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組建航母艦隊必須從建造航空母艦開始,然后在平衡空中、水面和潛艇力量的基礎上形成航母戰斗群。軍方領導層將以此研究制定航母編隊的部署原則及其應用方式。 中國早在1992年就批準了研制和建造航空母艦的計劃,并經過了各級政府的討論。1993年,中國海軍領導人公開表示中國有意啟動航母的研制和建造。1996年1月,中國政治領導層決定加速該計劃的執行并為此撥款數十億美元。但是由于缺乏設計、建造和維護此類艦艇的經驗,特別是在建造彈射與阻攔裝置、艦載飛機等方面遇到的技術難題,大大延緩了該計劃的實施進程,并導致首艦如期下水(2000年)的目標無法實現。因此,中國決定分兩階段實施該計劃。 在第1階段,為了加快設計工作并研究國外經驗,中國從不同國家購買了幾艘退役航母。1994年(原文如此,疑為1984年),中國人花150萬美元以廢金屬形式購進了第一艘航母--澳大利亞的“墨爾本”號。該艦被拖到華南某地拆解為廢金屬,其中一部分被技術專家們積極用于建造工藝的研究。 1995年,中國人用500萬美元購進了“明斯克”號重型航母(更確切的表述是--重型載航巡洋艦)。經過18個月的修理,該艦被改造成了名為“明斯克航母世界”的娛樂設施并停泊在靠近深圳經濟特區的海灣上;后來中國又以同樣方式花840萬美元購進了同類型的“基輔”號航母。2000年該艦被拖到了天津港,經過相當長時間的修理后,它將與“明斯克”號一樣為旅游業服務;1998年,中國人花2000萬美元從烏克蘭購得了一艘未完工的航母“瓦蘭吉亞人”號(又譯作“瓦良格”號,工程完成量70),2001~2002年間被拖到中國,經過在上海造船廠的修理后也將作旅游用途。 中國航母計劃的第2階段是計劃建造排水量為4~6萬噸的航母。 設計工作的一大成果是上海造船廠于1999年推出了自主設計的航母方案(9935型)。計劃建造的航母排水量為4。8萬噸左右,大約可搭載30~40架作戰飛機--其中應以從俄羅斯購買的蘇-30MKK作為主力機型。根據現有資料,該艦將配置防空和反艦導彈的垂直發射裝置。當然按照北約(NATO)分類標準,這種艦船并不算嚴格意義的航空母艦,而屬于重型載航巡洋艦。為了提供對此類艦只的基地服務,中國正在對大連、上海和湛江的海軍基地進行改造。 需要注意的是,該艦方案的提出是在1999年,但其服役時間可能要等到2006年,而正式形成航母戰斗群則需要再花3~4年的時間。 考慮到國外組建航母戰斗群的一般經驗,可以預測中國在近年內便將開始為海軍建造新型艦只,如排水量1萬噸左右的巡洋艦。當然也不排除最初從國外采購此類艦只的可能性(如烏克蘭尼古拉耶夫市原為本國海軍建造的“烏克蘭”號導彈巡洋艦--完工量93),然后再根據現有艦船結構和使用經驗建造自主設計的艦只。中國購買的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瓦良格號現正停靠在大連軍港的造船廠中。這艘航空母艦最初是由前蘇聯建造的,蘇聯解體時尚未完工的船體被移交給烏克蘭海軍。之后建造工作一直沒有完成。中國聲稱這艘航空母艦將被改造成澳門的豪華海上賭場。但有人認為瓦良格號航空母艦最終會加入中國海軍,成為中國的第一艘航空母艦。 中國已經擁有兩艘前蘇聯的航空母艦。俄羅斯曾將前蘇聯太平洋艦隊的輕型反潛航空母艦明斯克號當作廢鐵賣給了韓國的一家拆船廠。1998年,一家中國公司從韓國購買了明斯克號航空母艦,并對它進行了全面的整修。明斯克號現在停靠在廣州海岸,它的飛行甲板上還停放著幾架前蘇聯的軍用飛機。和停在紐約港的無畏號航空母艦一樣,明斯克號變成了一個航母博物館。2000年,中國購買了明斯克號的姐妹艦--基輔號航空母艦,作為天津北港娛樂公園的中心裝飾物。 1998年,一家不知名的澳門公司以兩千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瓦良格號航空母艦。當時它基本上是一塊生銹的廢鐵。其建造工作中止于1993年,當時整個工程完成了70%。瓦良格號航空母艦被拖船拖曳到中國時只剩下船殼,而且腐蝕嚴重。當它被拖到中國最大的海軍造船廠--大連船廠時,很多人表示擔心。因為這似乎與它的娛樂用途毫無關系。其實這并不難理解,只有一個大型造船廠才有能力對船殼進行全面維修,并將船體內部裝修成豪華的海上賭場。瓦良格號的飛行甲板會被用于起降富豪們的私人直升飛機。但飛行甲板的整修工作相對來說只是整個維修工程的次要方面。 當然,那些認為瓦良格號最終會被建造完成并加入中國東海艦隊的想法也不是毫無道理的。無論如何,中國政府都對這艘航空母艦非常重視。中國政府的高層曾經出面勸說土耳其政府同意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在運往中國的途中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 中國很早就希望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艦。1973年,中國前總理周恩來曾經在講話中說:"中國現在還沒有航空母艦,這是個事實,我不滿意"。如果你到中國上海,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東海艦隊司令部不遠的一個河畔公園里,你能看到一個幾乎是全尺寸的航空母艦模型。東海艦隊認為,如果中國建造航空母艦,他們將是第一個裝備航空母艦的艦隊。 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前中國海軍司令劉華清上將曾經提出過建造航空母艦的計劃。當時中國中央對海軍很重視,中國海軍正處于上升狀態。有報道指出,1985年中國曾經建造過一條模擬飛行甲板,并進行了噴氣式飛機的起降試驗。1997年,美國海軍情報中心公布了一張照片,照片清楚的顯示了中國在一個湖中實驗航母模型。 中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早期就開始為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艦做準備。中國人從各種渠道收集航空母艦實體和各類有關航空母艦的資料。1985年,中國購買了澳大利亞的墨爾本號航空母艦。1995年,中國從西班牙的Bazan公司得到了設計大型常規航空母艦的相關資料。1996年,《遠東經濟評論》的報道指出中國有意購買法國即將退役的克萊蒙梭號常規動力航空母艦。之后又有消息表明中國購買了蘇聯基輔級航空母艦的工程藍圖。最后,中國購買了瓦良格號航空母艦。這大大豐富了中國的航母資料庫,為中國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艦增加了技術積累。 劉華清很推崇蘇聯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戈爾什科夫曾長時間擔任蘇聯海軍統帥。他在任的初期正是蘇聯軍隊以陸軍坦克和火炮為主導的年代,蘇聯海軍只是在岸基飛機的保護圈內承擔有限的沿海防御任務。戈爾什科夫提出蘇聯應該重視海軍力量,并完成了大量的著作。最終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蘇聯海軍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增強,雖然并不完全按照他預想的方向。蘇聯海軍的強大主要體現在蘇聯的"終極火炮"--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上。戈爾什科夫時期蘇聯最大的水面艦艇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與美國的航母相比要小的多,它并不能使蘇聯海軍具備全球作戰能力,而僅僅是彌補了蘇聯岸基飛機作戰半徑有限的不足,從而更有效的保護蘇聯的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 劉華清于1998年離任。他沒有能夠勸說中國的領導層同意建造航空母艦。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軍隊的主要任務是穩定臺灣海峽局勢,尋求臺灣問題的解決。這并不需要航空母艦。對于中國而言,建造和使用航空母艦的代價過大,不僅需要新的大型海軍基地和復雜的后勤保障體系,而且需要特殊的作戰飛機和作戰支援飛機,以及為航空母艦提供防衛的多種水面艦艇、補給艦和攻擊核潛艇。劉華清對中國海軍的貢獻在于在他的領導下,中國建造了彈道導彈核潛艇、攻擊核潛艇、一種新型常規潛艇和幾級新型驅逐艦。 另一方面,中國確實需要自己的航空母艦。三年前,中國駐南斯拉夫的大使館遭美國轟炸機轟炸,激起了中國國內強烈的反美情緒。中國對抗美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強大的海軍艦隊。1996年3月,臺灣海峽形勢緊張時,美國將航空母艦編隊部署到了臺灣海峽。作為回應,中國立即購買了俄羅斯的現代級驅逐艦。 此外,海灣戰爭、巴爾干戰爭和美國在阿富汗的勝利使中國領導人清楚地認識到航空母艦是一國具備全球權力的象征。印度正計劃購買俄羅斯基輔級航空母艦的最后一艘--戈爾什科夫號,并準備為它裝備米格-29戰斗機的艦載型。這些都使中國的領導人切實的感受到中國需要一艘航空母艦。 中國到底會不會把瓦良格號航空母艦編入艦隊呢?這需要對瓦良格號進行全面的整修。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曾經成功的整修了烏克蘭制造的補給艦。當然,航空母艦的整修工程要復雜得多,但從理論上講,中國完全有能力使瓦良格號具備戰斗力。中國已經擁有現代化的船塢,有報道指出1999年初,英國和法國的公司為建造瓦良格號航空母艦新的電子系統和飛機著落系統而展開競爭。中國所要考慮的問題是軍事需要、巨額成本以及鄰國的反應。 中國也考慮了建造自己的艦載戰斗機。1997年美國海軍情報處指出,中國成都飛機公司正在發展殲-10戰斗機的艦載型。殲-10戰斗機很快就將投入生產,其最大起飛重量約為42,000磅。殲-10戰斗機的重量比俄羅斯蘇-33戰斗機輕三分之一,它對阻攔索和飛行甲板的要求都比蘇-33低。而且殲-10戰斗機采用鴨翼布局,有一對近距耦合前翼,短劇起飛性能好,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可以用自己的躍式飛行甲板起飛這種戰斗機而不必使用彈射器。殲-10戰斗機的性能相當不錯,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16C戰斗機相當。如果歐洲國家為瓦良格號裝備了現代化的雷達、光電和電子系統,瓦良格號航空母艦的戰斗力將是不可小視的。另據臺灣方面報道,中國正在建造的兩艘新型驅逐艦可以作為航空母艦的護航艦。 美國任何一個航空母艦艦隊司令都會告訴你,考慮到戰斗值勤、維護、后勤保障和部署的需要,一國至少需要三艘航空母艦才能形成不間斷的戰斗力。但中國可能只需要一艘航空母艦就可以對臺灣和美國形成一定的威懾。而且,中國可以向前蘇聯那樣將航空母艦用于保護自己新型的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 劉華清上將曾經說過:"如果不看到中國的航空母艦,我死不瞑目。"這代表了中國很多人對航空母艦的態度。瓦良格號會不會變成中國海軍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并不重要,中國的航空母艦夢是不會停止的。 中國海軍何時能夠擁有航空母艦,是相當長一個時期人們議論的話題。希望中國的國防力量日益強大,足以抵抗任何侵略,是中國人的共同心愿。不少人熱烈期盼我國能早日造出自己的航空母艦,本文從多個角度對這件事進行了分析,頗有見地。從技術和經濟能力上來說,中國擁有航空母艦已不成問題,但有了航空母艦是否能獲得顯著的戰略優勢,則存在著疑問。 昂貴的航母 1999年2月12日,《河南青年報》在頭版刊發了一條題為《同胞們:為祖國捐一艘“航空母艦”》的消息,介紹山東青年企業家盧恩光捐款1000萬元,呼吁政府建造一支現代化的海軍部隊以加強中國的國防實力。后來,這條消息在全國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它表達了很多中國人都有的想法:中國海軍應該擁有航空母艦;中國海軍沒錢,買不起航空母艦,我們都給海軍捐點兒錢,海軍就有錢買航空母艦了。 我們究竟有沒有能力擁有自己的航空母艦? 英國的《簡氏防務周刊》對美國1995年12月9日服役的尼米茲級的“ 斯坦尼斯”號航母及其戰斗群所需的總費用進行過一次推算,計算出其從開始建造到最后退役,共需經費約330億美元,這中間不包括航空母艦的現代化改裝、報廢和戰斗消耗的費用。 330億美元,折合成人民幣將近3000億元,國防大學的軍事評論家張召忠說:“它相當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六七年的軍費總額。也就是說,我們全軍六七年不吃、不喝、不穿、不買任何裝備也伺候不起這么一艘尼米茲。” 其實,即使我們花得起這筆錢,擁有一個航母戰斗群也不能保證它隨時都能戰斗,因為航母戰斗群還要有維修和訓練休整的時間,理論上要求要有三個航母戰斗群才能保證隨時有一個航母戰斗群在戰斗崗位上。這樣看來,建造航空母艦戰斗群的費用對于正在發展中的中國來說,確實過于奢侈了。 勒緊一下褲帶 海軍一位專門從事裝備研究的專家對這種觀點非常不以為然,他認為:“航母的賬不能這樣算,這種計算辦法根本不適合中國的情況。航空母艦其實沒有人們看上去的那樣貴不可攀。尤其在中國,如果真的要造航母的話,經濟上完全不成問題。首先,中國建造航母的各項費用都比較便宜,有計算說可以1比1建造,也就是美國人需要花1美元辦的事情,我們只要1元人民幣就能做到。另外,中國的航母戰斗群不需要完全重新購置,航母戰斗編隊中的導彈驅逐艦、護衛艦、補給艦和攻擊型核潛艇等,中國早就有了,如果有了航母,只需要經過適當改裝和戰斗編隊就行了。舉個例子來說,前年,泰國從西班牙訂購的一艘輕型航空母艦‘皇家公主’號服役,除了必要的艦載設施,泰國并沒有向西班牙采購其他艦艇,因此,只花了幾億美元,泰國就擁有了自己的航母艦隊。再說,中國有14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拿出幾十億甚至幾百億人民幣算得了什么?這方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兩彈一星,搞兩彈一星時難不難?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勒緊一下褲帶就造出來了。” 事實上,航空母艦也確實不是只有經濟非常發達的國家才有。那位軍事研究人員告訴記者:“現在,世界上共有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西班牙、意大利、巴西、阿根廷、印度和泰國等10個國家有航空母艦,其中巴西、阿根廷和印度是世界四大債務國中的3個。所以,經費問題不是決定中國能不能建造航空母艦的關鍵因素。 買還是造航母 國際上關于中國會通過何種途徑獲得航母的猜測一直沒有停止過,種種輿論認為,從購買角度來看,根本沒有適合中國的航母可供選擇。美國的航母固然戰斗力強,但除了價格昂貴外,由于政治原因,中美之間的這種交易不可能實現。而俄羅斯目前不具備制造出口中國的航空母艦的能力。 這樣,中國要想擁有航空母艦,只能自己制造,問題是中國是否具備制造復雜的航母系統的技術能力? 如果不考慮經費的因素,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的一位艦船設計專家顯然對中國建造航空母艦的技術能力十分有信心,他說:“按照噸位大小,1至4萬噸的航母被稱為輕型航母,4至6萬噸的航母被稱為中型航母,6萬噸以上的航母被稱為重型航母。目前,中國雖然沒有實際建造航空母艦的經驗,但是,從理論上說,中國建造哪一種類型的航空母艦都不存在特別難以解決的技術障礙。就造船能力講,中國早就可以建造10萬噸級以上的民用船體,也有建造中小型軍用艦船的技術經驗。動力方面,核動力和常規動力都可以供選擇;考慮到中國海軍沒有全球部署的戰略要求,無限航程的必要性不大,因此,便宜安全的常規動力就行。艦載設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艦載機,在這方面,俄羅斯用蘇—27上艦的經驗值得學習,蘇—27的性能非常好,而且俄羅斯已研制出蘇—27的艦載型蘇 —33,有成功的上艦經驗,也是可供選擇的方案。當然,這里面有一個設計周期的問題,大型現代化航空母艦的設計,可能需要長達數年甚至10年以上的時間,但是,不客氣地說,我們有這方面的技術儲備。” 這樣看起來,經費和技術水平都沒有對中國建造航空母艦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問題在于我們究竟是不是真的需要航空母艦? 威懾還是靶標 世界上航空母艦的數量一直在減少。美國海軍最多的時候有30多艘攻擊型航母,目前只剩下12艘,下個世紀準備減少到10艘。 航母數量的減少和各國的海軍戰略有關,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航母并不能為一個國家贏得整個戰爭。 隨著戰爭手段的發展,航空母艦作為海軍的主力艦船進行海上決戰的戰略理論已經過時,航母更多地被用來攻擊岸上目標,但是,在進行這種攻擊的時候,航母會遭受越來越多的威脅。美國海軍上校查爾斯·戈爾文說:“首先,在接近目標時,航母編隊會受到裝備有導彈的由遠程岸基飛機保障的水面艦艇和潛艇的攻擊;其次,當航母編隊接近到發射距離時,空中對抗也將十分激烈;還有,在很多情況下,現代水雷的布設會給航母造成極大障礙;最后,航母還得對付那些陸地發射的導彈、又小又快的導彈艇和陸基短程戰斗機/攻擊機,航母幸免于難的可能性極小。” 因此,人們懷疑,一旦進入狹窄海域或者是淺水水域,不可一世的航母或許會成為一只紙老虎。 兩彈一星與航母 一位海軍軍官說:“根據我國政府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用于本國近海戰略防御的方針,在近海范圍內,中國海軍可能需要面對的熱點主要在東南沿海和南沙群島,從戰術上講,這些地方都在我空軍的作戰半徑內,要奪取這些地方的制空權并實施空中打擊,完全用不著航空母艦。中國海軍如果只是進行第一島鏈內防御的話,根本不需要航空母艦。前年,泰國從西班牙訂購的輕型航空母艦“皇家公主”號下水服役。在其他東盟國家引起了強烈反應:“你要航母干嗎?” “建造或者不建造航母,我不敢說這樣的話。”一位海軍戰略專家在談到中國海軍是否應該發展航母時異常謹慎,他說:“是不是建造航母,取決于國家的海軍戰略,而海軍戰略要服從國家整個的軍事戰略和發展戰略。從海權理論的發展看,21世紀的海權已經超出了單純的利用或者是控制海洋,海洋自由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和海洋事務的基本行為準則,靠武力取得海洋控制權越來越不現實。美國擁有的航母戰斗群數量最多、戰斗力最強,但是美國人在70年代就意識到,除非是在廣義上,否則按某一方的意志長期控制海洋而完全排除敵方使用海洋,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同時,即使我們真的決定大力加強海上力量,還存在航空母艦是不是過時的問題。因為航空母艦絕對不是一件終極武器,它取代戰列艦成為海軍的主要作戰平臺已經有半個世紀了,雖然空中打擊依然是局部戰爭的首選手段,但是導彈技術的發展對這種靠近去打的戰術提出了質疑。至于取代航母的下一個海上主要作戰平臺是什么?現在還不清楚。”但這位戰略專家同時也認為:“建造航母對于海軍的意義不亞于兩彈一星對于國家的意義。兩彈一星確立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那么現代化的航空母艦就是海軍大國的標志。中國并沒有威脅要使用核武器去襲擊某個國家,但它對中國國家安全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而一支強大的海軍,即使在和平時期,也是顯示國家尊嚴的強有力的戰略工具。” 我們不知道,僅僅作為海軍大國的標志和顯示國家尊嚴的一種工具,中國會不會造航空母艦。 。
熱心網友
有!航空母艦能造出來,那只是個大船!問題是航空母艦上的各種配置沒有辦法解決,包括艦載機、電子系統等。
熱心網友
實力有,國力也有.但相關技術還不全
熱心網友
別總拿“船”說事。 船能造得出來,艦載設備呢? 艦載設備能造出來艦栽飛機呢? 艦載飛機造出來艦隊呢? 艦隊造出來用在什么地方呢? 據聽說目前連象樣的防空驅逐艦都沒有,難道就直往身上帶的那幾架飛機?還是指望水下那幾艘潛艇,造出來的航母怎么生存?
熱心網友
肯定沒有:主要原因是中國國內的貪官太多了而且即使是造好了航母,也沒有好的艦載機和錢來維修!!!!!
熱心網友
中國當然有。大連造船廠30萬噸的巨輪都能造。只是 中國現階段還不能有而已
熱心網友
實力有,國力也有.民心沒有.
熱心網友
沒有,中國沒有造萬噸以上軍艦的經驗. 別拿商船說事, 那是兩碼事, 世界上能造大商船的國家海了去了.
熱心網友
有 但中國斷時期內不會造航空母艦對于中國來說是 造的起養不起<不是說真正的養不起>對于中國政府來說 用造航空母艦的錢不如改造百姓溫飽和各種社會問題.這樣來得更加實際.畢竟中國還有很多國內問題,但是中國作為世界上的大國不可能沒有航空母艦的,這只是時間問題中國不要向印度,印度本來就窮,還來買航空母艦,雖然一時得意,但是卻給國內經濟增加負擔,等到我們改善拉自身問題,還怕什么,那是想要什么有什么
熱心網友
有的.據國外媒體報道正在上海某船廠建設中
熱心網友
肯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