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說寫出來的作文要讓人有所感觸,要有一種心靈的感動,那么如何做到呢?我一名高三的學生,我一直追求感動。

熱心網友

感動不是編出來的,感動需要有生活體驗做基礎,如果你寫出來的東西自己看了都感動,甚至邊寫邊流淚,那么你的文章肯定能感人,但是如果你本身沒有多少感動的體會,還是不要可以追求的好。

熱心網友

要以小見大 以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心中一件令你感動的事 立意要新穎

熱心網友

天啊,都高三了…… 我覺得可以看些《讀者》之類的,記住一些感動你的事例,寫作文時你再引用,拿去感動別人。 我不是叫你抄襲,因為《讀者》太多人看了。我是說寫那些以擺事例為主的議論文,論據就是這些讓人感動的文章。根據我的經驗,別人會被你的事例吸引,而議論得如何已經不重要了。

熱心網友

1。讓心靈在感動的天地中徜徉。 文章是感情的產物,“情動于衷而發于外”,只有作者首先為外物所感,被徹底打動,才有可能寫出動人的東西。情感是作文的源頭活水,離開了鮮活的情感 。。。 2。穿透心靈的感動 作者:火精靈 有些感動是瞬間的。有一種感動卻是恒久的、深入骨髓的。隨著時間的久遠,愈加能夠抵達心的深層,觸發千絲萬縷的懷想。在這異鄉之城的雨夜,我想起了遠在天國的父親。那一年,石榴花開得最艷的時候,身患肝癌的父親卻依依不舍地辭別了人世。父親所在的大型機械廠,足有萬余職工,而父親是其中最普通最不起眼的一員。他的離去,凡若流星,僅僅劃過一線若有若無的痕跡,那樣凄清,那樣孤寂。父親彌留的一刻,靜靜躺在醫院最北角那個簡陋蒼白的病室,只有年幼的我和精神幾欲崩潰的母親,無助地陪伴著他。父親在一片蕭瑟的景致里,落寞地赴了黃泉之路。遵照父親的遺愿,那年秋天,當枯黃的葉片開始飄零大地,我和二弟捧著父親的骨灰,踏上了送父歸鄉的傷心之路。時至今日,我依然清晰而疼痛地記得,兩個未諳世事的少年,木木地坐在東顛西簸的長途客車的最末端,緊緊護著那個黑黑的骨灰盒,目光里流露出無助與悲苦。數天后的黃昏,我們終于到達了那個叫作石安的小鎮。久候多時的二舅接到了疲憊不堪的我和二弟,也懷著無比凝重的心情,迎接了在外漂泊多年的父親。次日凌晨,小鎮還在沉睡之中,模糊而靜寂。舅甥仨借著混沌的手電弱光,默默穿行在古老的青石板長巷里。我抱著父親的骨灰,走在最前。二舅赤著腳,背一篾篼,全是成串的土炮,一邊疾行,一邊燃放。噼噼啪啪的聲音,響徹小鎮的每一個角落。二舅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告訴故鄉,一個經年飄泊的游子,終于回歸了故土的懷抱。出殯那天,下起了綿綿秋雨。八個鄉親抬著棺木里的骨灰盒,摸著黑,深一腳淺一腳地行進在崎嶇的山道上。我和二弟披著長長的白孝,緊隨其后。臨近墓地,領頭的遠房三舅吼起了一種十分哀傷的號子,其他抬棺和送葬的人們,也隨之哼唱起來,凄婉的號子在鴻蒙的曠野回蕩著。也就是在那一瞬間,一種感動如閃電般擊中我的身體。許多天來,我沒說過一句話,沒流過一滴淚,然而那一刻,我卻如長堤崩決,汪洋恣肆地大放悲聲。那悲聲里,有多日的壓抑,有對父親的不舍,更因為有深入骨髓的感動。在送殯的長隊里,沒有幾個與我沾親帶故,甚至好些我壓根兒就不認得。父親是那樣普通,那樣平凡,沒有任何顯貴與權勢,甚至有些落魄,且闊別故土已數十年。鄉親們卻敞開寬厚真誠的懷抱,盛情接納了父親這個浮萍般的游子。除了葉落歸根這層意思,我明白了父親為何選擇故土作為最后的棲息地。父親是對的,飽經滄桑和冷漠之后,他的靈魂只有回歸故土,才能得以真正的安寧,也才不會再孤單。來源:中青論壇 3。本期話題: 感動   為心靈除塵 高二(12)班 王亞婷 ——流淚是對眼睛最好的運動,感動是對心靈最好的清潔。 有人覺得這個世界是黑白的。終日平平淡淡、毫無新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甚至不知自己為何而生,而結果又會怎樣。 有人覺得這個世界是彩色的。每天都會有新的東西充實心靈,每天都會有感動為自己除去心靈的塵垢,每天世界都會有新的變化。 第一種人活得很累,他們覺得,或許是經常想著,人生來就是平淡,活著就為受累,受罪。“他們從沒有想到正是因為他們的心靈蒙上了太厚的塵土,所以他們觸不到世界的美麗,甚至都感覺不到事物給人帶來的感動。毫無感覺便是他們的生活。 第二種人活得精彩、有味,他們每刻都想著:人生來就為享受美麗、感受感動,生來就被人情味熏陶、感化。”他們的世界是透明的,他們的心靈也是透明的。世界的每一點新的變化都會引起他們的贊嘆,人與人之間摩擦出的很小的火花都會照亮他們的心房。他們的生活充滿著激情,洋溢著歡笑。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制造感動,每個人都可以受到感動。 一棵小草在風雨中依然成長,這不是堅強的感動嗎?一排大雁結伴北歸,這不是鄉情的感動嗎?花朵綻放、蝴蝶紛飛,這不是美麗的感動嗎? 銀發縷縷的夫婦相依散步,這不是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的愛情的感動嗎?母親在盛夏的夜里為孩子搖扇,這不是無微不至的母愛的感動嗎?在你傷痛欲絕的時候,朋友撫慰你的心靈,盡他的所能幫你度過那些難熬的日子,這不是肝膽相照的感動嗎…… 這些身邊的感動足以清潔你的心靈,足以讓你的生活閃光。 體會身邊的感動,讓你的心靈在感動的滋潤下成長,讓你的心靈在感動的擦拭下透明。厚塵中的心靈是冰冷的、黑暗的,你會無法呼吸、無法生活。 請睜開眼,敞開心,張開臂,發現感動,體會感動,接受感動。讓我們一起——為心靈除塵。  4。青年時訊:孩子為什么不會感動了? 2004-9-26 15:14:20 紅網    日前,在江蘇省南通市召開的首屆中國公民道德建設論壇上,中國倫理學會名譽會長徐惟誠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現在的許多孩子,為什么不會感動了?”他說,在研究未成年人教育中,發現許多孩子對于《我為……而感動》這樣的作文題目無從下手,很多孩子只能寫出類似“自己的錢包失而復得”的“感人故事”,實際上都是編造出來的。(據9月20日新華社報道)   感動,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一種情感,但它卻不是虛無縹緲的,每一顆健康的心靈都能切實感覺到它的存在。詩人說,有感動的心靈才是年輕快樂的心靈,有感動的人生才是幸福甜美的人生。可以想見,“鐵石心腸”不能被別人感動的人,自然也很少能感動別人。包圍他們的,只能是孤獨;而他們給別人的,也只能是冷漠。在這個意義上,不會感動的人越多,我們生活的世界也就越發缺少“溫暖”。   感動并非只能維系于重大的事件,而是可以發端于任何一件小事甚至細節的。感動別人或許還需要努力,可是被別人感動應該絕非難事。現在的孩子為何還會缺少感動呢?孩子和我們是“一樣的血、一樣的種”,之所以不會感動,當然不會是因為他們自身的過錯。他們還是一張白紙、一塊空地,畫不好看、收成不行,只能是畫畫人和種地人的過失。   現如今,大多都是獨生子女,6個大人圍繞1個孩子轉,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就算家人對他再好,對于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們來說,這一切也太正常不過了,簡直就是理所應當。這些不僅不能感動他們,反而有可能因為稍許的“比上不足”而成天鬧別扭。學校里也一樣,思想品德課上,老師滔滔不絕地講述著戰爭英雄的感人故事,卻不知道“水土不服”的孩子們暗地里正在思考:黃繼光為什么不弄架大炮炸掉敵人的碉堡呢?   “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沒有苦的概念,又哪來的甜?孩子不會感動,關鍵就在于孩子沒有對比的參照物,習慣了的正常事情又有什么好感動的呢?要讓孩子學會感動,就不要讓孩子整天呆在狹小的圈子里,不要只是停留在嘴上的講述,帶他們到更多的地方去,認識更多的事物,給他們更多的感性對比。單純的道德說教雖然必要,但卻內化不了孩子的行動,道德實踐是讓孩子學會感動的最為有效的途徑。(稿源:青年時訊)(作者:舒圣祥) 。

熱心網友

有句話說得好,“我手寫我心”,總以為只有經歷過時間的考驗,才會有真正刻苦民心的感動,其實不然,看看郭敬明的《幻稱》、《夢里花落知多少》或張悅然的《櫻桃之遠》或金今的《再造地獄之門》,只要有著一顆溫柔的心,就能寫出令人感動的文字。

熱心網友

要真正做到并不是件簡單的事,首先你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做基礎,平時多閱讀一些文學名著,多和教師們溝通、談談對生活的一些體會;其次你必須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時態的動向,知道人們所想的、所關注的。最后多多關注一些生活中感人的細節。相信你能做到這些,同時我也相信你的作文會深深打動每位聽者的心。

熱心網友

隨心所寫自然就寫出來的作文讓人有所感觸啦!就是要用心寫。

熱心網友

多觀察大自然陶冶情操要懂得感恩和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