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的原因 過程結果是什么?它與歐佩克組織的關系是什么?

熱心網友

原因:埃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為收復失地,報仇雪恨過程:戰爭進程大體分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10月6日至9日),埃敘軍隊獲得初期勝利。10月6日是穆斯林的齋月節,又是猶太教的贖罪日。齋月節里,阿拉伯人白天不吃飯, 縮短工作時間,減少活動。所以,以色列認為,阿拉伯國家決不會在著一天發起進攻。贖罪日是猶太人的絕對休息日,從日出至日落,不吃、不喝、不吸煙、不廣播。大多數官兵都留在營中,前沿士兵很少。埃、敘就選擇了這一天突襲。在西線,埃軍出動了200多架飛機,從東路轟炸和襲擊以軍在西奈半島的前線指揮部、 炮兵陣地、部隊集結地、防空導彈系統、通信雷達設施和機構等重要軍事目標。同時,埃軍隱蔽在運河西岸沙壘后的2000門榴彈炮和重型迫擊炮,也向巴列夫防線的前沿工事和后方目標發起攻擊,有效地壓制了以軍火力。埃軍的計劃是首先強攻蘇伊士運河,突破“巴列夫”防線,控制運河東岸15—20公里 的地區;第二步攻占米特拉山口、克迪山口和哈特米亞山口一線,保障運河東岸前沿陣地的安全,然后,視情況向縱深發展。為此,埃軍在蘇伊士運河兩岸集結2個軍團共9個師的兵力約12萬人。北翼為第二軍團共5個師,是戰役主攻方向,南翼為第3軍團共4個師。戰斗開始后,埃軍地面部隊約8000人在飛機、防空軍的掩護下,乘水陸裝甲車和橡皮舟從坎塔納、伊斯梅利亞、德維斯瓦、沙盧法和蘇伊士城同時強渡運河。登岸之后,迅速在堤上開辟通道、攀登河堤,摧毀以軍前沿火力點,同時,用爆破筒在東渡堤以軍鐵絲網和地雷區中開辟通道。埃及工兵用高壓水龍頭沖刷以軍沿河岸修建的沙堤,僅用9小時,就在沙堤上打開了60多個缺口,架設10座浮橋和50個門橋渡場。在戰斗打響后的24小時,埃軍10萬人和1020輛坦克以及1。35萬部車輛通過運河。緊接著,埃軍向兩翼展開,著手消滅各據點的以軍,攻占以軍前沿據點15個,粉碎了以軍前沿坦克的反沖擊。兩翼用穩步平推的辦法 向以軍防御縱使攻擊。不到三天,埃軍控制了運河東岸10至15公里地區。為配合正面作戰,埃軍傘兵和突擊分隊乘直升機在西奈半島縱深地區大規模降落,破壞敵軍交通、通訊和補給。海軍為牽制以軍,封鎖蒂朗海峽和曼德海峽,封鎖亞喀巴灣和紅海出口,并在沙伊沙姆赫地區進行海上登陸作戰,襲擊以軍。當埃軍在西線發起攻擊的同時,北線的敘利亞軍隊也于6日14時向戈蘭高地發起猛攻。 敘軍出動100架飛機襲擊以軍指揮所等重要軍事目標。敘軍的1500門大炮也開始炮擊戈蘭高 地上的以軍陣地。敘軍第一梯隊三個師,1000多輛坦克,在空軍和地空導彈部隊的掩護下分三路向以軍陣地發起進攻。北路敘軍進緩丈 、馬薩達等地。帶路由于遭到以軍的阻擊,推進慢。中路和南路是敘軍攻擊的重點。中路敘軍第9步兵師很快就突破了以軍188裝甲旅的防線,攻占了艾哈邁里亞。以軍退守庫奈特拉待援。敘軍雖出動了二線坦克,利用夜間頻頻發動進攻,但以軍也調集了大批坦克向敘軍發動反沖擊,雙方1500輛坦克在狹長的平原上激戰了近48小時,以軍188裝甲旅幾乎被全殲,僅剩10余輛坦克。7日晨,敘軍突破1967年停火線約75公里,進到敘以邊境太巴列湖附近。以軍在倉促應戰之時,逐漸看到敘軍的許多弱點。于是 ,以軍決定集中兵力對付北線敘利亞軍隊,以扭轉戰局。至11日,北線以軍主力劇增至92 個旅,約10萬人。第二階段(10月10日至15日),埃軍進攻受挫,以軍實施反攻 埃軍初戰得勝,占領了運河東岸的部分地區,達到了預期目的。所以,從10日起,埃軍在西奈半島停止了進攻,著手調整部署鞏固陣地。這給以軍提供了喘息之機,以軍利用這一短暫的間隙集中兵力,實先北線后西線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10月10日,以軍在北線集中了15個旅和1000輛坦克,在飛機的掩護下,突破敘軍防御陣地后,又采取正面突擊同迂回包圍相結合的戰術,分三路向敘軍反擊。以軍進攻的重點是戈蘭高地中北部地區,而南部地區僅派少數兵力牽制。很快突破了敘軍防線,解除了庫奈特拉之圍。11日,以軍繼續向戈蘭高地增兵,總計達22個旅,近10萬人。以軍集中坦克 500輛,沿不同的路線,向大馬士革方向快速前進。12日,以軍越過1967年的停火線,深入敘利亞境內30公里左右,敘利亞的步兵和防空軍則撤至首都大馬士革等重要城市地區。沿公路兩側建立防御陣地,阻止以軍向大馬士革的進攻。以軍在北線掌握主動后,隨即將作戰重點移至西奈半島,使西奈戰線從原來的4個旅增 至3個師12 個旅,并向西奈調去了大批飛機和坦克。當以軍在北線反擊時,埃軍為增援敘利亞決定向以軍發起進攻。10月14日6時,埃軍出動80架飛機、200門火炮對以軍第二線陣地進行了90多分鐘的火 力準備,隨后,以裝甲師、機械化師1000多輛坦克向以軍發起進攻,雙方在運河東岸展開 了一次大規模的坦克會戰。埃軍兵分三路,向哈特米亞、吉迪和米特拉山口的以軍發起進 攻,這是埃軍第一次脫離防空網和反坦克防御系統進行的運動戰。以軍對埃軍的進攻有了準備,集中三個師利用山埡口兩側的有利地形進行步、坦、炮協同作戰,并出動了飛機支 援。以軍共投入了坦克約800輛,經過數小時的激戰,以軍損失坦克50輛,埃軍則損失了2 00輛,被迫退回進攻出發陣地。第三階段(10月15日至24日),西線以軍向埃軍發動進攻,北線以敘兩進對恃。10月16日,以軍三個旅群向埃發動進攻,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坦克戰和炮戰。同時,以軍根據美國偵察衛星提供的在大苦湖地區的埃軍第2、3軍團結合部有30公里的間隙的情報 ,抓住埃軍運河西岸兵力空虛之有利時機,從結合部突入運河西岸,建立了橋頭陣地,摧毀了埃軍幾個防空導彈陣地,并迅速組織了5個旅的兵力,在空軍的支援下,源源不斷地度過運河。對于以軍突入運河西岸的作戰行動,埃軍誤認為是小股以軍的騷擾活動,未引起重視,以致以軍摧毀了埃軍的大量防空導彈陣地,以空軍得以在運河西岸進行輪番轟炸。 18日,突入西岸的以軍大舉進攻埃軍陣地,到19日晚,以軍在西岸的部隊達到了4個坦克旅 、1個機械化旅和1個傘兵旅。突入運河西岸的以軍在取得主動權后,又不斷襲擊公路、鐵路和運河沿岸地區,以切斷埃軍2、3軍團的退路。此時,東岸以軍也配合發動攻勢,使第3軍團腹背受敵。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338號決議案》,呼吁埃、以雙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都表示接 受停火,但以軍的進攻卻沒有停止。同時,以軍向北推進,企圖攻占伊斯梅利亞,包圍埃及第2軍團,但未能成功,以軍又集中兵力,回師南下,迂回包圍第3軍團。23日凌晨,以軍沙龍旅,依靠夜間偷運過河的人員和物補給,向阿塔卡地區發動猛攻,當日晚,以軍占領找士城郊外的隊統 ,切斷了蘇伊士城西南和南面第3軍團部隊的聯系,基本完成了對埃軍第3軍團大部分部隊的包圍。24日,雙方實現停火。在北線,敘、以雙方在第二階段末期形成對峙后,以軍于10月22日出動1個傘兵旅,奪取了敘軍在戈蘭高地的最后一個陣地老山頭。敘軍隨后發動多次反擊,收復了一些失地, 但成效不大,雙方仍處于對峙狀態。24日,敘以宣布正式停火。結果:這場戰爭歷時18天,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約110萬人,坦克5500多輛,作戰飛機1500多架。戰爭結果,阿拉伯國家死亡約2萬余人,被擊毀坦克2000余輛,損失飛機約400架;以色列軍隊死亡5000多人,損失坦克1000多輛,飛機200架。雙方戰爭消耗在50億美圓以上。通過這次戰爭,埃軍收復運河東岸縱深10—15公里,南北長192公里的土地, 面積為3000多平方公里。以色列新占運河西岸埃及領土1900余平方公里和敘利亞戈蘭高地以東440平方公里的領土。與歐佩克的關系: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歐佩克為制裁西方,聯手削減石油出口量。國際油價從每桶3美元漲到12美元。石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國家的經濟衰退,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下降了4。7%,歐洲增長下降2。5%,日本則下降了7%。 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