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

熱心網友

1942年夏天,希特勒調集237個師的兵力,在蘇德戰場南部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妄圖一舉全殲部署在頓河東岸的蘇軍,進而攻占著名的高加索石油區。蘇軍為了抵抗德寇的進攻,在塞瓦斯托波爾戰略要地筑起堅固的防御工事和地下彈藥庫,決心進行持久防御。不料有一天上午,突然傳來轟隆隆的巨響,一座秘密彈藥庫發生意外爆炸。這座彈藥庫是動員數千軍民經過長期苦戰建造起來的。為了防御敵機轟炸或炮火襲擊,彈藥庫建造在地下30米的深處,上面覆蓋有厚厚的鋼筋混凝土,里面儲藏了大量武器彈藥。究竟什么原因引起這次爆炸?長期以來眾說紛壇。有人分析是德國斯圖卡轟炸機扔下了巨型炸彈,有的說是德國派遣間諜破壞的。直到戰爭結束后很長時間,美國某軍事刊物才披露真相,說是在清理廢墟時發現有個直徑特別大的彈坑,德軍使用超重型火炮發射的巨型炮彈擊中了彈藥庫,引起鏈式反應般的彈藥爆炸,毀滅了這座無比堅固的地下建筑物。希特勒上臺后不久,處心積慮地研究征服世界的策略。為了突破法國人構筑的馬其諾防線,他下令研究超重型火炮。陸軍兵工署提出,這種重炮的射程應在32千米以上,炮彈的威力要能穿透1米厚的鋼板或2。5米厚的鋼筋溫凝土墻。克虜伯兵工廠在接受任務后,對當時所有的野戰火炮、鐵道炮、要塞炮進行研究后認為,現有武器無法達到要求,至少要用700毫米口徑的巨型火炮才能摧毀馬其諾防線。1936年3月,希特勒親自視察了兵工廠,決定試制800毫米的火炮。 1942年初,終于制成了這門超重型巨炮,它被用克虜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綴名命名,希特勒本人和軍需部長斯佩爾出席的驗收儀式,它被700萬馬可被軍方購買,以工程師的妻子的名字命名匿稱“多拉”。它的炮管長達32米,火炮在戰斗狀態的全長達53米,高12米,全重1488噸。這樣的龐然大物在裝配、運輸和射擊試驗時遇到極大困難。在試驗彈道性能時,裝彈機還不太完善,只好用一臺起重機把4噸重的炮彈吊送到炮身尾部,再用一輛輕型坦克把它猛地推撞到炮膛里。為了把火炮運送到試驗場,特地設計了3輛構造特別的巨型運輸列車。沿途的橋梁無法承受這樣大的重量,列車只好繞過很長的彎路而行駛。到達陣地后,先用2臺巨型起重視吊裝底座,然后安裝炮架、炮管和裝彈機構,全部工作由1名少將指揮1400余人奮戰3個星期才完成,高矗的巨炮十分雄偉壯觀。為了預防蘇軍飛機轟炸,陣地四局部署了高炮部隊和警戒飛機,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圍10千米內日夜巡邏。一旦發現敵機轟炸,立即由化學兵施放煙幕掩護。參加指揮、操作、警衛的總人數達到4000人以上,它的炮彈也是駭人聽聞,每一枚穿甲彈重7。1頓,一枚高爆彈重4。8頓,推進燃料在1。8噸到2噸。 巨炮制成后被命名為“多拉”炮,原計劃攻擊馬其諾防線,可是這時法國已經投降。蘇德戰場迫切需要重型火炮,于是“多拉”炮被運到黑海之濱,襲擊了塞瓦斯托波爾的地下工事,8月中旬又被運往斯大林格勒,但是德國在此戰中慘敗,9月為免被俘“多拉”又匆匆運回,“多拉”列車炮又會同“卡爾”“洛奇”和“迪沃”等巨型臼炮參與對1944年華沙起義的鎮壓行動,德軍在蘇聯重兵壓境,自身難保的情況下,為鎮壓波蘭人民的反抗,僅不顧彈藥吃緊,極其殘酷地有組織和分步驟的炮轟和爆破,將華沙全城幾乎痍為平地。1945年4月,德國工程師為免被繳獲,拆除的“多拉”,盟國軍隊繳獲了這門巨炮的部件,在德國希爾雷本靶場發現過一根炮管和幾發炮彈。全長 : 42。97米寬 : 7米高 : 11。6米重 : 1,350噸炮口徑 : 800毫米炮長: 32。48米炮重: 400噸射擊角度: +53 度炮彈重 :7。1噸(穿甲彈)4。8噸 (高爆彈)1。8 - 2。0噸 (推進燃料)炮彈射速:720米/秒(穿甲彈)820米/秒 (高爆彈)射程 : 28 - 47 公里 這就是二次大戰中的納粹德國制造的駭人聽聞的超級大炮----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多拉炮)列車炮。

熱心網友

二次大戰中的德軍用于蘇聯戰場的“多拉”巨炮。

熱心網友

日本大和艦主炮.

熱心網友

世界第一巨炮1942年春,克虜伯兵工廠終于造出了800 毫米口徑的超級巨炮。巨炮的口徑大得出奇,炮膛內可蹲下一名大個子士兵。為紀念該廠的創始人古斯塔夫·克虜伯,希特勒叫它“重型古斯塔夫”。設計師穆拉為紀念他的妻子,將巨炮命名為“多拉”(穆拉妻子的名字),德國炮兵則更喜歡叫它“大多拉”。 同年3 月 19 日,“大多拉”火炮進行實彈射擊試驗。希特勒在陸軍元帥凱德爾、裝甲兵司令古德里安、軍工部長施佩爾的陪同下,親自來到戒備森嚴的魯根沃爾靶場,觀看并鑒定射擊效果。中午12時20分,“大多拉”火炮發射了一發混凝土破壞彈,彈丸實測重量為7 .086 噸,火炮射角65度,射程達26.09千米。40分鐘后,火炮又以射角45度發射了一發重4 .759 噸的榴彈,射程達47.22千米。對火炮頗為熟悉的希特勒對“大多拉”火炮的性能非常滿意。 “大多拉”火炮由身管、搖架、上炮架、下炮架、炮耳軸、反后坐裝置、炮閂和輸彈機等組成。整根身管由兩段組成,即帶身管套的前身管與后身管。安裝時,先將后身管插人身管套與前身管相連,再用碩大的連接螺母將它們固定。每個炮管發射100 發,就得吊換新炮管,不然就會炸膛。換一次炮管也得1 天的時間,且炮管的造價很昂貴。操作火炮可通過電力和液壓機構來完成。即由電力機構賦予火炮高低射界十10~+65度,用卷揚機吊裝炮彈,輸彈與閉鎖則由液壓機構來實現。自動化程度非常高。 “大多拉”除了身管長度(32.48米)和射程(40多千米)不如“巴黎大炮”之外,在許多方面都堪稱世界之最:全炮約長 43 米、寬 7米、高 11 .6 米,有 4 層樓那么高,重1350噸,幾乎是“巴黎大炮”的兩倍,它的塊頭之大,宛如一艘軍艦;炮彈也大得驚人,有7 .8 米長,豎起來比兩層樓還高,其中榴彈丸重4 石1 噸。內裝大量炸藥,破壞力巨大,射程可達47千米;另一種用于破壞混凝土掩蔽部的彈丸則重達7 噸,內裝200 公斤炸藥。據說它的威力足以擊穿3 .4 千米處厚度為0 .85米的混凝土墻。。

熱心網友

德國的800毫米巨炮(一門炮要1500多人操作)好像叫巴黎巨炮 1935年, 為了突破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希特勒下令研制一種超過“巴黎大炮”的新型超級巨炮。依舊由德國著名的的克虜伯兵工廠承擔這一艱巨的任務。經過7年的努力,1942年春,克虜伯兵工廠終于造出了一種800毫米口徑的超級巨炮。它大得出奇,炮膛內可蹲下一名大個子士兵。為紀念該廠的創始人古斯塔夫·克虜伯,希特勒叫它“重型古斯塔夫”。而設計師穆拉為紀念自己的妻子,將巨炮命名為“多拉”[Dora(穆拉妻子的名字)],但德國炮兵則更喜歡叫它“大多拉”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