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微量元素檢測出“鐵”含量有些低,這就是“缺鐵性貧血”嗎?
熱心網友
鐵與缺鐵性貧血 貧血的原因頗多,其中最常見的,是缺鐵性貧血或稱營養性貧血。患者以學齡前兒童、孕婦、育齡婦女為最多,是世界上重要的營養缺乏病之一。根據1986年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的調查,在4747名學齡前兒童中,缺鐵性貧血的患者占59。1%,并以6個月至1歲的兒童患病率最高。1990年上海市對若干托兒所的調查,也表明幼兒患缺鐵性貧血較為普遍,約占被調查人數的30—40%。1984年秋,浙江省營養調查結果,在1035人的血紅蛋白中,有33。1%的人,處于鐵不足狀態。其中城市居民為51。9%,農民為40。1%,大學生為48。3%,城市小學生高達68。3%。又根據鐵攝入量的調查,浙江省各類人群的鐵攝入量,在18。0~88。3毫克之間,占供給量標準的180—736%。由此表明,從食物中的含鐵量來看,鐵源是相當充裕的。再從食物類別來看,鐵源主要來自植物性食物。但是,植物性食物的鐵,吸收率極低。如大米僅為1%,小麥為5%,菠菜和大豆為7%。相反,肉類和肝臟的吸收率較高,約為22%。如按食物中鐵的平均吸收率為10%計算,則平均每人每日吸收利用的鐵,僅為1。8~8。88毫克。當然,這種情況近年來有所改善,但被利用的鐵仍是不足的。因此,除了注意膳食中鐵的補充外,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必須進一步努力提高鐵的吸放和利用率。一、缺鐵性貧血的主要癥狀血紅蛋白是一種紅色的含鐵蛋白質,其中鐵的數量約占人體總含鐵量的70—80%。紅細胞的主要成分即是血紅蛋白。紅細胞運送氧的工作,便是靠血紅蛋白來完成的。鐵是一種變價元素,有四氧化三鐵、三氧化二鐵和氧化亞鐵三種。由于鐵從一種價態變為另一種價態時,需要消耗(或放出)的能量極少,因而是血液中氧的良好載體。當血液進入肺部后,紅細胞中的鐵與新鮮氧相結合,鐵便由低價變為高價;當血液進入到身體其他部位時,紅細胞中的鐵,則由高價變為低價,并釋放出氧。如果人體對鐵的攝入量不足,便會影響到血紅蛋白的合成,從而使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含量顯著減少,隨之紅細胞數目就減少。其結果,會使人體內的各細胞、組織供氧不足。此時,主要癥狀表現為:①由于供氧不足,體內的血液更多地流向重要臟器,而那些暫時影響不大的臟器,例如皮膚、粘膜等的血管則開始收縮。于是常會出現皮膚、眼瞼內粘膜等變白。這種現象在口唇、指甲和耳垂等部分尤為明顯。②由于無法供給細胞足夠的氧,從而導致身體出現各種不適:呼吸急促、心跳加速、乏力、易疲勞、食欲減退以及嗜睡等。③缺鐵性貧血還容易造成腦內缺氧,影響正常思維,使思考能力變差、健忘以及經常出現頭暈、眼花、耳鳴等。對于2歲以內的嬰幼兒,還會直接影響到腦和身體的正常發育。此外,缺鐵還會影響到蛋白質的合成和能量的利用,損害人體的免疫機制,導致無機鹽和維生素代謝的紊亂,使鉛滯留,鎂、鈷、鋅的吸收量增加,血液內維生素C的含量減少,血小板的數目增多。也會引起體內藥物作用和代謝的變比,使尿中的琥珀酸和酮體的排泄量增加。缺鐵性貧血起病緩慢。當每天攝入的鐵數量不足時,并不會立即發生貧血,而是利用身體中貯備的鐵。當貯備的鐵用完,開始出現貧血的傾向時,也都不會立即出現上述癥狀,甚至多數人連自我感覺都不明顯。當病人到醫院就診時,病情一般都已發展到了中度貧血。因此,經常注意鐵的補充,并使體內有一定數量鐵的貯備,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二、鐵在人體中的分布、利用和損失一個成年人,全身含鐵約3~5克,其中除了70~80%是以血紅蛋白的形式,存在于紅細胞中外,約10%分布在肌肉和其他細胞中,是酶的構成成分之一。還有一部分稱為貯備鐵,貯備在肝臟、脾臟、骨髓、腸和胎盤中,約占總量的15~20%。此外,還有少量的鐵,以與蛋白質相結合的形式,存在于血漿中,稱為血漿鐵,數量約為3毫克。紅細胞的壽命約為120天,最后在肝臟或脾臟中破裂。這樣,每天破裂的紅細胞數,約相當于紅細胞總數的1/120。同時,每天又有相同數量的新的紅細胞,由骨髓產生出來。因此,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紅細胞數,保持相對穩定。一般一天之內,人體中破壞和產生的紅細胞數,可達100億個左右,但人與人之間有一定差異。破壞(或死亡)了的紅細胞分解出來的鐵,轉變成血漿鐵,進入骨髓中后,再次用來生產新的紅細胞。肌肉和其他細胞中的鐵也是如此,細胞破裂后,變成血漿鐵,然后再用來合成新的細胞。因此,鐵與蛋白質、脂肪等其他營養素不同,除了因出血造成鐵的損失外,鐵在人體內并無消耗,而是循環利用。盡管如此,但仍然有極少量的鐵損失到身體外面,即每天脫落的腸粘膜、皮膚細胞以及毛發中所含的鐵,平均約1毫克左右。成年男子為0。9毫克,女子為0。7毫克。因而每天需要從食物中吸收約1毫克的鐵,以資補充。又由于鐵的吸放率因食物而異,通常為10%左右,再加上安全系數,因此,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每日膳食營養素供給量中鐵的攝取量,成年男子為12毫克,女子為18毫克,孕婦、乳母為28毫克。女子、孕婦、乳母因月經出血、胎兒成長和哺乳等原因,故每日攝取鐵的數量應較多。前已提及,缺鐵會引起紅細胞數減少,醫學上常用紅細胞計數的方法,來作為確定貧血的標準。一般,紅細胞數為400萬/立方毫米,血紅蛋白量在12%克以上者為正常。紅細胞數分別在300~400、200~300、100~200、100萬以下/立方毫米以及血紅蛋白在9~11、6~9、3~6、2克%以下者,分別被定為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貧血。雖然在營養學會制訂的每日膳食營養素供給量中,對女性、孕婦、乳母等的攝取鐵量較男性為高,但由于女性的身材和飯量都較男子為小,因此在家庭中女子雖是吃同樣的食物,而攝入的鐵,不僅不高于男性,甚至還往往更低。孕婦在懷孕后,血量要增加20%,需要動用200~400毫克的鐵,同時胎兒成長以及分娩時的失血,也需要大量的鐵。乳母由于哺乳的需要,也要求攝入更多數量的鐵。但同樣道理她們所攝入的鐵,也往往達不到應有的數量。一般足月胎兒肝內貯存的鐵,可以供應6個月,早產兒僅夠供應3~4個月。又由于嬰幼兒生長迅速,5個月時體重就能增加1倍,1歲后能增加2倍,加之嬰幼兒的排泄量比成年人高出數倍,因而在出生后9~24個月期間,往往容易缺鐵。如不能及時添加含鐵多的輔食,貧血癥狀還會延續很長時間。其他如大量出血或慢性出血者,患慢性疾病、發熱性疾病者,以及病理情況下鐵代謝異常者,也會出現缺鐵性貧血。三、注意鐵的補充和提高鐵的吸收利用率含鐵豐富的食物有動物肝臟(每百克含鐵52毫克)、動物全血(每百克含鐵15毫克)等。其他如肉類、淡菜、蝦米、蛋黃、黑木耳(干)、海帶(干)、芝麻、芝麻醬、大豆、南瓜子、西瓜子、芹菜、莧菜、菠菜、韭菜、萵筍、小米以及紅棗、紫葡萄、紅果、櫻桃等,含鐵都很豐富或較為豐富。經常食用,自能補充所需的鐵量。其次,用鐵鍋烹調食物也能補充鐵源。有人測定,放在玻璃器皿中烹調的炸醬面中,100克炸醬面含鐵僅3毫克;而鐵鍋烹調的,每100克含鐵高達87。5毫克。還有人做過這樣的試驗,用鐵鍋炒100克的蔥頭,加油加熱5分鐘后,炒熟的蔥頭中含鐵量增加了1~2倍。如果再加上鹽和醋,同樣加油加熱5分鐘,含鐵量提高到原來的15~19倍。根據計算,人的一生中,大約需從食物中,攝取相當于打一把菜刀的鐵。除上述外,設法提高鐵的吸收和利用率也是重要的。動物肝臟、血和肉中的鐵,是以血紅素形式存在的,最容易被吸收、消化,其吸收率一般為22%,最高可達25%。植物中所含的鐵,大多是以植酸鐵、草酸鐵等不溶性鹽的形式存在,所以難以被人吸收、利用,其吸收率一般在10%以下。實驗證明,銅也參與人體的造血過程,并能夠影響鐵的吸收、運送和利用。人體缺銅時,會使腸道吸鐵量減少,使肝、腎、脾內的貯鐵量和血清鐵量降低;使組織內貯備鐵動員困難;使骨髓內鐵的利用發生困難,血紅蛋白的合成量減少;使晚幼紅細胞的發育受抑制,骨髓造血基地縮小;使成熟紅細胞半衰期縮短;使血漿鐵的更換率減少,清除率時間延長等。因此,在補充鐵的同時,還要適當地補充銅。含銅豐富的食物有豬肉、肝、芝麻、大豆、芋頭、馬玲薯、山藥、青豆、小豆、綠豆、白菜、蘿卜、油菜、芹菜、茄子等。維生素C也能促進腸內鐵的吸收。它可以使難以吸收的三價鐵,還原成容易吸收的二價鐵,還能使血漿輸鐵蛋白中的三價鐵離子還原成肝臟鐵蛋白的二價鐵離子。在膳食中如加入50毫克維生素C,便能將鐵的吸收率提高3~5倍。人奶內含乳糖和維生素C較多,有利于鐵的吸收。相反,牛奶中含磷較多,還含有某些容易與鐵結合的蛋白質,會影響、干擾鐵的吸收。所以6個月以前的嬰兒,最好以母乳喂養。此外,鈷是維生素B12的組成成分,是形成紅細胞必不可少的物質。錳對骨髓造血反應有催化作用。鎳是血纖維蛋白溶酶的組成成分,具有刺激出血機能的作用,能促進紅細胞的再生。因此還要注意膳食平衡和食物多樣化,以保證這些元素的攝取。。
熱心網友
你會貧血嗎?如果不會就不是一回事!貧血很可能是缺鐵造成的,但缺鐵不一定就會貧血.平時可多攝取動物肝臟和動物血,幫助機體微量元素鐵的平衡.
熱心網友
貧血的原因就是缺鐵,缺鐵的表現就是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