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出生到十個月都是一個人睡小床,夏天到了,怕空調直對小床吹,就把他和我們一起睡,現在說什么也不肯睡小床了
熱心網友
大大再說吧,我家寶寶能獨自睡大床,但半夜會找媽媽.
熱心網友
應該慢慢訓練,例如陪他睡覺后才離開。
熱心網友
孩子還很小啊,這時的他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等孩子大大再說分床的事情吧我前一陣碰到一個育嬰專家,她的孩子已經10歲了,一直跟著她一起睡,直到今年暑假去參加了一個夏令營后,才開始自己獨自睡覺的,別著急,你家孩子還小呢!!
熱心網友
充當小小“第三者”心理依據何在 對很多寶寶來說,讓他們自己單獨睡,如同又一次“斷奶”,這意味著與大人分離,心里頓時失去了依靠。 沒有安全感:3歲前的寶寶希望隨時能看到父母,聽到父母和自己說話或與自己嬉戲。爸爸媽媽不離左右,寶寶心里就會踏實,在他們的潛意識里,安全就等于在父母身邊,睡覺的時候更是如此,有些吃母乳的寶寶甚至熟睡中會下意識地摸摸媽媽的乳頭,一旦找不到就突然驚醒。當依偎在父母身邊甜甜入睡已成為一種較固定的知覺模式、成為被保護的代名詞,寶寶有可能把獨自享用大床旁邊的小床看作是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了,心神不寧、做噩夢、夜間哭鬧、糾纏父母。 害怕孤獨、黑暗:突然睡到小床上,身旁沒有了爸爸媽媽的安撫,寶寶會很不適應。而且,寶寶有時會無來由地對某些事物感到害怕,尤其是熄燈之后還沒睡著、或讓寶寶單獨睡到另一間靜靜的、暗暗的臥房的時候,他可能會想起看過的電視里的恐怖畫面、書里的可怕故事、還有聽到別人說的類似“大灰狼來了”的話、甚至是自己幻想出來的魔鬼般的角色。再加上身處黑黑的房間,將黑暗中朦朦朧朧看到的東西假想成自己擔心遇到的事物,更加深了對黑暗的恐懼,不敢自己睡。 空間狹小:習慣了大床的寬敞,突然置身于筑起高高欄桿的小床,空間范圍小了,不能充分自由地在床上翻滾了,這也是喜歡隨心所欲的寶寶不愿意單獨睡的一個原因。 沒有獨立的成長空間 寶寶會遇到哪些絆腳石 寶寶和大人擠在一張床上,逃脫不掉不同程度的“空氣污染”,因為大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及嘴里的氣味,容易被孩子吸進去,很不衛生。如果孩子夾在兩個大人中間,則對孩子的呼吸、睡眠造成雙重危害。當然,更大的弊端還在于容易讓寶寶得“心”病。、 內心不獨立:寶寶能否正確地認識自我,是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2—3歲的寶寶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對人對事有自己童真的想法。如果天天和爸爸媽媽擠在一張床上,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的心理依賴就會像小蟲子一樣慢慢滋生、長大,日久天長變得離了父母這根“拐棍”不會走路、自己的小腰板挺不起來。兒童教育專家認為:孩子的獨立是從形式到內容的,“形式”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孩子的行為方式,“內容”是孩子的內心。幼兒適時和父母分床,對于培養幼兒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促進其心理成熟十分必要。這種獨立意識與能力的培養,與孩子日后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直接掛鉤。 戀父或戀母:3歲左右的寶寶能分清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并把自己劃進男或女的范圍,有了最初的性別意識,是至關重要的心理發育。在這個階段,孩子必然會在感情上更加依戀父母中一方或雙方。理想的結果是男孩跟父親認同,女孩跟母親認同。如果男孩更傾向于母親,女孩更傾向于父親,此時孩子又不和父母分床,有可能助長其戀母或戀父情結,尤其是那些長期和媽媽或爸爸摟著睡的男孩或女孩;即便孩子都依戀或都不依戀也不好,它讓孩子弄不清應該依戀誰、學習誰,缺乏作為一個男人或女人應有的自信、自愛和自律,嚴重的可能形成“性身份障礙”,造成“男不男,女不女”。 性幻想:稍大一點的幼兒與父母同床“親密無間”,肯定沒有好處。有時候孩子好像是睡著了,但仍然有可能聽到點什么,看到點什么,或感受點什么,它比成人預料的要多得多。盡管我們可以百分百地承認孩子不明白父母在做什么,但這仍會在孩子的內心形成模糊的記憶,扎根發芽,造成不可言說的心理負擔。這種感受如果沒有找到恰當的疏通渠道,有可能把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帶入青少年階段,甚至成人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發育,容易滋生孩子有害的性幻想。幾乎所有父母都會提出這個問題。西方觀點是寶寶1歲~3歲間可嘗試在自己的臥室單獨睡。中國父母大多不選擇和寶寶分床睡。怎樣做最好呢?睡眠專家給出的建議是:“自然界的規律是我們必須在獲得一定滿足的前提下才能入睡。有些寶寶在父母的床上才能睡得香,而有些寶寶在自己的搖籃里能很快入睡。關鍵是若寶寶和您同睡,您沒有被打擾的感覺,就沒問題。” 父母管理計劃 ⊙ 和寶寶一起回顧白天發生的事情。若寶寶說不清楚,就用玩偶演一遍。 ⊙ 輔助手段能幫寶寶入睡,如抓著爸爸的手指、聽熟悉的磁帶、吮吸安撫奶嘴、抱著毛絨玩具。 ⊙ 離開寶寶時,要告訴他您要去做什么,什么時候回來。有了信任感,寶寶會睡得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