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于高考

熱心網友

要我說簡單:可以看得出你的語言表述能力還是可以的,那么只需平時多和同學們議論、討論、爭論、辯論一些問題和事件就可以了。相信我你就會有提高。

熱心網友

多看書

熱心網友

怎樣寫好議論文。怎樣寫好議論文:考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己擬題,一種是命題,我們在擬題的時候,應該把握什么呢?議論文的題目有兩種,一種是論點型題目,觀點在題目當中就表現出來了。第二種是論題型題目,題目就是一個論題,議論的話題。擬題應該把握這兩種,要規范。   第二,行文要規范,行文的規范指的是一篇文章大體上應該是這樣一個結構,第一部分是引證部分,也就是提出問題的部分,在這一部分里面,同學們可以直接就所論述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引出論題,這是引證部分。初中學寫議論文,最好在引證部分把觀點亮出來,不要再等到結尾再提。這是一種方法。第二部分,就是本論部分,本論部分里面,應該把握幾點。第一,正。用正面的事例來支撐觀點。第二,反,用反面的事例,從另一個角度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第三,聯。除了正反事例以外,要聯系現在的生活,聯系自己的實際。第四是深。我們用正例、反例,聯系生活實際的情況下,要注意議論文是說理文,我們要說清楚為什么,這是深層的要求,拿正例、反例和生活實際不斷和中心論點掛連起來。   第三,結論。重申論點,觀點是什么要重申一下。再有,要注意綜述全文,不要開口放在那兒。一篇議論文用六個字概括,引論部分的點,本論部分的正、反、聯、深,和結論部分的總。一篇議論文要先寫規范,至于說怎么寫好,剛才談到的主要是內容和結構,怎么寫好,主要是表現在語言上,看同學在語言的加工方面能多下一點氣力,因為議論文是說理文,需要嚴密,表達的邏輯性要強,這上面要下一點功夫。 議論文主要是在進行作文寫作的時候遇到的一種文體。我們知道議論文是一個說理文,在寫一篇議論文的時候,首先應該確立一個論點,然后再找論據,論據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事實論據,一部分是道理論據。我們要用事實論據或者道理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論證。簡單地說,議論文論點、論據、論證是它的三要素。寫議論文用事實也好,用道理也好,在證明論點的過程當中,要用論證法。論證方法包括四種:一種就是例證法,一種是引證法,一種是對比論證法,一種是比喻論證法。   例證法,簡而言之,相當于說明文當中的舉例子,我們找現實生活當中的材料,或者是歷史事實當中的一個史料,用這些具體的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是例證法。   引證法,就是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引用一些史文典籍當中的一些材料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這種方法叫引證法,直接援引材料,直接援引名人名言。對比論證法是指用正反兩個方面的事例來進行對比,從而突出自己觀點的正確。這種方法叫做對比論證法。   還有一種比喻論證法,相當于說明當中的打比喻,打比方,比如說,自由主義是一種腐蝕劑,這就是比喻論證的方法。   怎么區分這幾種論證方法:首先把這幾種論證方法分別搞清楚,這四種論證方法,只要把每一種論證方法搞清楚,是不容易混淆的。最根本、最關鍵的是先弄清楚這四種方法。 。寫好記敘文:寫好敘事寫人的文章。事和人在文中是很難分離的,因為事是由人來做的,表現人離不開具體的事,所以說,任何敘事寫人的文章都是為了寫人,以敘事為主的文章要表現事件的思想意義,歸結看還是寫社會風貌,是在寫人。是有道理的。 一。 把握情境,真實地敘事 寫什么?敘事指敘述各類事件,是記敘文寫作的基本表達內容。事,必須有具體的情節,情節是指事件的變化和發展經過,是構成記敘文的基本內容。一個完整的情節就應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當然,這六個要素在每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要具備,而且表現形式也可以靈活多變。 敘事要真實地反映生活現實,重要的是“把握情節”,因為廣闊的社會生活是靠情節來表現的,情節在文章中又表現為各種各樣的生活事件。這些生活事件是從大量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情節是表現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求具體、連貫,突出思想意義。 怎樣把握情節呢? (一)選擇和提煉情節是重要的一步 選擇、提煉有代表性情節,就是抓住生動、新穎、能揭示生活深刻意義的人和事。 我們講過生活中的素材是題材的基礎,但題材(情節)不是素材的簡單堆積,而是對素材進行加工提煉的結果。情節的真實性、豐富性、典型性,都要求我們從生活實際出發,以生活素材為依據,從中選擇、提煉出富有思想意義的情節來。這個選擇提煉的過程也是你對生活深入思考、加深認識的過程。 (二)其中“抓住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情境,就是情景、境地。抓住情境,就是在文章中著重渲染具體的、生動的情景、狀況,如人物遇到了怎樣緊急的境況,怎樣危難的處境,怎樣一種復雜、矛盾的局面,怎樣一種特殊的困難,怎樣激動人心的時刻等,抓住“情境”進行具體的渲染、描述。這樣寫一方面可以使人物的性格、品質、感情等在特殊的困難或考驗面前表現得更鮮明,更可信;另一方面可以抓住讀者,讀時對文中的人物關注,產生閱讀興趣。一個“情境”描述、渲染是為了突出表現人物的活動的背景,在此后,再來通過刻劃人物就更具有典型性。如《七根火柴》中對草地氣候變化的情境描寫,《小桔燈》中對小姑娘家境的描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描寫,美女蛇故事中的描寫。 二。 “以小見大”,挖掘深遠 取材雖然是身邊的一些小事,但生發出的意義應是深遠的,這就是“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題材小,不要就事論事,而要把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義寫出來,也就是從局部反映整體。古人說“管中窺豹,時見一斑”,通過一個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個花斑,卻能想象出整只豹子。“嘗一脬(pāo)肉,而知一鑊(huò)之味,一鼎之調。”從鍋里舀取一塊肉嘗一嘗,可以知道一鍋肉的味道,這一鍋肉烹調的好壞。這就是“以小見大”的道理。我們同學們經歷的多是小事,我們的認識也有一定的局限,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小事,具體寫,才容易寫好。“以小見大”的寫法,還便于細節描寫,寫得深入,寫得生動,表現出深刻認識。 如《藤野先生》選材小,寫藤野先生批改作業、修改插圖,詢問中國女人裹腳的事等,這些小事卻能看出藤野先生毫無民族偏見,對中國留學生的誠懇,治學嚴謹、認真的態度。 《菜園小記》選取的是在延安種菜的一些小事,而且又都是許多片斷,可是“小”中見大,把延安大生產運動和軍民與困難作斗爭的光榮傳統表現出來,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強烈的現實意義。 《一件珍貴的襯衫》從一件襯衫的小事,我們看出周總理與人民群眾心連心的偉大人格。 生活中的小事是我們經常見到的,重要的是要留心,善于發現,注意搜集,積累。羅丹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發現出美來。”羅丹說的這種對“美”的發現,正是從生活認識中得來的,是挖掘出來的。沒有收集到豐富的材料,怎么能有“精”,有“深”。 三。 選取若干材料,行文注意結構安排 1。 以時間為序 事件在一定的時段中發生、發展、變化,以時間為序,組織材料。如童年、少年、青年三個生命時段發生的事;早晨、上午、下午一天的時間段;上課前、上課、下課后;一節課的時段等。按照時序安排材料,發生在不同時段的事件(或片斷),要標明時間的變換,給讀者鮮明的時間印象和事物發展的狀況。 2。 以空間轉換為序 空間(或者說地點、環境)是事物發生、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事物總是存在在一定的空間中,在空間中發展、變化的,因此,敘事離不開空間這個條件。 空間有比較大的地域,如洲際,有比較小的某個具體的城市、鄉村、街道、學校、操場等,用不同場所、不同景觀的轉換等來安排結構,需要在文中標明空間的轉換,給讀者空間變動和空間印象,能幫助讀者把握不同空間的不同風貌的變化。如《多收了三五斗》,從河埠頭的萬盛米行糶米到街上購物,不同的處所,不同的場景,有空間轉換的交待“街道上見得熱鬧起來了”。不同的場景中,敘述的對象、內容也有所不同。 3。 場面分段標題式 場面是由人物在一定的場合相互發生關系而構成的生活情景。也就是以人物活動為中心的生活畫面,它由人、事、景三個因素構成,在文中選取了若干個場面,那就要將這幾個場面有機地組合起來,可以用分段加標題的形式,也可以用過渡、銜接的段落或句子。分段加標題的形式比較鮮明,也省略了設計過渡的問題。 4。 線索貫穿 文章選取若干事件或片斷,就需要用一條線索來貫穿,把大大小小的事件或片斷有機地串連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 有的文章以物為線索,主要是在事物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用某物把生活片斷有機地聯起來,如《記一輛紡車》、《七根火柴》等。有的文章以“意”為線索,也就是以中心思想或作者的認識為線索,串連各個片斷。如《春》抒發“我”對春天的熱愛和追求,選擇了盼春、繪春、頌春等一系列片斷,寄托了作者的感情,用作者對春天的感情貫穿全文。有的文章以人物為線索,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計,以他的所見、所聞、所想為線索,把文章若干片斷、情節貫穿起來。 還可以按作者(或“我”)的思想感情發展變化為序,將前后的事件或片斷聯接起來。如《荔枝蜜》 四。 點面結合 點,是指事物局部,重點;面,是指事物的全局和整體狀況。敘事寫人既有對事或人的全貌和整體情況的概括介紹或一般描述,又有對人或事物某個部分、某個方面,特別是重點情況的詳細敘述和描寫,并且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是點面結合,敘事寫人既有全貌又有重點,就能給人既全面又具體,既完整又形象的感覺。 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百草園的部分,既有全貌又有局部。《一面》中寫魯迅的肖像就是對“點”的描寫,又有“面”的概括,就是魯迅的偉大精神。《藤野先生》中寫藤野先生與魯迅相識、相處、告別的若干事件、片斷,是“點”,概括魯迅對藤野先生的評價“大而言之”,“小而言之”,是“面”。 五。 開頭引入、渲染、鋪墊,結尾引出、照應、升華 古人說:“鳳頭,豬肚,豹尾。”(元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引喬夢符的話)意思是要重視文章的開頭,設計一個好的開頭會使文章增加色彩,“鳳頭”的意思是“美”。要美,不能單純認為就是詞藻美,語句美,而是能抓住讀者,引人入勝,這也是美。 開頭引入的要求是切題,“美”,吸引讀者。渲染就是能用簡要的語句將其意突出,抓住讀者,正如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當然這是寫詩的要求,寫文也如此,不是“奇”而是真,“逼真”,如同在眼前。鋪墊就是做些必要的鋪陳和墊襯。 引入、渲染、鋪墊的方式很多,如: 交待環境,引入人物、事件。如《孔乙己》 點出所寫的對象、人、事。如《我的老師》 開門見山,點明題旨,交待寫作動機。如《背影》《一件珍貴的襯衫》 解題,為全文奠定感情基調。如《白楊禮贊》 緊扣敘事,直抒胸臆。如《誰是最可愛的人》 描寫環境,渲染氣氛,為情節發展作鋪墊,如《多收了三五斗》、《故鄉》 設置疑團,制造懸念,引人入勝。 結尾要引出、照應、升華,就是把讀者從具體的事件、人物中引出,使記敘完整,并把讀者引回更為廣闊的社會現實中,引向更為深遠的境界。古人說“豹尾”,就是結尾要有力,且“畫龍點睛”,有精神,有神采,就是余味無窮,發人深思,給讀者以精神境界或思想認識上的飛躍提高。這就是升華。 結尾引出、照應、升華的方式很多,如:自然收束,回味無窮。如《小桔燈》、《背影》 富有感染力的抒情。如《誰是最可愛的人》 含蓄深刻帶有啟發式,發人深思。如《荔枝蜜》、《故鄉》、《多收了三五斗》 呼應開頭,點明主題。如《一件小事》、《一件珍貴的襯衫》 古人講究“首尾圓合”,“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白居易《新樂府序》“標其目”就是揭示文章的題旨。“卒章”就是文章結尾。“志”就是主旨。強調開頭奪目,結束升華。清朝李漁《閑情偶寄》中“務使開門見山,不當借帽覆頂”,形象地說明開頭不應該把“山”,題旨遮擋住。宋朝沈義父《樂府指迷》中強調“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須要”必須要放開,結尾要“長留余味”,要響亮,像唐朝白樂天《金針詩格》中說“落句欲似高山放石,一去不回。” 我們寫文章也應注意用“回顧之筆,兜裹全篇”,首尾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