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編高二語文;梅雨之夕----施蟄存---讀后感600多字。救命。
熱心網友
讀施蟄存的《梅雨之夕》有感《梅雨之夕》是最能體現施蟄存運用精神分析學說的篇章之一。《梅雨之夕》不僅具有新感覺派的一般特點,比如善于寫人的獨特感覺,而且竭力闡發人的潛意識。再加上這部小說文筆舒展,格調清新,艷而不俗,從而成為吸引眾多讀者的名作。 《梅雨之夕》幾乎沒有情節。小說采用第一人稱,僅僅記敘了一位下班回家的已婚男子,在一個梅雨涼涼的黃昏,撐著傘步行回家的途中,邂逅一位無雨具的美麗少女,主動上前護送她回去的一段心靈歷程。正如作者本人所說,“是描寫一種心理過程的。”但是在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作者以嫻熟的文字表現技巧,層層剖析了已婚男子流動著的心理意識:恍惚迷離、朦朧隱約、似有似無、似真似幻……。從而把讀者帶進了主人公那豐富多彩而又微妙曲折的內心世界。 遇到沒有雨具的少女后,主人公首先怦然心動:“我開始注意她的美麗了。美有許多方面……而這個雨中的少女,我事后覺得她是全適合這幾端的。”這時,“我”做出了一個莫名其妙的舉動,舉著傘“我也便退進在屋檐下。”為什么?“我”很坦然:“面前有著一個美的對象”。這是因為我出于對美的欣賞而不自覺地留下了,這時“我回家去”的主流意識逐漸淡化,而“少女”意識、“賞美”意識則上升成主導層面。 接著,“我”躍躍欲試。雨仍下個不停,而少女身上已被淋濕了。我想到自己有傘,渴望“如中古時期驍勇的武士似地把傘當作盾牌,擋著撲面襲來的雨”。“隨即有一種男子的勇氣升上來,我要求報復”。于是,奉行“現實原則”的“自我”就大方坦然地面對少女,提出了幫助的請求,也得到了少女的首肯。 隨后,得償所愿的“我”和少女共撐一把傘,開始想入非非。在這里作者刻畫了“我”的深沉意識活動以及意識深處的“本我”與“自我”的斗爭。”“我忽然之間覺得很舒適,呼吸也更通暢了”。“超我”的勝利使我擺脫了對少女的親昵感,拉開了距離,并進而產生解放、寬松之感。這既反襯了他與少女接觸產生性愛的潛意識時的緊張感,也表現中國傳統道德的壓力是巨大的。 在最后的悵然若失階段,主人公因少女的離去而十分懊惱地收攏雨傘,“怨懟”老天爺“不再下半個小時的雨”。主人公仍然頻繁地往返于意識與潛意識之中。 《梅雨之夕》細致入微而又真實的描述了主人公邂逅少女后的全部心理流程,尤其注重對潛意識心理的展示。借助它,作者深刻地剖析了人物豐富多彩而又微妙曲折的內心世界。在所謂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沖突中,作者融進了中國傳統的儒家規范:“發乎情止乎禮”。這種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得這篇小說既較好地體現了弗氏學說,又不違背中國人的生活邏輯,具有積極的意義。而該文清新的寫實文風,優雅的散文筆致,更讓小說產生了令人悠然心會的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