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膾炙人口的《木蘭詩》是一部流傳了千百年的北朝民歌,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早已肯定,這首詩內容是\"真實的\"。1982年曹熙先生發表《木蘭辭新考》,明確花木蘭確有其人,\"花\"是后人加的性,木蘭本名穆蘭,穆是鮮卑人的姓,約出生在公元412年的河南地,屬今日的伊盟(包頭人習稱\"河西\"。1926年曾隸屬包頭縣)。鮮卑人是在圣武皇帝時 從今日內蒙古東北部遷到陰山(大青山)一帶的。鮮卑人南遷后,“散諸部落,始同編民”,(《魏書·官氏志》卷113),花木蘭的父親亦為編民居河南地。花木蘭替父從軍是參加對陰山之北柔然的戰爭。根據《太平寰宇記》記載:\"自周、秦、漢、魏,前后出師北伐,唯有三道。\"其東道是從今河北定縣出喜峰口,西道是從隴西出甘肅安西。中道出黑山,正與《木蘭詩》中“旦辭爺踉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相符。黑山即今日包頭昆都侖河谷北之陰山。從今伊盟的\"河西\"到黃河邊是一天的路程,從黃河邊到昆都侖河谷之北陰山正好也是一天路程,再確切點講是到當年中道的咽喉懷朔鎮(今固陽縣城一帶)。花木蘭的父親是列入編戶的鮮卑人,因而“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鮮卑人遷居的河南地,早在秦漢時期已開墾,稱之為“新秦”“新秦中”(意為寶貴之地),農業經濟有了相當的發展。這樣,花木蘭的父親才可能“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按懷朔鎮出生的北齊皇帝高歡當年有了馬才當了隊主、函使推斷,花木蘭帶上駿馬參軍,在軍中亦是一名函使,因為詩中所述“萬里赴戌機,關山度若飛。”正好是花木蘭作為函使的深切體驗。作為函使不必與其他男卒吃住一起,她的女兒身份才沒有暴露。 神 二年(429年),“秋七月,車駕東轅,至黑山,校數軍,實班賜王公將士各有差。”(《魏書·世祖紀》卷4上)。這時“可汗大點兵”,花木蘭替父從軍。北魏皇帝拓跋燾率軍一直將柔然趕到漠北,“北度燕然山”(《北史·蠕蠕傳》卷86),燕然山即燕山,今蒙古共和國杭愛山。花木蘭遠離故土,從而發出\"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瞅瞅\"的感慨。 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拓跋燾完成了統一黃河流域的大業,從此北魏皇帝稱\"天子\"。太平真君3年(公元442年)“行幸陰山之北”(《魏書·世祖紀》卷4下),花木蘭從軍12年“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天子接見花木蘭,封她為五品尚書郎,她怕女兒身份暴露,犯下欺君之罪,提出“愿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天子命花木蘭做尚書郎說明她是有文化的鮮卑人,因為尚郎歷來是文人擔任,負責掌管文書奏章。這樣花木蘭回到故里,脫下戰袍思緒萬千,寫成《木蘭詩》是順理成章的事。公元494年,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禁止使用鮮卑語,大量鮮卑人內遷山東、河南一帶,花木蘭和弟弟的后裔也必然內遷。《木蘭詩》也逐漸譯成漢語廣泛流傳。花木蘭的身世自古多有考證,有姓魏、姓朱、姓花之說,其出生地有山西右玉、河南商丘、安徽毫縣等說法,一般認為出生在河南地(不是現在的河南省)與史籍相符,最為可信。元統二年(公元l334年)在河南虞城建起花木蘭祠,立有《孝烈將軍祠像辯正論》碑,明代徐渭編出雜劇《雌木蘭》,雖未說明花木蘭的祖籍何處,但都沒有否認花木蘭在陰山與柔然征戰的史實。。

熱心網友

河南

熱心網友

花木蘭本姓魏,現商丘市虞城縣營廓鎮周莊村人,其故鄉在唐、宋、元、明、清等歷代都曾修建有木蘭祠堂(已毀)。如果以上說法成立的話,那么木蘭就應該是河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