頭(今陸岸)一帶。  戰爭結局與中法議和中法戰爭中,雙方逐次增加兵力,法軍總兵力最多時約2萬余人,武器裝備先進,特別在水面艦船方面居明顯優勢;清軍參戰兵力則達十余萬人,但主要以陸軍為主,武器窳劣,冷兵器仍占相當比重。中國軍隊取得了數次作戰的勝利,特別是鎮南關大捷,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發動此次戰爭的茹費理內閣被迫于3月31日辭職。然清政府未能充分利用當時的有利條件,發展大好形勢,反而采納李鴻章等人"乘勝即收"的主張,于4 月4日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隨即強令前敵將領限期停戰撤兵。6月9日,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德諾于天津簽訂屈辱的《中法新約》 (即《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戰后,清政府鑒于中法戰爭中海軍失敗的教訓,成立海軍衙門,大力加速海軍建設,于1888年正式建成北洋艦隊,軍事實力有所加強。。

熱心網友

中法戰爭 ,又稱清法戰爭,是發生于1884年到1885年間清朝中國與法國之間的戰爭。除了主戰場的清國、越南國境外,法軍也攻打基隆、淡水,封鎖臺灣海峽,并占領澎湖,當時的臺灣居民稱這場戰爭為“西仔反”。戰爭階段:前期陸戰 馬尾海戰 后期陸戰 參與部隊:中方:中國陸上部隊 中國福建水師 天地會黑旗軍 法方:法國遠征艦隊 法國陸上部隊 戰后 停火后1885年6月9日,李鴻章與法國公使中法簽訂了《中法新約》(即《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戰后,清政府意識到了海軍的重要性,正式成立了北洋艦隊。

熱心網友

同意最后一位的看法,去網站上看看最好了

熱心網友

這個網站說得很清楚了

熱心網友

在清朝道光時期我過因為西藏問題與法國進行的戰爭中國是打勝了,但是法國政治逼迫,所以有中國不敗而敗

熱心網友

中越兩國是山水相連的鄰邦,彼此之間有著悠久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越南統治者與清朝統治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歷史關系,其國王接受清朝皇帝的“冊封”,并定期派人到北京“朝貢”,清王朝對越南則負有保護之責。正是根據這種特殊的歷史關系,當越南遭受法國侵略時,其國王一方面邀請黑旗軍協助抗法,一方面派遣使者向清朝政府告急,要求中國派兵前往救援。可是,當時的清朝政府在西太后那拉氏的把持下,為了維護其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實行對內殘酷鎮壓、對外退讓妥協的反動政策。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是恭親王奕訴,而一切重大外交事宜,實際上經由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辦理。奕?和李鴻章等俯首聽命于那拉氏,對外推行退讓妥協政策。面對法國的武裝挑戰,清統治者雖然從1882年起,應越南政府之請,陸續增派了一些軍隊駐扎于越南北圻,但一再交代“不可釁自我開”,對黑旗軍的抗法斗爭也不予公開支持,始終寄希望于通過談判解決問題②。與李鴻章等為代表的主和派的態度相反,清朝政府中以兩江總督左宗棠、山西巡撫張之洞、兵部尚書彭玉麟等為代表的主戰派,積極主張抵抗法國的侵略。這種主張,客觀上反映了 廣大人民群眾和清軍中愛國官兵對法國侵略者的義憤和對中國西南邊境危機的深切關注。清廷外受法國的逼迫,內有人民的壓力,從其切身的統治利益出發,最后才不得已對法國的侵略行徑采取較為強硬的態度。1883年9月下旬,清廷命兵部尚書彭玉麟前往廣東,會同兩廣總督張樹聲辦理海防。10—11月間,清政府在給前敵將領的諭令中明確提出:“北寧為我軍駐防之所,如果法人前來攻逼,即著督飭官軍,竭力捍御,毋稍松勁”,山西“與北寧相距較近,必應固守,以成犄角之勢”;同時,公開獎勵黑旗軍的抗法斗爭。以越南為跳板,侵入中國云南等省,是當時法國政府的既定方針。1883年2月,茹費理第二次組閣,并由一貫蔑視中國、認為中國“不足道”的沙梅拉庫擔任外長,更加加緊了侵華步伐。侵略者供稱:“我們在東京(越南北部)的行動所能獲得的利益,主要將由中國領土的開放得來”。同年5月15日,法國議會通過增加新的軍事撥款五百五十萬法郎,并決定派遣軍隊一千八百名,配以各種艦船十二艘,前往越南,支援駐越侵略軍。第一次《順化條約》簽訂以后,法國便威逼清政府撤退所有駐在北圻的中國軍隊,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占領,并要求中國和它簽訂不平等的商務協定和國境條約。清政府理所當然地拒絕了這種無理要求,法國便決定訴諸武力。1883年12月,法國議會通過二千九百萬法郎軍費和派遣一萬五千名遠征軍的提案,決定奪取山西、北寧,迫使清朝政府讓步。12月中旬,法國侵略軍悍然向駐扎在北圻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清軍被迫應戰,中法戰爭正式開始。戰爭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83年12月到1884年5月,戰爭主要在越南北圻紅河三角洲內的山西、北寧等地進行;第二階段從1884年8月到1885年4月,戰爭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和越南北圻兩個戰場上同時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