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在教完高中第五冊第五單元和第一單元后,要我們分別寫一篇作文,要求分別寫一篇關于孔子和李白的作文,要求1000字以上,要有新意,滲透對中國文化的認識,誰能提供范文或提供最新見解?
熱心網友
下面是我寫的,這是我們通選課的期中論文作業孔子頌當布谷鳥的歌聲插上翅膀,春天還會遠嗎?當高山之巔傳來溪流舞動的奔放,生命還會遠嗎?當詩書禮易之聲刺破那半昧的晨暮,叩響我們心中所有的悸動,那彼岸的燈火還會遠嗎?當至圣的每一言,每一語,乘著齊魯的風,駕著晉楚的云,飛向那遠古的悠揚,圣王之治還會遠嗎?那個遙遠的時代,仿佛已歷歷在目,志者的雙腳在漫漫的荒原上踩下一道道足印,圣賢的話語在寂寥的天空中匆匆地流過,誰能追隨你無定的身影,誰又能體會到你內心中角落里那最微妙的語義流轉?突然間,我的眼前站出一個魁梧的身影,他似乎在向我毫不厭煩地訴說,又像是在對我殷切地囑咐,只恨我愚鈍,只恨我懵懂,未曾體會到那言語中的微言大義,只恨天難長地難久,只恨時間太匆匆,孤獨的我眼睜睜看著那身影漸漸地離我遠去。但是那一聲聲一句句仿佛還留在茫茫的楚天云際,任我恣肆地采擷。我知道那是孔圣的召喚,我也樂于隨著那鏗鏘的訓導奔向君子的歸鄉,因為只有那里才是我夢的地方。在這路上我回望著圣賢曾踏過的土地,似乎在泥土的清香中找到了一絲慰藉,一絲欣喜。在這條前行的路上,我心中不住發問:孔子的心中是不是也像我一樣有他自己的那一份向往“遠古”的情懷呢?“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那“先王”的“禮”就是他心中最可珍惜的寄托。他說過“不學禮,無以立”,“禮”是他人生中片刻不曾忘卻的信條;他說過“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禮”是他看待人生看待天命的恒常準則;他說過“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禮”是他政治信仰中的最高追求和達成仁政的不二法門;他說過“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禮”是他全部道德體系中貫穿始終的活的靈魂。為了維護禮的尊嚴,他可以舍棄政治前途,舍棄榮華富貴,看到季氏公然欣賞天子樂舞,憤憤然離開魯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是什么樣的氣節,這是什么樣的骨格。為了維護禮的公平,他忍受著對顏回的思念,忍受著巨大的悲痛,拒絕了旁人厚葬顏回的請求,“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這里又有多大的無奈,多大的痛苦??鬃訌奈匆蛞患旱挠秃脨憾茐亩Y的威嚴?!熬又\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這是怎樣的高潔與剛毅,這又是何等正直的品格??鬃又居诔鍪?,但絕不為名,絕不為利,而是時時刻刻把握著自己人生的尺度?!熬又艘?,行其義也”是他出仕的準則,“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是他對義的詮釋。儒家的思想是出仕的思想,即使不能“達則兼濟天下”,也要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最不濟也要做到“窮則獨善其身”,所以我們看到孔圣的話語中時時刻刻滿載著對天下黎庶的關懷,所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才成為孔子的理想,成為他為之窮盡畢生不懈追求的人生的彼岸??鬃訉ι羁偸菓阎活w坦蕩的心泰然處之。在金錢和地位上,他時時刻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從不會為金錢權勢所迷惑,甚至為了心中的理想他可以忍受饑餓,忍受貧窮,忍受他人的誤解與毀謗。他說過:“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彼€說過:“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笨梢娍鬃有闹兄挥械溃挥辛x,金錢和權勢只是他眼中的一粒塵埃,匆匆飛過,何足道哉。他對生命的態度也是泰然的。所以他才會有“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的生命感悟。在小人的威脅下,他也表現出坦然的作風,齊國的大夫桓魁要殺他,他淡然一笑,“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又是一位道德的倡導者,一位苦口婆心的勸世者。它將交友作為成就道德的終南捷徑,他將“友直,友諒,友多聞”作為擇友的準則,又將誠信作為交友的根基,他說過“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除在交友上,他也認為一切的道德都應該遵守“信”的準則,他說過“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他又說過“信近于義,言可復也”,他還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對自己的評價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這些都反映了孔子對信的追求和內心深處對“誠”的膜拜。孔子無疑還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開創了完全不一樣的教育局面,他發出了“有教無類”的吶喊,他開辟了對平民講學的先河,他開創性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也就使得他的理論具有了多義性,成為萬人皆可效法的不易之學。編撰詩書,考訂禮易,教徒授業,宏法傳道,這些都無不成為在他身后豎起的一座座豐碑。而我眼中的孔子,似乎也在那一句句警訓中固化成我心中的一個概念,或者說是一種追思,一種對“禮”的追思,一種對先王政訓的追思,再或者是一顆對天下人的珍重之心,一份奉獻于天地祭壇上的生命酬饗。我仿佛已經坐在孔圣的面前,感受著他言語中的停頓和呼吸中的急緩,我雖無法與顏淵并駕,無法與子貢齊驅,但我早已將孔子作為心中永遠的老師,一位讓我畢生學習的至圣先師!孔子吾師!孔子吾師!下面是一篇2004年的高考作文:至 圣文廟,是古時的學府。文廟大成殿,是文廟精神的中心。中華各地的文廟大成殿中,當面傲立的,便是中華儒學之始者——孔子。 可以說,任何一個中國人都知道孔子,絕大多數中國人,都崇敬孔子??鬃由安⒎腔首?,但在其以后的時光封號卻一再提高,從“大成至圣先師”直至“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門盛極一時,孔子萬古流芳。儒士注重個人的修養,孔子做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養極高的人??鬃右簧雄E依《禮》,非禮勿行。顏回去世,孔子贊曰:“賢哉,回也?!眱刃臉O推崇他,但依禮反對厚葬。他對諸侯公卿公然欣賞天子樂舞而感到憤怒,他對列國不納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絕對平靜。身處亂世,一老者默對現實,獨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齊般高義,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膽識。“見賢思齊”是他的理論,論語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賢人。”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在做魯相的日子中,其能大展其才,但因國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國。或而謂之游,可此絕非游說之路——諸侯無一納其言。但其在天下紛爭中,為天下奔走,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覺得“禮”已不會富國強兵之時,其卻矢志不諭,東方諸國遍布了他的足跡,中華大地撒滿了他的喟嘆。圣人居于天地間,絕非呼天搶地地狂號,只是留下一片靜默,一片永恒?!暗啦恍校髓醺∮诤!?,靜默中孕含了無窮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傳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貢獻。孔子七十二門生為賢人,另有三個人感其教化??鬃由眢w力行的教學,是無愧于先師的稱號的。他的學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潛心學問,有的能通靈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廟堂。孔子注重文化的傳承,其修《春秋》《詩》雖是為儒家而修,對《詩》的內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無疑將中華的文化傳了下來。否則哪有“關關睢鳩”的千古絕唱?孔子是個文化人。他回望是歷史,低首是現今,遠望是將來。漢代的獨尊儒術使其學術的傳承初見成效;傳至宋代,程朱理學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續揚。一門能傲立千年的學術以其時間之長,內容之豐富,以及能代代相傳不斷創新,證明了它在華夏的生命力,無人可擋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彼木?,他的學說也隨川前行,奔流不止??鬃訛槭?,圣者之圣。紛爭之春,多世之秋,亂世間,圣人傲立。其對自身的感懷,對社會的關注,對文化的貢獻:僅有一項便可傲立于天地,何況全才乎!步入文廟,孔子靜默。一身寬服的他目視遠方,目視將來。“圣人不拘于時”,他自能望見的將來,不知儒士能否長存,但儒學必將仍扎根每個國人心中。個體之圣人,社會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至圣。 下面是一篇高考作文《獨上高樓》的片斷,是寫李白的:是黃沙漫天,北風吹雁中騎驢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為線,以虹為鉤的海上釣鰲客么?是遍訪青山綠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個煙花三月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是歌功頌德,取悅帝王換取高官厚祿;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在朝要高力士脫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間。 于是你注定要孤獨,“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而當我們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間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熱心網友
我想可以列幾個題1,從春秋到盛唐——論孔子與李白的文化貢獻;2,兩座人格高峰的魅力;3,一個褒貶不一的人和一個歷代追捧的人;4,思想的詩和詩的思想5,從故鄉走不出來的人和走得很遠的人……總之,在這兩個人之間,總有一些話題,那就是成文的依據了。
熱心網友
哇,真有人為50斗米而抓刀,這是孔圣人和李詩仙嗤之以鼻的!
熱心網友
將他們兩人比較。
熱心網友
作文讓別人來寫你丟不丟臉??!
熱心網友
自己寫吧
熱心網友
也許沒有人為這顆文學的巨星的隕落而傷心落淚,甚至都沒有人知曉他的死訊,不是一直有這樣一種動人的傳說,李白是因為在安徽馬鞍山長江邊上的采石磯上,喝醉了酒,看到江中的月亮,奮不顧身地跳下江去,為撈月亮而不幸身亡的嗎,直至今日,在采石磯上,還有一處紀念李白投江的景點叫做"捉月臺"呢。
熱心網友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余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左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李白《臨路歌》"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在這首詩的結尾,其實也是一代詩仙生命的結尾,李白又為什么要忍不住發出這種感慨和疑問呢?前一句是想象后人得到了大鵬雖然飛上中天,但終究不幸半途摧折的噩耗以后,互相轉告;后一句則用了一個有名的典故,相傳春秋時期,魯哀公十四年,魯國獵獲了一只麒麟,孔子聽說以后非常傷心,他認為,麒麟是神靈之物,在太平盛世才會出現,而現在正逢亂世,出非其時,而被人抓獲,所以他懷著一種非常沉痛和絕望的心情,把這件事記錄下來以后,就終止了《春秋》的寫作,這就是所謂的"絕筆于獲麟"。不過,現在,孔子早已死了,又有誰能像孔子當年為麒麟之死那樣痛哭流涕地為大鵬的中天夭折而真正的傷心落淚呢?原來,盡管李白深信自己的不幸將引起世人的普遍關注,但是這不過是眾人的惋惜嘆息而已,他所慨嘆的是在當今之世,自己并沒有一個真正的知音,人們常說:"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這正如杜甫在一首詩中總結李白的一生時所說的,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夢李白》)。也許有的人會奇怪,一生放浪形骸、天馬行空的李太白,怎么會在臨終之際,想到了儒家的至圣先知孔老夫子了呢?其實,這并不奇怪,因為在李白的心目中,他是一直把孔子的當做一位偉人來景仰的,在他那赫赫有名的五十九首《古風》詩的第一首"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中,就儼然是一個"當今之世,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誰"(孟子語)的儒者境界,而在這首《古風》詩的最后,他又寫道:"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這里的"刪述六經"而"輝映千春",既是李白對孔老夫子的崇高評價,也是自己當年個人的奮斗目標,他正是希望自己的所作所為,到頭來能像孔子一樣,在結束一生的事業,"絕筆"之后,成為人們眼中的"圣人"呀。所以當他真的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回過頭來反思自己的一生時,發現不但沒有完成當初"刪述六經"的宏愿,成就豐功傳績,甚至連一個真正的知音都沒有,內心的悲涼當然也是無人能夠理解的?! ≡谶@首詩的一頭一尾出現的兩個形象,完全證明了李白一生的報負與志向,一個是展翅高飛、"扶搖直上"的大鵬,一個是刪述六經、"輝映千春"的孔子,分別是浪漫世界和現實生活中登峰造極的杰出代表。從李白的這首絕筆之作來看,也完全證明了李白是一個在根本上把現實與浪漫結合在一起的社會人,只不過,他希望以浪漫的、非一般的方式,完成改善現狀、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理想而已。雖然李白在臨終時,是懷著一腔壯志未酬的悲憤,離開這個他為之頑強奮斗了一生的世界的,但是,他的心血與付出并沒有白費,盡管在當時,也許沒有人為這顆文學的巨星的隕落而傷心落淚,甚至都沒有人知曉他的死訊,不是一直有這樣一種動人的傳說,李白是因為在安徽馬鞍山長江邊上的采石磯上,喝醉了酒,看到江中的月亮,奮不顧身地跳下江去,為撈月亮而不幸身亡的嗎,直至今日,在采石磯上,還有一處紀念李白投江的景點叫做"捉月臺"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大浪淘沙般的過濾,李白那種積極浪漫的情懷、傲視權貴的氣節、為理想獻身的精神,特別是近千首反映了他一生追求和表達人世間種種審美感受的激情詩篇,早已成為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遺產之一,甚至走向了世界。李白的浪漫精神及其用浪漫手法寫就的華彩樂章,早已成為不朽。從這一點來說,李白確實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因為,他曾經把自己想像為一只永不服輸的大鵬鳥,而這只大鵬鳥也已經永遠活在所有熱愛生活,向往自由的人們心中,伴隨著他們,一起奔向更美好的生活的彼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李白確實已經"垂輝映千春"了。。
熱心網友
你以為讀書是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