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幫我提供一些有關“酒”的歷代文學作品!詩、詞、曲、賦、文、典故、傳說都可以!誰能幫我提供一些有關“酒”的歷代文學作品!詩、詞、曲、賦、文、典故、傳說都可以!
熱心網友
酒的歷史,與文學一樣源遠流長,甚至于更久遠。江統《酒誥》云:“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云儀狄,一曰杜康。”對于這三種說法,歷代學者各持己見,莫衷一是。認為酒源于黃帝者,引時珍《本草綱目》說:“然《本草》已著酒名,《素問》亦有酒漿,則酒自黃帝始,非儀狄也。”認為酒源于儀狄者,引《戰國策·魏策》說:“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而認為酒源于杜康者,則引許慎《說文》云:“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但不論怎樣說,有一點誰也不能否認,那便是酒的產生,至遲在夏代初期。 《史記》中有關酒的記載,最早是說:“帝太康時,羲和緬淫,廢時亂日。”《尚書·胤征》也道:“羲和廢厥職,酒荒于劂邑。”再者是紂:“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最終“以酒而亡其國”。到了周代,握發吐哺、禮賢下士的周公旦,有鑒于此,于是作了一篇《酒誥》,說:“民之喪德,君之喪邦,皆由于酒。”(見蔡沈注)告誡國人,莫以沉湎為樂。然而,公侯卿大夫們似乎并不聽他的話,在西周以及春秋前期產生的《詩三百》中,就有許多篇章涉及到酒。“朋酒以饗,曰殺羔羊。”(七月)“既醉以酒,爾肴既將。”(既醉),而且那個時侯的人,不但喜歡喝酒,還“酌以大斗,以祈黃奇。” 二。 文學的發展,最先是語言的產生,繼而有了神話與歌謠,再后來發明了文字,這才有了今天所謂的文學。“杭育杭育派”(魯迅語)雖則可算文學的鼻祖了,但與我們研究文學究竟關系不大;便是傳說中黃帝時期的歌謠,如“斷竹,續竹,飛土,逐肉。”一類,也大可摒棄于文學研究之外。故而我們講到文學,只能從文字的產生開始談起。 《淮南子》中載有黃帝史官“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神哭”的一段話,但他造的字是個什么樣子,時至今日我們無從看到,自然不能確信其有。所以《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類,是有是無,還要商榷。倒是《連山》、《歸藏》兩書,或許果有,因為后來的《周易》,不但有了卦符,并且有了卜辭,雖說飽含文采的“十翼”,后人一直推許為孔大圣人的杰作,但有一點應該明白,就是商代的末期,文字才基本定型,而商代以前的文字,根本就是雛形,根據考古發現的甲骨文來看,也證明了這一點。 《史記》涉及文學的最先一段記敘,是這樣說的:“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于甘之野,將戰,作《甘誓》。”《尚書·甘誓》也說:“啟與有扈氏戰于甘之野,作《甘誓》。”綜上所述,這些記載是不足為憑的,夏代或且有過涂鴉式的鬼畫符罷,但不能算文字,至少不能算作成熟的文字。所以我說酒的歷史,要比文學更久遠。 三。 對于酒與文學的起源,有個大致的了解之后,我們來看一下文人與酒結下的不解之緣。春秋時的孔子,他仿佛也是飲酒的,王充在《論衡·語增》中道:“文王飲酒千鐘,孔子百觚。”他的學生冉伯牛,也有此嗜好,加以“醉后房勞”(見《景岳全書·癘風》),才得了個麻瘋病,以致孔夫子不勝慨嘆:“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戰國時的屈原,自詡為“眾人皆醉我獨醒”,他卻不知,正是因為他的不愛喝酒,才落得個“懷瑾握玉兮”(懷沙),“葬于江魚之腹中”,的下場。這話是孔融在《與曹操論酒禁書》中說的:“屈原不馕釃曹,取困于楚。” 四。 秦漢時候,先是酈食其以喝酒著名,號稱“簡陽酒徒”,然而這個被司馬遷譽為“好讀書”的酈生,在文學上并無什么建樹。 倒是后來的揚雄,結結巴巴的,連話都說不好,然而誰會想到,他竟寫出《法言》、《太玄》這的傳世大作。也是這個人,寫了第一篇《酒賦》。不過,“腹大如壺,盡日盛酒”的揚雄,并沒有多少銀子用來買酒,而是靠著“時有好事者,載酒肴,從游學。”(《漢書·揚雄傳》),來滿足自己的酒癮。 五。 逮及魏晉,由于文人嗜酒成風,酒的文學也就應運而生。先是曹阿瞞“對酒當歌”,嗟嘆“人生幾何”?,繼而是北海相孔融,發“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可以無憂矣。”之嘆。(《三國志·魏書·孔融傳》) 再往后,是劉伶、阮籍之輩,“兀然而醉,豁然而醒”,渾然“不覺寒暑之切骨,利欲之感情。”阮步兵借酒裝瘋,痛哭長嘯,已算過份了罷,然而,“鄰家少婦有美色,當壚沽酒,籍嘗詣飲,醉,便臥其側。”(《晉書·阮籍傳》)害得人家丈夫提心吊膽的,生怕沾了他老婆的便宜。 再如劉伶,喝酒的時候,總要身后跟個人,并且荷鋤,囑之曰:“死便埋我。”可謂曠達。但醉后,往往喜歡脫光了衣服跳舞。“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渾衣,諸君何為入我帳中?’”你說好笑不好笑。這兩人,在酒文學史上很是寫了一筆,前者有多首《飲酒詩》,后者有篇名作《酒德頌》。 然而,喝酒喝到最高境界的,當首推陶靖節,他雖自云:“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五柳先生傳》),但時常一付“引壺觖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歸去來辭》)的模樣,叫人一讀到他的詩,便在心中勾畫他那仙風道骨般的神氣。 六。 唐宋以后,酒文學在李白、蘇軾等人手中發揚光大。李白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但凡他的詩篇,無論老幼婦孺,少有不會背上兩句的,諸如“自古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等等。不過,這個李白的命運,很有些叫人感嘆,據《舊唐書·李白傳》記載,他“嘗沉醉于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由是斥去,浪跡江湖,終日沉飲”,后來“竟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新唐書·李白傳》)難怪宋代的朱肱在《北山酒經》里說:酒者“雖可忘憂,然能作疾。”此語誠不我欺。 除卻李白,唐代還有個大文豪喜愛飲酒,自稱“醉吟先生”,“朝亦獨醉歌,暮亦獨醉睡”,所幸者,樊素輕歌,小蠻曼舞,美酒佳人,樂而忘蜀。而博學多才、身通數藝的蘇軾,雖則高聲吟誦“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他“終日飲酒,不過五合。”酒量其實差勁得很。不過,話說回來,他對于釀酒卻有一番研究,寫有《東坡酒經》一卷,然而看過的人不多。 七。 明清以來,酒風漸衰,好飲酒而又才高八斗的文人,也就更少了。唯有吳趼人,“縱酒自放,每獨酌大醉。”忽一日,他對朋友道:”吾殆將死乎?吾向飲汾酒,淡淡有味,今晨飲,頓覺棘喉刺舌,何也?吾祿不永矣。”果不其然,他回家后,便死掉了。 民國有個胡山源先生,感于好友菩生和惠卿相繼貪杯醉死,于是翻遍經史,閱盡子集,輯錄古今關于酒的文獻,編而成冊,取名曰《古今酒事》,并在扉頁題了八個字:“埋愁無地,倚醉有緣。”算作對友人的祭奠。我寫這篇東西,可說受了他的啟發,本人亦愛飲酒,覺得同為酒友,當知懷抱,所以寫《酒與文學》,慰他亦慰我。 現代作家,喝酒上癮的,譬如郁達夫,據說他寫東西時,總是一手把杯,一手執筆,飲了又寫,寫了又飲,好不暢快。魯迅先生大概是不嗜酒的,但他筆下的人物,象孔已己,便是十足的酒鬼。還有緯甫、連殳等人,也是愛極了這杯中之物的。 酒的制度(一) 酒的制度(二) 酒的典故--酒池肉林 酒的典故--鴻門宴 酒的典故--煮酒論英雄 酒的典故--杯酒釋兵權 酒與古代文人 毛澤東吃辣子比喝酒 邱吉爾酒探斯大林 女王戀情對酒獨鐘 獨特的飲酒方式 酒之起源 酒的歷史 中國酒政 飲酒習俗 名人與酒 藝術與酒 酒的品評 酒之最 國內外酒節 源遠流長的中國酒文化 詩中酒聯 名著中的酒聯 以酒思友 酒話古今 酒的禮俗 酒令 古代名人與酒 酒俗之勸酒一說 酒之最 酒的題詞 中秋節與酒 廖沫沙題詞 中華酒樓 中國酒文化中的禮與德 陳伍榮題詞 末代皇帝之弟溥杰題詞 店館酒聯 美妙的中秋飲酒詠月聯 洋酒知識 。
熱心網友
你直接去百度輸入酒文化很巧我也在查,查到再跟你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