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在新趨勢開始的前期,由于機構們未能認識到這種變化,投資理念和市場秩序一度陷入混亂。經過近一年多的痛苦摸索,機構的投資理念和行為方式逐步發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新的操作模式和市場秩序漸漸成型。簡單地說,操作模式的變化就是“莊股模式正式終結”、“機構博弈演變為機構共謀”,機構投資范圍“由集中到分散,再由分散到集中”,混亂的市場秩序因此重新變得有序。   由做莊到共謀   以2000年12月25日中科創業開始連續跌停為標志,宣告具有10年輝煌歷史的莊股時代正式終結。2002年的震蕩,是市場的反思和嬗變階段,一種新模式逐步孕育。自2003年開始,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由單獨操縱變為機構共謀。富有浪漫和激情色彩的獨行俠單槍匹馬闖蕩江湖的時代過去了,如羅馬軍團般的集團作戰方式開始盛行。英雄消失,群狼并起。  做莊模式的衰落和共謀模式的興起,在于市場格局和投資理念的變化。市場格局的變化體現在原先強弱不均、弱肉強食的“機構-散戶”博弈格局,已隨著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的政策,演變為強弱均等、相持不下的“機構-機構”博弈格局。原先“機構-散戶”的市場格局成就了莊股模式。而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的結果,使得股市成為機構之間的搏殺戰場。一般,機構都會重視價值投資理念,而市場上具有相對投資價值的股票不多,幾乎每個素質相對好一點的股票,都有兩家以上的機構出現在前十大股東名單之內。眾機構實力相差不多。而且作為機構,忍耐力比散戶強很多,洗盤難以將對手洗出來,而一拉升就有別的機構出貨。眾機構只好在那里博弈,一起耗著,游戲難以為繼。   一年多的痛苦博弈,使機構們認識到彼此拆臺誰的日子都不好過,與其博弈互傷,不如共謀同進。于是,2003年以來,機構進入了共謀時代,共謀模式漸具雛形。   共謀模式和莊股模式的區別,一是炒作基礎不同,莊股模式炒作的基礎是虛假的題材,共謀模式炒作的是真實的業績;二是參與機構不同,莊股模式基本上是一家機構操縱,共謀模式卻是多家機構共同參與;三是炒作手法不同,莊股模式是利空吸貨、對倒拉升、利好出貨,共謀模式是主導機構先于其他機構發現公司價值而進場、其他機構后知后覺陸續跟進、公司股價因價值發現而持續上升、先行機構逐步兌現利潤、后進機構被套。   在共謀時代,以真實價值為基礎,以成長為動力,機構之間層層接力、步步推進。少量股票走出長期上升通道,而不同的機構群體分布于上升通道的不同階段。機構的先行后進,以研究力量、理念的號召力決定其順序。研究水平低、醒悟晚者從先進者手中接過籌碼,先進者則不斷挖掘新的價值投資品種,導致局部熱點連綿出現。在操作上不尋求資金優勢,只依靠研究水平;不追求控盤,不單打獨斗,只領導潮流;不主動洗盤,只控制成本;不追求過高的收益率,只追求合理的收益率。建倉階段要比其他機構搶先一步介入,搶到成本相對低的籌碼,獲得相對成本優勢;出貨階段留一段利潤空間給后來的其他機構,以使自己的利潤順利兌現。機構之間的群體協同類似雁行模式:若干機構領先,眾多機構隨行,集中攻擊少數股票。   共謀模式的缺陷   在共謀模式的試運行階段,該模式已暴露出三個重大的缺陷。能否獲得和莊股模式同樣的地位和繁榮期,取決于先行的共謀機構能否盡快找到消解這三個缺陷的方法,使共謀模式進入良性循環,不斷增強自我完善能力。否則,共謀模式也不過是一個失敗的試驗。   一、共謀的眾機構只能共富貴,不能同患難。上漲階段,眾人拾柴火焰高,漲的很熱鬧,大家都很開心,而一旦調整開始,一個個都會爭先恐后地逃跑,大難來時各自飛。跟風時有人,護盤時無人(這一點與莊股時代有明顯的差別,莊股時代有主導機構進行護盤),漲得慢,跌得快。   二、共謀模式所操作的股票,在調整之后很難再做起來。共謀模式中,最后接棒者是機構接力隊中最差的,因其研究水平落后,資金實力不足,后知后覺,一旦套牢便無力再戰,能制造出一個小反彈就不容易了。此類機構以基金為主,資金沒有成本,套牢后也不著急,長期耗在里面,別的資金避之惟恐不及,不愿染指,于是主流資金曾經熱烈追捧的板塊將會淪為死亡板塊。共謀時代的調整不僅殺傷力很強,而且沉寂之后很難再恢復元氣。   三、國內基金被迫短線操作的方式決定了共謀難以長久。國內基金業一年一季的考核方式,每周公布凈值,使得基金經理存在很大壓力,短線操作風行。在股價上漲一段時間、有一定的獲利之后,基金就存在很強的套現沖動。此時市場上若有任何的風吹草動,共謀團體中就會有人叛變,急于落袋為安。一旦有人率先開始套現,就會有更多的基金跟著套現,股價就會突然垮掉。2003年4月中旬出現的一波快速調整,表面看是因為非典,內在原因就是共謀模式自身的缺陷。新秩序的形成   進入共謀時代之后,正規機構改變分散投資亂撒網的做法,由分散轉為集中,漸漸集中于藍籌股。它們的這種醒悟和行動,對市場新秩序的形成善莫大焉,其影響甚至會超出它們自己的預想。它們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按照逐利的本能,經過摸索,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但市場新秩序卻在它們的自發行動之上逐步成型。   我理解的市場秩序是這樣的:正規機構與非正規機構,各依本性和特點,前者以組合管理為手段,以價值投資為招牌,勢力范圍在一線藍籌股群;后者以單獨做莊為手段,以概念題材為招牌,勢力范圍在三線重組股,大家分別占有屬于自己的地盤,經營自己的攤子,互不相擾。但是,在前兩年,這種秩序被正規機構的分散投資攪亂了,正規機構侵占了非正規機構的地盤。大家打起了亂仗,最后兩敗俱傷。越軌者正是正規機構。   目前,市場正處在正規機構醒悟之后的戰略調整期,過程為撤退-收縮-集中。在這個由亂而治的過程中,不斷有資金介入的藍籌股將會風光一時、持續走牛,而三線股因為非正規機構要等到正規機構完全撤離之后才會進駐,從資金流上看,中間會有一個空白中斷期,所以仍然處于沉寂之中。一旦正規機構戰略調整結束,流入藍籌股的資金流放緩,所謂的價值發現期結束,藍籌股行情也就差不多了。而隨著非正規機構逐步挺進三線股,市場的熱點也將轉到三線股上去,開始新一輪的炒作。   對市場格局的影響   在共謀時代,行情演繹的形式可能是一個以箱體震蕩為特征的平衡市。在這個震蕩過程中,研究力量和挖掘水平超前的機構,引領著板塊的輪動。大盤無趨勢運行時,資金存量在行業間流動。最終,指數并沒有上漲多少,但一些股票卻會出現可觀的漲幅。個股與大盤不再同步,嚷嚷了很長時間的輕指數、重個股的操作思路,可能真正找到了適用的時代。   在這一市場格局中,不再存在踏空的概念。在指數的某一個上漲波段,可能會錯過此波段內的某主導性行業板塊的行情,但并不表示從此失去了獲利的機會。無論是在當前主導性板塊上擁有倉位的機構,還是沒有倉位的機構,挖掘下一個行業板塊總是最重要的工作。不奢望踩準每一個輪換的節奏,抓住每一個主導性行業板塊,能夠把握住一兩個階段性的主導板塊并成功地鎖定利潤,就能夠取得超越大盤的成績。因為平衡市的特征,一番熱鬧后,指數可能會回到起點。   有效倉位的概念進一步強化,結構調整的行為將伴隨著整個行情的演繹。不同時段,有效倉位所代表的意義不同,隨著行業板塊被輪番挖掘而代表著不同的行業。并不是所有的行業和板塊都會一一登場表現,也不是所有的個股都會有機會獲得與大盤相同的漲幅。若有效倉位與當前市場的主導性行業板塊不同,若倉位結構的調整不能吻合行業板塊的輪動節奏,即使在當年的箱體震蕩全過程一直滿倉,最終可能也只是拔下一根牛毛,若最后收尾階段心有不甘、控制不好,可能還會虧損。   在平衡市中,市場提供的獲利機會比以往的傳統牛市可能更多。傳統牛市中,即使是成功做莊的機構,在整個行情周期內可能只來得及做一只股票,而在局部牛市中,機構不再做莊,環境條件也不適合做莊,而是以共謀的方式,可以輪番參與多個行業板塊。成功的機構,只要能夠抓住或者是主動引導行業輪動的節奏,最終的獲利可能比在傳統牛市中還要豐厚許多。對于那些挖掘行業能力略差、不那么成功的機構,也不至于因為錯過一段行情而再也沒有補救的機會。 | 我也來回答 | 修改回答 | 采納為答案 | 評論(0) | 投訴 | -------------------------------------------------------------------------------- 回答者:北方大蔥 級別:神機真人 (2005-10-22 17:33:39) 對一個新手而言,進入股市叢林要如何求生存?要在波動的市場中獲利,要有一些基本的工具,也就是所謂的技術分析,那么在林林總總的技術分析方式中,要由哪一個方向著手?要如何進步呢?  (一)量和價的均線的方向,一定要先搞懂,均線是股價進行的方向,不誤判大方向大格局是第一要務,能分辨多空方向與判斷出是否盤整箱型,這是進入市場必須具備最基本的求生本能。沒有方向猶如行進間沒有指南針,開車沒有地圖要到達目的地很難。  (二)再就配合指針和型態的看法與研究,可以讓你以指針來補均線的不足,可以讓你除了運用乖離之外,還可以用指針的轉折低進高出。能把量、價、均線、指針、型態都配合得很好時,你會進入高獲利狀態,自不待言。   (三)當你能做到上面的情況之后,才可以精進短線的技巧,進入極短線的當沖逆勢操作之中,獲取額外利潤。   這三步曲是操作的進階,不可顛倒,先求穩,再求準,最后是狠。此三步驟不是一兩天、一兩個月的用功就可達到,而是經過長時間不斷的嘗試之后,才能深刻領會。   我常看很多人,都從當沖入門,由指針進入,結果卻早早畢業出場,成為行情的貢獻者,實在是很可惜的事。先習慣于均線的方向,再漸入指針的配合,你才能在趨勢之中抓到轉折,抓轉折時又不違背趨勢,如此趨勢與轉折合一才是正道。  “均線是很好的趨勢指針。設定參數,最好是有長有短,才可以看清長線的趨勢和短線的方向。至于參數要設多少,歡喜就好。”  “型態大略可分為底部型態、頭部型態、整理型態三種。型態很重要,但是在行進中誰也不知道會作何種型態出來。比如寫英文字V→N→M→W→?復合型態?你知道現在進行的是何種型態?行進中看不出來也猜不著。但是事后來看,原來是……,型態就是這樣,會搞死人。所以,把型態當知識就好,不要太執著。”。

熱心網友

在新趨勢開始的前期,由于機構們未能認識到這種變化,投資理念和市場秩序一度陷入混亂。經過近一年多的痛苦摸索,機構的投資理念和行為方式逐步發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新的操作模式和市場秩序漸漸成型。簡單地說,操作模式的變化就是“莊股模式正式終結”、“機構博弈演變為機構共謀”,機構投資范圍“由集中到分散,再由分散到集中”,混亂的市場秩序因此重新變得有序。   由做莊到共謀   以2000年12月25日中科創業開始連續跌停為標志,宣告具有10年輝煌歷史的莊股時代正式終結。2002年的震蕩,是市場的反思和嬗變階段,一種新模式逐步孕育。自2003年開始,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由單獨操縱變為機構共謀。富有浪漫和激情色彩的獨行俠單槍匹馬闖蕩江湖的時代過去了,如羅馬軍團般的集團作戰方式開始盛行。英雄消失,群狼并起。  做莊模式的衰落和共謀模式的興起,在于市場格局和投資理念的變化。市場格局的變化體現在原先強弱不均、弱肉強食的“機構-散戶”博弈格局,已隨著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的政策,演變為強弱均等、相持不下的“機構-機構”博弈格局。原先“機構-散戶”的市場格局成就了莊股模式。而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的結果,使得股市成為機構之間的搏殺戰場。一般,機構都會重視價值投資理念,而市場上具有相對投資價值的股票不多,幾乎每個素質相對好一點的股票,都有兩家以上的機構出現在前十大股東名單之內。眾機構實力相差不多。而且作為機構,忍耐力比散戶強很多,洗盤難以將對手洗出來,而一拉升就有別的機構出貨。眾機構只好在那里博弈,一起耗著,游戲難以為繼。   一年多的痛苦博弈,使機構們認識到彼此拆臺誰的日子都不好過,與其博弈互傷,不如共謀同進。于是,2003年以來,機構進入了共謀時代,共謀模式漸具雛形。   共謀模式和莊股模式的區別,一是炒作基礎不同,莊股模式炒作的基礎是虛假的題材,共謀模式炒作的是真實的業績;二是參與機構不同,莊股模式基本上是一家機構操縱,共謀模式卻是多家機構共同參與;三是炒作手法不同,莊股模式是利空吸貨、對倒拉升、利好出貨,共謀模式是主導機構先于其他機構發現公司價值而進場、其他機構后知后覺陸續跟進、公司股價因價值發現而持續上升、先行機構逐步兌現利潤、后進機構被套。   在共謀時代,以真實價值為基礎,以成長為動力,機構之間層層接力、步步推進。少量股票走出長期上升通道,而不同的機構群體分布于上升通道的不同階段。機構的先行后進,以研究力量、理念的號召力決定其順序。研究水平低、醒悟晚者從先進者手中接過籌碼,先進者則不斷挖掘新的價值投資品種,導致局部熱點連綿出現。在操作上不尋求資金優勢,只依靠研究水平;不追求控盤,不單打獨斗,只領導潮流;不主動洗盤,只控制成本;不追求過高的收益率,只追求合理的收益率。建倉階段要比其他機構搶先一步介入,搶到成本相對低的籌碼,獲得相對成本優勢;出貨階段留一段利潤空間給后來的其他機構,以使自己的利潤順利兌現。機構之間的群體協同類似雁行模式:若干機構領先,眾多機構隨行,集中攻擊少數股票。   共謀模式的缺陷   在共謀模式的試運行階段,該模式已暴露出三個重大的缺陷。能否獲得和莊股模式同樣的地位和繁榮期,取決于先行的共謀機構能否盡快找到消解這三個缺陷的方法,使共謀模式進入良性循環,不斷增強自我完善能力。否則,共謀模式也不過是一個失敗的試驗。   一、共謀的眾機構只能共富貴,不能同患難。上漲階段,眾人拾柴火焰高,漲的很熱鬧,大家都很開心,而一旦調整開始,一個個都會爭先恐后地逃跑,大難來時各自飛。跟風時有人,護盤時無人(這一點與莊股時代有明顯的差別,莊股時代有主導機構進行護盤),漲得慢,跌得快。   二、共謀模式所操作的股票,在調整之后很難再做起來。共謀模式中,最后接棒者是機構接力隊中最差的,因其研究水平落后,資金實力不足,后知后覺,一旦套牢便無力再戰,能制造出一個小反彈就不容易了。此類機構以基金為主,資金沒有成本,套牢后也不著急,長期耗在里面,別的資金避之惟恐不及,不愿染指,于是主流資金曾經熱烈追捧的板塊將會淪為死亡板塊。共謀時代的調整不僅殺傷力很強,而且沉寂之后很難再恢復元氣。   三、國內基金被迫短線操作的方式決定了共謀難以長久。國內基金業一年一季的考核方式,每周公布凈值,使得基金經理存在很大壓力,短線操作風行。在股價上漲一段時間、有一定的獲利之后,基金就存在很強的套現沖動。此時市場上若有任何的風吹草動,共謀團體中就會有人叛變,急于落袋為安。一旦有人率先開始套現,就會有更多的基金跟著套現,股價就會突然垮掉。2003年4月中旬出現的一波快速調整,表面看是因為非典,內在原因就是共謀模式自身的缺陷。新秩序的形成   進入共謀時代之后,正規機構改變分散投資亂撒網的做法,由分散轉為集中,漸漸集中于藍籌股。它們的這種醒悟和行動,對市場新秩序的形成善莫大焉,其影響甚至會超出它們自己的預想。它們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按照逐利的本能,經過摸索,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但市場新秩序卻在它們的自發行動之上逐步成型。   我理解的市場秩序是這樣的:正規機構與非正規機構,各依本性和特點,前者以組合管理為手段,以價值投資為招牌,勢力范圍在一線藍籌股群;后者以單獨做莊為手段,以概念題材為招牌,勢力范圍在三線重組股,大家分別占有屬于自己的地盤,經營自己的攤子,互不相擾。但是,在前兩年,這種秩序被正規機構的分散投資攪亂了,正規機構侵占了非正規機構的地盤。大家打起了亂仗,最后兩敗俱傷。越軌者正是正規機構。   目前,市場正處在正規機構醒悟之后的戰略調整期,過程為撤退-收縮-集中。在這個由亂而治的過程中,不斷有資金介入的藍籌股將會風光一時、持續走牛,而三線股因為非正規機構要等到正規機構完全撤離之后才會進駐,從資金流上看,中間會有一個空白中斷期,所以仍然處于沉寂之中。一旦正規機構戰略調整結束,流入藍籌股的資金流放緩,所謂的價值發現期結束,藍籌股行情也就差不多了。而隨著非正規機構逐步挺進三線股,市場的熱點也將轉到三線股上去,開始新一輪的炒作。   對市場格局的影響   在共謀時代,行情演繹的形式可能是一個以箱體震蕩為特征的平衡市。在這個震蕩過程中,研究力量和挖掘水平超前的機構,引領著板塊的輪動。大盤無趨勢運行時,資金存量在行業間流動。最終,指數并沒有上漲多少,但一些股票卻會出現可觀的漲幅。個股與大盤不再同步,嚷嚷了很長時間的輕指數、重個股的操作思路,可能真正找到了適用的時代。   在這一市場格局中,不再存在踏空的概念。在指數的某一個上漲波段,可能會錯過此波段內的某主導性行業板塊的行情,但并不表示從此失去了獲利的機會。無論是在當前主導性板塊上擁有倉位的機構,還是沒有倉位的機構,挖掘下一個行業板塊總是最重要的工作。不奢望踩準每一個輪換的節奏,抓住每一個主導性行業板塊,能夠把握住一兩個階段性的主導板塊并成功地鎖定利潤,就能夠取得超越大盤的成績。因為平衡市的特征,一番熱鬧后,指數可能會回到起點。   有效倉位的概念進一步強化,結構調整的行為將伴隨著整個行情的演繹。不同時段,有效倉位所代表的意義不同,隨著行業板塊被輪番挖掘而代表著不同的行業。并不是所有的行業和板塊都會一一登場表現,也不是所有的個股都會有機會獲得與大盤相同的漲幅。若有效倉位與當前市場的主導性行業板塊不同,若倉位結構的調整不能吻合行業板塊的輪動節奏,即使在當年的箱體震蕩全過程一直滿倉,最終可能也只是拔下一根牛毛,若最后收尾階段心有不甘、控制不好,可能還會虧損。   在平衡市中,市場提供的獲利機會比以往的傳統牛市可能更多。傳統牛市中,即使是成功做莊的機構,在整個行情周期內可能只來得及做一只股票,而在局部牛市中,機構不再做莊,環境條件也不適合做莊,而是以共謀的方式,可以輪番參與多個行業板塊。成功的機構,只要能夠抓住或者是主動引導行業輪動的節奏,最終的獲利可能比在傳統牛市中還要豐厚許多。對于那些挖掘行業能力略差、不那么成功的機構,也不至于因為錯過一段行情而再也沒有補救的機會。 。

熱心網友

在新趨勢開始的前期,由于機構們未能認識到這種變化,投資理念和市場秩序一度陷入混亂。經過近一年多的痛苦摸索,機構的投資理念和行為方式逐步發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新的操作模式和市場秩序漸漸成型。簡單地說,操作模式的變化就是“莊股模式正式終結”、“機構博弈演變為機構共謀”,機構投資范圍“由集中到分散,再由分散到集中”,混亂的市場秩序因此重新變得有序。   由做莊到共謀   以2000年12月25日中科創業開始連續跌停為標志,宣告具有10年輝煌歷史的莊股時代正式終結。2002年的震蕩,是市場的反思和嬗變階段,一種新模式逐步孕育。自2003年開始,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由單獨操縱變為機構共謀。富有浪漫和激情色彩的獨行俠單槍匹馬闖蕩江湖的時代過去了,如羅馬軍團般的集團作戰方式開始盛行。英雄消失,群狼并起。  做莊模式的衰落和共謀模式的興起,在于市場格局和投資理念的變化。市場格局的變化體現在原先強弱不均、弱肉強食的“機構-散戶”博弈格局,已隨著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的政策,演變為強弱均等、相持不下的“機構-機構”博弈格局。原先“機構-散戶”的市場格局成就了莊股模式。而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的結果,使得股市成為機構之間的搏殺戰場。一般,機構都會重視價值投資理念,而市場上具有相對投資價值的股票不多,幾乎每個素質相對好一點的股票,都有兩家以上的機構出現在前十大股東名單之內。眾機構實力相差不多。而且作為機構,忍耐力比散戶強很多,洗盤難以將對手洗出來,而一拉升就有別的機構出貨。眾機構只好在那里博弈,一起耗著,游戲難以為繼。   一年多的痛苦博弈,使機構們認識到彼此拆臺誰的日子都不好過,與其博弈互傷,不如共謀同進。于是,2003年以來,機構進入了共謀時代,共謀模式漸具雛形。   共謀模式和莊股模式的區別,一是炒作基礎不同,莊股模式炒作的基礎是虛假的題材,共謀模式炒作的是真實的業績;二是參與機構不同,莊股模式基本上是一家機構操縱,共謀模式卻是多家機構共同參與;三是炒作手法不同,莊股模式是利空吸貨、對倒拉升、利好出貨,共謀模式是主導機構先于其他機構發現公司價值而進場、其他機構后知后覺陸續跟進、公司股價因價值發現而持續上升、先行機構逐步兌現利潤、后進機構被套。   在共謀時代,以真實價值為基礎,以成長為動力,機構之間層層接力、步步推進。少量股票走出長期上升通道,而不同的機構群體分布于上升通道的不同階段。機構的先行后進,以研究力量、理念的號召力決定其順序。研究水平低、醒悟晚者從先進者手中接過籌碼,先進者則不斷挖掘新的價值投資品種,導致局部熱點連綿出現。在操作上不尋求資金優勢,只依靠研究水平;不追求控盤,不單打獨斗,只領導潮流;不主動洗盤,只控制成本;不追求過高的收益率,只追求合理的收益率。建倉階段要比其他機構搶先一步介入,搶到成本相對低的籌碼,獲得相對成本優勢;出貨階段留一段利潤空間給后來的其他機構,以使自己的利潤順利兌現。機構之間的群體協同類似雁行模式:若干機構領先,眾多機構隨行,集中攻擊少數股票。   共謀模式的缺陷   在共謀模式的試運行階段,該模式已暴露出三個重大的缺陷。能否獲得和莊股模式同樣的地位和繁榮期,取決于先行的共謀機構能否盡快找到消解這三個缺陷的方法,使共謀模式進入良性循環,不斷增強自我完善能力。否則,共謀模式也不過是一個失敗的試驗。   一、共謀的眾機構只能共富貴,不能同患難。上漲階段,眾人拾柴火焰高,漲的很熱鬧,大家都很開心,而一旦調整開始,一個個都會爭先恐后地逃跑,大難來時各自飛。跟風時有人,護盤時無人(這一點與莊股時代有明顯的差別,莊股時代有主導機構進行護盤),漲得慢,跌得快。   二、共謀模式所操作的股票,在調整之后很難再做起來。共謀模式中,最后接棒者是機構接力隊中最差的,因其研究水平落后,資金實力不足,后知后覺,一旦套牢便無力再戰,能制造出一個小反彈就不容易了。此類機構以基金為主,資金沒有成本,套牢后也不著急,長期耗在里面,別的資金避之惟恐不及,不愿染指,于是主流資金曾經熱烈追捧的板塊將會淪為死亡板塊。共謀時代的調整不僅殺傷力很強,而且沉寂之后很難再恢復元氣。   三、國內基金被迫短線操作的方式決定了共謀難以長久。國內基金業一年一季的考核方式,每周公布凈值,使得基金經理存在很大壓力,短線操作風行。在股價上漲一段時間、有一定的獲利之后,基金就存在很強的套現沖動。此時市場上若有任何的風吹草動,共謀團體中就會有人叛變,急于落袋為安。一旦有人率先開始套現,就會有更多的基金跟著套現,股價就會突然垮掉。2003年4月中旬出現的一波快速調整,表面看是因為非典,內在原因就是共謀模式自身的缺陷。新秩序的形成   進入共謀時代之后,正規機構改變分散投資亂撒網的做法,由分散轉為集中,漸漸集中于藍籌股。它們的這種醒悟和行動,對市場新秩序的形成善莫大焉,其影響甚至會超出它們自己的預想。它們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按照逐利的本能,經過摸索,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但市場新秩序卻在它們的自發行動之上逐步成型。   我理解的市場秩序是這樣的:正規機構與非正規機構,各依本性和特點,前者以組合管理為手段,以價值投資為招牌,勢力范圍在一線藍籌股群;后者以單獨做莊為手段,以概念題材為招牌,勢力范圍在三線重組股,大家分別占有屬于自己的地盤,經營自己的攤子,互不相擾。但是,在前兩年,這種秩序被正規機構的分散投資攪亂了,正規機構侵占了非正規機構的地盤。大家打起了亂仗,最后兩敗俱傷。越軌者正是正規機構。   目前,市場正處在正規機構醒悟之后的戰略調整期,過程為撤退-收縮-集中。在這個由亂而治的過程中,不斷有資金介入的藍籌股將會風光一時、持續走牛,而三線股因為非正規機構要等到正規機構完全撤離之后才會進駐,從資金流上看,中間會有一個空白中斷期,所以仍然處于沉寂之中。一旦正規機構戰略調整結束,流入藍籌股的資金流放緩,所謂的價值發現期結束,藍籌股行情也就差不多了。而隨著非正規機構逐步挺進三線股,市場的熱點也將轉到三線股上去,開始新一輪的炒作。   對市場格局的影響   在共謀時代,行情演繹的形式可能是一個以箱體震蕩為特征的平衡市。在這個震蕩過程中,研究力量和挖掘水平超前的機構,引領著板塊的輪動。大盤無趨勢運行時,資金存量在行業間流動。最終,指數并沒有上漲多少,但一些股票卻會出現可觀的漲幅。個股與大盤不再同步,嚷嚷了很長時間的輕指數、重個股的操作思路,可能真正找到了適用的時代。   在這一市場格局中,不再存在踏空的概念。在指數的某一個上漲波段,可能會錯過此波段內的某主導性行業板塊的行情,但并不表示從此失去了獲利的機會。無論是在當前主導性板塊上擁有倉位的機構,還是沒有倉位的機構,挖掘下一個行業板塊總是最重要的工作。不奢望踩準每一個輪換的節奏,抓住每一個主導性行業板塊,能夠把握住一兩個階段性的主導板塊并成功地鎖定利潤,就能夠取得超越大盤的成績。因為平衡市的特征,一番熱鬧后,指數可能會回到起點。   有效倉位的概念進一步強化,結構調整的行為將伴隨著整個行情的演繹。不同時段,有效倉位所代表的意義不同,隨著行業板塊被輪番挖掘而代表著不同的行業。并不是所有的行業和板塊都會一一登場表現,也不是所有的個股都會有機會獲得與大盤相同的漲幅。若有效倉位與當前市場的主導性行業板塊不同,若倉位結構的調整不能吻合行業板塊的輪動節奏,即使在當年的箱體震蕩全過程一直滿倉,最終可能也只是拔下一根牛毛,若最后收尾階段心有不甘、控制不好,可能還會虧損。   在平衡市中,市場提供的獲利機會比以往的傳統牛市可能更多。傳統牛市中,即使是成功做莊的機構,在整個行情周期內可能只來得及做一只股票,而在局部牛市中,機構不再做莊,環境條件也不適合做莊,而是以共謀的方式,可以輪番參與多個行業板塊。成功的機構,只要能夠抓住或者是主動引導行業輪動的節奏,最終的獲利可能比在傳統牛市中還要豐厚許多。對于那些挖掘行業能力略差、不那么成功的機構,也不至于因為錯過一段行情而再也沒有補救的機會。 。

熱心網友

  在新趨勢開始的前期,由于機構們未能認識到這種變化,投資理念和市場秩序一度陷入混亂。經過近一年多的痛苦摸索,機構的投資理念和行為方式逐步發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新的操作模式和市場秩序漸漸成型。簡單地說,操作模式的變化就是“莊股模式正式終結”、“機構博弈演變為機構共謀”,機構投資范圍“由集中到分散,再由分散到集中”,混亂的市場秩序因此重新變得有序。   由做莊到共謀   以2000年12月25日中科創業開始連續跌停為標志,宣告具有10年輝煌歷史的莊股時代正式終結。2002年的震蕩,是市場的反思和嬗變階段,一種新模式逐步孕育。自2003年開始,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由單獨操縱變為機構共謀。富有浪漫和激情色彩的獨行俠單槍匹馬闖蕩江湖的時代過去了,如羅馬軍團般的集團作戰方式開始盛行。英雄消失,群狼并起。  做莊模式的衰落和共謀模式的興起,在于市場格局和投資理念的變化。市場格局的變化體現在原先強弱不均、弱肉強食的“機構-散戶”博弈格局,已隨著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的政策,演變為強弱均等、相持不下的“機構-機構”博弈格局。原先“機構-散戶”的市場格局成就了莊股模式。而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的結果,使得股市成為機構之間的搏殺戰場。一般,機構都會重視價值投資理念,而市場上具有相對投資價值的股票不多,幾乎每個素質相對好一點的股票,都有兩家以上的機構出現在前十大股東名單之內。眾機構實力相差不多。而且作為機構,忍耐力比散戶強很多,洗盤難以將對手洗出來,而一拉升就有別的機構出貨。眾機構只好在那里博弈,一起耗著,游戲難以為繼。   一年多的痛苦博弈,使機構們認識到彼此拆臺誰的日子都不好過,與其博弈互傷,不如共謀同進。于是,2003年以來,機構進入了共謀時代,共謀模式漸具雛形。   共謀模式和莊股模式的區別,一是炒作基礎不同,莊股模式炒作的基礎是虛假的題材,共謀模式炒作的是真實的業績;二是參與機構不同,莊股模式基本上是一家機構操縱,共謀模式卻是多家機構共同參與;三是炒作手法不同,莊股模式是利空吸貨、對倒拉升、利好出貨,共謀模式是主導機構先于其他機構發現公司價值而進場、其他機構后知后覺陸續跟進、公司股價因價值發現而持續上升、先行機構逐步兌現利潤、后進機構被套。   在共謀時代,以真實價值為基礎,以成長為動力,機構之間層層接力、步步推進。少量股票走出長期上升通道,而不同的機構群體分布于上升通道的不同階段。機構的先行后進,以研究力量、理念的號召力決定其順序。研究水平低、醒悟晚者從先進者手中接過籌碼,先進者則不斷挖掘新的價值投資品種,導致局部熱點連綿出現。在操作上不尋求資金優勢,只依靠研究水平;不追求控盤,不單打獨斗,只領導潮流;不主動洗盤,只控制成本;不追求過高的收益率,只追求合理的收益率。建倉階段要比其他機構搶先一步介入,搶到成本相對低的籌碼,獲得相對成本優勢;出貨階段留一段利潤空間給后來的其他機構,以使自己的利潤順利兌現。機構之間的群體協同類似雁行模式:若干機構領先,眾多機構隨行,集中攻擊少數股票。   共謀模式的缺陷   在共謀模式的試運行階段,該模式已暴露出三個重大的缺陷。能否獲得和莊股模式同樣的地位和繁榮期,取決于先行的共謀機構能否盡快找到消解這三個缺陷的方法,使共謀模式進入良性循環,不斷增強自我完善能力。否則,共謀模式也不過是一個失敗的試驗。   一、共謀的眾機構只能共富貴,不能同患難。上漲階段,眾人拾柴火焰高,漲的很熱鬧,大家都很開心,而一旦調整開始,一個個都會爭先恐后地逃跑,大難來時各自飛。跟風時有人,護盤時無人(這一點與莊股時代有明顯的差別,莊股時代有主導機構進行護盤),漲得慢,跌得快。   二、共謀模式所操作的股票,在調整之后很難再做起來。共謀模式中,最后接棒者是機構接力隊中最差的,因其研究水平落后,資金實力不足,后知后覺,一旦套牢便無力再戰,能制造出一個小反彈就不容易了。此類機構以基金為主,資金沒有成本,套牢后也不著急,長期耗在里面,別的資金避之惟恐不及,不愿染指,于是主流資金曾經熱烈追捧的板塊將會淪為死亡板塊。共謀時代的調整不僅殺傷力很強,而且沉寂之后很難再恢復元氣。   三、國內基金被迫短線操作的方式決定了共謀難以長久。國內基金業一年一季的考核方式,每周公布凈值,使得基金經理存在很大壓力,短線操作風行。在股價上漲一段時間、有一定的獲利之后,基金就存在很強的套現沖動。此時市場上若有任何的風吹草動,共謀團體中就會有人叛變,急于落袋為安。一旦有人率先開始套現,就會有更多的基金跟著套現,股價就會突然垮掉。2003年4月中旬出現的一波快速調整,表面看是因為非典,內在原因就是共謀模式自身的缺陷。新秩序的形成   進入共謀時代之后,正規機構改變分散投資亂撒網的做法,由分散轉為集中,漸漸集中于藍籌股。它們的這種醒悟和行動,對市場新秩序的形成善莫大焉,其影響甚至會超出它們自己的預想。它們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按照逐利的本。

熱心網友

 在新趨勢開始的前期,由于機構們未能認識到這種變化,投資理念和市場秩序一度陷入混亂。經過近一年多的痛苦摸索,機構的投資理念和行為方式逐步發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新的操作模式和市場秩序漸漸成型。簡單地說,操作模式的變化就是“莊股模式正式終結”、“機構博弈演變為機構共謀”,機構投資范圍“由集中到分散,再由分散到集中”,混亂的市場秩序因此重新變得有序。   由做莊到共謀   以2000年12月25日中科創業開始連續跌停為標志,宣告具有10年輝煌歷史的莊股時代正式終結。2002年的震蕩,是市場的反思和嬗變階段,一種新模式逐步孕育。自2003年開始,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由單獨操縱變為機構共謀。富有浪漫和激情色彩的獨行俠單槍匹馬闖蕩江湖的時代過去了,如羅馬軍團般的集團作戰方式開始盛行。英雄消失,群狼并起。  做莊模式的衰落和共謀模式的興起,在于市場格局和投資理念的變化。市場格局的變化體現在原先強弱不均、弱肉強食的“機構-散戶”博弈格局,已隨著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的政策,演變為強弱均等、相持不下的“機構-機構”博弈格局。原先“機構-散戶”的市場格局成就了莊股模式。而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的結果,使得股市成為機構之間的搏殺戰場。一般,機構都會重視價值投資理念,而市場上具有相對投資價值的股票不多,幾乎每個素質相對好一點的股票,都有兩家以上的機構出現在前十大股東名單之內。眾機構實力相差不多。而且作為機構,忍耐力比散戶強很多,洗盤難以將對手洗出來,而一拉升就有別的機構出貨。眾機構只好在那里博弈,一起耗著,游戲難以為繼。   一年多的痛苦博弈,使機構們認識到彼此拆臺誰的日子都不好過,與其博弈互傷,不如共謀同進。于是,2003年以來,機構進入了共謀時代,共謀模式漸具雛形。   共謀模式和莊股模式的區別,一是炒作基礎不同,莊股模式炒作的基礎是虛假的題材,共謀模式炒作的是真實的業績;二是參與機構不同,莊股模式基本上是一家機構操縱,共謀模式卻是多家機構共同參與;三是炒作手法不同,莊股模式是利空吸貨、對倒拉升、利好出貨,共謀模式是主導機構先于其他機構發現公司價值而進場、其他機構后知后覺陸續跟進、公司股價因價值發現而持續上升、先行機構逐步兌現利潤、后進機構被套。   在共謀時代,以真實價值為基礎,以成長為動力,機構之間層層接力、步步推進。少量股票走出長期上升通道,而不同的機構群體分布于上升通道的不同階段。機構的先行后進,以研究力量、理念的號召力決定其順序。研究水平低、醒悟晚者從先進者手中接過籌碼,先進者則不斷挖掘新的價值投資品種,導致局部熱點連綿出現。在操作上不尋求資金優勢,只依靠研究水平;不追求控盤,不單打獨斗,只領導潮流;不主動洗盤,只控制成本;不追求過高的收益率,只追求合理的收益率。建倉階段要比其他機構搶先一步介入,搶到成本相對低的籌碼,獲得相對成本優勢;出貨階段留一段利潤空間給后來的其他機構,以使自己的利潤順利兌現。機構之間的群體協同類似雁行模式:若干機構領先,眾多機構隨行,集中攻擊少數股票。   共謀模式的缺陷   在共謀模式的試運行階段,該模式已暴露出三個重大的缺陷。能否獲得和莊股模式同樣的地位和繁榮期,取決于先行的共謀機構能否盡快找到消解這三個缺陷的方法,使共謀模式進入良性循環,不斷增強自我完善能力。否則,共謀模式也不過是一個失敗的試驗。   一、共謀的眾機構只能共富貴,不能同患難。上漲階段,眾人拾柴火焰高,漲的很熱鬧,大家都很開心,而一旦調整開始,一個個都會爭先恐后地逃跑,大難來時各自飛。跟風時有人,護盤時無人(這一點與莊股時代有明顯的差別,莊股時代有主導機構進行護盤),漲得慢,跌得快。   二、共謀模式所操作的股票,在調整之后很難再做起來。共謀模式中,最后接棒者是機構接力隊中最差的,因其研究水平落后,資金實力不足,后知后覺,一旦套牢便無力再戰,能制造出一個小反彈就不容易了。此類機構以基金為主,資金沒有成本,套牢后也不著急,長期耗在里面,別的資金避之惟恐不及,不愿染指,于是主流資金曾經熱烈追捧的板塊將會淪為死亡板塊。共謀時代的調整不僅殺傷力很強,而且沉寂之后很難再恢復元氣。   三、國內基金被迫短線操作的方式決定了共謀難以長久。國內基金業一年一季的考核方式,每周公布凈值,使得基金經理存在很大壓力,短線操作風行。在股價上漲一段時間、有一定的獲利之后,基金就存在很強的套現沖動。此時市場上若有任何的風吹草動,共謀團體中就會有人叛變,急于落袋為安。一旦有人率先開始套現,就會有更多的基金跟著套現,股價就會突然垮掉。2003年4月中旬出現的一波快速調整,表面看是因為非典,內在原因就是共謀模式自身的缺陷。新秩序的形成   進入共謀時代之后,正規機構改變分散投資亂撒網的做法,由分散轉為集中,漸漸集中于藍籌股。它們的這種醒悟和行動,對市場新秩序的形成善莫大焉,其影響甚至會超出它們自己的預想。它們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按照逐利的本能,經過摸索,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但市場新秩序卻在它們的自發行動之上逐步成型。   我理解的市場秩序是這樣的:正規機構與非正規機構,各依本性和特點,前者以組合管理為手段,以價值投資為招牌,勢力范圍在一線藍籌股群;后者以單獨做莊為手段,以概念題材為招牌,勢力范圍在三線重組股,大家分別占有屬于自己的地盤,經營自己的攤子,互不相擾。但是,在前兩年,這種秩序被正規機構的分散投資攪亂了,正規機構侵占了非正規機構的地盤。大家打起了亂仗,最后兩敗俱傷。越軌者正是正規機構。   目前,市場正處在正規機構醒悟之后的戰略調整期,過程為撤退-收縮-集中。在這個由亂而治的過程中,不斷有資金介入的藍籌股將會風光一時、持續走牛,而三線股因為非正規機構要等到正規機構完全撤離之后才會進駐,從資金流上看,中間會有一個空白中斷期,所以仍然處于沉寂之中。一旦正規機構戰略調整結束,流入藍籌股的資金流放緩,所謂的價值發現期結束,藍籌股行情也就差不多了。而隨著非正規機構逐步挺進三線股,市場的熱點也將轉到三線股上去,開始新一輪的炒作。   對市場格局的影響   在共謀時代,行情演繹的形式可能是一個以箱體震蕩為特征的平衡市。在這個震蕩過程中,研究力量和挖掘水平超前的機構,引領著板塊的輪動。大盤無趨勢運行時,資金存量在行業間流動。最終,指數并沒有上漲多少,但一些股票卻會出現可觀的漲幅。個股與大盤不再同步,嚷嚷了很長時間的輕指數、重個股的操作思路,可能真正找到了適用的時代。   在這一市場格局中,不再存在踏空的概念。在指數的某一個上漲波段,可能會錯過此波段內的某主導性行業板塊的行情,但并不表示從此失去了獲利的機會。無論是在當前主導性板塊上擁有倉位的機構,還是沒有倉位的機構,挖掘下一個行業板塊總是最重要的工作。不奢望踩準每一個輪換的節奏,抓住每一個主導性行業板塊,能夠把握住一兩個階段性的主導板塊并成功地鎖定利潤,就能夠取得超越大盤的成績。因為平衡市的特征,一番熱鬧后,指數可能會回到起點。   有效倉位的概念進一步強化,結構調整的行為將伴隨著整個行情的演繹。不同時段,有效倉位所代表的意義不同,隨著行業板塊被輪番挖掘而代表著不同的行業。并不是所有的行業和板塊都會一一登場表現,也不是所有的個股都會有機會獲得與大盤相同的漲幅。若有效倉位與當前市場的主導性行業板塊不同,若倉位結構的調整不能吻合行業板塊的輪動節奏,即使在當年的箱體震蕩全過程一直滿倉,最終可能也只是拔下一根牛毛,若最后收尾階段心有不甘、控制不好,可能還會虧損。   在平衡市中,市場提供的獲利機會比以往的傳統牛市可能更多。傳統牛市中,即使是成功做莊的機構,在整個行情周期內可能只來得及做一只股票,而在局部牛市中,機構不再做莊,環境條件也不適合做莊,而是以共謀的方式,可以輪番參與多個行業板塊。成功的機構,只要能夠抓住或者是主動引導行業輪動的節奏,最終的獲利可能比在傳統牛市中還要豐厚許多。對于那些挖掘行業能力略差、不那么成功的機構,也不至于因為錯過一段行情而再也沒有補救的機會。 。

熱心網友

2003年以來,機構進入了共謀時代,共謀模式漸具雛形。   共謀模式和莊股模式的區別,一是炒作基礎不同,莊股模式炒作的基礎是虛假的題材,共謀模式炒作的是真實的業績;二是參與機構不同,莊股模式基本上是一家機構操縱,共謀模式卻是多家機構共同參與;三是炒作手法不同,莊股模式是利空吸貨、對倒拉升、利好出貨,共謀模式是主導機構先于其他機構發現公司價值而進場、其他機構后知后覺陸續跟進、公司股價因價值發現而持續上升、先行機構逐步兌現利潤、后進機構被套。   在共謀時代,以真實價值為基礎,以成長為動力,機構之間層層接力、步步推進。少量股票走出長期上升通道,而不同的機構群體分布于上升通道的不同階段。機構的先行后進,以研究力量、理念的號召力決定其順序。研究水平低、醒悟晚者從先進者手中接過籌碼,先進者則不斷挖掘新的價值投資品種,導致局部熱點連綿出現。在操作上不尋求資金優勢,只依靠研究水平;不追求控盤,不單打獨斗,只領導潮流;不主動洗盤,只控制成本;不追求過高的收益率,只追求合理的收益率。建倉階段要比其他機構搶先一步介入,搶到成本相對低的籌碼,獲得相對成本優勢;出貨階段留一段利潤空間給后來的其他機構,以使自己的利潤順利兌現。機構之間的群體協同類似雁行模式:若干機構領先,眾多機構隨行,集中攻擊少數股票。   共謀模式的缺陷   在共謀模式的試運行階段,該模式已暴露出三個重大的缺陷。能否獲得和莊股模式同樣的地位和繁榮期,取決于先行的共謀機構能否盡快找到消解這三個缺陷的方法,使共謀模式進入良性循環,不斷增強自我完善能力。否則,共謀模式也不過是一個失敗的試驗。   一、共謀的眾機構只能共富貴,不能同患難。上漲階段,眾人拾柴火焰高,漲的很熱鬧,大家都很開心,而一旦調整開始,一個個都會爭先恐后地逃跑,大難來時各自飛。跟風時有人,護盤時無人(這一點與莊股時代有明顯的差別,莊股時代有主導機構進行護盤),漲得慢,跌得快。   二、共謀模式所操作的股票,在調整之后很難再做起來。共謀模式中,最后接棒者是機構接力隊中最差的,因其研究水平落后,資金實力不足,后知后覺,一旦套牢便無力再戰,能制造出一個小反彈就不容易了。此類機構以基金為主,資金沒有成本,套牢后也不著急,長期耗在里面,別的資金避之惟恐不及,不愿染指,于是主流資金曾經熱烈追捧的板塊將會淪為死亡板塊。共謀時代的調整不僅殺傷力很強,而且沉寂之后很難再恢復元氣。   三、國內基金被迫短線操作的方式決定了共謀難以長久。國內基金業一年一季的考核方式,每周公布凈值,使得基金經理存在很大壓力,短線操作風行。在股價上漲一段時間、有一定的獲利之后,基金就存在很強的套現沖動。此時市場上若有任何的風吹草動,共謀團體中就會有人叛變,急于落袋為安。一旦有人率先開始套現,就會有更多的基金跟著套現,股價就會突然垮掉。2003年4月中旬出現的一波快速調整,表面看是因為非典,內在原因就是共謀模式自身的缺陷。新秩序的形成   進入共謀時代之后,正規機構改變分散投資亂撒網的做法,由分散轉為集中,漸漸集中于藍籌股。它們的這種醒悟和行動,對市場新秩序的形成善莫大焉,其影響甚至會超出它們自己的預想。它們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按照逐利的本能,經過摸索,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但市場新秩序卻在它們的自發行動之上逐步成型。   我理解的市場秩序是這樣的:正規機構與非正規機構,各依本性和特點,前者以組合管理為手段,以價值投資為招牌,勢力范圍在一線藍籌股群;后者以單獨做莊為手段,以概念題材為招牌,勢力范圍在三線重組股,大家分別占有屬于自己的地盤,經營自己的攤子,互不相擾。但是,在前兩年,這種秩序被正規機構的分散投資攪亂了,正規機構侵占了非正規機構的地盤。大家打起了亂仗,最后兩敗俱傷。越軌者正是正規機構。   目前,市場正處在正規機構醒悟之后的戰略調整期,過程為撤退-收縮-集中。在這個由亂而治的過程中,不斷有資金介入的藍籌股將會風光一時、持續走牛,而三線股因為非正規機構要等到正規機構完全撤離之后才會進駐,從資金流上看,中間會有一個空白中斷期,所以仍然處于沉寂之中。一旦正規機構戰略調整結束,流入藍籌股的資金流放緩,所謂的價值發現期結束,藍籌股行情也就差不多了。而隨著非正規機構逐步挺進三線股,市場的熱點也將轉到三線股上去,開始新一輪的炒作。   對市場格局的影響   在共謀時代,行情演繹的形式可能是一個以箱體震蕩為特征的平衡市。在這個震蕩過程中,研究力量和挖掘水平超前的機構,引領著板塊的輪動。大盤無趨勢運行時,資金存量在行業間流動。最終,指數并沒有上漲多少,但一些股票卻會出現可觀的漲幅。個股與大盤不再同步,嚷嚷了很長時間的輕指數、重個股的操作思路,可能真正找到了適用的時代。   在這一市場格局中,不再存在踏空的概念。在指數的某一個上漲波段,可能會錯過此波段內的某主導性行業板塊的行情,但并不表示從此失去了獲利的機會。無論是在當前主導性板塊上擁有倉位的機構,還是沒有倉位的機構,挖掘下一個行業板塊總是最重要的工作。不奢望踩準每一個輪換的節奏,抓住每一個主導性行業板塊,能夠把握住一兩個階段性的主導板塊并成功地鎖定利潤,就能夠取得超越大盤的成績。因為平衡市的特征,一番熱鬧后,指數可能會回到起點。   有效倉位的概念進一步強化,結構調整的行為將伴隨著整個行情的演繹。不同時段,有效倉位所代表的意義不同,隨著行業板塊被輪番挖掘而代表著不同的行業。并不是所有的行業和板塊都會一一登場表現,也不是所有的個股都會有機會獲得與大盤相同的漲幅。若有效倉位與當前市場的主導性行業板塊不同,若倉位結構的調整不能吻合行業板塊的輪動節奏,即使在當年的箱體震蕩全過程一直滿倉,最終可能也只是拔下一根牛毛,若最后收尾階段心有不甘、控制不好,可能還會虧損。   在平衡市中,市場提供的獲利機會比以往的傳統牛市可能更多。傳統牛市中,即使是成功做莊的機構,在整個行情周期內可能只來得及做一只股票,而在局部牛市中,機構不再做莊,環境條件也不適合做莊,而是以共謀的方式,可以輪番參與多個行業板塊。成功的機構,只要能夠抓住或者是主動引導行業輪動的節奏,最終的獲利可能比在傳統牛市中還要豐厚許多。對于那些挖掘行業能力略差、不那么成功的機構,也不至于因為錯過一段行情而再也沒有補救的機會。 。

熱心網友

對一個新手而言,進入股市叢林要如何求生存?要在波動的市場中獲利,要有一些基本的工具,也就是所謂的技術分析,那么在林林總總的技術分析方式中,要由哪一個方向著手?要如何進步呢?  (一)量和價的均線的方向,一定要先搞懂,均線是股價進行的方向,不誤判大方向大格局是第一要務,能分辨多空方向與判斷出是否盤整箱型,這是進入市場必須具備最基本的求生本能。沒有方向猶如行進間沒有指南針,開車沒有地圖要到達目的地很難。  (二)再就配合指針和型態的看法與研究,可以讓你以指針來補均線的不足,可以讓你除了運用乖離之外,還可以用指針的轉折低進高出。能把量、價、均線、指針、型態都配合得很好時,你會進入高獲利狀態,自不待言。   (三)當你能做到上面的情況之后,才可以精進短線的技巧,進入極短線的當沖逆勢操作之中,獲取額外利潤。   這三步曲是操作的進階,不可顛倒,先求穩,再求準,最后是狠。此三步驟不是一兩天、一兩個月的用功就可達到,而是經過長時間不斷的嘗試之后,才能深刻領會。   我常看很多人,都從當沖入門,由指針進入,結果卻早早畢業出場,成為行情的貢獻者,實在是很可惜的事。先習慣于均線的方向,再漸入指針的配合,你才能在趨勢之中抓到轉折,抓轉折時又不違背趨勢,如此趨勢與轉折合一才是正道。  “均線是很好的趨勢指針。設定參數,最好是有長有短,才可以看清長線的趨勢和短線的方向。至于參數要設多少,歡喜就好。”  “型態大略可分為底部型態、頭部型態、整理型態三種。型態很重要,但是在行進中誰也不知道會作何種型態出來。比如寫英文字V→N→M→W→?復合型態?你知道現在進行的是何種型態?行進中看不出來也猜不著。但是事后來看,原來是……,型態就是這樣,會搞死人。所以,把型態當知識就好,不要太執著。”。

熱心網友

  在新趨勢開始的前期,由于機構們未能認識到這種變化,投資理念和市場秩序一度陷入混亂。經過近一年多的痛苦摸索,機構的投資理念和行為方式逐步發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新的操作模式和市場秩序漸漸成型。簡單地說,操作模式的變化就是“莊股模式正式終結”、“機構博弈演變為機構共謀”,機構投資范圍“由集中到分散,再由分散到集中”,混亂的市場秩序因此重新變得有序。   由做莊到共謀   以2000年12月25日中科創業開始連續跌停為標志,宣告具有10年輝煌歷史的莊股時代正式終結。2002年的震蕩,是市場的反思和嬗變階段,一種新模式逐步孕育。自2003年開始,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由單獨操縱變為機構共謀。富有浪漫和激情色彩的獨行俠單槍匹馬闖蕩江湖的時代過去了,如羅馬軍團般的集團作戰方式開始盛行。英雄消失,群狼并起。  做莊模式的衰落和共謀模式的興起,在于市場格局和投資理念的變化。市場格局的變化體現在原先強弱不均、弱肉強食的“機構-散戶”博弈格局,已隨著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的政策,演變為強弱均等、相持不下的“機構-機構”博弈格局。原先“機構-散戶”的市場格局成就了莊股模式。而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的結果,使得股市成為機構之間的搏殺戰場。一般,機構都會重視價值投資理念,而市場上具有相對投資價值的股票不多,幾乎每個素質相對好一點的股票,都有兩家以上的機構出現在前十大股東名單之內。眾機構實力相差不多。而且作為機構,忍耐力比散戶強很多,洗盤難以將對手洗出來,而一拉升就有別的機構出貨。眾機構只好在那里博弈,一起耗著,游戲難以為繼。   一年多的痛苦博弈,使機構們認識到彼此拆臺誰的日子都不好過,與其博弈互傷,不如共謀同進。于是,2003年以來,機構進入了共謀時代,共謀模式漸具雛形。   共謀模式和莊股模式的區別,一是炒作基礎不同,莊股模式炒作的基礎是虛假的題材,共謀模式炒作的是真實的業績;二是參與機構不同,莊股模式基本上是一家機構操縱,共謀模式卻是多家機構共同參與;三是炒作手法不同,莊股模式是利空吸貨、對倒拉升、利好出貨,共謀模式是主導機構先于其他機構發現公司價值而進場、其他機構后知后覺陸續跟進、公司股價因價值發現而持續上升、先行機構逐步兌現利潤、后進機構被套。   在共謀時代,以真實價值為基礎,以成長為動力,機構之間層層接力、步步推進。少量股票走出長期上升通道,而不同的機構群體分布于上升通道的不同階段。機構的先行后進,以研究力量、理念的號召力決定其順序。研究水平低、醒悟晚者從先進者手中接過籌碼,先進者則不斷挖掘新的價值投資品種,導致局部熱點連綿出現。在操作上不尋求資金優勢,只依靠研究水平;不追求控盤,不單打獨斗,只領導潮流;不主動洗盤,只控制成本;不追求過高的收益率,只追求合理的收益率。建倉階段要比其他機構搶先一步介入,搶到成本相對低的籌碼,獲得相對成本優勢;出貨階段留一段利潤空間給后來的其他機構,以使自己的利潤順利兌現。機構之間的群體協同類似雁行模式:若干機構領先,眾多機構隨行,集中攻擊少數股票。   共謀模式的缺陷   在共謀模式的試運行階段,該模式已暴露出三個重大的缺陷。能否獲得和莊股模式同樣的地位和繁榮期,取決于先行的共謀機構能否盡快找到消解這三個缺陷的方法,使共謀模式進入良性循環,不斷增強自我完善能力。否則,共謀模式也不過是一個失敗的試驗。   一、共謀的眾機構只能共富貴,不能同患難。上漲階段,眾人拾柴火焰高,漲的很熱鬧,大家都很開心,而一旦調整開始,一個個都會爭先恐后地逃跑,大難來時各自飛。跟風時有人,護盤時無人(這一點與莊股時代有明顯的差別,莊股時代有主導機構進行護盤),漲得慢,跌得快。   二、共謀模式所操作的股票,在調整之后很難再做起來。共謀模式中,最后接棒者是機構接力隊中最差的,因其研究水平落后,資金實力不足,后知后覺,一旦套牢便無力再戰,能制造出一個小反彈就不容易了。此類機構以基金為主,資金沒有成本,套牢后也不著急,長期耗在里面,別的資金避之惟恐不及,不愿染指,于是主流資金曾經熱烈追捧的板塊將會淪為死亡板塊。共謀時代的調整不僅殺傷力很強,而且沉寂之后很難再恢復元氣。   三、國內基金被迫短線操作的方式決定了共謀難以長久。國內基金業一年一季的考核方式,每周公布凈值,使得基金經理存在很大壓力,短線操作風行。在股價上漲一段時間、有一定的獲利之后,基金就存在很強的套現沖動。此時市場上若有任何的風吹草動,共謀團體中就會有人叛變,急于落袋為安。一旦有人率先開始套現,就會有更多的基金跟著套現,股價就會突然垮掉。2003年4月中旬出現的一波快速調整,表面看是因為非典,內在原因就是共謀模式自身的缺陷。新秩序的形成   進入共謀時代之后,正規機構改變分散投資亂撒網的做法,由分散轉為集中,漸漸集中于藍籌股。它們的這種醒悟和行動,對市場新秩序的形成善莫大焉,其影響甚至會超出它們自己的預想。它們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按照逐利的本能,經過摸索,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但市場新秩序卻在它們的自發行動之上逐步成型。   我理解的市場秩序是這樣的:正規機構與非正規機構,各依本性和特點,前者以組合管理為手段,以價值投資為招牌,勢力范圍在一線藍籌股群;后者以單獨做莊為手段,以概念題材為招牌,勢力范圍在三線重組股,大家分別占有屬于自己的地盤,經營自己的攤子,互不相擾。但是,在前兩年,這種秩序被正規機構的分散投資攪亂了,正規機構侵占了非正規機構的地盤。大家打起了亂仗,最后兩敗俱傷。越軌者正是正規機構。   目前,市場正處在正規機構醒悟之后的戰略調整期,過程為撤退-收縮-集中。在這個由亂而治的過程中,不斷有資金介入的藍籌股將會風光一時、持續走牛,而三線股因為非正規機構要等到正規機構完全撤離之后才會進駐,從資金流上看,中間會有一個空白中斷期,所以仍然處于沉寂之中。一旦正規機構戰略調整結束,流入藍籌股的資金流放緩,所謂的價值發現期結束,藍籌股行情也就差不多了。而隨著非正規機構逐步挺進三線股,市場的熱點也將轉到三線股上去,開始新一輪的炒作。   對市場格局的影響   在共謀時代,行情演繹的形式可能是一個以箱體震蕩為特征的平衡市。在這個震蕩過程中,研究力量和挖掘水平超前的機構,引領著板塊的輪動。大盤無趨勢運行時,資金存量在行業間流動。最終,指數并沒有上漲多少,但一些股票卻會出現可觀的漲幅。個股與大盤不再同步,嚷嚷了很長時間的輕指數、重個股的操作思路,可能真正找到了適用的時代。   在這一市場格局中,不再存在踏空的概念。在指數的某一個上漲波段,可能會錯過此波段內的某主導性行業板塊的行情,但并不表示從此失去了獲利的機會。無論是在當前主導性板塊上擁有倉位的機構,還是沒有倉位的機構,挖掘下一個行業板塊總是最重要的工作。不奢望踩準每一個輪換的節奏,抓住每一個主導性行業板塊,能夠把握住一兩個階段性的主導板塊并成功地鎖定利潤,就能夠取得超越大盤的成績。因為平衡市的特征,一番熱鬧后,指數可能會回到起點。   有效倉位的概念進一步強化,結構調整的行為將伴隨著整個行情的演繹。不同時段,有效倉位所代表的意義不同,隨著行業板塊被輪番挖掘而代表著不同的行業。并不是所有的行業和板塊都會一一登場表現,也不是所有的個股都會有機會獲得與大盤相同的漲幅。若有效倉位與當前市場的主導性行業板塊不同,若倉位結構的調整不能吻合行業板塊的輪動節奏,即使在當年的箱體震蕩全過程一直滿倉,最終可能也只是拔下一根牛毛,若最后收尾階段心有不甘、控制不好,可能還會虧損。   在平衡市中,市場提供的獲利機會比以往的傳統牛市可能更多。傳統牛市中,即使是成功做莊的機構,在整個行情周期內可能只來得及做一只股票,而在局部牛市中,機構不再做莊,環境條件也不適合做莊,而是以共謀的方式,可以輪番參與多個行業板塊。成功的機構,只要能夠抓住或者是主動引導行業輪動的節奏,最終的獲利可能比在傳統牛市中還要豐厚許多。對于那些挖掘行業能力略差、不那么成功的機構,也不至于因為錯過一段行情而再也沒有補救的機會。