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批量生產”原來是用在人類物質生產上的,其特征有:復制性、高效性、可重復性。在物質生產上它代表了文明進步,但在文學藝術上,它的出現與所謂的“后現代”社會到來不無關系,藝術家故意用背離傳統的表達方式表達自己獨有的個性。但國內連現代化都未全部實現,在精神領域肆意地“批量生產”是泯滅個性,文化衰落的征兆。套用本雅明談攝影藝術的話“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何為靈光?那是一心一意無比虔誠地從事藝術創作,歷經時間的消磨而呈現出人的內在精神風貌,而如今我們只需一摁快門影像就自然形成,沒有了如同儀式般從事藝術的恭敬心,靈光在作品里消逝殆盡;類似的,現在的文學創作只要“復制粘貼”,然后開動印刷機就可以了,實在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可悲。對那些“作家”來說,是對自己事業的褻瀆,對讀者的不負責任。
熱心網友
是一種功利思想在作祟吧,農業的增產會讓我們欣喜,工業的增產會帶來一定的效益。那么,文學的增產呢?怕只有對現代功利主義籠罩的文學世界一種無奈的嘆息吧!文學作品不同與稻谷,是作家一種思想的傳達,試想,一個一年寫無數篇“長篇”的作家如何可以精雕細琢他的每一段文字?作品“批量生產”的背后,將是文學的悲哀,文化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