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Blog是web log的縮寫,中文是\"網絡日志\",而博客(Blogger)則是寫Blog的人。具體說來, 博客這個概念解釋為使用特定的軟件,在網絡上出版、發表和張貼個人文章的人。 一個Blog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Post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從對其他網站的超級鏈接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的新聞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許多Blogs是個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發表,其它Blogs則是一群人基于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Blog好象對網絡傳達的實時訊息。撰寫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 在網絡上發表Blog的構想使于1998年,但到了2000年才真正開始流行。起初,Bloggers將其每天瀏覽網站的心得和意見記錄下來,并予以公開,來給其它人參考和遵循。 隨著Blog快速擴張,它的目的與最初已相去甚遠。目前網絡上數以千計的Bloggers發表和張貼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異。不過,由于溝通方式比電子郵件、討論群組更簡單和容易,Blog已成為家庭、公司、部門和團隊之間越來越盛行的溝通工具,因為它也逐漸被應用在企業內部網絡(Intranet)。1)博客是一種簡便的網站內容管理系統(CMS)。2)博客的內容有時間特性,并且一般是分類的。3)博客能通過評論等形式實現作者與讀者的交流。4)博客都能提供符合通用標準的內容摘要。 目前通用標準包括RSS, RDF, ATOM等等。定義總結:Weblog, 又稱BLOG, 又稱博客, 又稱網志, 又稱部落格, 是一種有時間特性,一般是分類的, 可通過評論等形式實現作者與讀者的交流的, 有符合通用標準的內容摘要的網站內容管理系統(CMS)。“博客”可以說是繼Email、BBS、ICQ(IM)之后出現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它是英文單詞“Blog”的音譯,來源于“WebLog(網絡日志)”的縮寫,一般認為是Peter Merholz在1999年命名的。 博客,是一種特殊的網絡個人出版形式:一個Blog就是一個網頁,通常由簡短、經常更新的帖子構成。這些帖子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所以也稱為“網絡日志”。“博客”的原意是指寫Blog的人(即Blogger),但后來逐漸把它用作Blog的中文稱呼。 博客并不完全等同于網絡日記(Web Diary)。兩者的側重點不同。日記個人性、私密性較強,博客是個人性和公共性的結合體,其精髓不是表達個人思想和記錄個人日常經歷;而是以個人的視角,以整個互聯網為視野,精選和記錄自己在網上看到的精彩內容,為他人提供幫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價值。。
熱心網友
1) 博客是一種簡便的網站內容管理系統(CMS)。2) 博客的內容有時間特性,并且一般是分類的。3) 博客能通過評論等形式實現作者與讀者的交流。4) 博客都能提供符合通用標準的內容摘要。 目前通用標準包括RSS, RDF, ATOM等等。我們的定義總結:Weblog, 又稱BLOG, 又稱博客, 又稱網志, 又稱部落格, 是一種有時間特性,一般是分類的, 可通過評論等形式實現作者與讀者的交流的, 有符合通用標準的內容摘要的網站內容管理系統(CMS)。“博客”可以說是繼Email、BBS、ICQ(IM)之后出現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它是英文單詞“Blog”的音譯,來源于“WebLog(網絡日志)”的縮寫,一般認為是Peter Merholz在1999年命名的。 博客,是一種特殊的網絡個人出版形式:一個Blog就是一個網頁,通常由簡短、經常更新的帖子構成。這些帖子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所以也稱為“網絡日志”。“博客”的原意是指寫Blog的人(即Blogger),但后來逐漸把它用作Blog的中文稱呼。 博客并不完全等同于網絡日記(Web Diary)。兩者的側重點不同。日記個人性、私密性較強,博客是個人性和公共性的結合體,其精髓不是表達個人思想和記錄個人日常經歷;而是以個人的視角,以整個互聯網為視野,精選和記錄自己在網上看到的精彩內容,為他人提供幫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價值。 博客現象始于1998年,當時全世界只有30多個博客網站。到了2002年8月,《新聞周刊》稱“全世界自覺實踐的博客數量,已經達到50萬到100萬之眾,每40秒鐘,都有一名新的博客加盟進來。” 博客最主要的應用有三方面:一是新的個人人際交流方式;二是以個人為中心的信息過濾和知識管理;三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傳播出版。其中,尤以具有鮮明個人特色的傳播出版而引人矚目。以個人為中心的博客,以獨特的視角、敏銳的觀察力,逐漸沖擊著傳統媒體,尤其是新聞界多年形成的傳統觀念和道德規范。 1998年,原始的個人博客網站“德拉吉報道” (Drudgereport)率先捅出克林頓和萊溫斯基緋聞案,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博客的力量; 2001年,9·11事件使博客第一次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聞發源地。當時,幾乎所有的主流網站都因訪問量過大而近乎癱瘓。這時,博客網站脫穎而出,全球最大的Blog服務提供網站 上出現了上百個報道“9·11”的個人博客站點,發布了無數業余照片、錄像和現場錄音,有目擊者的親筆描述,也有急迫希望得到親友消息的懇求,遠遠超過了專業記者;2003年,巴格達博客Salam Pax在炮火中不間斷地講述著自家窗外看到的巴格達實況,其個人網站高居戰爭報道網站的十大鏈接之首;2003年6月,著名的學院派博客金·羅曼斯科(Jim Romensesko )率先在其網站上揭露《紐約時報》記者系列造假案——“布萊爾丑聞”,使《紐約時報》這個百年大報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博客現象的發展,尤其是博客展示出的巨大的傳播力量,引發了一系列的思考。美國《連線》雜志稱,博客已經成為傳統新聞記者的預警系統,提前提醒即將爆發的、不引人注目的、但是突發性的新聞。《圣何塞水星報》專欄作家丹·吉爾默(Dan Gillmor)說,博客代表著“新聞媒體3。0”。1。0是指傳統媒體,2。0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新媒體 (new media),而3。0就是以博客為趨勢的“個人媒體”。可以說,博客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個人性,開放性和交互性。 在中國,“博客中國(Blogchina)”于 2002年8月率先引入博客理念。至今,各類博客網站已經發展到五六百個,但基本還處于初級階段,大多數由民間個人網站提供服務,還缺乏主流網站的加入,資源有限,技術手段不完善,管理力量缺乏。如何更好地認識博客,促進博客的健康發展還任重道遠。
熱心網友
“什么是博客”成為2004年各大搜索引擎最熱門的搜索關鍵詞之一【百度搜索引擎中的相關檢索關鍵詞還有“什么叫博客”、“博客是什么意思”、“博客中國”等】,同時博客也被眾多機構和媒體評為2004年最熱門的互聯網現象。BLOG也就是WEB LOG的縮寫簡單來說就是網絡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