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
熱心網友
“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但唐宋文人詩詞對這種手法的運用卻更為嫻熟、精到與豐富,而此詞則又是其 中的獨出機杼、尤耐尋味者。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深于情、專于情的女子。 其芳心早以有所屬,但心上人卻與她天各一方,別多會少。“我住長江頭”二 句便揭示她們之間的地理距離,言外頗有憾恨之意。接著,“日日思君不見君 句則將這種憾恨之意和盤托出,令人想見女主人公徒自佇立江頭,翹首企盼的 怨望情態。“共飲長江水”句復作自我慰解:兩地情思,一水相牽;既然同飲 長江之水,自必心息相通。跌宕之間,深情畢見。“
熱心網友
楚城 陸游 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 鑒賞淳熙五年(1178)正月,孝宗召陸游東歸。二月,陸游離成都,順長江東下,五月初到達歸州,作《楚城》及《屈平廟》等詩。據他所寫的《入蜀記》,楚城在長江之南的“山谷間”,與歸州(姊歸)城及其東南五里的屈原祠隔江相望;而江中“灘聲”’“常如暴風雨至”。題為“楚城”,而只用第一句寫“楚城”;第二句和三四句,則分別寫“屈原祠”和江中“灘聲”。構思謀篇,新穎創辟。 “江上荒城猿鳥悲”,先點明“城”在“江上”,并用“荒”和“悲”定了全詩的基調?!俺恰奔础俺醭恰薄俺挤庥诖恕?,是楚國的發樣地。楚國強盛之時,它必不荒涼;如今競成“荒城”,就不能不使人“悲”!接下去,作者就用了一個“悲”字,但妙在不說人“悲”,而說“猿鳥悲”,用了擬人法和側面烘托法?!霸厨B”何嘗懂得人世的盛衰?說“猿鳥”尚且為“楚城”之“荒”而感到悲哀,則憑吊者之悲哀更可想見?!敖稀倍?,在本句中點明“楚城”的位置,在全詩中則為第二句的“隔江”和第四句的“灘聲”提供根據,確切不可移易。在第二句,詩人并沒有直接回答“楚城”為什么“荒”,卻用“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句進一步確定“楚城”的地理位置,但不僅如此。屈原輔佐楚懷王,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卻遭讒去職。懷王違反屈原聯齊抗秦的主張,使楚陷于孤立,為秦惠王所敗。此后,懷王又不聽屈原的勸告,應秦昭王之約入秦,披扣留,死在國。楚頃襄王繼立,信賴權奸,放逐屈原,繼續執行親秦政策,國事日益混亂,秦兵侵凌不已。屈原目睹祖國迫近危亡,悲憤憂郁,自投汨羅江而死。至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楚國終為秦國所滅。明乎此,就不難理解:因為楚國的命運與屈原的遭遇密不可分,詩人一見“楚城”的荒蕪,就想到了屈原的遭遇。 “江上荒城,——猿鳥悲!”從語氣看,這是慨嘆;就文勢說,這是頓筆。楚城如此荒涼,連猿鳥都為之悲傷,而楚城的隔江,便是屈原的祠廟啊!這無限感慨中又蘊蓄了多少說不出、說不盡處。兩句詩,欲吐又吞,低回詠嘆,吊古傷今,余意無窮。三四兩句,仍然是再伸前說。一三兩句,只用“便是”結合“江上荒城”與“屈原祠”,接下去似應伸說那二者之間的關系。然而這樣寫,其意便淺,所以詩人別出心裁,照應著第一句的“江上”與第二句的“隔江”去寫“灘聲”。從屈原那時到現在,時間已過了一千五百年,除了江上的“灘聲”仍象一千五百年前那樣“常如暴風雨至”(《入蜀記》)而外,人間萬事都不似舊時。“灘聲”依舊響徹“楚城”,而“楚城”已不似舊時;“灘聲”依舊響徹歸州,而歸州亦已不似舊時。陵變谷移,城荒猿啼,一切的一切,都不似舊時啊!詩人在此以少總多,納“楚城”和“屈原祠”于“灘聲”之中,并以“灘聲”的“似舊”反襯人間萬事的非舊,而“楚城”之所以“荒”、“猿鳥”之所以“悲”、屈原之所以被后人修祠紀念,以及詩人撫今思昔、吊古傷今的無限情意,許多不便說、說不盡處,都蘊蓄于慨嘆和停頓之中,令人尋味無窮。全詩也就到此結束,不再“伸說”,也無須“伸說”。這首七絕,在運用反襯手法上也有獨創性。第一句寫楚城在‘江上”,第二句寫屈原詞在“隔江”,從而以兩個“江”字出響徹兩岸的“灘聲”,使四句詩形成了天衣無縫的整體。江水流怨,灘聲吐恨,那流經楚城與屈原祠之間、閱盡楚國興亡和人世巨變的江水及其“常如暴風雨至”的“灘聲”,是為屈原傾吐怨憤之情呢,還是為南宋時期與屈原有類似遭遇的一切愛國志士傾吐怨憤之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