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里海虎和伊朗獅是同一級別的。我們可以根據以下幾點算出是誰更強1古羅馬記載里海虎和非洲獅決斗,全部是老虎勝,足以證明里海虎比伊朗獅體型大。2 而據記載,伊朗獅身材較小,由于分布地較北,所以體毛較長,精力比非洲獅更旺盛也更兇猛。因而才會發生激烈戰斗。3 再來看看獅子老虎誰更厲害 的正式記載  老虎選擇西伯利亞虎為代表,有時提一提孟加拉虎、華南虎;獅子以非洲獅為代表。   1、先比較體形和重量。   西伯利亞虎在老虎中體形最大,也比非洲獅略大。資料記載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是前蘇聯中亞共和國獵取的雄性西伯利亞虎,體長5米(不計尾巴)、體重760千克,是普通西伯利亞虎或非洲獅的兩倍。   孟加拉虎次之,和非洲獅相差不大。華南虎略小,但性情最暴烈。   2、再比較捕食技巧和在食物鏈中的地位。   西伯利亞虎在所有貓科動物中捕食技巧最高,這是因為其棲息地高寒惡劣,野獸稀少,無法承受捕食失敗。西伯利亞虎在當地食物鏈中無可爭議處于頂點,其獵物包括所有食草獸和食肉獸,大型且性情暴烈的食草獸如:馬鹿、亞洲野豬;食肉獸如:亞洲棕熊、豹、亞洲黑熊、狼、猞猁、獾、狐。由于豹與虎食物相同,所以在虎的領地絕不允許豹的存在,因此捕食豹的幾率很小,但有資料顯示西伯利亞虎的糞便中發現過豹的毛發。亞洲棕熊盡管體形龐大也不是東北虎對手,雄性棕熊被虎偷襲的記載很多。而黑熊更不行了,在冬季冬眠的黑熊經常被虎從洞中挖出甚至沒有機會抵抗。在北亞,狼群個體數量少,一般不超過7只,因此只能躲避虎。當然有很多傳聞雄性野豬戰勝西伯利亞虎,不過野豬是防御方,不被捕殺就是勝利,能擊斃西伯利亞虎的記載太少。而且受傷致死的虎一般是老年、殘疾虎(缺犬齒)或年青幼虎,無法捕食其它野獸,才不得不攻擊戰斗力很強的雄野豬。由于西伯利亞虎與人類生活區較遠,所以西伯利亞虎對人類一般主動避讓,不去招惹陌生的東西。   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棲息地野獸相對豐富而與人類重疊,因此其捕食成功率不如西伯利亞虎,但是對人類危險最大。與人類斗爭經驗最豐富的是華南虎。華南虎是中國獨有,與國人奮斗2000年,對如何攻擊和躲避技巧最豐富,處境也最危險。1950~1960年代中國大規模捕殺華南虎,現在是比大熊貓還瀕危且珍貴的物種。殺人最多的記錄保持者是在印度的孟加拉虎,與印度人素質和當地環境有關。在當地食肉獸中豺對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構成威脅,豺體型、攻擊力不如狼,但群體數量比狼群更多且堅韌,又沒有種族之分,不同豺群會配合攻擊虎豹。在印度曾有一20只豺的豺群攻擊一只成年雌性孟加拉虎,虎在第一次對抗中殺豺7只,傷6只,摧毀豺群的進攻力。但是殘余豺群立刻召喚鄰近領地的另一支豺群26只加入對虎的攻擊,虎在第二次抵抗中殺4只、傷2只后,開始逃跑。豺群追擊40千米,第三支小豺群加入堵截,最后近40只豺捕殺這只孟加拉虎。虎被吃掉一半,在最后戰場又有7只豺被殺。中國也有傳說豺是虎的克星。   非洲獅捕食能力很差,只能依靠群體伏擊,只有在旱季走投無路時才攻擊非洲象、犀牛、野牛,一般10只以上非洲獅一擁而上分割象群,由母獅在大象、野牛背后襲擾,雄獅正面攻擊。雄獅單挑的幾乎沒有。單獨非洲獅無力生存,被獅群驅逐的老年雄獅一般被鬣狗群捕殺或被三色豺捕殺。鬣狗群是報復,三色豺是謀殺,戰術很象亞洲豺。傷人最多的非洲獅是19世紀烏干達修建鐵路時的食人獅群,此獅群共捕殺100多名工人,最后被消滅,只留下兩只哺乳期的幼獅被送到動物園。   3、比較齒、爪等硬件。   犬齒大小、頜骨硬度相差無幾,爪的尖銳度相當。但是有學者推崇虎的爆發力,在北京動物園獅虎山獸舍的水泥地面上有一道被東北虎抓裂的裂痕。剝掉皮的獅虎驚人的相似,基本無法區分。從解剖中發現,老虎心臟容量大于非洲獅。   4、自然界中獅虎相遇的結果。   西伯利亞虎以西伯利亞為基地足跡遍布歐亞大陸直至南亞次大陸,發展為孟加拉虎亞種、高加索虎亞種和華南虎亞種,只有大海阻止其進入美洲。部分個體橫渡大海進入印尼群島,發展為蘇門達臘虎亞種。從極寒到極熱顯示頑強的適應力,虎是單獨活動,只有繁殖期雌雄才有幾天相聚,由雌虎獨立撫養幼崽。說明虎的生存能力強于非洲獅。   非洲獅從非洲大陸北上進入阿拉伯半島又進入南亞次大陸。歷史上在印度發生過獅虎的競爭,雖然沒有留下文字記載,但是獅子退讓到印度西北一隅(稱亞洲獅),而孟加拉虎遍布南亞、東南亞是最終結果。 從上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年的激烈斗爭,應該是里海虎最終獲勝,但是戰斗一定相當激烈,并且里海虎也有死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