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移動通信(簡稱3G)我國為何遲遲不上馬?
熱心網友
處于十字路口的3G,正經歷著分娩前的陣痛。 牌照:箭在弦而未發 “看得出,政府對3G牌照的態度還是‘不著急’。”一家研發TD-SCDMA芯片的企業總裁私下對記者說。在4 月26日召開的“2005 TD-SCDMA國際峰會”上,科技部、發改委、信息產業部、國資委等相關部門的高層悉數出席,但對于3G話題中最為引人關注的“牌照發放”問題卻只字不提。而很多企業看來也預料到會如此,所以大家似乎倒也不覺得失望。 “牌照”無疑是中國3G這出戲中最大的懸念和酵母。什么時候發?發幾張?發給誰?預測的版本數不勝數。去年一度風行的“2005年電信日發放”說法如今也已不攻自破。在政府正式開口之前,似乎誰說了都不算。 懸而未決的牌照問題猶如箭在弦。TD-SCDMA一度被認為是3G牌照遲遲未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在“2005 TD-SCDMA國際峰會”上,展出的TD-SCDMA終端有近20款。3G第三階段的測試也將完成。3G成熟的呼聲越來越大,政府似乎沒有理由再“拖” 下去。 走到2005年,牌照的發放又被人們與電信重組聯系起來。國資委的角色逐漸被人所關注。“國資委領導已經明確表示不會干涉運營商采用何種標準。”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把牌照的發放和電信重組聯系起來有點牽強。但他也認為,牌照發放一定會考慮到未來電信競爭的有效性。 到底3G有幾家運營商才合適?當記者問及如果四五家運營商運營3G是否會造成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的時候,GSM協會前中國區總經理雷鳴笑著回答:“如果從用戶的角度出發,當然競爭越多越好,有競爭價錢就降下來了。” 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楊培芳則認為四五家運營商不一定對用戶最有利。“電信行業本身不具備充分競爭條件,只能是個有效競爭市場,這個行業具有天然的規模性,即必須形成一定規模,才能達到盈虧平衡點,獲得利潤。”他認為,一張大網絡和一張小網絡的成本肯定不一樣,如果每家公司都是小規模,成本很難降下來,因此,試圖讓四五家運營商通過市場競爭降低資費不太可能。 楊培芳同時指出,我國目前移動市場雙寡頭競爭的格局其實就已經是國家宏觀調控的結果。由于中國聯通的規模和網絡覆蓋明顯不如中國移 動,成本就要高些,服務價格也相應要高些,所以如果真的按成本定價的話,市場競爭的結果肯定是中國移動勝出。“如果市場完全放開,經過一輪優勝劣汰,肯定會很快重新恢復到壟斷局面。” 他強調,對電信市場完全不管、放任自流不行,最終還是需要國家監管,既防止運營商數量太少以至競爭不足,又防止數量過多導致競爭過度,保證有效競爭格局的存在。 3月中旬,中國移動宣布將大幅增加擴容現行GSM網絡的投資,從原先預計的53億美元預算提升至78億美元。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聯通將在2005年投資約400億人民幣,用于優化網絡覆蓋。相關專家認為,移動和聯通作為我國現有兩大移動運營商,既有優勢十分明顯,而其現階段展開的2。5G、2。75G的業務與3G其實差不多,它們對3G牌照并不著急。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則在不同場合反復表達了對移動牌照的渴求。 不僅國內運營商各有自己的算盤,國外運營商也密切關注著中國政府的一舉一動。NTT DoCoMo公司北京事務所副所長何顯清認為,中國市場很大,國外投資者和運營商都很關注,“DoCoMo 就很關心中國牌照發放的具體時間,早知道可以早準備,看看我們能夠做什么,也許會有機會”。 測試:“最后沖刺” 為了論證3G的成熟性,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組織了三個階段的測試:第一階段測試主要在實驗室內進行;第二階段測試(去年4月至9月)主要是外場測試;第三階段將進行商用試驗網的測試(持續到今年6月),這是運營商開始運營前的必備工作。可以說,第三階段是3G產業鏈各環節的沖刺階段。 一度被認為是瓶頸問題的3G終端在今年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國內廠家如華為、中興、海信、夏新都推出了WCDMA 終端產品。泰爾實驗室無線通信部李波認為,WCDMA終端無論在種類、功能,還是業務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終端與網絡的兼容上,終端與終端的兼容上,以及終端的穩定性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就目前來說,WCDMA終端已經能夠很好地完成在電路域內的呼叫,也就是說電路域內的通話及短消息業務,以及可視電話的業務。但是在WCDMA終端之間的可視電話互通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發展相對較為滯后的TD-SCDMA終端也有了重大進步。 “2005TD-SCDMA國際峰會”最大的亮點,就是大唐移動、華為、迪比特、波導、三星、LG等手機廠商進行了語音和部分3G功能的現場演示。參加 TD-SCDMA產業聯盟的企業已經從開始的8家增加到了21家,原來持觀望態度的很多跨國企業也開始加入了產業聯盟。 據大唐電信系統集成測試部總經理頊文勝介紹:現在有15家終端廠家的20多款TD-SCDMA手機參與了由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組織的終端測試,其中包括四家芯片廠家。一些國外廠商也參與了TD終端的研發,目前主要集中在芯片方面,比如飛利浦、摩托羅拉、三星。六家基礎電信運營商都已經參與了TD-SCDMA的測試。 泰爾實驗室何桂立接受采訪時說,目前三種不同的技術出現的問題不同。對于TD-SCDMA來說,芯片是比較關鍵的問題,大家都在努力攻克它。WCDMA以及CDMA2000,主要面臨的可能就不是芯片的問題,而是多媒體傳送過程中的問題、手機和網絡互聯問題、互操作問題。 三種不同的3G技術標準,都在準備最后的沖刺。 應用:“殺手”在哪里? “3G能做什么,人們還看不到。”有專家批評說。3G 最吸引人的就是高速率的數據業務,而中國手機用戶對這塊內容的需求又有多大?3G有什么吸引力能夠讓用戶從2G移植過來?基于3G的獨特業務似乎仍然沒有一個清晰的風貌。 “中國還沒有看準3G怎么走,中國到底有沒有這個需要政府還不清楚。” 雷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很明確的說。另外一些專家也認為,對于3G我國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場需求。我國的電信消費結構和發達國家是截然不同的,目前只是處于解決溫飽問題的階段,數據通信收入僅占整個電信業務收入的5。4%,大眾需要的是語音和短信。“中國的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而西歐、北美、韓國、日本等國家的人均GDP都高出中國一個數量級,很難想象人均GDP這么低的國家,對移動多媒體等3G業務需求能有多大。” 此外,我國城鄉電信發展水平的差距很大,農村地區電信水平仍比較落后,全國未通上電話的行政村比例為9。1%,平均來看,目前我國農村電話普及率為11%左右,僅為城市水平的三分之一,而發達國家電話普及率基本超過100%。在達到基本普及的基礎上,這些國家的消費重點應該向數據、視頻、游戲等更多增值業務轉變。即便如此,在除了韓日之外的其它國家,3G的數據業務發展也并不很好。 當然也有不同的看法。“中國的用戶不是沒有需求,而是沒有培養起來。我們很多人的手機都有拍照、上網等功能,但是不大用。”一位供職于某內容提供商的人士說。他建議,運營商應改變思路,從用戶利益出發,改變目前“未定制就扣費”等從短期利益出發的不合理行為。運營商定制手機是將來的大趨勢,運營商向終端廠商定制能支持某些功能的手機,并在業務上給以支持,業務就很容易推廣開來。NTT DoCoMo公司的何顯清也表示,他以前也嘗試用手機上網,但是速度慢,不太穩定。“手機價錢便宜,資費下降,網絡連接速度快且穩定,性能較好,這些是用戶使用數據業務的前提。”他這樣認為。 從技術上來說,3G能夠為數據業務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那么基于平臺上的內容又如何呢?我國現階段已經出現了數量相當多的增值服務提供商,截至2004年6月底,全國累計發放的各類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已經超過11000家。但是由于2G和3G在流量上的差異,雷鳴認為,增值業務必須要到3G才能真正發展。空中網是我國一家內容提供商,其商務拓展部產品市場經理劉書文也認為,雖然很多數據業務在現在的網絡上也能提供,但是受網絡帶寬限制,視頻點播等對速率要求高的業務只有到3G才能完全實現。 “一旦3G上馬,內容提供商提供出內容并不難,現有業務也可以直接移植到3G平臺上去,但要提供出很好的內容卻很難。如果說2G拼的是如何讓內容到達用戶的渠道,未來拼的就是內容的質量和獨特性。”劉書文在接受采訪時說。以空中網為例,目前主要還是圖片、彩鈴、短信等業務,視頻點播業務也有,但主要是供3G測試使用。他認為,數據業務不可能因為3G的上馬而呈現出爆發性的增長,主要還是將現階段的用戶移植過去。 3G對內容提供商的收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中國只有一個渠道,即由兩家移動運營商代收費,而在國外這種收費渠道卻很多,如信用卡收費、通過EBay等網上收費。我國的收費機制如果不能放開,內容提供者無法收回成本,也就失去了提供獨特內容的動力。“內容同質性高,沒有個性化的服務,這就是目前市場競爭的現狀。”劉書文認為。他還預測,目前按流量收費、收取信息費的贏利模式肯定要被按照內容收費的模式取代。 “對3G來說,網絡帶寬本身已經不是瓶頸。” 2005年一季度我國短信發送總量已經達到672。1億條,同比增長了39%。這個數字恐怕是手機剛剛在中國起步的時候,沒有人能夠預料到的。而增值業務內容的開發、成功的商業模式的出現、游戲規則的制定,都要在3G市場放開后才能真正進行。如何利用我國現有的 2。5G、2。75G網絡推廣數據業務,培養用戶需求和一定的用戶規模,為3G的到來作好市場準備,是運營商和內容提供商應該考慮的。 “3G未來是有應用的。互聯網出來之前,我們也不知道互聯網會有什么應用。如果你問一個用戶,我將要上一個什么產品,你會拿它來怎么用,這個用戶一定說不出來。除非他是天才。潛力的應用需要探討。” Frost&Sullivan中國區總經理王煜全說。 專利:需要直面的隱患 大唐移動首席科學家李世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TD-SCDMA從技術上可以說比較成熟了,但商用還不行,知識產權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對專利問題擔憂的不僅僅是李世鶴。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道本表示,對以往企業在專利問題方面的表現很痛心。“我到英國開會,英國稱中國是‘技術克隆’超級大國,比如說DVD。中國的手機市場現在是全球最大的,全世界每三個手機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的,但是這些要支付多少專利費啊!” TD-SCDMA名為中國標準,但根據2003年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的統計報告,整個TD-SCDMA的專利分布情況是諾基亞占32%,愛立信占23%,西門子占11%,大唐僅占7%。 目前TD-SCDMA尚未商用,關于專利的紛爭尚未浮現。一旦正式商用,專利的糾紛將會凸現。在商用前,把專利問題處理清楚,可以減少未來的麻煩。 而中國之所以大力發展中國的3G標準TD-SCDMA,就是為了避免重蹈在2G上給國外廠商交納巨額專利費的覆轍。但如果TD-SCDMA在專利問題上沒有處理好,將為未來的發展埋下隱患。 國家發改委張曉強主任在TD-SCDMA峰會上表示,知識產權問題必須引起各方面重視,某些企業或利益集團憑借壟斷技術的優勢,設置不平等條件,收取不合理的高額費用,獲取超額壟斷利潤,這實際上阻礙了技術的創新與發展,違背了保護知識產權促進科技進步的初衷。而就在此次峰會召開的前兩天,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奚國華在海南博鰲亞洲論壇上也表示,某些跨國公司收取過高的知識產權費用,這會形成壟斷,不利于整個行業發展。 商業模式:3G如何賺錢? “在英國我參加一個理事會,理事們每個人都有一部3G手機。我問他們用不用,他們說送給我,這些3G手機也是別人送給他們的,他們不買。我在英國呆了很長的時間,老百姓很少有3G手機。”李道本談起3G在英國的應用狀態時說,他表示,不明白3G為什么在中國叫得這么響。 以2001年10月1日日本NTT DoCoMo公司推出3G業務為標志,3G逐漸擴展到全球。然而,在近四年時間里,3G業務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直到2004年,全球3G才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以NTT DoCoMo公司為例,截至2003年9月,它的3G用戶還不到100萬戶,而今年這個數字達到了1100萬,使用3G 移動電話的用戶在全部手機用戶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據NTT DoCoMo公司北京事務所副所長何顯清估計,今年年底,日本的3G用戶數可能會超過2G用戶。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2月,全球已有64個WCDMA和18個CDMA20001x EV-DO商用網絡投入運營。在3G應用方面,截至2004年12月,全球3G用戶(包括CDMA2000用戶在內)已經達到了1。59億,占全球移動用戶總數的9。3%,業內一致認為3G的發展形勢趨于好轉。但是,3G在全球的發展經歷了相當長的市場導入期,目前還沒有十分成熟的贏利模式。 雷鳴認為,國外開放的市場是非常值得我國學習的。“國外有推動發展的市場力量,公司都是私營的,由股東決定是否投資一個項目,投錯了會導致自己虧本,一旦經營3G虧本了,公司要向股東負責的。而中國的運營商都是國家的資產,很難做出決定,錢到底要投在哪里。”但是雷鳴也提出,不能盲目對國外經驗采取全盤吸取的態度,從增值業務內容的創造和商業模式上來說,由于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中國就不能照搬國外,只能參考。 “中國的國情和用戶基礎和日本不太一樣,很難說能借鑒日本的什么經驗,”何顯清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雖然日本的移動多媒體業務發展得相當好,但這和日本在上馬3G之前手機用戶使用上網業務比較多有關系,與日本人主要乘坐地鐵、而我國主要乘坐公交出行也有關。”他同時指出,中國手機用戶目前使用的業務以短信這種比較初級的增值業務為主,中國應該考慮結合國家的具體情況,開發豐富而有吸引力的增值業務,為3G業務培養用戶市場。 “國外最大的教訓就是盈利模式搞反了,試圖服務于少數高端階層,用高定價來多賺錢。” 楊培芳對記者說。“新加坡的CDMA就是前車之鑒。服務于高端,用這么少的用戶來支撐這么大的網絡,最終肯定不行。”他指出,中國聯通CDMA發展初期也走了這個路線,在實踐中不得不改變策略。電信產業的一次性成本很高,但網絡一旦建成之后,無論打電話還是不打電話,成本都是一樣的,多增加一個用戶,成本并不增加,邊際成本幾乎是零。因此規模越大,成本越低。電信應該立足于大眾、搶占普通用戶市場,為窮人和富人都服務,這才是贏利之道。
熱心網友
上面樓主不知道在那里拷過來的,很簡單,我們的老百姓是否有必要去接受3G,如果市場不需要的話,就算你發牌了,會令很多3G設計商破產的,就華為公司來說,一年研究3G要花費40個億啊,你想想就明白了
熱心網友
西門子推遲3G手機上市,估計會在今年上市夏新公布3G手機上市時間在2006年馬上就可以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